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陸景死守的龍陽僅僅三天便宣告淪陷,本人戰死之後,陸凱苦心策劃的三路大軍與嫡係軍隊以鉗形攻勢絞碎鄧艾的計劃宣告了破產,僅剩的滕修那一路已經被憋在了益陽(隨時準備跑回來)瑟瑟發抖,不管是從士氣、兵力以及形勢來看,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一枝獨秀的李流再怎樣偽裝也藏不住自己了。


    人們驚呼,此子才幹,不在其兄之下!


    李流不太喜歡自己被打上了一個李特的烙印,自己就是自己,而且,哥哥的結局不太好,有點不吉利。


    當然,他最在意的還是身份的“暴露”,令“首鼠兩端”的王迪再度陷入尷尬的境地,可是,誰能想到這幾個陸家的公子哥如此的不堪一擊呢?


    不是我不想低調,實力不允許啊!


    就在李流沾沾自喜的準備繼續掃蕩益陽的時候,屯兵在南郡的陸凱也卸下了最後的心理包袱以及畏首畏尾的想法。


    還有退路嗎?沒有了,雖然嫡係主力30000人還在,而且這段時間瘋狂的征兵,還額外征調出了20000人,加起來也是有50000之巨,坐擁這麽多人馬,還要以靜製動,等待什麽可笑的“戰機”和和平的希望,真是太可笑了!


    與其等在那裏眼睜睜的看著枝幹末節被一點點的摘除,眼睜睜的看著鄧艾與那個該死的李流將本來本來是自己犧牲掉朝堂之上的現實利益,從吳主孫皓那裏置換出來的荊州地方牢牢盤踞?


    自己已經快70歲了,還能有幾年活頭?子嗣後代除了一個兒子陸禕,一個生死不明的陸式,沒長大的陸雲和陸機,還有誰了?剛剛發生在陸晏和陸景身上的事情已經證明了,至少這一代毛還沒長利索的陸家青年是扶不起來的,所以,隻能自己上來,對麵那個老家夥也快要入土了,不也是在拚嗎?


    就在陸凱下定決心的時候,中央也做出了決定。


    孫皓,終於還是要出手了。


    雖然說按照之前王迪的“計劃”,讓鄧艾和陸凱來一個兩敗俱傷,中央好從中坐守漁翁之利,但是,明顯已經玩脫了,陸家的確是要遭遇滅頂之災了,可是,孫皓要的是一個遭遇重創,不能再威脅宗室的一個服服帖帖的陸家,一個還有口氣,有利用價值的陸家,而是不灰飛煙滅,自此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啊。


    再者,荊州,不是你們陸家的,更不是你們鄧家的,是我大吳天下的!再這麽玩下去,再這麽放縱下去,真的就是漸行漸遠了。


    所以,既然地方的陸凱擺不平,那麽,中央搭一把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孫皓在這個時候動手,除了以上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李流的問題。


    說起來也挺長時間和王迪沒見麵了,之前一段主要是靠斷斷續續的信件聯係,經常因為路途遙遠前言不搭後語的,雖然說自己這個皇帝寶座是人家運作來的,真的是感激不盡,這一針對荊州和陸家的套路也是王迪的建議,自己也同意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長久的不見,讓那種親密感和信任感淡化了不少。


    王迪在孫皓心中的形象已經有點模糊了。


    也許這李氏兄弟身上都有叛變的傳統吧,李特是這樣,李流也是這樣,這一切,王迪,都不知道,都是受害者,但是,不管怎樣,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別人的身上,這事靠譜嗎?


    不靠譜!自己的命運,還是要自己掌控!


    孫皓,在皇帝寶座上坐的久了,早就忘記當初是怎麽當一個甩手掌櫃看著王迪怎麽推著自己前行了。


    而且,說不定,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回收陸家的資源啊。


    那麽,既然要做,就要一擊必勝!


    “幫襯”著陸凱搞定鄧艾,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讓陸凱頂在最前麵,消耗的差不多了,再讓中央軍衝上去摘桃子;比如,讓陸凱頂在最前麵,中央軍從一開始就參與行動,但是,要采取“添磚加瓦”的做法,一次派出個幾千人,不斷的派出去,持續性的消耗鄧艾,就不信了,用一個吳國去懟一個郡,還懟不過了?王迪當初和自己閑聊的時候說什麽來著?啊,是了,將戰爭在對方的區域內引爆,是成本最低的辦法了。


    辦法千萬種,孫皓,最後力排眾議,還是選擇了一擊必勝。


    也就是孤注一擲,一次性將最精華的部隊拿出來,將敵人打垮。


    為此,孫皓從鄧艾與陸凱撕破臉開始就著手準備了,在原有的20000人基礎之上,又下注了30000人(中央軍實在是抽不出來了,畢竟不能砸光啊,於是從揚州各郡攤派出來的,丁奉,也貢獻了一些),也就是說,湊齊了50000大軍!


    這麽多人,由誰來統帥就很關鍵了。


    誰都沒想到,孫皓一開始居然要禦駕親征(其實王迪作為一個穿越者應該知道孫皓這個癖好,原時空,寶鼎三年,孫皓親率大軍屯駐東關,準備進攻西晉,建衡三年,又親率大軍從牛渚西進伐晉,連母親及妃妾都帶出來了,總之,有著一顆遠征的心,但是,王迪作為一個穿越者之恥,並不知道太過細節的東西),好在,本時空暴戾的本性還沒有展現出來,一群膽大犯上(還沒被殺呢)的大臣們拚死阻攔,這才悻悻作罷。


    開玩笑呢!一個毛頭小子就要率50000大軍作戰,真當我大吳國手氣那麽壯,隨便一個出馬就是陸遜啊,陸抗也是這麽想的,不就完了嗎?再者說,你自己出事就算了,大不了再換一個做皇帝,但是,50000大軍,這要是賠進去了,國運也就到此為止了。


    這是以濮陽興、張布、葛係、劉篡為首的內閣大臣們(這個時候,老滑頭丁固可恥的潛水了)內心真實的想法。


    但是,隨即,這幫老骨頭們就發現中計了,中了孫皓的以退為進之計。


    情急之下,他們昏了頭,居然說出了隻要陛下不去,其他將軍都可以前去的話。


    豈料到孫皓先是佯裝不爽,然後,立刻就點出了三個名字:何洪、何植、何蔣。


    這三位,都四五十歲了,軍中曆練也有段時間,而且還算是軍人世家那種,父親何遂,雖然不是名氣很大,但打理過東吳軍隊中為數不多的騎兵(當然不是唯一一人),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看,拉出去和以步兵、騎兵為主的鄧艾軍團作戰,都有充分的理由。


    但是,這話由孫皓在這個場合下提出來,總有一種中計的感覺。


    因為這三位還有一個姐姐,這個姐姐呢,是孫和的妾中之一。


    這個妾,生下來的孩子就是……孫皓。


    換句話說,孫皓把自己的三個舅舅派出去統管50000大軍了。


    你又能怎麽辦?話都放出去了,陛下不去,別的將軍都行,這三位都是將軍啊,還都不是小將,有點帶兵經驗,總不能因為是皇帝的舅舅就給否了吧?舉賢不避親,一句話就給你堵回去了。


    也罷,三位職業軍人,總不能拿自己的前途命運開玩笑,一個衝動,就把底子給砸進去。


    算是一種妥協讓步了。


    孫皓,其實一開始就是奔著讓三個舅舅帶兵去的,但是,知道很難通過,所以,玩了這一出。


    尤其是小舅何植,說是舅舅,其實和發小沒什麽區別了,一起玩大的,關係鐵著呢(和孫皓關係鐵的人不少,但是,原時空中能安全的活到最後的不多,何植就是其中一個)。


    孫皓的下一個動作就讓大臣們更加放心了。


    除了三何之外,u看書 .uknshu孫皓還指派了一些具體幹活的人:右將軍諸葛靚、黃門侍郎顧榮、屯騎校尉張悌、東觀左丞周處。


    嗯,有文有武,有寒門有世家,人品嘛,也都說得過去,擔得上忠義二字,由他們輔佐那三位祖宗,最起碼也不至於大敗了。


    何況還有陸凱的數萬大軍呢?合起來,10萬人了啊,五倍於鄧艾!


    這要再打不贏,或者說再被打敗了,那就集體喂豬去吧!


    王迪,你當初說的那一套練兵和培訓軍官的方法,到底如何呢?雖然隻不過半年而已,但是,也可以拿出來檢驗一下效果了,看看值不值得繼續投入精力下去。


    見這個方案經過了內閣的批準後,孫皓心中默默想到。


    對於孫皓伸出的“援手”,陸凱是極為矛盾的,但是,不得不承認,沒有主公的出手,單憑自己,真的擺不平鄧艾啊,而且,還好,孫皓已經明確表示了:兩軍協同作戰,一切費用,自己忙活自己的。


    也就是說,不會借著這個機會插手地方軍權(至少,目前表麵上看是不會的)。


    再者,當孫皓的大軍出動後,之前一直在裝死的陶璜,也終於有了動靜,開始向零陵和武陵南部,開始了實質性軍事行動,而不是停留在響亮的口號上。這樣最好,隻要陶璜有動作了,那就意味著這段時間威風八麵的李流,不會輕易的抽身回到正麵戰場幫助鄧艾,給自己添麻煩了。


    陶璜是一個堅定不移的保皇派,所以,他的行動,已經說明,孫皓,不是說說。


    至於其他的,就等擺平了鄧艾再說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之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梧老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梧老師並收藏漢之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