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欽二帝被俘北上,要從東京汴梁趕往冰天雪地的上京會寧府,就是後世黑龍江的阿城。兩位皇帝和大臣們分乘八百多輛牛車,一路飽受磨難。這些牛車都是敞篷的,當時又是冬天,皇帝這個時候也顧不上自己的潔癖了,本來是身著錦衣,腰係玉帶,現在就裹著一件髒得看不出顏色的羊皮襖,還沒有襯裏,腰上係的也換成麻繩了。


    金軍一路上不供應飲食,宋朝俘虜是餓殍滿地,走一路死一路,連趙佶的一個兒子都被活活餓死了。金國人隨便找了個馬槽子,就把這位王爺裝在裏麵給埋了。趙佶看到兒子下葬的時候腳還露在外麵,覺得非常可憐,就給兒子祝福說,孩子啊,你好歹是死在祖國的土地上,我可要去遙遠的異國他鄉了。趙佶這麽一說,聞者無不落淚。


    有一次趙佶看到路邊的桑樹上有桑椹,趕忙摘來充饑,結果吃得太急,差點被噎死,侍從趕緊給他拍打。趙佶說:“我當年做端王的時候,在王府裏看見乳娘吃這個東西,我也跟著吃,剛吃了幾顆,就被乳娘劈手搶了過去,她說這東西不是王爺吃的。這麽多年,我早忘了它是什麽味道,沒想到今天吃起來竟如此鮮美。”說罷潸然淚下,侍臣也都跟著痛哭起來。


    趙宋興盛時人人皆道其盛世大宋,而其敗亡時卻又是何等落寞淒慘,靖康之恥在中國曆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恥辱,那個朝廷能讓異族一下子掠去兩位皇帝和近萬名宗室、後妃、大臣,五胡亂華時期西晉也沒有這麽淒慘。


    盧俊義跟金兵交過手,雖然每次都是使用計策,但多多少少在戰場上相互廝殺過,知道女真人的德性,那是一股血勇,悍勇無匹,打勝戰時一鼓作氣勢如虎,打敗戰時比起其他軍隊也好不了哪裏去,隻要頂住女真人的前幾番進攻,讓其“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沒了銳氣的女真人跟其他遊牧民族沒啥兩樣,都是騎射二字,用拒馬車陣擋住女真騎兵的衝擊,用特製盔甲擋住女真騎兵的射箭或在女真騎兵弓箭射程外就用齊軍的強弓硬弩和火炮轟死,女真騎兵畢竟是漁獵民族,跟真正的遊牧民族蒙古人相比還差了一點兒,雖然它們能兩立朝代,那都是得了狗屎運或老天爺瞎了眼,尤其是滿清那一次。


    既然金兵強的有限,那麽在金兵麵前不堪一擊、一潰千裏的宋軍豈不是弱到極點了。


    但盧俊義深切地明白,宋軍的虛弱並不是漢人的虛弱,而是趙宋朝廷的虛弱,是既得利益集團趙宋皇室和他們籠絡的官僚階層的虛弱無能,是幾隻羊領著一群獅子跟幾隻獅子領頭的一群羊的鬥爭。


    趙宋的軍隊數量不少,可以說幾倍於遼、金,裝備的質量也不差,並且也率先應用了很多的先進技術。但是,單項的優勢並不能在戰場上整合為勝勢,戰鬥力衰弱,對外屈膝,這個王朝在曆史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窩囊的背影。 宋朝後來被稱為“史上最不爭氣”的朝代,卻是中國曆史上生產力最發達、社會最繁榮的朝代。趙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所謂的“康乾盛世”的兩倍多,都城汴梁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普通老百姓的衣著都比原來的朝代的士大夫們穿得好。“四大發明”中宋朝占了三項(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並得到了廣泛應用。趙宋也是曆史長河中文星璀璨的年代,蘇洵、蘇轍、蘇東坡、歐陽修、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柳永、李清照等,文豪出現的密集程度在中國曆朝曆代中首屈一指。


    針對宋朝的褒貶往往是由視角差異決定的,貶者關注的是軍事實力虛弱和民族利益受損,褒者關注的是綜合國力很強,尤其是文化成就十分輝煌。國家富強,但是軍事實力很弱,這一切都是起源於“兵變”起家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原本是五代時期後周的大將,在後周世宗柴榮剛剛去世的時候被部下所擁戴,借出征契丹之際在京師汴梁城外的陳橋驛發動兵變,繼而頂替了後周柴家孤兒寡婦的皇位。


    由於自己不光彩的“篡位”經曆,出於做賊心虛的心理,宋太祖對於將軍擁有軍隊的實際控製力這一點非常忌憚。如果說“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為避免再次發生“黃袍加身”而做出消除隱患的“措施保險”,那麽後來宋朝政治體製的高度僵化,則是宋太祖為了後世子孫不再麵對下一個趙匡胤而設計的“製度保險”,用來徹底結束五代十國軍人頻頻政變控製政治的局麵。客觀地說,這些製度確實防止了軍閥割據的局麵,整個宋朝沒有出現唐朝末期的軍閥割據,但是也播下了宋朝軍事失敗的種子。


    為了防範武將擁兵自重進而威脅其政權,宋朝統治者過分崇文抑武,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使宋朝在軍事上長期積弱。宋朝定都東京汴梁後,由於此地無險可守,宋太祖隻能通過強化兵力駐守來形成一個人為的武力堡壘,那就是大量在都城駐紮禁軍。但如果在都城駐紮太多,一旦都城不幸被人控製,外地的勤王軍隊無法打勝,那同樣會是一個災難。


    為了防備這種局麵,宋朝統治者又暗中留了一手,那就是保持都城的兵力和其他各地的兵力大體上各占一半的比例。


    同時,為了防範其他武將重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一幕,統治者實行的是兵將分離製度,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對行軍打仗、用兵多方限製,多處分兵,這雖然可以有效地防範武將擁兵自重進而圖謀不軌,但這是與軍事原則相違背的,大大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軍事體製的設置使得軍隊沒有戰鬥力,作為士兵個體也是很弱的,可以說是一群“老爺兵”。宋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堅持募兵製的王朝,這在曆史上是個創舉。宋朝以前和以後,中國一直到後世還實行的是強製性征兵政策。


    募兵製就是國家不強製你當兵,你當不當兵靠自願。說得直白一些,這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支職業軍隊。宋朝的雇用士兵都有非常豐厚的薪金,國家為此所付的軍費是驚人的。


    宋王朝最核心的軍隊是“禁軍”,宋太祖趙匡胤時為了防止地方軍隊的強大,選拔地方軍隊的精壯編成的,最初的時候十幾萬人,首都東京和地方各駐紮一半,這樣就互相牽製,誰也不能做大。後來禁軍的數量越來越多,在宋真宗時期已經到達了三十幾萬人,到了趙佶時期更達到了接近一百萬人。如果再加上廂軍,真正吃軍費的恐不下一百五十萬。


    北宋時期還有一個奇怪的政策,就是發生大自然災害的時候,政府在救災的同時,要招募災民中的精壯男士當兵。從某種層麵上看,這樣可以避免出現農民起義。但是這樣囤下來的不是木頭疙瘩,是一個個活生生要飯吃要錢玩的人,政府再龐大的財政收入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國家收入為一億一千萬貫,支出為一億二千萬貫,財政赤字為一千萬貫,支出部分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用於軍費開支,這在和平年代實在是太高了。


    宋朝軍隊數量龐大,每年的開銷幾乎占到國餉的三分之二。


    其實軍隊數量相對於一億多百姓,軍民之比不過七十比一,比昔日秦國的六比一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而秦國並沒有冗兵之說,跟秦國相比就知道所謂“冗兵”不過是一個偽命題。


    其實是軍費開支太高的緣故,這一百多萬軍隊大部分都是擺設,大部分士兵一輩子都沒有怎麽打過戰,卻受領那麽高的薪俸,這是極其不合理的。無功不受祿方才是正理。


    另外,因為宋朝施行的是戶籍兵,就是國家專門養著特定的人家,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都隻能當兵,不能種田經商。老子強壯是好士兵,等到老子死了,兒子是個病秧子,也繼續做士兵、領軍餉,這是製度。這樣一代一代以後,因為生活有保障,漸漸就懶散了,好逸惡勞,訓練隻是裝裝樣子而已,戰鬥力是很差的,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趙佶時代就更差了,基層將領不會嚴格訓練管理士兵,因為幹得再好,武將的晉升空間也有限,吃力不討好;如果要求嚴格,激起了兵變,將領的前途可就完了,說不準還要掉腦袋,所以大家都是得過且過。最重要的是上司都是文官,還經常換,你在張三手下幹了一年,剛剛混得一個臉兒熟,他第二年就調走了,換李四來接任,你又要重新討好李四了,以前的努力就白費了。


    朝廷經常換崗高級大將也許有好處,可以防止有人培植自己的勢力以後造反。壞處是大將連自己手下的基本情況都不了解:哪個軍隊善於硬攻,哪個軍隊善於防守,哪個軍隊善於奔襲。這就叫“將不知兵”,打起仗來,人事安排混亂,拍腦袋決策,士兵的戰鬥力又差,自然一潰千裏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之梟雄盧俊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常歡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常歡樂並收藏宋之梟雄盧俊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