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新舊年號之間,具體更替的時間問題。經過分析發現,其中也有許多可以深入的話題。因為一年有十二個月,而新舊年號的更改,不可能總是發生在兩個自然年的更替之際。首先來分析“改元”一詞的含義,可以知道“改元”的本義中,除了“改”是更改意思之外;而“元”的意思是指元月。這個元月的意思,當然是指第二年的元月。原來舊皇帝雖已歿,但其年號一般仍然會順延至是年年末。因此所謂“改元”是指更改明年元月以後的年號。
具體分析“改元”的特殊情況,在上述改元的規律之外,還有四種特別的情形。其一。改朝換代。那些目空一切的開國之君,當然沒有耐心為沒落前朝舊主等待到來年。自然是在宣布開國之日,就頒定新的年號。其二。在同一帝王當政期間,也不必凡事都要等到新年伊始。完全可以根據需要在任何時間就宣布更改年號。如公元713年,本來是唐朝先天二年,因為十一月,唐玄宗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於是十二月就改元為“開元”。其三。雖然是在同一朝代之間的新老交替,而繼任者的輩份一般要晚於先皇。所以大多是會耐著性子,等到新年。可是如遇非常時期,同樣也會有權宜之計。如北宋末年,宋高宗趙構即位於建康,借口以慰民望,即以靖康二年五月為建康元年。其四。皇帝已成為身不由已的傀儡,凡事得看別人的臉色,也就難以說明具體的原因了。
還有原先已擬就新的年號,後來因故又被重新更換的:如南宋時孝宗乾道年間,本已改明年元月為“純熙”,後又因故再改為“淳熙”,此為同一皇帝所用年號二次變更的例子。一字之差隻是音同字不同而已,背後大慨也不會有太多的故事。近年江蘇高郵地區出水了大批南宋鐵錢,其中既有麵文為:“淳熙元寶”的鐵錢,還發現了為數不多的“純熙元寶”的實物。可證史書中關於孝宗原擬用“純熙”為年號,後又更改為“淳熙”的記載是真實的。
另外還有一個二次更改年號的例子,就充滿了太多的血腥。這就是一般為人熟悉的清朝鹹豐末年的“祺祥政變”,又稱為“辛酉政變”。鹹豐十一年七月,歲次辛酉。清文宗奕濘病歿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肅順等八人為讚襄務大臣,以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太子載淳繼承帝位。八大臣遵守遺詔、總攝朝政,擁立載淳登臨大寶,並擬定明年改元“祺祥”。慈禧聯絡在京的恭親王奕,於九月三十日先發製人,逮捕了八大臣。慈禧再以兩後“一同治政”為名,諭用:“同治”年號,而廢“祺祥”。有的學者認為“祺祥”年號為八大臣於鹹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就已確定,至十月初五被慈禧明令廢除,共僅存六十九天。感歎“祺祥”年號之短,實為曆史少見,以致世人知清代尚有祺祥年號者不多也。其實此說不確,“祺祥”本為其時明年元月所擬用的年號,而因變故在明年元月之前被取消。所以“祺祥”年號並非是僅存六十九天,而是從來也沒有使用過,它隻是短暫地存在於虛擬之中而已。
又有同一帝王一年換了三個年號的奇怪現象。如西晉永安元年正月,先是東海王司馬越囚長沙王,改元永安,七月奉惠帝命討伐太弟穎,因兵敗,惠帝被太弟穎所迫,改元建武。十一月張方逼惠帝遷長安,複改元永安,十二月立豫章王熾為皇太弟,改元永興。是故,曆史上的公元304年,在中國的年號紀年之中,又可以被分別記作:晉惠帝司馬衷甲子:1)永安元年、2)建武元年、3)永安元年、4)永興元年。發生在西晉的故事,在東晉時幾乎又被同樣複製了一遍。公元402年,正月改元元興,下詔討桓玄,桓玄舉兵東下,三月,桓玄入建康,複稱隆安六年,未幾,改元大亨。所以東晉安帝司馬德宗於公元402年壬寅,一年之間前後使用了:元興、隆安、大亨三個年號。
有關洪武年號的故事,也是年號中的一個比較特殊現象。本來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皇帝,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高皇帝。至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死。太孫朱允嗣位,是為惠帝,改明年元為建文。建文初立,大慨是躊躇滿誌,希望能有一番作為。於是想通過撤藩,來鞏固中央集權。誰知引火燒身,逼得燕王以“靖難”為名,起兵造反。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師攻入京城南京,宮中火起,惠帝建文不知所終。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七月,詔自六月以後,革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五年。所以洪武紀年之中,無洪武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卻有洪武三十五年,亦少見之怪事也。
在中國古代喜歡頻繁改元的皇帝,為數甚多。可是也少數皇帝,有沿用先帝的年號的情形,如五代時晉天福七年六月,晉高祖死,兄子重貴嗣,是為晉出帝。而此後的公元943年和公元944年,都沒有按慣例改元,而是沿用天福年號。所以又有天福八年和天福九年的紀年。分析原因估計是因為本來晉稱臣於契丹,而在晉高祖死時,出帝衰告於契丹,文中稱孫而不稱臣,以致契丹主怒。本來晉高祖於天福三年七月,上尊號於契丹主及太後,契丹主止晉主稱臣,命稱兒皇帝,十月契丹冊封晉主石敬瑭為英武明義皇帝。所以晉出帝嗣位,由於沒有得到契丹主的首肯,一時到有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是故才有沿用先帝年號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的曆史長河中,軍閥混戰,政權林立天下大亂的現象。主要有晉末的南北朝時期,以及唐末的五代十國時期。反應在紀年的年號上,也是紛亂異常。翻開中國曆史年表,就會發現本來一個普通的年份,使用中國古代的年號紀年方法,竟然會有十餘種之多。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公元403年,共有不同年號十一種。轉摘如下:晉元興二年、大亨二年、桓玄永始元年、魏天興六年、後燕光始三年、後秦弘始五年、後涼神鼎三年、南涼弘昌二年、北涼永安三年、西涼李暠四年、南燕建平四年。又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公元936年,也有不同年號達八種之多。轉摘如下:“丙申。唐清泰三年、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南漢大有九年、吳天祚二年、契丹天顯十一年、閩永和二年、通文元年、後蜀明德三年”。麵對如此眾多的年號,不免讓人有頭暈目眩之感。大慨縱然有再好的記性,也難以記得明白無誤。
由於年號太多難免有導致紀年混亂之弊。所以自明至清,曆任帝王,從登基到駕崩,隻使用一個年號。如清聖祖玄燁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而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曆,執政時間也長達六十年之久。但在年號上也是沒有什麽新的創意,也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讓今人,能夠如此清楚地記得乾隆的逸事。
在中國近代史中,使用時間最短的無疑是袁世凱的“洪憲”年號。恰好說明了所有違背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隻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曇花一現。也為在中國施行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敲響了最後的喪鍾。至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開會於南京,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決定采用公曆紀年。這才結束了中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方法,從此翻開了曆史嶄新的一頁。
陸霜又驚又奇道:“這個人不是太祖,那還會是誰啊?誰有那麽大膽膽敢冒充太祖的身份,要是真是那樣,那這個人的膽子也太大了吧?”我在樹上心中附和道:“就是啊,誰敢冒稱當年聖上啊,看來那人膽子可真大,也不知這人是誰?”隻聽唐逸道:“李如龍咋見皇宮之中不是太祖,心下不知如何是好,他見那年輕人年輕不大,卻生得極為威嚴,身影之中倒有幾分太祖的威嚴,隻不過臉上的表情過於陰晴不定,一雙眼神之中透露著某種不可侵犯的威嚴和狡邪。李如龍不知所措的從皇宮之中退了出來,他雖然心中滿腹仇恨,但他要找的那個人是太祖,並不是別人。那一晚李如龍出得皇宮後,在金陵附近找了一個地方住了下來,他相信他的仇人一定會出現的,可是很快他就知道這一輩子也報不了仇了!”陸霜奇道:“為什麽,難道是他放棄報仇了,還是太祖發現了他派重兵將他抓了起來?”唐逸搖了搖頭,沉吟了片刻道:“都不是!”陸霜奇道:“那是為何?”唐逸道:“一個人再厲害也會有死的一天,這一天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還是平頭老百姓,在這一天到來之時,誰也逃不了!”陸霜大驚道:“什麽?太祖死了,這個怎麽可能呢?”唐逸道:“沒什麽不可能?太祖確實死了,而且死了已將近五年有餘,那晚李如龍在皇宮裏看到了的那個年輕人不是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當今聖上文皇帝!”陸霜詫異道:“這個怎麽可能呢?成如堡主剛才所說,那太祖派那李如龍去去往塞北極寒之地應該也是大明天下剛剛建立之際,那是太祖正直壯年,他一直活了七十餘歲才駕崩,而那李如龍怎麽可能看到的是文皇帝呢?”唐逸道:“有些事情是想象不到的,當年那李如龍帶著仇恨躲進了一個偏僻的地方日思夜想的就是練武報仇,不知不覺之中在那偏僻之地過了三十五年有餘!”陸霜道:“過了三十五年?這個也太不可思議了吧?”我在樹上點了點頭道:“難怪那個李如龍潛入皇宮看到了的是文皇帝朱棣了,原來在太祖駕崩後,惠帝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後,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令諸親王不得節製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並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發動了震驚朝野的‘靖難之役’曆盡四年的‘靖難之役’幫助朱棣登上了大明皇位的寶座,所以李如龍那一晚在皇宮之中看到了是一個他不認識的人!”
具體分析“改元”的特殊情況,在上述改元的規律之外,還有四種特別的情形。其一。改朝換代。那些目空一切的開國之君,當然沒有耐心為沒落前朝舊主等待到來年。自然是在宣布開國之日,就頒定新的年號。其二。在同一帝王當政期間,也不必凡事都要等到新年伊始。完全可以根據需要在任何時間就宣布更改年號。如公元713年,本來是唐朝先天二年,因為十一月,唐玄宗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於是十二月就改元為“開元”。其三。雖然是在同一朝代之間的新老交替,而繼任者的輩份一般要晚於先皇。所以大多是會耐著性子,等到新年。可是如遇非常時期,同樣也會有權宜之計。如北宋末年,宋高宗趙構即位於建康,借口以慰民望,即以靖康二年五月為建康元年。其四。皇帝已成為身不由已的傀儡,凡事得看別人的臉色,也就難以說明具體的原因了。
還有原先已擬就新的年號,後來因故又被重新更換的:如南宋時孝宗乾道年間,本已改明年元月為“純熙”,後又因故再改為“淳熙”,此為同一皇帝所用年號二次變更的例子。一字之差隻是音同字不同而已,背後大慨也不會有太多的故事。近年江蘇高郵地區出水了大批南宋鐵錢,其中既有麵文為:“淳熙元寶”的鐵錢,還發現了為數不多的“純熙元寶”的實物。可證史書中關於孝宗原擬用“純熙”為年號,後又更改為“淳熙”的記載是真實的。
另外還有一個二次更改年號的例子,就充滿了太多的血腥。這就是一般為人熟悉的清朝鹹豐末年的“祺祥政變”,又稱為“辛酉政變”。鹹豐十一年七月,歲次辛酉。清文宗奕濘病歿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肅順等八人為讚襄務大臣,以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太子載淳繼承帝位。八大臣遵守遺詔、總攝朝政,擁立載淳登臨大寶,並擬定明年改元“祺祥”。慈禧聯絡在京的恭親王奕,於九月三十日先發製人,逮捕了八大臣。慈禧再以兩後“一同治政”為名,諭用:“同治”年號,而廢“祺祥”。有的學者認為“祺祥”年號為八大臣於鹹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就已確定,至十月初五被慈禧明令廢除,共僅存六十九天。感歎“祺祥”年號之短,實為曆史少見,以致世人知清代尚有祺祥年號者不多也。其實此說不確,“祺祥”本為其時明年元月所擬用的年號,而因變故在明年元月之前被取消。所以“祺祥”年號並非是僅存六十九天,而是從來也沒有使用過,它隻是短暫地存在於虛擬之中而已。
又有同一帝王一年換了三個年號的奇怪現象。如西晉永安元年正月,先是東海王司馬越囚長沙王,改元永安,七月奉惠帝命討伐太弟穎,因兵敗,惠帝被太弟穎所迫,改元建武。十一月張方逼惠帝遷長安,複改元永安,十二月立豫章王熾為皇太弟,改元永興。是故,曆史上的公元304年,在中國的年號紀年之中,又可以被分別記作:晉惠帝司馬衷甲子:1)永安元年、2)建武元年、3)永安元年、4)永興元年。發生在西晉的故事,在東晉時幾乎又被同樣複製了一遍。公元402年,正月改元元興,下詔討桓玄,桓玄舉兵東下,三月,桓玄入建康,複稱隆安六年,未幾,改元大亨。所以東晉安帝司馬德宗於公元402年壬寅,一年之間前後使用了:元興、隆安、大亨三個年號。
有關洪武年號的故事,也是年號中的一個比較特殊現象。本來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皇帝,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高皇帝。至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死。太孫朱允嗣位,是為惠帝,改明年元為建文。建文初立,大慨是躊躇滿誌,希望能有一番作為。於是想通過撤藩,來鞏固中央集權。誰知引火燒身,逼得燕王以“靖難”為名,起兵造反。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師攻入京城南京,宮中火起,惠帝建文不知所終。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七月,詔自六月以後,革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五年。所以洪武紀年之中,無洪武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卻有洪武三十五年,亦少見之怪事也。
在中國古代喜歡頻繁改元的皇帝,為數甚多。可是也少數皇帝,有沿用先帝的年號的情形,如五代時晉天福七年六月,晉高祖死,兄子重貴嗣,是為晉出帝。而此後的公元943年和公元944年,都沒有按慣例改元,而是沿用天福年號。所以又有天福八年和天福九年的紀年。分析原因估計是因為本來晉稱臣於契丹,而在晉高祖死時,出帝衰告於契丹,文中稱孫而不稱臣,以致契丹主怒。本來晉高祖於天福三年七月,上尊號於契丹主及太後,契丹主止晉主稱臣,命稱兒皇帝,十月契丹冊封晉主石敬瑭為英武明義皇帝。所以晉出帝嗣位,由於沒有得到契丹主的首肯,一時到有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是故才有沿用先帝年號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的曆史長河中,軍閥混戰,政權林立天下大亂的現象。主要有晉末的南北朝時期,以及唐末的五代十國時期。反應在紀年的年號上,也是紛亂異常。翻開中國曆史年表,就會發現本來一個普通的年份,使用中國古代的年號紀年方法,竟然會有十餘種之多。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公元403年,共有不同年號十一種。轉摘如下:晉元興二年、大亨二年、桓玄永始元年、魏天興六年、後燕光始三年、後秦弘始五年、後涼神鼎三年、南涼弘昌二年、北涼永安三年、西涼李暠四年、南燕建平四年。又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公元936年,也有不同年號達八種之多。轉摘如下:“丙申。唐清泰三年、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南漢大有九年、吳天祚二年、契丹天顯十一年、閩永和二年、通文元年、後蜀明德三年”。麵對如此眾多的年號,不免讓人有頭暈目眩之感。大慨縱然有再好的記性,也難以記得明白無誤。
由於年號太多難免有導致紀年混亂之弊。所以自明至清,曆任帝王,從登基到駕崩,隻使用一個年號。如清聖祖玄燁雖然在位長達六十一年之久,已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者,所以“康熙”也是中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而號稱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曆,執政時間也長達六十年之久。但在年號上也是沒有什麽新的創意,也正因為如此才得以讓今人,能夠如此清楚地記得乾隆的逸事。
在中國近代史中,使用時間最短的無疑是袁世凱的“洪憲”年號。恰好說明了所有違背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都隻能是如同露水一般的曇花一現。也為在中國施行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敲響了最後的喪鍾。至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開會於南京,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決定采用公曆紀年。這才結束了中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餘年的年號紀年方法,從此翻開了曆史嶄新的一頁。
陸霜又驚又奇道:“這個人不是太祖,那還會是誰啊?誰有那麽大膽膽敢冒充太祖的身份,要是真是那樣,那這個人的膽子也太大了吧?”我在樹上心中附和道:“就是啊,誰敢冒稱當年聖上啊,看來那人膽子可真大,也不知這人是誰?”隻聽唐逸道:“李如龍咋見皇宮之中不是太祖,心下不知如何是好,他見那年輕人年輕不大,卻生得極為威嚴,身影之中倒有幾分太祖的威嚴,隻不過臉上的表情過於陰晴不定,一雙眼神之中透露著某種不可侵犯的威嚴和狡邪。李如龍不知所措的從皇宮之中退了出來,他雖然心中滿腹仇恨,但他要找的那個人是太祖,並不是別人。那一晚李如龍出得皇宮後,在金陵附近找了一個地方住了下來,他相信他的仇人一定會出現的,可是很快他就知道這一輩子也報不了仇了!”陸霜奇道:“為什麽,難道是他放棄報仇了,還是太祖發現了他派重兵將他抓了起來?”唐逸搖了搖頭,沉吟了片刻道:“都不是!”陸霜奇道:“那是為何?”唐逸道:“一個人再厲害也會有死的一天,這一天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還是平頭老百姓,在這一天到來之時,誰也逃不了!”陸霜大驚道:“什麽?太祖死了,這個怎麽可能呢?”唐逸道:“沒什麽不可能?太祖確實死了,而且死了已將近五年有餘,那晚李如龍在皇宮裏看到了的那個年輕人不是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當今聖上文皇帝!”陸霜詫異道:“這個怎麽可能呢?成如堡主剛才所說,那太祖派那李如龍去去往塞北極寒之地應該也是大明天下剛剛建立之際,那是太祖正直壯年,他一直活了七十餘歲才駕崩,而那李如龍怎麽可能看到的是文皇帝呢?”唐逸道:“有些事情是想象不到的,當年那李如龍帶著仇恨躲進了一個偏僻的地方日思夜想的就是練武報仇,不知不覺之中在那偏僻之地過了三十五年有餘!”陸霜道:“過了三十五年?這個也太不可思議了吧?”我在樹上點了點頭道:“難怪那個李如龍潛入皇宮看到了的是文皇帝朱棣了,原來在太祖駕崩後,惠帝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後,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令諸親王不得節製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並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發動了震驚朝野的‘靖難之役’曆盡四年的‘靖難之役’幫助朱棣登上了大明皇位的寶座,所以李如龍那一晚在皇宮之中看到了是一個他不認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