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是滿腦子的疑惑。唐逸見我沒再說話,便也不再問,側過臉朝那石碑的模糊不清的刻字瞧出,我見唐逸臉上神色極為認真,不便在此打擾,悄悄的起身朝瑤池走了過去,此時瑤池的水如同滾燙的開水一般在瑤池內翻滾不息,一層層的白霧隨著翻滾的池水一層層的在大殿內迅速的蔓延開來。


    走到瑤池的邊緣,我突然發現,這裏的空氣與大殿白玉台階上的空氣截然不同,白玉台階一上的空氣顯得霧氣橫生,一切都是濕漉漉的,而我們現在所在的瑤池邊緣卻極其的涼爽幹燥。


    似乎不曾受到瑤池白霧的影響一般。唐逸看了半響一無所獲的走到了我的跟前望了一眼瑤池翻滾的池水道:“想不到世間還有如此詭異的池水!”我點了點頭道:“如果我猜得不錯的話,此水定是古漆水無疑!”唐逸側目朝我臉上望來道:“唐少俠為何如此肯定此水是上古古漆水呢?難道唐少俠有所發現?”我朗聲道:“不錯!堡主可否記得那石碑上有關大禹治水時所用的三幅神圖?”唐逸低頭想了想道:“唐少俠所說的莫非就是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河圖;開山斧;避水劍。大禹利用這三年神物鎮住黃河泛濫的洪水?”我點了點頭道:“不錯,當年大禹就是靠這三件神物才鎮住了黃河的水患,但以我看來,當年之所以會出現黃河洪水也許就是這上古古漆水所致!”唐逸道:“這是為何?”我低頭思索了片刻道:“堡主可否知道炎黃二帝的傳說?”唐逸點了點頭道:“炎黃二帝乃我中華鼻祖,在下雖不才,卻也略知一二!”


    “哦,那堡主不妨說來聽聽,也許我們就能從堡主的故事之中找到有關瑤池之水的答案!”唐逸點了點頭道:“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鬥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麵,銅頭鐵額,不含五穀,隻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曆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隻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後,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後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裏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後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後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後來,又有神農之後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曆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於是黃帝劃分州野,製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餘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於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製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後又造屋室,築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幹紀日,以子醜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麵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隻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聽得唐逸說完,我笑了笑道:“堡主果然博學,卻不知那上古古漆水就是黃帝自《自然經書》之中錘煉而至!”唐逸一驚道:“唐少俠此話怎講?”我略一沉吟道:“那黃帝那上古聖賢,當年自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之後,他便依《自然經》上所載


    “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汜天之水。而取


    “白龍嶺、不死山、長壽丘、燕然山、軒轅丘、扶桑、蒙穀、蓬萊山、汜天山、日月山、積石山、龍門山、陽華山、杜陽山、赤泥峴”十八山所出的白水、青水、弱水、赤水,黑水南歸,帶著十餘萬大軍,路過橋山。


    當他看到黃帝陵時,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對臣下說:“我聽說黃帝並沒有死,現在又出現了他的墳,這是什麽緣故呢?”臣下回答說:“黃帝成仙上天去了。這個陵墓是黃帝的臣下為紀念他,葬了他的衣冠”。


    後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親自寫過祭文,祭祀黃陵。


    這都說明:我國曆朝曆代,祭祀祖先黃帝,由來已久。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清明節,陝甘寧邊區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黃陵活動。


    這年4月6日,當時陝北出版的《新中華報》對這次活動有一段十分醒目的報道: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特派林伯渠為代表,參加了這次民族掃墓盛典,以表示願做抗日救亡前驅的決心。


    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還共同寫了《祭黃帝文》,文中盛讚黃帝的功勞:“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社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祭文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侮、振興祖國的精神象征。魯迅也把黃帝作為偉大的民族象征。


    他在一首詩中說:“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說要用自己的鮮血來保衛中華民族。


    近年來,每逢清明節,我國人民紛紛來到黃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謁這位民族之祖。


    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到大陸,差不多也都要到這裏來尋根,表示後代對祖先的敬意。


    人們都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悠悠五千年過去了,黃帝的形象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為人類作出更多的貢獻。


    黃帝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呢?他對我們民族有過什麽功績呢?可惜,黃帝離我們太遙遠了,關於他的事跡,很難征之信史,隻有借助於古代的神話傳說,來勾畫他偉大的形象。


    黃帝為什麽叫


    “黃”帝呢?這在古書裏是有解釋的。《淮南子》一書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製四方”。


    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


    “黃帝”。黃帝為什麽又名軒轅氏呢?根據史料記載,黃帝曾發明一種車戰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車上;停戰休息時,將戰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隻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


    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車叫


    “軒”,把兩輛戰車中間的空當叫做


    “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法的發明者,所以後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用科學的觀點來解釋,大概黃帝是屬於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父係氏族公社時代的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


    當時還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狀況,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黃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曆史記載各有不同。


    有的說,黃帝曾居住在河北涿鹿縣的山彎彎裏,史書上叫做


    “涿鹿之野”。也有的說,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名曰


    “軒轅之丘”。這說明當時大約還沒有完全定居,部落經常遷徙,黃帝部落大體活動在今天陝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線。


    在傳說中,黃帝是個非常聰明能幹的人物。他既會推算天文,製定出中國最早的曆法,又會製造車、船和指南車。


    他還精通醫術,和神醫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診治方法。他和岐伯關於醫學的對話,被後人編成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


    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幹,她教人民養蠶,總結出一套喂蠶、繅絲、織帛的經驗。


    從此人們既會製衣,又會作冕,還能製鞋,從上到下都裝束起來,徹底改變了上古時代穿樹葉獸皮的原始習慣。


    古代的人受飲水限製,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黃帝發明了井,人們才有可能到遠離河流的地方去開發。


    當時的人還不會蓋房子,穴居野處,構木為巢;又是黃帝教給人們


    “伐木構材,築作宮寶,上棟下宇,以避風雨”。黃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


    比如,文字學家倉頡,造出了象形文字,音樂家伶倫分出十二音階,配成樂曲;精通數學的隸首,製定了各種度量衡等等。


    當然,這些發明,摻雜著許多神話傳說的成份,實際上任何一項發明,都絕不會是一兩個人的功勞。


    曆史上的這些記載,隻不過反映了黃帝那個時代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


    黃帝,因為是古代學者一致承認的華夏始祖,所以人們就把一切文明製度都推源於他。”黃帝還是古代主持正義力量的代表。


    古書上說,他辦事公道,受到了周圍許多鄰近部落的擁戴。當時有一個南方部落的首領蚩尤,勇猛善戰,常常憑借自己的強大力量,進攻別的部落,燒殺搶掠,使得人們不能安定生活。


    蚩尤把矛頭指向了曾與黃帝結成聯盟的炎帝部落,把炎帝部落趕到了黃帝控製的河北省涿鹿地區。


    蚩尤乘勝追擊,又跟蹤到了涿鹿。在這裏,終於和黃帝部落展開了一場惡戰。


    涿鹿之戰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次相當激烈的戰爭。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突然間風雨大作,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


    黃帝布下出奇製勝的陣式,又利用了風後所製造的指南車,辨別了風向,才把蚩尤打敗。


    黃帝乘勝追到山東,捉住蚩尤殺掉,把蚩尤的頭帶回涿鹿,埋在那裏。


    所以至今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的涿鹿縣,還有一座蚩尤墳。黃帝戰勝蚩尤後,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為共同的領袖。


    後來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並,統稱為華夏族。華夏族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


    “炎黃子孫”。古書記載說,黃帝以後我國曆史上出現的堯、舜、禹,和後來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黃的後代。


    不僅中原的漢民族這樣說,北方的匈奴、西邊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都自稱是炎黃的子孫。


    關於黃帝之死,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據說,他並沒有死,最後的歸宿是乘龍升天了。


    因此,現在陝西黃陵前的圍牆正麵,還有一塊石碑,上麵刻著四個大字,叫做


    “橋山龍馭”,就是指的這個故事。這更說明黃帝受到人們無比的崇敬,人們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


    這個神話,表達了他的部族和後代們的美好願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神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大明神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