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張角遺信釋放張良
秦昊死死盯著手中的信,一臉的難以置信。
秦昊之所以會如此失態,是因為原在張勝信的末尾,提到張角早就知道兩人的關係。
所以一大堆的問題就來了,張角既然什麽都知道,又為何還要將黃巾交給了紅兒?
不明所以的秦昊頓時心亂如麻。
讓貂蟬先繼承黃巾,而後在加入自己的陣營,這可以說是秦昊最大的謀劃。
黃巾龐大的人口和百姓的擁戴,是秦昊在一統之路上必須擁有的,所以他不可能放任這股力量溜走。
秦昊本以為自己處理的天衣無縫,可沒想到張角竟然早就察覺,隻是不知為何沒有說破罷了。
“竟然還親自給我寫了信,張角你到底想幹嘛?人都已經死了,到底還想打什麽主意?””
望著手中的另外三封信,秦昊心中既挫敗又複雜。
果然,和那些老不死相比,自己還是太嫩了!
搖搖頭祛除心中的雜念後,秦昊強壓下心頭歐的不安和緊張,緩緩拆開了張角寫給自己的那封信。
張角曾是當世最具權威和聲望之人,可卻用一種平等乃至近乎哀求的語氣給秦昊寫信,這真的讓秦昊不得不肅然起敬。
張角給秦昊寫的信中的內容很多,有對大漢的失望,有對天下窮苦百姓的憐憫,也有當知道被百家利用時的憤怒,還有對黃巾因繼承人之位內鬥不止的失望。
看著看著,秦昊忍不住自語道:“原來張角早就知道和世家死磕的後果,也清楚黃巾不可能奪取天下,隻是為了新朝不再繼續受世家影響,所以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由於鬼穀子的一手謀劃之下,黃巾起義變成了一場削弱天下世家的戰爭,世家的總體實力直接被黃巾給削弱了七成甚至更多。
所以未來無論是誰一統天下,隻要不作出劉秀那種和世家共掌天下之事,新王朝所受到的來自世家的壓力,將會低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執政者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心願,頒布任何有利於天下百姓的政策,而世家卻無力幹預。
秦昊眼中閃過一絲複雜,輕聲道:“本以為你隻是不願向命運屈服,所以才一意孤行逆天行事,可沒想到……哎,隻是為了百姓,真的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嗎?”
秦昊有信心在自己一同天下之後,會讓全天下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可這麽做隻是為了他的野心,是帶有明確目的性的。
而張角所做的一切都隻是為了百姓,沒有任何為自己謀利的心思,秦昊自認永遠都做不到像他那麽的純粹,
或許是受到原史的影響,秦昊總對張角有些偏見,而在這一刻秦昊心中對張角隻有尊敬。
現在秦昊終於理解,為什麽張角一死之後,各地會有那麽多黃巾和百姓自殺,因為他們都感受到了張角的真誠。
信的末尾,張角明確說了他十分看好秦昊,認為未來他有一統天下的潛力。
而他之所以會選張勝為繼承人,除了張勝是當時的不二人選之外,也有看好秦昊的因素在內。
看完後,秦昊長吐一口濁氣,抹掉額頭的汗漬後,苦笑道:
“想讓我繼承你的意誌善待天下百姓嗎?表麵說是讓我自願選擇,可你開出這麽重的厚禮,又讓我如何能拒絕的了?”
最後張角還請求秦昊放張良回去,因為若是沒有張良輔佐,大明肯定是維持不了多少年的,那樣秦昊也就無法從大明得到好處。
其實這點張角就算不說,秦昊早晚也會放的,目前秦昊根本就本有半點收服張良的可能,放了張良反而能得到他的感激。
看了眼手中另外兩封信,秦昊強壓下心中的好奇,並動手沒有拆開。
這兩封信是分別寫給張良和張寧的,張角臨終要跟女兒和弟弟說的話,秦昊覺得還是不看為好,這也是對張角的尊重。
放下手中的另外兩封信,秦昊仰頭望月,自語道:“張良,連張角都認同了我,而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次日天明,秦昊騎馬來到宛城東區的一處宅院,這裏麵秘密囚禁這三個要犯,正是張良、張寧和虞姬三人。
秦昊雖囚禁了三人,可卻好吃好喝的招待起來,甚至定時送外麵的消息過來,隻是沒有給他們人生自由。
進入地下密道後,秦昊緩步來到張良的牢門前。
張良正手持一本竹簡認真閱讀,並沒有發現秦昊的帶來,反而是一邊的張寧最先開口。
“秦昊,關了我們這麽久,終於要露出真麵目了嗎?”張寧冷冷道。
張角的死亡讓張寧成熟了不少,她雖知道父親之死並不怪秦昊,但卻痛恨秦昊囚禁自己,結果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麵。
秦昊沒有搭理張良,而是直直的盯著張良,張良這時也終於發現了秦昊,於是放下竹簡,淡淡道:“勸降的話就不必說了。”
“我是來放你們走的。”秦昊沉聲道。
“你會這麽好心?肯定有什麽陰謀吧。”張寧冷笑著挖苦道,而張良則是皺眉思考起來。
秦昊搖了搖頭,而後將張角所寫的兩封信遞過去,見竟然都沒有人接,隻得解釋道:“就這是張老寫給你們的信,看完你們就知道了。”
張寧一聽猛地從秦昊手中搶走兩份信,把另一封交給張良後,連忙拆開寫有‘愛女寧兒親啟’字樣的信。
張良的眉頭皺的更緊,可當看到信中內容確是兄長的筆記後,眉頭終於舒展開來。
張良和張寧都是張角最親近的人,所以信中所寫的內容都比秦昊的多,秦昊隻能在一邊靜等。
張寧那邊都還沒看到四分之一,就傷感的痛哭起來,而張良的麵部表情就有些豐富了,有驚訝、有複雜、也有傷感。
許久後,張良一臉複雜的走到秦昊麵前,他簡直不敢相信兄長真會選擇這個毀了黃巾的少年,而且還勸自己幫他一統天下。
大哥,你真的太傻了。張良心道。
秦昊死死盯著手中的信,一臉的難以置信。
秦昊之所以會如此失態,是因為原在張勝信的末尾,提到張角早就知道兩人的關係。
所以一大堆的問題就來了,張角既然什麽都知道,又為何還要將黃巾交給了紅兒?
不明所以的秦昊頓時心亂如麻。
讓貂蟬先繼承黃巾,而後在加入自己的陣營,這可以說是秦昊最大的謀劃。
黃巾龐大的人口和百姓的擁戴,是秦昊在一統之路上必須擁有的,所以他不可能放任這股力量溜走。
秦昊本以為自己處理的天衣無縫,可沒想到張角竟然早就察覺,隻是不知為何沒有說破罷了。
“竟然還親自給我寫了信,張角你到底想幹嘛?人都已經死了,到底還想打什麽主意?””
望著手中的另外三封信,秦昊心中既挫敗又複雜。
果然,和那些老不死相比,自己還是太嫩了!
搖搖頭祛除心中的雜念後,秦昊強壓下心頭歐的不安和緊張,緩緩拆開了張角寫給自己的那封信。
張角曾是當世最具權威和聲望之人,可卻用一種平等乃至近乎哀求的語氣給秦昊寫信,這真的讓秦昊不得不肅然起敬。
張角給秦昊寫的信中的內容很多,有對大漢的失望,有對天下窮苦百姓的憐憫,也有當知道被百家利用時的憤怒,還有對黃巾因繼承人之位內鬥不止的失望。
看著看著,秦昊忍不住自語道:“原來張角早就知道和世家死磕的後果,也清楚黃巾不可能奪取天下,隻是為了新朝不再繼續受世家影響,所以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由於鬼穀子的一手謀劃之下,黃巾起義變成了一場削弱天下世家的戰爭,世家的總體實力直接被黃巾給削弱了七成甚至更多。
所以未來無論是誰一統天下,隻要不作出劉秀那種和世家共掌天下之事,新王朝所受到的來自世家的壓力,將會低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執政者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心願,頒布任何有利於天下百姓的政策,而世家卻無力幹預。
秦昊眼中閃過一絲複雜,輕聲道:“本以為你隻是不願向命運屈服,所以才一意孤行逆天行事,可沒想到……哎,隻是為了百姓,真的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嗎?”
秦昊有信心在自己一同天下之後,會讓全天下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可這麽做隻是為了他的野心,是帶有明確目的性的。
而張角所做的一切都隻是為了百姓,沒有任何為自己謀利的心思,秦昊自認永遠都做不到像他那麽的純粹,
或許是受到原史的影響,秦昊總對張角有些偏見,而在這一刻秦昊心中對張角隻有尊敬。
現在秦昊終於理解,為什麽張角一死之後,各地會有那麽多黃巾和百姓自殺,因為他們都感受到了張角的真誠。
信的末尾,張角明確說了他十分看好秦昊,認為未來他有一統天下的潛力。
而他之所以會選張勝為繼承人,除了張勝是當時的不二人選之外,也有看好秦昊的因素在內。
看完後,秦昊長吐一口濁氣,抹掉額頭的汗漬後,苦笑道:
“想讓我繼承你的意誌善待天下百姓嗎?表麵說是讓我自願選擇,可你開出這麽重的厚禮,又讓我如何能拒絕的了?”
最後張角還請求秦昊放張良回去,因為若是沒有張良輔佐,大明肯定是維持不了多少年的,那樣秦昊也就無法從大明得到好處。
其實這點張角就算不說,秦昊早晚也會放的,目前秦昊根本就本有半點收服張良的可能,放了張良反而能得到他的感激。
看了眼手中另外兩封信,秦昊強壓下心中的好奇,並動手沒有拆開。
這兩封信是分別寫給張良和張寧的,張角臨終要跟女兒和弟弟說的話,秦昊覺得還是不看為好,這也是對張角的尊重。
放下手中的另外兩封信,秦昊仰頭望月,自語道:“張良,連張角都認同了我,而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次日天明,秦昊騎馬來到宛城東區的一處宅院,這裏麵秘密囚禁這三個要犯,正是張良、張寧和虞姬三人。
秦昊雖囚禁了三人,可卻好吃好喝的招待起來,甚至定時送外麵的消息過來,隻是沒有給他們人生自由。
進入地下密道後,秦昊緩步來到張良的牢門前。
張良正手持一本竹簡認真閱讀,並沒有發現秦昊的帶來,反而是一邊的張寧最先開口。
“秦昊,關了我們這麽久,終於要露出真麵目了嗎?”張寧冷冷道。
張角的死亡讓張寧成熟了不少,她雖知道父親之死並不怪秦昊,但卻痛恨秦昊囚禁自己,結果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麵。
秦昊沒有搭理張良,而是直直的盯著張良,張良這時也終於發現了秦昊,於是放下竹簡,淡淡道:“勸降的話就不必說了。”
“我是來放你們走的。”秦昊沉聲道。
“你會這麽好心?肯定有什麽陰謀吧。”張寧冷笑著挖苦道,而張良則是皺眉思考起來。
秦昊搖了搖頭,而後將張角所寫的兩封信遞過去,見竟然都沒有人接,隻得解釋道:“就這是張老寫給你們的信,看完你們就知道了。”
張寧一聽猛地從秦昊手中搶走兩份信,把另一封交給張良後,連忙拆開寫有‘愛女寧兒親啟’字樣的信。
張良的眉頭皺的更緊,可當看到信中內容確是兄長的筆記後,眉頭終於舒展開來。
張良和張寧都是張角最親近的人,所以信中所寫的內容都比秦昊的多,秦昊隻能在一邊靜等。
張寧那邊都還沒看到四分之一,就傷感的痛哭起來,而張良的麵部表情就有些豐富了,有驚訝、有複雜、也有傷感。
許久後,張良一臉複雜的走到秦昊麵前,他簡直不敢相信兄長真會選擇這個毀了黃巾的少年,而且還勸自己幫他一統天下。
大哥,你真的太傻了。張良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