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雖然是獵戶,可卻住在鎮上,平日裏也少進山,日子卻過得滋潤,每日肉食都由宋重錦提供,每頓都少不得喝酒。
尤其秦獵戶雖然是個獵戶,跟鄰居卻沒啥來往,倒是跟隔壁一家書店的掌櫃很有幾分交情,兩家是鄰居,中間院子打通,宛如一家。
那書店掌櫃,平日裏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最初見宋重錦,嘲諷他頑劣,鄉下野小子,字也不識。
後來見得多了,嫌棄宋重錦不識字丟了秦獵戶的臉,丟給他幾本書,什麽百家姓,千字文,教宋重錦認字。
當天教的,第二天問,如果宋重錦回答不出來,那就是一頓罵,不帶一個髒字,卻能說得讓人恨不得羞憤去死。
宋重錦最開始沒有基礎,被那掌櫃罵得無地自容,鼓起勇氣去跟秦獵戶說,他如今才學會打獵,勉強能糊口度日。
讀書這種事情,即使他想,也沒時間和精力,更沒有金錢。恐怕要辜負那書店掌櫃的一片好意了。
秦獵戶反而罵宋重錦不識好歹,能有人教他讀書,還不要錢,這等大恩,隻罵他幾句又怎麽了?換做別人家,有人能白教讀書認字,多人少搶著要這樣的機會呢。
宋重錦本就心氣高,被秦獵戶這一說,倒激起了性子,即使那書店掌櫃說話再難聽,態度再惡劣,可想著這認到的字,學到的東西,都在自己肚子裏,也就能忍耐了。
他開始跟著那書店的掌櫃認字,念書,寫字。
書店掌櫃自稱姓張,宋重錦開始感念他教自己讀書認字的恩德,也想磕頭拜師,可卻被張掌櫃給斷然拒絕了。
不過宋重錦心裏卻將張掌櫃和秦獵戶一般當師父看待,打到好獵物,絕對少不了兩人的份,每逢節禮,也都按照禮節備好禮物送給兩人。
日子久了,宋重錦也發現了書店張掌櫃的蹊蹺之處。
日日觀察留心,後來又無意間聽到了秦獵戶和張掌櫃喝醉了酒,露出口風來。
原來那秦獵戶,就是當初收用了宋春花的那位貴人的下屬,本來是那位貴人身邊的心腹,前途無量的,卻因為宋春花生下兒子,被那位貴人派來保護兒子。
從此窩在這深山溝溝裏,哪裏還有前途可言?
秦獵戶心中有怨氣,又不能違逆主子的意思,隻能將怨氣發泄在宋重錦身上。
該教的還是教,可那態度,就不是對小主子的態度,而是跟對待下人一般,將宋重錦當成了自己的小廝和下屬使喚。
隻要保證宋重錦不死,至於宋重錦受傷或者怎麽滴,那是絕對不會插手的。
而書店張掌櫃,也是那位貴人的一個手下門客,據說還是位舉人,當初也是很有可能高中的,不過是家中出事了,得罪了人,為了保住性命,投奔在貴人門下。
也是不受重視,才被派來教宋重錦讀書識字。
對宋重錦自然也沒有什麽師徒情分,也瞧不上宋重錦的身份,不過是貴人的一個庶子,又是在鄉野長大,以後能有什麽出息?
宋重錦如今都十多歲了,主子才派他們兩人來教導,看這意思,也不過是當個玩意養著,畢竟是自己的骨血,大約是沒打算接回本家的。
就算將來,主子突然想將宋重錦接回來,鄉野出生,無名師教導,獵戶出身,這一項項的,是徹底絕了宋重錦的路。
頂多回去也是個被家族養著的,負責傳宗接代的棋子罷了。
想到兩人大半輩子,就要折在宋重錦這樣的身份上,兩人心中如何不怨懟?
反正主人也隻是偶爾想起,問一句這邊的情況,宋重錦沒死就行,他們自然也上不了心。
聽到了這些,宋重錦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和處境。
從那以後,他變得沉默寡言,再也不肯相信任何人了,努力的偷學秦獵戶的打獵手段和武功。
對於張掌櫃,他恭敬還是恭敬,學起來也越發的認真,隻是,心中那一點點的感激早就消失幹淨。
到前些天,宋重錦被確定不是宋春花的兒子後,宋重錦親自去跟秦獵戶和張掌櫃說清楚了情況,也徹底斬斷了和兩者之間那微薄的師徒情分。
王永珠聽完這些後,看著宋重錦的眼神充滿了同情。
她隻知道宋重錦過得苦,沒想到他的日子卻是這樣熬過來的。
一步一步,一切都一切都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夠幫他一把。
這麽一想,看著宋重錦的眼神都柔和了下來:“行,我心裏有數了。這些年辛苦你了。“
一句話,說得宋重錦心口一酸,看著王永珠關切的樣子,他心口的那些鬱氣,頓時被忘記了個幹淨。
搖搖晃晃的到了鎮上,先到了關一飛那裏,他已經租好了倉庫,還雇了兩個小夥計,每日裏打掃和看守著。
見王永珠和宋重錦來了,兩個小夥計忙迎了上來,又到院子裏通知關一飛。
關一飛昨兒個就聽宋重錦說了今日王永珠要送貨來,早就等著。
聽到傳報,立刻出來,看到滿滿一車山貨,滿意的點點頭。
如今正是收購山貨的季節,uu看書 ..co 今年鎮上的店鋪生意不比往年,來來往往的,他也聽到幾耳朵,說是如今七裏墩有個王家收購山貨店,價格公道,比賣給鎮上的人劃算多了之類的話。
關一飛心中有數,知道這是說和大老板合作的王家。
沒想到他們這麽快就把名聲打響了,看來還是真有兩把刷子。
三個人客套了一番,就將馬車趕到院子裏,卸下貨後,關一飛仔細驗看著。
他幹這個也是老本行了,見了王永珠這次拖來的山貨,也忍不住楞了一下。
貨色多,品質佳,尤其是那不到半斤的黃鬆菇幹,關一飛抱在手裏都不敢用力,怕捏壞了。
這可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驗完貨,交割清楚銀兩,關一飛見王永珠他們似乎有事,就急忙要走,忙喊住了王永珠:“王家姑娘,這黃鬆菇還是分量太少了,當初你跟咱們大老板簽訂的合約的數到時候可不能少!”
尤其秦獵戶雖然是個獵戶,跟鄰居卻沒啥來往,倒是跟隔壁一家書店的掌櫃很有幾分交情,兩家是鄰居,中間院子打通,宛如一家。
那書店掌櫃,平日裏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最初見宋重錦,嘲諷他頑劣,鄉下野小子,字也不識。
後來見得多了,嫌棄宋重錦不識字丟了秦獵戶的臉,丟給他幾本書,什麽百家姓,千字文,教宋重錦認字。
當天教的,第二天問,如果宋重錦回答不出來,那就是一頓罵,不帶一個髒字,卻能說得讓人恨不得羞憤去死。
宋重錦最開始沒有基礎,被那掌櫃罵得無地自容,鼓起勇氣去跟秦獵戶說,他如今才學會打獵,勉強能糊口度日。
讀書這種事情,即使他想,也沒時間和精力,更沒有金錢。恐怕要辜負那書店掌櫃的一片好意了。
秦獵戶反而罵宋重錦不識好歹,能有人教他讀書,還不要錢,這等大恩,隻罵他幾句又怎麽了?換做別人家,有人能白教讀書認字,多人少搶著要這樣的機會呢。
宋重錦本就心氣高,被秦獵戶這一說,倒激起了性子,即使那書店掌櫃說話再難聽,態度再惡劣,可想著這認到的字,學到的東西,都在自己肚子裏,也就能忍耐了。
他開始跟著那書店的掌櫃認字,念書,寫字。
書店掌櫃自稱姓張,宋重錦開始感念他教自己讀書認字的恩德,也想磕頭拜師,可卻被張掌櫃給斷然拒絕了。
不過宋重錦心裏卻將張掌櫃和秦獵戶一般當師父看待,打到好獵物,絕對少不了兩人的份,每逢節禮,也都按照禮節備好禮物送給兩人。
日子久了,宋重錦也發現了書店張掌櫃的蹊蹺之處。
日日觀察留心,後來又無意間聽到了秦獵戶和張掌櫃喝醉了酒,露出口風來。
原來那秦獵戶,就是當初收用了宋春花的那位貴人的下屬,本來是那位貴人身邊的心腹,前途無量的,卻因為宋春花生下兒子,被那位貴人派來保護兒子。
從此窩在這深山溝溝裏,哪裏還有前途可言?
秦獵戶心中有怨氣,又不能違逆主子的意思,隻能將怨氣發泄在宋重錦身上。
該教的還是教,可那態度,就不是對小主子的態度,而是跟對待下人一般,將宋重錦當成了自己的小廝和下屬使喚。
隻要保證宋重錦不死,至於宋重錦受傷或者怎麽滴,那是絕對不會插手的。
而書店張掌櫃,也是那位貴人的一個手下門客,據說還是位舉人,當初也是很有可能高中的,不過是家中出事了,得罪了人,為了保住性命,投奔在貴人門下。
也是不受重視,才被派來教宋重錦讀書識字。
對宋重錦自然也沒有什麽師徒情分,也瞧不上宋重錦的身份,不過是貴人的一個庶子,又是在鄉野長大,以後能有什麽出息?
宋重錦如今都十多歲了,主子才派他們兩人來教導,看這意思,也不過是當個玩意養著,畢竟是自己的骨血,大約是沒打算接回本家的。
就算將來,主子突然想將宋重錦接回來,鄉野出生,無名師教導,獵戶出身,這一項項的,是徹底絕了宋重錦的路。
頂多回去也是個被家族養著的,負責傳宗接代的棋子罷了。
想到兩人大半輩子,就要折在宋重錦這樣的身份上,兩人心中如何不怨懟?
反正主人也隻是偶爾想起,問一句這邊的情況,宋重錦沒死就行,他們自然也上不了心。
聽到了這些,宋重錦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和處境。
從那以後,他變得沉默寡言,再也不肯相信任何人了,努力的偷學秦獵戶的打獵手段和武功。
對於張掌櫃,他恭敬還是恭敬,學起來也越發的認真,隻是,心中那一點點的感激早就消失幹淨。
到前些天,宋重錦被確定不是宋春花的兒子後,宋重錦親自去跟秦獵戶和張掌櫃說清楚了情況,也徹底斬斷了和兩者之間那微薄的師徒情分。
王永珠聽完這些後,看著宋重錦的眼神充滿了同情。
她隻知道宋重錦過得苦,沒想到他的日子卻是這樣熬過來的。
一步一步,一切都一切都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夠幫他一把。
這麽一想,看著宋重錦的眼神都柔和了下來:“行,我心裏有數了。這些年辛苦你了。“
一句話,說得宋重錦心口一酸,看著王永珠關切的樣子,他心口的那些鬱氣,頓時被忘記了個幹淨。
搖搖晃晃的到了鎮上,先到了關一飛那裏,他已經租好了倉庫,還雇了兩個小夥計,每日裏打掃和看守著。
見王永珠和宋重錦來了,兩個小夥計忙迎了上來,又到院子裏通知關一飛。
關一飛昨兒個就聽宋重錦說了今日王永珠要送貨來,早就等著。
聽到傳報,立刻出來,看到滿滿一車山貨,滿意的點點頭。
如今正是收購山貨的季節,uu看書 ..co 今年鎮上的店鋪生意不比往年,來來往往的,他也聽到幾耳朵,說是如今七裏墩有個王家收購山貨店,價格公道,比賣給鎮上的人劃算多了之類的話。
關一飛心中有數,知道這是說和大老板合作的王家。
沒想到他們這麽快就把名聲打響了,看來還是真有兩把刷子。
三個人客套了一番,就將馬車趕到院子裏,卸下貨後,關一飛仔細驗看著。
他幹這個也是老本行了,見了王永珠這次拖來的山貨,也忍不住楞了一下。
貨色多,品質佳,尤其是那不到半斤的黃鬆菇幹,關一飛抱在手裏都不敢用力,怕捏壞了。
這可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驗完貨,交割清楚銀兩,關一飛見王永珠他們似乎有事,就急忙要走,忙喊住了王永珠:“王家姑娘,這黃鬆菇還是分量太少了,當初你跟咱們大老板簽訂的合約的數到時候可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