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宮發引:民間俗稱“出殯”。
就是將帝、後的棺槨由皇宮安葬到陵園之內。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之說。
明代帝後葬期僅皇後有梓宮發引“例不出百日”的記載,皇帝隻是擇吉而葬,停喪或長或短沒有定製。
在曆史上太祖朱元璋死後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後竟停禮拜儀式,古稱“虞禮”。
虞禮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舉行,八虞在京城之外舉行,都由護喪官員主持行禮。九虞禮行過後,神主附享太廟,至此,喪禮才告結束。
而朱標並非皇帝,所以隻要擇吉日而葬就好,並且因為城外仍有許多百姓在那裏一直的守候。
或許是知道太子朱標的喪期近了,也有越來越多的百姓前往承天門打探消息,想要知道太子爺何時出殯。
在原本的曆史中,太子朱標是死於四月二十五日,史料中記載他是在八月份安葬於孝陵。
可是現在朱元璋不忍百姓再多等待,況且這樣聚集也不好,京城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很大影響。
朱元璋便命令禮部選了個就近的吉日,與七日之後出殯安葬。
百官需要穿服去送別,並且要一直哭到近郊,也就是皇陵附近才能結束。
準備要去出殯的時候,宮裏還要反反複複的進行一大堆繁瑣的禮節,介於禮節實在太過於繁瑣,實在不忍贅述,讓人眼花繚亂就是了。
反正就是不停叩拜,不停的在不同場所裏麵更換不同服飾,最後直到所有準備工作全都做完之後,棺槨才能起駕出殯。
需要一直步行出宮門,再然後換乘馬匹,起到皇陵去。
而且這一路騎馬也不能閑著,需要在途朝夕哭奠臨。因為沿途經過的地方,百官和四品以下的命婦,還有軍民耆老,世代沿襲的軍戶和匠戶在沿途設祭。
到了皇陵之後,還需要到獻殿去行禮,首先要行虞禮。
初獻要獻帛和獻酒,然後還需要讀祝文,讀完之後,還得行禮,最後是亞獻(第二次祭酒)和終獻(第三次祭酒),最後再叩拜四次。
在出殯這一天,朱允熥隻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提線木偶一樣任人擺布。
這一套繁瑣的程序就是記下來都難,更別提還要去實行了。
所幸有禮部的官吏在一旁指引,自己隻要照著去做,這才能不出岔子。
這一天朱允熥並沒有像哥哥朱允炆一樣放聲嚎啕大哭,隻是淚流不止,說不出的傷痛。
從此之後與父親就陰陽兩隔,再無相見了……
父親不在,以後的路就隻能自己走了,狂風暴雨隻能夠自己麵對,再也沒有大樹為自己遮風擋雨,沒有庇護之所了……
<a id="wzsy" href="http://www.loubiqu.net">loubiqu.net</a>
所以朱允熥哭得很傷心,真情實意發自肺腑的痛哭。
若有來生,我們還做父子!
朱標的葬禮注定是盛大的,還不在於器具有多隆重,乃在於送葬的人。
百姓們自發的為太子送葬,一直送到了孝陵,一路上哭泣哀嚎,淚水直就,當真是感天動地。
古往今來能夠有房子如此得人心者,非大明太子朱標莫屬!
當太子朱標安葬的時候,他薨的訊息也通過驛站,傳到了各個藩王之處。
因為太子的薨逝並不算是什麽十萬火急的事情,所以並沒有用最高的速度傳遞,可即便是這樣,一天驛卒奔馳也有三百餘裏。
各個藩王麵對自己兄長的死亡,大多都是痛苦傷心,涕淚交加。
雖然是生在帝王家,可是太子朱標早早的就確定了繼承人的身份,各個藩王到了成年之後也都各自就藩去了。
因此在他們中間沒有產生為了爭奪皇位的鬧劇,所以關係還是非常不錯的。
再加上太子朱標非常懂得禮儀,做兄長的也很照顧弟弟們,因此在兄弟之中很有威望,也很得人心。
一聽到太子朱標沒了,自然傷心流淚。
可也有例外。
南京距離北平兩千餘裏,四皇子燕王朱棣卻早早的收到了消息。
“屬下見過燕王殿下!”
此時一個身披黑色袈裟,年有五十的和尚出現在了朱棣麵前,隻見這和尚眉毛粗黑,比一般人要長上許多,留有一撮濃密的短須。
一雙眼睛明亮異常,如同鷹隼一般,卻又透出幾許狡詐之色。
“坐下說吧。”
坐在書案後麵的這人滿臉英武堅毅,身材魁梧,體態結實,麵龐呈現健康的麥色,頗有將伍之氣,年紀看起來三十有餘。
這位就是當今皇帝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在原本曆史中的大明永樂皇帝,明成祖!
朱棣自從接到太子薨逝的消息,就在書房裏苦思冥想,思量權衡。
可想了半日,朱棣仍然沒有理出一個頭緒,隻好命人把道衍和尚請過來。
道衍和尚也不客氣,走到旁邊的椅子跟前便坐了下來,開口問道:“看王府裏正在張羅祭拜的事情,莫非是南京出了事情?”
朱棣眉頭緊皺,說道:“我兄長太子朱標薨逝了……父皇讓各地藩王就地悼念祭拜,不可回京。”
道衍和尚吸了一口氣說道:“這也正常,各地藩王若是回京奔喪,動靜太大,而且需要耗費大量錢財,皇上由此考慮也是應當的。”
“唉……”,
朱棣歎了一口氣感慨的說道:“太子的身體一向不算強壯,沒有想到竟然會英年早逝,這讓父皇如何接受得了啊。”
道衍和尚接著說道:“老朽也聽說過太子身體孱弱,長安一行就帶著疾病,回到南京之後一直沒有痊愈,
沒想到竟然因此而亡故,天意使然,非人力所能左右,還請殿下節哀順變,不必未必哀傷太過。”
朱棣歎了口氣說道:“兄長天不假年,讓我這心裏很亂,請大師為本王念念經,超度一下兄長的亡靈……”
道衍和尚卻搖搖頭說道:“經什麽時候念都可以,但是現在殿下所需要考慮的並不是念什麽經,而是該想想以後如何打算。”
駐地揉了揉發緊的眉頭,說道:“本王現在頭腦一片混亂,哪裏還能夠想那麽多,既然大師說到這裏,就請大師為本王舒緩舒緩吧。”
道衍和尚姚廣孝是何等精明之人,當聽到朱棣的召見之後就立刻明白了朱棣找自己的目的。
所以根本就不用多說,因為有什麽樣的謀劃二人心裏早就再清楚不過了。
就是將帝、後的棺槨由皇宮安葬到陵園之內。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之說。
明代帝後葬期僅皇後有梓宮發引“例不出百日”的記載,皇帝隻是擇吉而葬,停喪或長或短沒有定製。
在曆史上太祖朱元璋死後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後竟停禮拜儀式,古稱“虞禮”。
虞禮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舉行,八虞在京城之外舉行,都由護喪官員主持行禮。九虞禮行過後,神主附享太廟,至此,喪禮才告結束。
而朱標並非皇帝,所以隻要擇吉日而葬就好,並且因為城外仍有許多百姓在那裏一直的守候。
或許是知道太子朱標的喪期近了,也有越來越多的百姓前往承天門打探消息,想要知道太子爺何時出殯。
在原本的曆史中,太子朱標是死於四月二十五日,史料中記載他是在八月份安葬於孝陵。
可是現在朱元璋不忍百姓再多等待,況且這樣聚集也不好,京城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很大影響。
朱元璋便命令禮部選了個就近的吉日,與七日之後出殯安葬。
百官需要穿服去送別,並且要一直哭到近郊,也就是皇陵附近才能結束。
準備要去出殯的時候,宮裏還要反反複複的進行一大堆繁瑣的禮節,介於禮節實在太過於繁瑣,實在不忍贅述,讓人眼花繚亂就是了。
反正就是不停叩拜,不停的在不同場所裏麵更換不同服飾,最後直到所有準備工作全都做完之後,棺槨才能起駕出殯。
需要一直步行出宮門,再然後換乘馬匹,起到皇陵去。
而且這一路騎馬也不能閑著,需要在途朝夕哭奠臨。因為沿途經過的地方,百官和四品以下的命婦,還有軍民耆老,世代沿襲的軍戶和匠戶在沿途設祭。
到了皇陵之後,還需要到獻殿去行禮,首先要行虞禮。
初獻要獻帛和獻酒,然後還需要讀祝文,讀完之後,還得行禮,最後是亞獻(第二次祭酒)和終獻(第三次祭酒),最後再叩拜四次。
在出殯這一天,朱允熥隻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提線木偶一樣任人擺布。
這一套繁瑣的程序就是記下來都難,更別提還要去實行了。
所幸有禮部的官吏在一旁指引,自己隻要照著去做,這才能不出岔子。
這一天朱允熥並沒有像哥哥朱允炆一樣放聲嚎啕大哭,隻是淚流不止,說不出的傷痛。
從此之後與父親就陰陽兩隔,再無相見了……
父親不在,以後的路就隻能自己走了,狂風暴雨隻能夠自己麵對,再也沒有大樹為自己遮風擋雨,沒有庇護之所了……
<a id="wzsy" href="http://www.loubiqu.net">loubiqu.net</a>
所以朱允熥哭得很傷心,真情實意發自肺腑的痛哭。
若有來生,我們還做父子!
朱標的葬禮注定是盛大的,還不在於器具有多隆重,乃在於送葬的人。
百姓們自發的為太子送葬,一直送到了孝陵,一路上哭泣哀嚎,淚水直就,當真是感天動地。
古往今來能夠有房子如此得人心者,非大明太子朱標莫屬!
當太子朱標安葬的時候,他薨的訊息也通過驛站,傳到了各個藩王之處。
因為太子的薨逝並不算是什麽十萬火急的事情,所以並沒有用最高的速度傳遞,可即便是這樣,一天驛卒奔馳也有三百餘裏。
各個藩王麵對自己兄長的死亡,大多都是痛苦傷心,涕淚交加。
雖然是生在帝王家,可是太子朱標早早的就確定了繼承人的身份,各個藩王到了成年之後也都各自就藩去了。
因此在他們中間沒有產生為了爭奪皇位的鬧劇,所以關係還是非常不錯的。
再加上太子朱標非常懂得禮儀,做兄長的也很照顧弟弟們,因此在兄弟之中很有威望,也很得人心。
一聽到太子朱標沒了,自然傷心流淚。
可也有例外。
南京距離北平兩千餘裏,四皇子燕王朱棣卻早早的收到了消息。
“屬下見過燕王殿下!”
此時一個身披黑色袈裟,年有五十的和尚出現在了朱棣麵前,隻見這和尚眉毛粗黑,比一般人要長上許多,留有一撮濃密的短須。
一雙眼睛明亮異常,如同鷹隼一般,卻又透出幾許狡詐之色。
“坐下說吧。”
坐在書案後麵的這人滿臉英武堅毅,身材魁梧,體態結實,麵龐呈現健康的麥色,頗有將伍之氣,年紀看起來三十有餘。
這位就是當今皇帝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在原本曆史中的大明永樂皇帝,明成祖!
朱棣自從接到太子薨逝的消息,就在書房裏苦思冥想,思量權衡。
可想了半日,朱棣仍然沒有理出一個頭緒,隻好命人把道衍和尚請過來。
道衍和尚也不客氣,走到旁邊的椅子跟前便坐了下來,開口問道:“看王府裏正在張羅祭拜的事情,莫非是南京出了事情?”
朱棣眉頭緊皺,說道:“我兄長太子朱標薨逝了……父皇讓各地藩王就地悼念祭拜,不可回京。”
道衍和尚吸了一口氣說道:“這也正常,各地藩王若是回京奔喪,動靜太大,而且需要耗費大量錢財,皇上由此考慮也是應當的。”
“唉……”,
朱棣歎了一口氣感慨的說道:“太子的身體一向不算強壯,沒有想到竟然會英年早逝,這讓父皇如何接受得了啊。”
道衍和尚接著說道:“老朽也聽說過太子身體孱弱,長安一行就帶著疾病,回到南京之後一直沒有痊愈,
沒想到竟然因此而亡故,天意使然,非人力所能左右,還請殿下節哀順變,不必未必哀傷太過。”
朱棣歎了口氣說道:“兄長天不假年,讓我這心裏很亂,請大師為本王念念經,超度一下兄長的亡靈……”
道衍和尚卻搖搖頭說道:“經什麽時候念都可以,但是現在殿下所需要考慮的並不是念什麽經,而是該想想以後如何打算。”
駐地揉了揉發緊的眉頭,說道:“本王現在頭腦一片混亂,哪裏還能夠想那麽多,既然大師說到這裏,就請大師為本王舒緩舒緩吧。”
道衍和尚姚廣孝是何等精明之人,當聽到朱棣的召見之後就立刻明白了朱棣找自己的目的。
所以根本就不用多說,因為有什麽樣的謀劃二人心裏早就再清楚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