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作品相關―日本武家稱謂之道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一直在學習我中華禮儀,所以,日本同樣是一個重視禮儀的國家。不論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禮儀,人與人之間的稱謂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研究一個國家處於一個時代的曆史與文化,禮儀不可不研究,而且,如果想要把自己徹底地代入那樣的一個時代,熟悉那時的稱謂之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此,現在我們來簡單地研究一下戰國時代的武家稱謂之道。


    日本在大化改新的時候,全國上下盛襲唐製,所以很多禮儀方麵的事情都學自中國的唐、宋兩朝,包括稱謂,而唐、宋兩朝在禮儀與稱謂方麵是非常複雜的,所以弄得日本在這方麵也非常之複雜。


    人與人之間的稱呼根據身份不同是有差別的。首先是輩分上的差別,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以及長輩對晚輩所用的稱謂詞就大有不同。其次,是地位上的不同,位尊者對位卑者、位卑者對位尊者以及同等地位的人互相之間的稱謂詞乃是大相徑庭的,甚至是同樣地位的人,但是工作不同,兩個人對一個尊者的稱謂詞也有不同。最後,就是階層上的不同,例如,平民、武士和公卿,三個階層的人各自稱呼和對另兩個階層的人的稱呼又另有不同。


    武士階層的稱謂之道相對於另兩個階層類似於唐、宋禮儀的稱謂之道是有其特殊性的,論地位,武士高於平民,論禮儀,武士階層的禮儀遠簡單於公卿階層,這恐怕是戰國時代粗獷豪放的武士階層大多懶得學習那一套繁文縟節的緣故吧(笑),與武士有關的稱謂主要有“殿”和“樣”兩個。在說明這些字眼的用法之前,先簡單地說明一下日本武士階層的姓名的“構造”,來分別看一位曆史人物和一位聯盟中人的名字。


    宇多黑田勘解由次官官兵衛孝高如水


    藤原吉川治部大丞右兵衛明靜


    姓苗字官名字名前x號……


    而且,武將還有小名和元服名,死了以後有菩提名,有些人死後還有神名(德川家康死後追贈東照大權現)和諡號(天皇全有諡號,現在看到的孝德啊,推古啊全都是,這和我國皇帝、士大夫死後追贈的諡號是相同的),除此之外,武士們和公卿們中的茶人等還有齋號,例如織田長益齋號為有樂齋;佛教徒有法號,例如上杉政虎有法號謙信;基督教徒有教名,例如一條兼定有教名保祿;知名武將有外號,例如武田信玄外號“甲斐之虎”……。另外,一般來說,大家都截取苗字分別和武將的官、字、名前、各種號來組成他們的通稱。至於什麽時候該稱呼這些呢?下麵配合兩個稱謂詞來說明一下。


    首先說一下“殿”,殿字的日文讀音是“どの(dono)”,殿字的用法有兩種,一種是單獨使用,不加任何的其他字眼,直接稱呼某人為“殿”。這是對說話人自己的直屬主公的專用稱呼,是不能在前麵加上姓的,否則將是極大的不尊敬。例如,赤軍家的部將藤林仁豐,目前可以且隻可以對他的主公赤軍長勝用單獨“殿”這個稱呼。而配合別的東西(通稱、苗字、字、名前等)使用的話,就是用來稱呼平輩武士的了,赤軍家的部將藤林仁豐就可以對與他同輩的白羽征一使用“白羽殿”、“征一殿”、“藤兵衛”等稱呼。不過,要在這裏說明的是,這三個稱呼有著親近程度上的差別,一般說來,乃是苗字+殿表示關係一般,例如藤林仁豐對他並不太熟識,隻是知道名字的緋月家部將才穀直柔就可以使用“才穀殿”的稱呼;而使用“名前/字+殿”就表示略微親近一點點,例如藤林仁豐對剛加入本家的伊達明宗,就可以用“明宗殿”這樣的稱呼,畢竟剛來,還不大熟嘛;如果不加殿,直接稱呼別人的名前、字就表示二人的關係更近一層,但是不可以直呼別人的苗字(呼的話,恐怕也容易搞混)。例如藤林仁豐和白羽征一同在赤軍家時日已長,且關係相當不錯,藤林就經常叫白羽“征一”或者“藤兵衛”之類的稱呼了。而最親近的稱呼,就是直呼對方的小名了,不過,聯盟裏公布了小名的人幾乎是沒有啊……。


    如果主公稱呼下屬“字”的話,則表示是相當欣賞、或者兩人從小玩到大的那種親切感覺。如家康稱呼本多忠勝“平八郎”。這也是因為名門的“字”往往一脈相傳的緣故。


    “殿”的用法基本上是這樣的,但是聯盟中眾人常犯一個錯誤,發帖子的時候,一般是前麵說“xx殿”如何如何,然後就改成第二人稱,說到“殿”如何如何……這事實上等於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主公了,需要注意一下。“貴殿”是當麵的客氣稱呼,用於平輩之間。“貴樣”在現代日語中可就是罵人話了,意為“你這個混蛋”,希望大家不要用……


    再說說殿的幾個“變種”――大殿,“大殿”的日文讀音是“ぉぉどの(o―dono)”,是用來越級稱呼上主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加藤清正之於織田信長。加藤清正是羽柴秀吉的直屬家臣,而織田信長是羽柴秀吉的主公,所以,加藤清正可以稱呼織田信長為大殿。聯盟裏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赤軍家岩乃川收了一名家臣本多元勝,本多元勝就可以稱呼岩的主公赤軍長勝為“大殿”。而很多的聯盟中人都把它用來稱呼大名們,例如“再和幾位大殿商量商量”,“看幾位大殿的意思”等等話,都是不對的,這實際上等於給自己的主公找了n多個主公啊(笑)。


    若殿,“若殿”的日文讀音“わかどの(wakadono)”,若在日語中有“年輕的”的意思,所以“若殿”一般是由隨著上代家主征戰多年的老臣稱呼新的主公用的,例如馬場信房稱呼武田勝賴。聯盟中,川中島家幾位跟隨過藤明殿的老臣們可以對孝明殿這麽稱呼。而真田家的政文殿總是對真田中務稱呼若殿,雖然真田中務夠年輕,但總覺得有點別扭,因為政文並未服侍過真田中務的父親啊(聯盟中的真田家才是第一代呢)。


    關於殿字,還有一點要說的,就是一般中文把殿字翻譯為“公”,而日本公家禮儀中的“公”字則是用來稱呼有一定官位的人(好象是從四位下以上的“殿上人”)的,而殿可以稱呼所有的武士,所以,這兩點如果弄混的話就不好了,以前在下就經常用翻譯過來的“公”,其實就是“殿”的意思。以後,建議大家尊襲日語習慣,稱呼武士們為殿好了。還有,就是往往優勢大名家的家老啊宿老啊,往往不稱呼劣勢大名家家主的官位,而是稱呼“苗字+殿”,例如柴田勝家就要對德川家康稱呼“德川殿”,這雖然很不禮貌,但是,劣勢大名們也往往沒辦法,隻得甘受侮辱。


    再來說說“樣”,樣字的日文讀音為“さま”,首先要說明的是,“さま”並不是現代日本人常用的“さん”一字,“さん”是沒有對應的漢字的,隻是放在別人名字的後麵表示尊敬。而“さま”一般多用於非武士階層來稱呼武士階層,例如農民、商人等,聯盟中的鬆本小茜等商人就可以這樣來稱呼武士們(絕大多數都是武士啦)。不過,也有例外地方,就是當一位已經出仕了的武士要稱呼別家大名的時候,大多使用“官位+樣”的組合,這時的樣,多翻譯為“大人”。


    除了“殿”和“樣”兩個字之外,第三常見的稱謂詞就是武士們的官名了。首先要說明的是,在稱呼別人的官名時,一般隻是用“苗字+官名”的格式,並且官名隻帶部門,例如宇佐美駿河(定滿)、直江山城(兼續)等,聯盟中例如吉川治部(明靜),而如果同一部門中有兩個同苗字的人,就用“名前+官位”。官名在做第三人稱代詞使用時,要配合別的東西(通稱、苗字、字、名前等),而做第二人稱的時候,就直接使用。一般來說,武士們的官名多在第三者談話的時候為了避免引起誤會而使用的。例如,在下的舊主前田芫雪和朋友前田緋雨二人,在下在和任意的第三者談到他們其中一人的時候,就不能用個“前田殿”,而是要說“前田中務”和“前田圖書”。大名之間稱呼則是直接使用官位,例如,前田中務要稱呼赤軍長勝就可以用“左京樣”。事實上,官位是對別人最禮貌、最尊敬的稱呼。如果同為**大名但年齡、官位處於劣勢,僅稱呼官位就可以表示相當程度的尊重了。比如福島正則稱呼家康為“內府”(家康官職為內大臣,此官職別稱“內府”)如果年齡、官位又處於優勢,可稱呼“官位+殿”表示客氣,如家康稱呼小早川秀秋為“金吾殿”。


    另外,還有幾個其他的稱謂詞這裏也附帶說明一下:


    館樣:指的是居住在館(或砦、城等)中的高貴人物,並不是特指館主(砦主、城主)的。


    屋形:同館樣,二者可以互換使用。


    姬:多指大名、豪族、支城主家中的公主。用法是提出公主名字中的一個字,然後稱“字+姬”,或者以“出生地+姬”來區分。所以聯盟中的“宇多田光”,就可以稱之為光姬(咣嘰,有點尷尬……)。


    禦前:“禦前”這個詞誕生於奈良時代,起初和和中國的“陛下”、“殿下”一樣,是表示一種對貴人的避諱,轉而稱呼貴人的侍從等。而到了平安初的時候,由於新的〈典範〉規定,在公卿在會麵的時候,妻子或是女兒要在一旁待侍的(正好和中國的“回避”相反啊),所以,這時的禦前就時名上實際稱呼公卿,其實是稱呼官妻或郡主了,所以,而到了平安中期,盛行把自己女兒送到宮中,為了保證禮儀,於是公卿們大多雇傭了一些相對高貴的侍女和白拍子,於是,意義就這樣變了。這基本上屬於公卿用語。


    宮:宮其實是皇族親王的宮號,例如“仁和寺宮嘉章親王”等,不過,當皇族有了官位的時候,稱謂後麵也帶著“宮”字,以表示皇族的身份,例如“彈正尹宮”、“中務卿宮”等等。


    其它的稱呼還如――信長死後,手下武將談起他時總是稱呼“總見院”,是為菩提名(或稱院名、法名)。


    附、江戶時代武家稱謂――


    一、將軍:


    足利義滿曾雲:“公家に攝家あり、僧に門跡あり。獨り武家に棟梁なきはぉかしい。”遂上奏請使用“公方”的稱呼。從此以後,稱呼將軍,從“上樣”變為“公方樣”。退位隱居的將軍稱為“大禦所”,將軍的妻稱為“禦台所”、“禦台樣”,這是古語“禦台磐所”的略稱。將軍世子稱官名,其妻稱“禦簾中”。


    二、藩主:


    藩主稱“禦前樣”,其妻稱“奧”、“奧禦殿樣”或“禦簾中”。藩主世子稱官名或俗名,其妻也稱“禦簾中”,或稱某“子”。藩主次男、三男,一般場合下稱某“殿”、某“樣”。藩主女稱“お姬樣”,如有多女,分稱某“姬樣”。藩主退隱後稱“大殿樣”,其妻稱“大奧樣”(俺還沒有引退,拜托除了俺的家臣的家臣,大家別再“大殿”、“大殿”地渾叫啦!)。禦三家藩主習慣上以官名稱呼,國持大名的家臣和禦三家藩主的家臣在一起談到各自主公的時候,習慣稱“公”和“君公”。


    三、騎本和目見人:


    千石以上騎本稱“禦前樣”,其妻稱“奧樣”;隱居稱“大殿樣”,其妻稱“大奧樣”。千石以下騎本稱“殿樣”,其妻稱“奧樣”。目見人(二百石以下),稱“殿樣”、“旦那樣”或者“禦新造樣”,其妻稱“奧樣”,嗣子稱“若旦那樣”或某“さん”,幼年時代也稱“坊さん”,女稱“お”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之風雲兒雄霸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戰東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戰東瀛並收藏戰國之風雲兒雄霸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