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有了完善和激勵性的馬政製度,百萬騎兵的目標在十年內就能做到。


    看看唐朝,跟宋朝做一番對比。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所以李唐初期能夠將不可一世的突厥打得落花流水,就是追隨西漢武帝的遺風,以騎兵製騎兵。


    盧俊義大興馬政發展騎兵的動機一是加快戰爭進程早日統一歐亞大陸起碼是亞洲陸地部分,二就是要對抗和擊潰那些曾經騎在漢民族脖子上拉屎的那些遊牧民族。


    盧俊義便仔細地分析那些遊牧民族的戰鬥習性。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女真人建立的金國、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國,他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如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女真人也有三匹以上的戰馬,他們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女真人雖然是漁獵民族,但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更有“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之說,說的就是金國的騎兵。金國騎兵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拐子馬,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


    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


    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的騎兵雖然對上宋軍無不勝,但比起再後麵出現的蒙古騎兵,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製全民皆兵。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即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鐵木真、木華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家指揮,蒙古騎兵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


    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千裏。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在防具方麵,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力。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裏,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外蒙古人取食於地,到處燒殺搶掠,掠奪占領地的所有食物,殺死占領地的所有人,所以行進路上沒有後患,所以才能一路橫推到多瑙河。


    所以綜合了日後敵對的契丹、女真、黨項、蒙古等多種戰法,盧俊義還是傾向於用蒙古人的戰法,搞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輕騎兵的戰法。隻在呼延灼軍中繼續保持重騎兵二萬配備,在近衛軍中配備一萬重騎兵,其他軍中都配備輕騎兵。而且所謂的重騎兵是可以隨時卸掉戰馬和戰士身上的重甲轉換成輕騎兵,當然重騎兵的馬匹相對於廣大輕騎兵來說,戰馬更高大負重能力更強,十匹戰馬中隻有一匹有這種能力做重騎兵的馬匹,所以也無法大規模裝備,而且盧俊義深知重騎兵的致命缺陷,所以裝備一小部分在騎兵對抗時候玩玩。


    機動性、突然性、翼側突擊和衝鋒的猛烈性這四項因素是騎兵戰術的基礎,而要真正發揮這些因素的潛在作用還需依仗馬匹的高度機動性。重騎兵機動性差,雖然適於正麵突擊,卻不適於實施機動戰術,不宜於穿插、迂回,出奇製勝沉重的具裝使其戰術簡單、行動遲緩。 雖然重騎兵在對付裝備簡陋的步兵時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在對付機動靈活的輕騎兵和裝備精良的步兵時則往往力不從心,甚至處於不利地位。蒙古輕騎兵麵對人數眾多以重裝甲騎兵為骨幹的西歐騎士團的時候所得到的勝利,就是依靠機動性獲得的。


    重騎兵在行軍的時候一般不會裝甲,一方麵是騎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麵是盡量的愛惜戰馬,以便能夠在衝鋒的時候獲得最好的效果,也是為了在衝鋒結束後能夠還有足夠的馬力逃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重騎兵幾乎無法進行奔襲,對於突發的遭遇戰也缺乏反應時間。用重騎兵進行奔襲,在距離和地形上麵是有天然限製的,不能快跑,否則戰馬會完蛋;不能太遠,否則人和馬一起累死;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根本不可能多帶糧食的騎兵會很快饑渴失去戰鬥力;不能上山道、進濕地、進沙漠、進森林、攻堡壘……還能幹什麽?隻能兩軍對壘直衝,而這種機會確是很少。他們總是需要慢慢地披掛、慢慢地上馬、慢慢得排隊。而且由於動量太大,難以及時的刹車,沒有良好隊形的重裝甲騎兵會發生嚴重的互相踐踏。如果在他們沒有著裝還處在行軍狀態的時候進行攻擊,他們隻有輕裝逃走,能起到的也就是沒什麽組織的輕騎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輕騎兵更加混亂。如此說來,重騎兵根本是一個功能非常單一的兵種,除了衝鋒的輝煌之外,其他的時候都是脆弱的。


    所以,盧俊義籌劃建設的騎兵主要是輕騎兵,戰馬基本上不做防護,根據馬匹的性能,乘騎負重能力較強的一批戰馬的騎士可身披鐵甲,但鐵甲較薄,隻在關節處加厚;騎乘負重能力較弱的戰馬騎士身披皮甲,但關節處須要鐵製護具;但有一點,所有騎兵和步兵都必須戴鐵製頭盔和麵罩,心髒部位前後的護甲也是鐵製的。


    從政和二年末到宣和三年,這十年間,分散到各個陸戰師的騎兵都隻能裝備齊一個騎兵營或半個騎兵團,所用的戰法就是火炮或弓弩兵轟擊,繼而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


    最典型的戰法就是,步、車、騎配合作戰。車指的是運載火炮的車子,這種車子或全部鐵製或者關節用鐵製,結實堅固,用健壯的重挽馬拖拉。遇到敵人時,便卸掉挽馬將其趕到中心,火炮車前端的鐵門從裏麵鎖起來,隻露出炮口,所有的火炮車相連起來,圍成一個堅固的圓形堡壘,將步兵、騎兵圍在中間,四百步開外是炮兵轟擊,四百步之內是弓弩兵射擊,等殘餘的敵軍摸上來,便是槍兵隔著車架刺殺敵人。等戰局一定時,便打開缺口,放騎兵和步兵出去追擊殲滅。這樣的步、車、騎作戰方式也可用在輜重兵押運時,隻需要搭配一部分弓弩兵和騎兵,在配合輜重車的巧妙設計,圍成一圈負隅頑抗,足以支撐到援兵到來。


    宣和四年初,原來擇優培育出來的一批批小馬駒都陸續長大,將近二十五萬壯年戰馬,便在盧俊義、關勝、呼延灼、姚平仲這四個擅長指揮騎兵作戰將領軍中,每支軍中都能組建起十隻騎兵團,即五萬人中有二萬騎兵,每個騎兵有二匹馬,如此算來這四隻軍中有八萬騎兵,用去了十六萬戰馬;其他戰馬中有八萬分給剩餘的四個以步兵為主的陸戰軍,一支軍中可以組建起五支一人兩騎的騎兵團,這四支軍中合起來有四萬騎兵;剩下還有一萬戰馬分給警衛軍騎兵做訓練之用。


    這種情況到靖康二年又有大的改變,培育出至少一百五十萬成年戰馬,而那時盧俊義已經將禁衛陸軍擴充到十六個軍,八十萬禁衛陸軍中,一個騎兵三匹馬的標準裝備出四十萬騎兵,剩餘的三十萬戰馬則裝備給地方警衛軍,讓他們從民兵精銳時就開始練習馬術和馬上搏擊。如果想要裝備出百萬騎兵,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為了迅速地趕上和超越遊牧民族的騎兵素質,盧俊義在騎兵訓練中要求所有騎兵十天內除拉撒和換馬要下鞍外其他時間都不下鞍,吃喝在上麵,隻有在第十天下鞍檢查傷勢敷藥然後繼續,務必用以髕肉消磨的代價換取精悍的騎兵,如此魔鬼訓練,半年可期。(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之梟雄盧俊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常歡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常歡樂並收藏宋之梟雄盧俊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