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45章共性
------------
眾人一開始並沒有為金不二等人的失蹤太過擔心,直到忽然發現五座帝陵的墓室齊聚一起,仍舊沒發現他們的蹤影時,才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正衡把他們的失蹤與原本應該在對麵墓室裏的行屍聯係起來,忽然想到什麽,繼而得出了個任憑是誰都無法輕易接受的結論。
正衡對眾人說道:“金不二等人都是老江湖了,既然先前決計不參與我們標識墓門的行動,如果不是碰到什麽天大的意外的話,必然會一直在裕陵的墓室裏等我們回來。可我們也確實在地宮裏搜羅過了,卻仍舊不見他們的蹤影,唯一的可能就是,我們其實並沒有真的回來……”
正衡也知道自己的話缺少條理,會讓別人更加如墜霧裏,隻好近一步解釋道:
“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乍看起來毫無問題可言,可別忘了我們畢竟是身在秘境當中,先前已經經曆過很多不能依照常理來加以解釋的事情。比如我們一直假定五座帝陵處於不斷的運動當中,而身在其中的人和物自然也會跟隨起一起移動,因此無論我們走到哪裏,裕陵還是那座裕陵,景陵還是那座景陵,我們回到的這個墓室,仍舊還是我們離開時的那個。可有沒有這麽一種可能:移動的根本就不是墓室,反而是我們自己呢?”
他說著蹲下身,從地上拾起五塊石頭擺成了個五角形:“假設這是五座地宮的最初狀態,大家都待在其中的一塊石頭上,沒有移動的話自然沒有問題,可我們先前曾經分別朝向另外幾塊石頭走去,而後又折返回來,在這當中,五塊石頭以一定的速度彼此靠近,五角形逐漸縮小,因此我們看似回到的是最初出發的那塊石頭,可實際上我們的回程比離開時要短了不少,及至現在,五塊石頭緊貼在一起,亦可以看成其實我們正處在最初那個五角形的正中央的位置上。可你們仔細想想,如果移動的並不是石頭,而是我們的話,那金大哥他們以及那些行屍,自然就不會出現在這裏,而是仍舊還在我們離開時的那塊石頭上了……”
正衡隻是憑著直覺講出自己的想法,並沒有確實的證據或者縝密的邏輯可言,因此,眾人對他的說法紛紛表示難以理解,就連夏侯水也連連搖頭,還說眼前分明能夠看到五座地宮匯聚到了一起,怎麽能說它們根本沒有移動呢?
正衡也知道麵對這樣的質疑,不是單單一句“眼見未必為實”的話能夠搪塞,隻不過他一時間也隻能想到這裏,暫時還全無加以驗證的方案。然而他身體內的正南卻有感而發,覺得父親的說法非但不是天方夜譚,甚至還有可能已經無限接近了實情……
受到時代和學識的限製,正衡無法給出自己想法的理論依據,可正南就不同了,他受到量子物理學中某些理論的啟發,將時間的概念加入到父親的說法當中,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墓室的移動與時間的延續並不同步,以至於形成了若幹個連續卻彼此並不相通的空間,就好像有若幹個大小不一的五角形疊套在一起一樣,也就是說,金不二等人是被隔絕在了另外一個空間當中了……
正南借用的隻是一種未被證實的理論,他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一來是受到父親正衡說法的影響,二來是他忽然想起前幾天在閩南花穀的經曆……
還記得林煬和楊峰姐弟倆終日夢想著升仙成神,其作為不能不說是瘋癲異常,可他們卻同時又利用現代科學對這一想法加以裝裱,甚至借用了多維空間、平行宇宙等理論加以佐證,對此,正南當時隻是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可自從隨著父親進入東陵後,所見所聞都頗為古怪,令他不禁琢磨著,邪魔非要選在此時將自己送回到了父親的身邊,難道是因為他所經曆的閩南花穀之行,和父親早年間在東陵地宮的遭遇之間,存有某種內在的聯係?
正因為時不時地會冒出這樣的想法,所以在聽到父親提出他的猜測時,正南忽然產生一股莫名的熟悉感,繼而才會產生出這許多聯想。當然,這些想法跟父親的一樣,既無確鑿的根據加以支持,又沒有相應的驗證和破解的方法,一時間他也幾近和別人一樣,陷入了無盡的疑問和難以逾越的僵局中。
然而正所謂“旁觀者清”,正南做為身在其中卻又置身其外的人“觀察者”,比起別人都來得鎮定,因為他早就知道,父親和曹沝都在這次曆險中幸存,由此說明他們早晚都會找尋到安然脫險的出路。至於金不二等人的失蹤究竟作何解釋,對正南來說可以暫時不去理會,他反而總覺得有另外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好像被父親無意間忽視掉了,可論其重要性,在他看來甚至可能遠遠超過了前者……
正南想到的是,父親正衡等四人先前在墓道裏的的經曆,肯定不是毫無道理可言的,雖然他們四個人的遭遇表麵上看來各不相同,可又似乎存有雷同的地方,令得正南不得不懷疑,這其中的大有關聯。
四個人中,要數石原龍泰的經曆最難讓人相信,正因如此,正衡才會在分析時,將他的說法排除在外。可正南卻反其道行之,先假定石原講的都是真話,即卷軸是他在墓道中看到白光後,從天而降落在他的手上,而不像父親懷疑的那樣,是石原跑到他們所在的墓門前竊取所得,那麽,是否真的存有這種可能呢?
父親自從將卷軸從曹沝的手上搶回,就將卷軸塞在上衣口袋裏,東西雖然是玉石質地,可畢竟不大,加之父親先是顧著跟曹沝攀談,其後更在墓道盡頭的墓門前遭遇了行蹤詭異的黑影襲擊,周折再三之餘,如果卷軸不是掉在身外,而是在他口袋裏憑空消失的話,拋開可能與否不談,父親當時未必就會有所察覺……
再看石原龍泰這邊,他所說的眼見前方出現的白光,應該正是曹沝打開卷軸所釋放出來的那道。任誰都知道,光線隻能沿著直線傳播,如果石原真的隻是在他那條墓道的中段的話,理應無法看到那道白光才對,除非他就像父親說的那樣,一早繞到了他們的前麵才有可能。問題是,這可算是誰都能看出的破綻,石原若是真想扯謊的話,又怎會不先考慮周詳?他完全可以將白光之事忽略不提,隻說卷軸是從天而將,這樣雖然也難以讓人信服,至少不會授人以太過明顯的話柄吧!
至於卷軸憑空而來的事情,的確超乎想象之外,如果單是一場幻覺也就算了,可卷軸確確實實是從父親懷裏到了石原的手上,這就讓人有些難以理解了,可轉念想想,這事總不及孫殿英的遭遇離奇,他都能把一顆沉甸甸的黃金人頭帶了回來,以此觀之,區區一個卷軸穿越了時空,也就不是什麽怪事了。
經過這番分析後,雖然還無法確認石原龍泰的說法,可在正南心中已經有幾分相信他說的都是實情了——正衡之所以先要從此入手,就是因為他始終覺得,既然四個人擁有四種截然不同的經曆,如果非要從中找出共同點來,石原經曆的真實性不但要被加以肯定,更有可能它就是整件事的突破口,循著這條線索,或許才可以理清整件事的脈絡……
好,現在開始重新整理思路:
石原龍泰與卷軸之間的關係無需多說,他此次東陵之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它而來,受困於能力不足,以至於東西落到父親的手上,可他必定一直都沒有放棄對卷軸的覬覦,恐怕無時無刻不想著將其拿回呢;
孫殿英的想法比起石原來要簡單了不少,能令他感興趣的隻是地宮裏數之不盡的金銀珍寶,另外對他的死鬼老爹心存畏懼是他最大的軟肋,這樣看來,墓道當中那個長著黃金腦袋,卻是他父親模樣的人的出現,倒也恰恰迎合了他的心緒;
至於於文之所以會循著忽然出現的拱門找到出路,恐怕跟於三刀對他們兄弟的言傳身教大有關係,誰要是能先出得地宮,就可以繼承於家的祖業,於文對此雖然不像他弟弟於武那般熱忱,但耳濡目染間,總歸也有所希冀吧……
經過對石原龍泰、孫殿英以及於文的經曆加以分析,正南冷不丁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非要說其中有什麽共同點的話,就隻能是他們都見到了各自潛意識中,最為希望得到的東西了!
可這條結論似乎隻符合他們三人的情況,卻對父親看見的那些幹屍兵勇並不適用,無論怎麽想象,他也沒道理會在潛意識裏裝滿這些東西吧!
正南忽然記起什麽,進而感到自己如此草率地得出這個結論顯然有失嚴謹——他這幾天雖然與正衡朝夕相伴,共用同一副軀體,可卻從沒試圖了解過,父親又是為何要蹚東陵這潭渾水?
------------
眾人一開始並沒有為金不二等人的失蹤太過擔心,直到忽然發現五座帝陵的墓室齊聚一起,仍舊沒發現他們的蹤影時,才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正衡把他們的失蹤與原本應該在對麵墓室裏的行屍聯係起來,忽然想到什麽,繼而得出了個任憑是誰都無法輕易接受的結論。
正衡對眾人說道:“金不二等人都是老江湖了,既然先前決計不參與我們標識墓門的行動,如果不是碰到什麽天大的意外的話,必然會一直在裕陵的墓室裏等我們回來。可我們也確實在地宮裏搜羅過了,卻仍舊不見他們的蹤影,唯一的可能就是,我們其實並沒有真的回來……”
正衡也知道自己的話缺少條理,會讓別人更加如墜霧裏,隻好近一步解釋道:
“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乍看起來毫無問題可言,可別忘了我們畢竟是身在秘境當中,先前已經經曆過很多不能依照常理來加以解釋的事情。比如我們一直假定五座帝陵處於不斷的運動當中,而身在其中的人和物自然也會跟隨起一起移動,因此無論我們走到哪裏,裕陵還是那座裕陵,景陵還是那座景陵,我們回到的這個墓室,仍舊還是我們離開時的那個。可有沒有這麽一種可能:移動的根本就不是墓室,反而是我們自己呢?”
他說著蹲下身,從地上拾起五塊石頭擺成了個五角形:“假設這是五座地宮的最初狀態,大家都待在其中的一塊石頭上,沒有移動的話自然沒有問題,可我們先前曾經分別朝向另外幾塊石頭走去,而後又折返回來,在這當中,五塊石頭以一定的速度彼此靠近,五角形逐漸縮小,因此我們看似回到的是最初出發的那塊石頭,可實際上我們的回程比離開時要短了不少,及至現在,五塊石頭緊貼在一起,亦可以看成其實我們正處在最初那個五角形的正中央的位置上。可你們仔細想想,如果移動的並不是石頭,而是我們的話,那金大哥他們以及那些行屍,自然就不會出現在這裏,而是仍舊還在我們離開時的那塊石頭上了……”
正衡隻是憑著直覺講出自己的想法,並沒有確實的證據或者縝密的邏輯可言,因此,眾人對他的說法紛紛表示難以理解,就連夏侯水也連連搖頭,還說眼前分明能夠看到五座地宮匯聚到了一起,怎麽能說它們根本沒有移動呢?
正衡也知道麵對這樣的質疑,不是單單一句“眼見未必為實”的話能夠搪塞,隻不過他一時間也隻能想到這裏,暫時還全無加以驗證的方案。然而他身體內的正南卻有感而發,覺得父親的說法非但不是天方夜譚,甚至還有可能已經無限接近了實情……
受到時代和學識的限製,正衡無法給出自己想法的理論依據,可正南就不同了,他受到量子物理學中某些理論的啟發,將時間的概念加入到父親的說法當中,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墓室的移動與時間的延續並不同步,以至於形成了若幹個連續卻彼此並不相通的空間,就好像有若幹個大小不一的五角形疊套在一起一樣,也就是說,金不二等人是被隔絕在了另外一個空間當中了……
正南借用的隻是一種未被證實的理論,他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一來是受到父親正衡說法的影響,二來是他忽然想起前幾天在閩南花穀的經曆……
還記得林煬和楊峰姐弟倆終日夢想著升仙成神,其作為不能不說是瘋癲異常,可他們卻同時又利用現代科學對這一想法加以裝裱,甚至借用了多維空間、平行宇宙等理論加以佐證,對此,正南當時隻是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可自從隨著父親進入東陵後,所見所聞都頗為古怪,令他不禁琢磨著,邪魔非要選在此時將自己送回到了父親的身邊,難道是因為他所經曆的閩南花穀之行,和父親早年間在東陵地宮的遭遇之間,存有某種內在的聯係?
正因為時不時地會冒出這樣的想法,所以在聽到父親提出他的猜測時,正南忽然產生一股莫名的熟悉感,繼而才會產生出這許多聯想。當然,這些想法跟父親的一樣,既無確鑿的根據加以支持,又沒有相應的驗證和破解的方法,一時間他也幾近和別人一樣,陷入了無盡的疑問和難以逾越的僵局中。
然而正所謂“旁觀者清”,正南做為身在其中卻又置身其外的人“觀察者”,比起別人都來得鎮定,因為他早就知道,父親和曹沝都在這次曆險中幸存,由此說明他們早晚都會找尋到安然脫險的出路。至於金不二等人的失蹤究竟作何解釋,對正南來說可以暫時不去理會,他反而總覺得有另外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好像被父親無意間忽視掉了,可論其重要性,在他看來甚至可能遠遠超過了前者……
正南想到的是,父親正衡等四人先前在墓道裏的的經曆,肯定不是毫無道理可言的,雖然他們四個人的遭遇表麵上看來各不相同,可又似乎存有雷同的地方,令得正南不得不懷疑,這其中的大有關聯。
四個人中,要數石原龍泰的經曆最難讓人相信,正因如此,正衡才會在分析時,將他的說法排除在外。可正南卻反其道行之,先假定石原講的都是真話,即卷軸是他在墓道中看到白光後,從天而降落在他的手上,而不像父親懷疑的那樣,是石原跑到他們所在的墓門前竊取所得,那麽,是否真的存有這種可能呢?
父親自從將卷軸從曹沝的手上搶回,就將卷軸塞在上衣口袋裏,東西雖然是玉石質地,可畢竟不大,加之父親先是顧著跟曹沝攀談,其後更在墓道盡頭的墓門前遭遇了行蹤詭異的黑影襲擊,周折再三之餘,如果卷軸不是掉在身外,而是在他口袋裏憑空消失的話,拋開可能與否不談,父親當時未必就會有所察覺……
再看石原龍泰這邊,他所說的眼見前方出現的白光,應該正是曹沝打開卷軸所釋放出來的那道。任誰都知道,光線隻能沿著直線傳播,如果石原真的隻是在他那條墓道的中段的話,理應無法看到那道白光才對,除非他就像父親說的那樣,一早繞到了他們的前麵才有可能。問題是,這可算是誰都能看出的破綻,石原若是真想扯謊的話,又怎會不先考慮周詳?他完全可以將白光之事忽略不提,隻說卷軸是從天而將,這樣雖然也難以讓人信服,至少不會授人以太過明顯的話柄吧!
至於卷軸憑空而來的事情,的確超乎想象之外,如果單是一場幻覺也就算了,可卷軸確確實實是從父親懷裏到了石原的手上,這就讓人有些難以理解了,可轉念想想,這事總不及孫殿英的遭遇離奇,他都能把一顆沉甸甸的黃金人頭帶了回來,以此觀之,區區一個卷軸穿越了時空,也就不是什麽怪事了。
經過這番分析後,雖然還無法確認石原龍泰的說法,可在正南心中已經有幾分相信他說的都是實情了——正衡之所以先要從此入手,就是因為他始終覺得,既然四個人擁有四種截然不同的經曆,如果非要從中找出共同點來,石原經曆的真實性不但要被加以肯定,更有可能它就是整件事的突破口,循著這條線索,或許才可以理清整件事的脈絡……
好,現在開始重新整理思路:
石原龍泰與卷軸之間的關係無需多說,他此次東陵之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它而來,受困於能力不足,以至於東西落到父親的手上,可他必定一直都沒有放棄對卷軸的覬覦,恐怕無時無刻不想著將其拿回呢;
孫殿英的想法比起石原來要簡單了不少,能令他感興趣的隻是地宮裏數之不盡的金銀珍寶,另外對他的死鬼老爹心存畏懼是他最大的軟肋,這樣看來,墓道當中那個長著黃金腦袋,卻是他父親模樣的人的出現,倒也恰恰迎合了他的心緒;
至於於文之所以會循著忽然出現的拱門找到出路,恐怕跟於三刀對他們兄弟的言傳身教大有關係,誰要是能先出得地宮,就可以繼承於家的祖業,於文對此雖然不像他弟弟於武那般熱忱,但耳濡目染間,總歸也有所希冀吧……
經過對石原龍泰、孫殿英以及於文的經曆加以分析,正南冷不丁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非要說其中有什麽共同點的話,就隻能是他們都見到了各自潛意識中,最為希望得到的東西了!
可這條結論似乎隻符合他們三人的情況,卻對父親看見的那些幹屍兵勇並不適用,無論怎麽想象,他也沒道理會在潛意識裏裝滿這些東西吧!
正南忽然記起什麽,進而感到自己如此草率地得出這個結論顯然有失嚴謹——他這幾天雖然與正衡朝夕相伴,共用同一副軀體,可卻從沒試圖了解過,父親又是為何要蹚東陵這潭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