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義深知趙宋皇室以及他們所心儀的重臣的德性,雖有一個橫空出世的荊公後人力挽狂瀾,但他們必不能善用之。這不是偏見,而是透徹到痛徹心扉的了解,中國自古這種君王和朝廷重臣都是主流。盧俊義來到這個時代,做為朝廷的反對派,做為那些人眼中的反賊,他有了充分的言論自由。盧俊義從十年前就開始在皇宮、樞密院等各個機要處安插了臥底特工,所以趙宋朝廷的一言一行都盡在盧俊義的監控之下。等靖康之恥被盧俊義洗涮後,盧俊義就會將趙宋朝廷在這場漢民族生死攸關時的表現一五一十地通過各種途徑通告天下,讓所有的漢民都清楚地知道領導他們的趙宋政權究竟腐敗墮落自殘怯懦到何種地步,讓天下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趙宋皇室再也不配領導整個中國,如同其他朝代那些犧牲本國國民利益獻媚於異族求得統治萬年清的政權都不配領導中國。


    盧俊義對趙宋朝廷的預料,在以後的發展中,不禁不過分,反而顯得有些寬容了。


    完顏宗望的進攻雖然很淩厲,但在王棣領導軍民的頑強死守下,並沒有占到多大的便宜。況且,由於粘罕的西路軍被阻於太原堅城之下,東路金軍是孤軍深入。此外,在東京城內守城的宋軍在數量上已遠遠多於十萬金軍,宋軍中的精銳西北前線的軍隊以及其他各路勤王的軍隊也陸陸續續趕來。在這種形勢下,隻要宋朝的君臣團結協作、同仇敵愾,是完全有機會打敗金軍的,至少是可以先在東京堅守,慢慢把金軍的銳氣耗盡,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趙桓懦弱的性格以及鼠目寸光的眼界,斷送了打敗金軍的機會。宋朝的大臣們從金國滅亡遼國的戰鬥中領略了金軍摧枯拉朽的戰鬥力,也是畏敵如虎。趙桓不相信宋軍可以打敗金軍,源源不斷到來的勤王軍隊隻是增加了他求和的資本。


    這不禁讓盧俊義想起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中抗戰與投降的鬥爭。“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談話,基本堅定了守土抗戰的決心。但是,國民黨副主席汪精衛則與陳公博、周佛海、高宗武、陶希聖等人公開宣傳“抗戰必亡”的投降主義論調,認為中國根本不能承受日本的打擊,甚至致民族大義於不顧,投靠了日本侵略者,做了可恥的漢奸。


    趙桓和他的走狗們看問題的出發點和汪精衛等人是一樣的,隻看到了敵人的兵強馬壯,看不到自己一方的同仇敵愾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另外,趙桓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保住皇位,如果自己被打跑了,說不準趙佶就會另立一個兒子,還不如先跟金軍談判,哪怕是割地賠款,先把皇位保住再說。在這個可恥的觀念下,在東京保衛戰初期,趙桓就接受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李邦彥的建議,派人去金營談判求和。


    在金營,完顏宗望也陷入了苦惱之中。西路軍困於太原的城下不能來東京和東路軍會合,同時宋朝的軍隊不斷地來勤王,短期之內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了。如果進入曠日持久的戰爭,對於後方遠在東北的金軍來說困難太大了。正好這時不爭氣的趙桓派人前來講和,便順水推舟派使者進東京城與宋朝談判。完顏宗望覺得宋朝的君臣軟弱可欺,並且很不團結,可以利用他們的弱點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他提出甚為苛刻的條件:黃河以北的土地都要割讓給金國,並且還要宋朝賠償給金國這次南侵的軍費,宋朝必須派遣全權的大臣去金營談判。


    麵對這個困局,趙桓顧左右大臣:“哪位愛卿願意到金營談判?”白時中、李邦彥、張邦昌之流,鴉雀無聲,裝作耳聾。關鍵時刻,王棣再一次挺身而出,自告奮勇要求去金營談判議和,但是趙桓不同意,他怕王棣性格剛直,會在金營和宗望據理力爭,這樣會把他和談的大計給耽誤了,軟弱的趙桓一心隻想用屈辱的條款去換來可恥的偏安。權衡再三,趙桓決定派出樞密副使李棁前往金營。


    結果,比趙桓性格更加軟弱的李棁見到金兵後,嚇得說不出話來,從營門開始就隻知道磕頭,跪在地上用膝蓋拖行進了談判的帳房,這樣的姿態,去談判的效果可想而知。完顏宗望理都沒有理李棁的苦苦哀求,直接提出金國議和的條件:一次性給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千萬兩,絹一百萬匹;宋朝割讓太原府、中山府、河間府的土地,並且要求選擇一個趙佶的兒子和一個宰相級的官員作為人質,而且還要求宋朝的皇帝尊金國的皇帝為伯父,也就是無論年齡差距有多大,宋朝的皇帝就一定是金國皇帝的侄子。


    完顏宗望不管趙宋朝廷如何考慮,撂下狠話:“如果不答應條件,立即攻城,並且全城的男人都要被殺掉,擄掠所有的婦女,燒毀所有的房屋,奪走所有的金銀。”


    李棁灰溜溜地回到了東京,膽戰心驚地向趙桓報。趙桓更加心驚肉跳,李邦彥一夥人提議接受金軍的條件,趙桓表示可以接受,先把這段危機過去,日後從長計議。


    王棣強烈鄙視這個“從長計議”的說法,他針對金人的條件逐個地加以駁斥:“第一條,金人所要的金銀財寶,就是現在搜刮全國的財富也難以滿足,何況目前在被包圍的京城?退一步說,如果拿這些錢犒勞我們的將士,肯定可以打敗金軍;第二條,要割讓的三府是國家的屏障,如果割讓出去,首都必須遷移出去,國家受很大的影響,況且趙家祖宗的陵寢所在地保州也在割讓土地之內,怎麽能夠對得起先帝的在天之靈;第三條,要求我國皇帝稱對方皇帝為伯父,這在曆史上是從來沒有的事情,這跟石敬瑭這個敗類有什麽區別?另外,人質不可以派遣親王,隻可以派遣一個大臣前去交涉。”


    趙桓也覺得條件過於苛刻,於是問王棣:“依你之見,無論哪個條件都無法滿足,倘若金兵進攻都城,怎麽辦呢?”王棣回答:“可以派遣能言善辯的大臣,表麵上與金國磋商談判。京城的將士肯定可以堅守一段時間,要求各地出兵勤王的詔書已經下達很多天,各地勤王的軍隊很快就會到達。金兵目前是孤軍深入,我們內有糧草外有救兵,金兵肯定會退回去的。到時候再談議和,金人就不敢提出這些無理要求了。”


    王棣的建議無疑是可行的,各地勤王的軍隊正在源源不斷地到達,金兵進攻京城也是屢受挫折,如果趙桓照王棣的建議實行,金兵堅持不了多久肯定就會撤退。但是,以李邦彥為代表的投降派膽小怕事,極力主張現在接受金軍的條件,他厚顏無恥地質問王棣:“現在京城都已經岌岌可危,你還在乎河北的三府?皇帝的安危你都不考慮,還在乎什麽金銀財寶?隻要先把金軍退回老家,剩下的事情以後再考慮!”


    麵對如此無恥的論調,滿朝的文武大臣都是隨聲附和,除了王棣一人堅持繼續作戰之外,其他的大臣都站在投降派的一邊。緊要關頭,沉默了很長時間的趙桓開了金口了:“王棣繼續統帥軍隊,把京城守好。議和的事情我自有主張,諸位愛卿不要再爭論了。”就這樣,趙桓受了李邦彥等人的妥協主張,答應了金人的所有條款。在占有戰略優勢的情況下,被迫與金人簽訂了城下之盟,這比一百多年前的澶淵之盟不知道屈辱了多少倍,但是趙桓以坦然處之,可見這時趙宋的君臣是多麽昏庸懦弱。


    盧俊義聞聽到這個消息後,不禁感歎道:“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趙宋朝廷難道沒有注意到我這隻臥榻之虎,你們如能成功地擊退金兵重振趙家聲譽,我絕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前去征討,而現在你們自掘墳墓,用不著我來動手,而我卻能得漁翁之利!”


    為了滿足金人提出的苛刻條件,趙桓以身作則,帶頭在宮廷裏麵減少膳食,表明天子與眾民同甘苦共患難,並下令在東京城內大肆搜刮金銀,官府不夠的就到民間去搜刮。一時之間,京城之內,人人自危。眼看著與金國約定的繳款期限已到,隻搜刮到金幾十萬兩,銀四百萬兩(所謂的民間隻是平民間)。趙桓無奈,隻得派一位親王和大臣作為人質去金營求和。


    此時趙佶的兒子中還有肅王趙樞和康王趙構兩人在京。此時的趙構還處於意氣風發的時期,直接找趙桓告奮勇請求作為人質。少宰張邦昌是投降派的一員,是個貪生怕死的人,現在被拖去當人質,嚇得是涕泗交流,趙構責備道:“此大丈夫本分,相公不必如此!”張邦昌不敢拒絕皇命,隻能硬著頭皮陪康王趙構前往金營。


    結果趙構和張邦昌在金營被軟禁了二十餘天後,幸運降臨到了趙構的頭上。由於趙構當時膽子非常大,麵對完顏宗望的瘋狂咆哮毫無懼色,使得完顏宗望認為他不是趙佶的種,很可能是宋朝某大將之子冒名頂替,就將其遣返。趙桓隻好命肅王趙樞代替趙構,赴金營為人質。隨後在趙桓答應割地、賠款等要求後,完顏宗望暫時撤軍,肅王卻沒有被放還,而是被擄北去,當了趙構的替死鬼。(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之梟雄盧俊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常歡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常歡樂並收藏宋之梟雄盧俊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