醫者,地位高不高?重要不重要?


    按理來說,就人類怕死和妄圖長生不老的尿性來說,醫者是應該被當成大爺一樣供奉在神位上的人物,社會地位應該是無可置疑的被人尊重。


    但很遺憾,在前世,王迪並沒有感受到這一點(雖然這並不是他從事的行業),在他看來,要想一個社會體係保持一個和諧穩定的狀態,最起碼要保證對三個行業的尊重(不是說其他行業不重要不應該被尊重):軍人(警察)、醫生、教師。


    這種尊重,不僅僅是待遇物質上的尊重,還包括精神上的,但,相當多的群眾卻以行業中的某些人和現象為“依據”,而對整個行業進行鄙視。


    要知道,這三大行業分別是在捍衛個體的人身安全、生命安全和道德安全,如果你有確鑿的證據,大可去舉報,把他們清理出隊伍吧?一方麵樂在其中的參與(有收紅包的就有送紅包的),一方麵別有用心的計劃(發完微信紅包後留下截圖證據再去舉報),事後不管是潛規則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再對整個行業(而不是某個人)進行鞭撻和鄙視,王迪不知道,這樣做除了一時的口舌之快還有什麽好處。


    沒曾想,穿越過來之後,狀況也沒有發生變化。


    在上古時期,醫者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但是那時候準確來說,行業名稱是“巫醫”,因為當時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非常之局限,醫術被加入了很多迷信色彩,比如,基於當時原始宗教的鬼神信仰十分濃厚,殷商就信奉至高無上的天帝和各種鬼神,即所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甲骨文裏麵很多都是有關祭祀方麵內容),君王事無大小都得請鬼神指導,也就是必須得到巫史指導才能行動。而且,在政治上,巫醫也具有重大的影響力(領導解讀離不開啊),傳統醫學的理論體係尚未形成,士族權貴作為當時較為先進的知識分子和資源壟斷者,使得士族的巫醫在整個社會的醫療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治療方法也隻在士族中流傳,也有此方麵原因,這就使得巫醫能夠把一些有效的醫療經驗和藥物記錄下來,並加以整理,使零散的醫藥學知識係統化。也就是說,此時期醫生的社會崇高地位,主要歸結於整個原始社會普遍而深篤的鬼神信仰,而不是醫術,不是因為人們對醫生屬性的敬畏。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在人們意識形態領域中,出現了許多嶄新觀點衝擊動搖天命神學的堤防和統治,尤其是藥物學知識方麵的不斷積累以及醫療知識的日益豐富、醫學思想的進步等,使得醫藥治療效果越來越明顯地超過巫醫活動,從而使以藥物為主的治療方法逐漸形成,取代了以往巫祝治病為主的醫療地位。如扁鵲“信巫不信醫”的六不治。“巫醫分離”使得醫學真正獨立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但是,諷刺的是,醫學的進步,與巫術的分家,卻讓喪失了神秘感的醫者的社會地位下滑了:我去,原來你沒有那麽牛啊(就好像母係社會的形成原因中有一條就是盲目崇拜,以為女人可以單槍匹馬生孩子,後來,將啪啪啪與生孩子聯係起來後,認為沒有男人,你們也沒有那麽牛以後,女人的地位就開始下降,直到母係社會解體,意識的轉變和進步也成了助攻者之一)。


    兩漢時期,醫者的社會地位還是沒有好轉,一方麵取得重大理論和實踐突破,一方麵也在承受著更多的鄙視——注意,是單純的行業鄙視,不,行業歧視,和醫德毫無關係。


    這裏麵有一大部分是儒家的鍋(也可以說是儒家的某些思維很好的契合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民族觀),“獨尊儒術”以及所謂的“士農工商”四民之序的定型,使得醫這一職業地位繼續大幅度下降。此時醫生已經因為醫學技術性以及服務性,從高高在上的“士”這個行業中剝離出來,被視之為“工”,也就是第三產業服務人員性質和純技術性的工科人員,“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史記·食貨誌》)。劉向父子在主持校書時,更是明確將醫學歸為方技之類(從學術角度對之進行行業歧視),低下的社會地位更讓時人不屑於從事與學習醫學之術,醫學進展受製,也喪失了許多優秀人才——這不是人民的問題,社會導向才是元凶。


    不光別人歧視,就連“業內人士”也看不起自己,比如東漢名醫華佗,即使在醫術絕倫、名滿天下時,仍為自己行醫而後悔:佗之絕技,凡此類也。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


    像張仲景這樣的簡直就是鳳毛麟角,上天的恩賜(放著長沙太守職位不好好幹,一門心思救死扶傷),老百姓雖然是對其感恩戴德,念念不忘,但是,醫學這個行業,醫者這個行業,地位卻沒有提高——否則,也不會《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傷寒論》是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金匱要略》則是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


    總之,此時期歸結於社會思想方麵的儒家統治排斥、及嚴格的不平等社會階層劃分和相應風氣,醫生職業地位,相當之低下。不重視醫術,不關愛醫者,就會被反噬,就會遭遇不必要的傷痛折磨——很可惜,我們習慣了“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的生活節奏。


    王迪,自打腰包厚實了以後,就一直念念不忘改變點什麽,軍警這一行當不需要改動太多,現在還是尚武的,保持住就可以,教師這個行業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打破世家大族的知識壟斷權怕引起反彈,知識的普及率太低,從業人員根本就形不成規模,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隻能腳踏實地的去做,循序漸進的去做。


    唯有醫者這個行業是最好的。雖然被人鄙視,但是從業人員不少,王迪所做的就是給了他們物質待遇之外,一個官方,或者說“士”的身份。在名利的呼喚下,應征者猶如過江之鯽,這裏麵雖然也有很多濫竽充數的,但王迪也沒有一棒子打死,除了純粹的不學無術和地痞流氓之外,技術手段差的粗通醫術者都留了下來,隻不過身份類似於“醫學院”的學生,學習期間提供最基本的食宿,以三年為限,無法通過考核的話,那就不好意思了,恕不遠送,出門左拐,畢竟,這是事關人命的職業,由不得混日子的人存在。


    既然“上有所好下必從焉”的風氣改不了,u看書 .ukansh 王迪索性順水推舟,先把這個行業立起來,即便需要時間,也由不得世人不重視不改變看法——不然的話國人那麽重視英語還真是因為這門國際語言太重要?再是重要,你把它從必考科目改成選修科目試試。


    一開始推行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支持王迪,就連最為理智的李庠也不讚同下如此力氣,奈何,王迪手裏有錢又有權,別人也幹涉不了,再加上也沒耽誤大家求財,也就聽之任之了。


    大戶們雖然不感冒,但升鬥小民都是改變不少,將之視為走進官場,捧起鐵飯碗,改變家族命運的一個途徑——雖然出發點和動機不咋樣,可畢竟結果還是好的。


    所以,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王迪手下的這支醫療隊伍人數已經突破了7000多人(純粹的軍醫另有1500人,不在這個編製之內),唯一的遺憾就是這其中的分支護士隊伍沒有形成規模,隻有不到500人——要求太高,女性是進門標準,這個時代雖然對女性的理解和認識沒有後來那樣保守僵化,但整日裏和男人混在一起還是有抵觸情緒,這點人,還多為蠻族,或者實在混不下去的存在。


    初步形成規模以後,王迪開始往白衣天使的方向進行升華,鐵飯碗?不存在的,必須引入動態管理機製,醫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考核標準。


    如今,終於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了,不過,王迪寧肯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因為那將意味著巨大的傷亡和犧牲,不管是對平民還是醫護人員而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之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梧老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梧老師並收藏漢之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