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對“生”的喜悅與讚歎,人們往往會歡迎新生命的到來,卻忽略了死亡其實也是時刻都在周邊示現,因而平時很少人探討“臨終關懷”這個主題。多數人不太理解臨終關懷的意義,也不知道如何做適當的關懷。


    臨終,意思是“到邊”或“到終點”。生命的臨終,就是一般所謂的死亡,也是佛經中所說人生無常的一部分。而無常是指“無恒常性”,人生無常是指人生無恒常性,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可大致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短暫性的不同,例如暫時離別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或環境;一種是長時間地改變或消失,例如一個生命的死亡。


    佛教認為,就總體而言,整個廣大的輪回沒有臨終,因為生命一直在延續,眾生也一直在造業,隻要在輪回中,便是無始無終;沒有邊,也就沒有臨終存在。可是分別而言,個體生命之輪回便有臨終,一個人的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為止是個小輪回,因此有臨終存在。


    在探討臨終關懷的主題之前,首先應該問問自己是否準備好麵對自己的死亡,以及準備好臨終時要如何麵對自己的親戚朋友。其次,當有人臨終需要自己去照顧時,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在死亡的過程中,臨終時刻的關懷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臨終前的關懷。這種關懷必須建立在無始以來“人心本善”的善念之上,將內心深處所有善的潛力散發出來,以便對自己或需要關懷的人產生真實的幫助。


    臨終關懷可簡要分成三種:首先是對自己的臨終關懷,其次是對周邊親朋好友的關懷,第三種是對與我們毫不相關的其他眾生之關懷。


    對自己的臨終關懷較容易理解,因為愛護自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慣。我們總希望自己一生都過得幸福快樂、臨終時也能平順圓滿地離開人世。然而,這種平順必須在平時先從心理層麵著手準備。一個人還活著時就要對自己的臨終產生關懷之心,若是平時沒有良好的訓練和心理準備,當麵臨死亡逼近時,也許隻能和驚慌失措或絕望的心情為伴,使得平順地臨終變成奢望,這樣我們對自己的關懷也無法真正圓滿。特別是當重大的天災或意外發生時,平日所學習的道理或所受的訓練可能就會被震驚與恐懼所遮掩了。如同大地震發生後,很多浩劫餘生的人說:“天崩地裂的那一刹那,我幾乎忘記了我的信仰,忘記了以前所學的一切。”為何會如此呢?因為我們的信仰和過去對生命的認知與訓練並沒有根深蒂固地融入心靈。


    要讓外在的四大、身體和一切物質,能夠從不清淨的塵世變為清淨的國土,就要先將心靈層麵調整好,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有麵對人生真相的心理準備。好比一個腰纏萬貫的大富翁,突然事業倒閉,財產化為烏有,頹唐失意;此時隻有人提供一個稍可歇息的住處或可果腹的食物給他,倘若他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便不會滿足。為什麽?因為他會認為:本來舒適的豪宅、精致可口的美食現在變成這種簡陋的住處和淡而寡味的食物,要他如何滿意?這是沒有先將心態調整好,無法應對突然的改變。


    同樣,一個窮人突然住進漂亮非凡的華屋,也會有適應上的困難,因為他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所以難以從外在的改變中認定別人眼中的快樂以及幸福,當然也就無法找到自己熟悉並認定的幸福與快樂。


    很多人活著時沒有堅固的信仰,無法對今生的結束以及未知的來世有個正確的認知,所以當他麵臨生命結束的那一刹那,會因為對今生將結束所產生的絕望,以及對來世不確定所引起的恐懼感,會比有信仰者來得更加痛苦。不管你有什麽樣的信仰,重點是一定要對人的生與死有個清楚的概念。


    一般人談到宗教覺得非常神秘,其實很多宗教上的道理與世俗的道理有相似的地方,並不是很難理解。佛陀的教育,教導我們理解生死輪回,讓我們反觀自性,這是和其他宗教最不相同的地方。身為佛教徒,如果我們確實明白死亡隻是靈魂從一個軀體進入另一個軀體,今生的開始是過去世的延續,而今生的終了是下一世生命的起點,因而對未來的死亡不必也不會恐懼。


    要往生西方淨土,得到圓滿的人天福報,必須自己的心完全清淨,或是一心不亂,這就必須通過修行;沒有修行,無法獲得清淨的心。活著的時候若沒有這方麵的訓練,缺乏善良的心,對輪回也沒有很深的理解,當真實的境界來臨時,我們現在雖說不怕,但到時候一定會恐懼的,而其他時刻的恐懼都無法與那時候的恐懼相提並論。要避免這種恐懼,從容麵對死亡,必須在活著的時候有真實的慈悲、善良的心靈,對死亡也有充分的準備,而且必須從關心別人開始才能做得到。


    我們最容易也最願意付出關懷的對象,當然是周邊的親戚朋友。當他們活著的時候,就要真心對待他們;當他們臨終時,才會信任並接受你的關懷。否則,就像許多婆媳關係不好、兒子不孝順父母等等情形,平時沒有接觸,在親人臨終時,自己的關懷就得不到信任,也就產生不了實質的作用,徒具形式。


    我認識一個人,他和母親的住家隻相隔兩條街,聽說已有十幾年沒見過麵;但當他母親快要往生時,他卻是第一個在母親眼前出現的人,目的是希望在母親臨終前交代後事時能夠分到一點家產。旁人如果不知道他以前的作為,在當下會以為他是個孝子,因為他那種付出的方式——細心地擦拭母親的手,在旁邊不停地流淚,還有後悔不及的表現——會讓人以為他真的非常孝順。


    這種關懷應該在親友還活著的時候提早去付出,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會死;也許他們會活得比你久,但也許他們明天生病就往生了,而今天就是臨終的前夕。不要等到已經接近臨終了才去關懷,那就為時已晚,就算你有心關懷,他們也不會認為你是誠意的付出。這必須是長時間的延續,才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真心。


    一個正確且充滿慈悲的信仰,是會直白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的。它不會肆意渲染生的多彩,也不會遮掩死亡的自然。就如佛法告誡我們的一樣,輪回中處處都是無常之苦。它同時也勸導我們“生固欣然,死亦無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命的覺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嘎瑪仁波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嘎瑪仁波切並收藏生命的覺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