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天天心情都要好整理]


    這本書,真令我驚訝。(百度搜索8度吧


    它不同於我以往讀過的一切經典和著作。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並非名家的力作,不是文學作品,也不是時尚中物,更不是什麽可以讓人津津樂道的談資笑料。


    如果要來讀解,我的心裏會升騰起一份巨大的寂寞。這是一位經曆了民國、抗戰、解放、反右擴大化,文革乃至現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口述的近代武學實踐史。這些敘述在老人生命裏的最後幾年,撥雲見霧,偶露崢嶸,一經麵世,語驚四座。然而,隨著老人的溘然長逝,更多的秘密成為傷痛曆史的空白,將沉入無人知曉的海底。


    這位叫做李仲軒的老人,出身名門,他母親的太爺是鴉片戰爭定海戰役裏為國捐軀的三總兵之一王錫鵬,他的二姥爺是參與戊戌變法的王照,後來發明了漢語拚音前身的“官話合音字母”。因他是忠良之後,又自小讀書知禮,被當時京津地區的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和薛顛相繼收為弟子,深得形意拳大義。生逢亂世,李仲軒不得已退出武林,以一掛算盤謀生立世多年。晚年老人隱蹤藏跡,先後在中科院的某研究所,西單某電器行給人看大門。


    他令我有深刻的恍惚感――走在街上,你能知道與你迎麵擦肩的人裏有多少龍虎前輩嗎?!你能認出那些銷聲匿跡,歡聲淚痕都沉默的英雄和大隱嗎?!


    我們險些不能。


    若不是李老在晚年懷有濟世心胸,於《武魂》雜誌發表20餘篇談拳論道的文章,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我們竟然不能。


    我不是一個對武術感興趣的人,即便看武俠小說或電影,也隻是外行看個熱鬧。然而這本書,卻讓我捧得七天,啞口無言。深覺李老講的雖然是形意拳的打法要領,關照的卻是蒼生人心。那字字句句,在在處處,都讓我如雷貫耳,有芒刺背。


    這是**書。


    所謂道書,就是所有鑽研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捧讀,都可以恍然覺悟,都可以含淚微笑來領受的經書。那些畫畫的、寫字的、跳舞的、練琴的,乃至賣票的、抓藥的、耍大刀的,玩雜技的,等等各色人,都可以從仲軒老人的講述裏,得到機要,獲取法寶。這是因為至道是一,不是二;更是因為大道會意,大道相通。


    那麽,我就試著來細訴書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三個方麵吧。


    一、做人


    首先,什麽樣的人能練拳?


    武學泰鬥們觀察小輩,是先從人品上來看的。


    是不是孝子?是不是為人正派?是不是知禮,摯誠,敞亮,厚道?是不是懂得報效國家,能夠把武藝和中國人的武學精神傳承下去,而非鬥狠壓人,逞強好勝?


    李仲軒的第一位老師唐維祿一輩子隻是個農夫,在陌生人的眼裏,根本看不出他是身懷絕技,腿功了得的大家。他教育一眾弟子,說的是勇氣本領全部要報效國家,私人恩怨要擺出窩囊樣子,“你凶我悚,你悚我更悚”,不要卷入人我是非,但凡有點時間,一心一意來練拳。


    其次,萬事低調,收斂光芒。不僅為修養德行,也是為拳道長進做增益。唐維祿一生無名,別人抬他捧他,他隻淡淡一句,誰敢說自己會什麽呀,形意拳,我就不會。李老聽了,以此為座右銘,說在練武上,沒有適可而止的事。


    在學武的人群裏,越是那高聲吵鬧,挑釁鬥毆的,越是小嘍羅,那能虛懷若穀,隱沒江湖的,卻往往技藝超群。仲軒老人提到,練成鑽拳後,人的性格都會變得沉穩謙和,皮膚質地都會因之改善,聲音悅耳,心思縝密,所謂水處卑下。


    人品和拳法是相輔相成的。少年氣盛不自知,修養夠了,即便沉默,也會有默如雷。


    再次,以什麽樣的心來練拳,來博弈?


    卻不是一顆殺心。練功的時候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的自然勃發,如果造作殺心去練拳,人會陷於愚昧。


    這個說得真好!這就是你的目的是什麽?如果心地是好的,是純正的,你隻管去練周身的敏感,練力量的控製,練氣息的吐納,真有傷害發生時,所有的反應都會跟上。要是心地就不正,就如同那個嶗山的道士,雖然會了穿牆術,卻因為想借此來偷鄰人財物,而使法術失靈。


    這也是在說做人的道理啊。你的出發點和目的沒有人看得見,但你自己清楚。你行的是善事,但若你的出發點和你的目的,有問題,有私心,甚至不懷好意,那麽,善事也會轉化。檢點發心,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的為人功課。修和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你若得到了真本領,與你善護心地一定密不可分。


    最後,師徒之間的關係。學武的人為什麽一定要拜師傅?


    李仲軒說,師傅就是你的心態,告訴你:要當好漢。沒事,就這麽辦!這一句話就能救了命。師徒感情好,是師傅對徒弟生命的參與太大了。拜師傅,就是當自己動搖時,找個能給自己做主的人。人太容易動搖,風吹草動,見異思遷,好逸惡勞,這世上沒有幾個天生的好漢。


    練拳的時候,要有老師給看著。這又是為何?因為人太容易自滿。剛有一點小進步,就飄飄然,有大師冷眼看著,總能激發你的自覺之心。自覺才能有進益。


    要是沒有福分找到自己的師傅,那麽練習形意拳,要懂得以24法隨時矯正自己。無師,24法就是師。這一點多麽象佛教裏講,釋迦牟尼佛涅?後以戒為師的遺訓啊!李老也說,形意拳的24法猶如和尚的戒律,時刻保持警醒之心,就不會出偏。


    李仲軒最早拜師唐維祿,唐維祿教他傾心盡力,不藏私,因為覺得自己無名,恐耽誤徒弟前程,所以不計較個人得失,領了李仲軒拜大家尚雲祥,那時尚雲祥已年過七十,而李仲軒隻有十九歲,尚師愛惜他是人才,願意收下他為徒,但又因為年紀懸殊太大,而門中弟子眾多,恐亂了輩分,而讓他許諾終生不收徒弟。李仲軒應下這個誓言後,投身尚門。當時唐維祿在天津,尚雲祥在北京,唐師常來看李仲軒,京津兩地,唐師施展腿功,一夜就到了。這樣的恩德,讓李仲軒終生感念。他晚年口述拳法秘訣,說如果有讀者因此受益,那麽向旁人傳一傳唐師的名,也算自己對深厚師恩的一點回報。這樣的報還,令人淚下。


    李老也把形意門收徒的規矩講了兩條,一不能為官,以免有仗勢欺人之嫌;二不能搞迷信,因為形意拳有祖師。祖師正是嶽飛,金庸寫的武俠小說裏提到的武穆遺書,正是形意拳的宗書。當然,李仲軒所學的形意拳派係,更注重拜達摩。這是後話。世人誹謗,任人宰割,這是外力在喧嘩,經曆過浮沉坎坷的李老卻發出了自己的忠實聲音。


    愛自己的師傅,卻要保持距離。太近,就少了刺激身體反應的那個強度,太遠,就不能學到全部的精髓。而如果永遠亦步亦趨,不能自悟自修,也是沒出路的,對苦心教你的師傅也是個辜負,李仲軒老人特別提到了,要能夠舉一反三,這樣才能真正學會東西。


    二、拳與禪


    看這本書,還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觸類旁通的感覺。


    講的是拳,卻講了很多,比如米芾的書法,諸葛亮的武功,曹雪芹的紅樓,易經,儒學,顛倒眾生的戲子,西遊記裏的白骨精,紛紛來至筆下,扮演角色。李老的譬喻,讓人常常有茅塞頓開的意外之喜。會覺得知識在我們這裏,僅僅是浩如煙海,轉身即忘的知識,而在老拳師那裏,氣貫遊虹,萬般道理皆是拳法。


    而那被喚作拳法的,竟也是禪機佛理。條條大路皆通羅馬。


    比如說,形意拳,講究象形取意。先開始練拳,要找天地遼遠的寬闊處來練,取個借景生發廣大之心的意頭,待到心胸開了,那麽任何彈丸之地,都可以練拳。心胸已開,不再依仗外部世界。


    畫畫的人,有個意思就可以動筆,不用想得太明晰太清楚,如果什麽都叫真,腦子會上火,出來的東西也容易死板。有意念,順筆而發,好詩好畫都由此來。


    李老的話,打形意拳,會覺得自己渺小。高峰墜石,浪遏飛舟――這種天地間的驚人之舉,在形意拳中都有。而真正的拳不是練出來的,是碰到的,冷不丁發現的,意外相逢的,它告訴你,永遠天外有天。這是什麽?仿佛我們寫字時生發的靈感,在漫長的暗夜跋涉後,突然腳力深厚,健步如飛,那支筆如有神助,風馳電掣。你寫出了華章,卻生發了卑微。越美的,越謙遜。


    又比如說,有人說,練形意拳容易短壽。卻不知道,短壽的,是因為不得法,死於法,一味地硬練,那拳也是雙刃劍,練出來了頤養天年,抗敵殺敵,練偏了無異於迅猛地自殺!例如站樁,不會站的人站得腰都要斷掉,泰山壓頂,壓倒的是自己。會站的,叫做“無為的要站出靈感,有為的要站空了自己”!


    再如象形術的自修,有兩個詞要懂,一是“不著相”,一是“入了象”。不著相,就是平常人刹那顯真形。時刻端著個真形架子,一打就倒。“入了象”,是腦子開悟後,懂得借力打力,不蠻幹,不逞血勇。這樣的例子如關羽。他沒有趙雲的七進七出,也不象張飛大喝長阪坡,卻被人尊為武聖,那過五關斬六將,皆是智慧生發,心機奧妙,省時省力而得來的。


    還有這本書裏一直提到的虎豹雷音。隨著李老學拳的深入,我們也一步步地揭開了虎豹雷音的奧秘。是對打時發出的怒喝嗎?還是嚇唬人的氣勢?卻都不是。唐維祿師傅為了給李老說明,領著他來到廟裏的一口大鍾前,他敲響了鍾,然後讓李仲軒把手放在鍾上,那鍾有顫音傳達到手上。李仲軒不解。後來尚雲祥師傅把一隻貓放到仲軒懷中,他再次感受到貓身潛在的顫動,尚師說,這好比功夫要上身,需要有物來接引,那麽貓如虎豹,能發出低沉,不為人覺的“嗯、謔”聲,由聲來接引,功夫便潛移默化到五髒六腑之中。


    這就是在長功夫了啊。


    那麽,將這樣的靜中有動,動靜相續的拳法放之於四海,你會感到有心意相通的地方嗎?我有,所以我非常震動。


    三、講述的與省略的


    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電影是省略的藝術。


    去看一部影片,不僅僅要看它講述了什麽,還要思量琢磨它省略了什麽。


    口述曆史呢?不也是麽。


    能與人言的,是假語村言,真事卻要隱掉。李老在書中唏噓僅得幾聲,卻在通篇埋下了蒼茫伏筆。他說他小時候聽大人講,失意的人看《聊齋》。而自己60歲後,《聊齋》不離手。他自問,難道我成了失意的人嗎!他說,《聊齋》裏都是被冤枉的人,心有苦衷,看看,找到共鳴,便緩和了情緒。書裏怪話多,怪話就是真話,怪話多有隱情啊。


    死與生都契闊,唯獨中間道路忽明忽昧,逼仄詰曲。講的是勸世的話,留下的卻依稀有寥落的長衫背影。有很多的真相和傳奇,都進入不了文字啦,但它們能進入人們的心裏,口口相傳,千秋萬世。


    而整理此書,與李老有一段因緣的徐皓峰,在文中也有歎詞說,李老談拳的話語,在廣闊後學中,能有人體味,便是李老餘音未絕。皓峰對話李老,真真有功於世。但凡有一二知己,讀出這禪話拳法的血淚,便是對前輩的最好告慰。


    書中境界,豈能盡述。羅嗦至此,已是黃昏。但願武林不逝。但願星火燎原。


    ----程然


    附《逝去的武林》簡介:


    一代武學宗師,為什麽竟甘願做西單商場一個普通的看門人?而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他為什麽又突然開口,大公無私地將自己畢生經驗和盤托出?本書講述您不知道的武林故事,講述在那個武術被稱為國術的時代,中國傳統武者的愛恨情仇。在不經意間,您也許會忽然明白,我們中國人,原來竟也是尚武的!


    書中有武林事件,有老一輩武者的思維意識,更有區別於西方體育、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訓練體係。武術來源於道家文化,但當今往往練武是練武、道學是道學,武術失去了上通道學的途徑,此書則把兩者溝通在一起,說出了武術的無限進境。


    李仲軒先生年輕時,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師門下,後退隱幾十年,未曾受過武術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擾,他所見證的三位大師的生活、功夫造詣,令人窺見了原汁原味的中華武學。


    李仲軒先生生於書香門第,被唐維祿悉心培養,被尚雲祥、薛顛破例收於門下,三位大師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質。果然,一個甲子過去,人間經過又一個輪回,當三位大師的徒弟一輩人盡數凋零的時候,李仲軒憑借他的文化素質,給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師的言行和武學。


    收李仲軒為徒,是三位大師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師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為很高,卻深陷無法表達之苦,李仲軒能留下文章,是中華武術的一次險勝。


    本頁地址:


    <inputonclick=copytoclipboard_qq()type=buttonvalue=發給qq好友閱讀><inputonclick=copytoclipboard_ubb()type=buttonvalue=發到論壇共享閱讀>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mianhuatang.info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機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黯然瀟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黯然瀟魂並收藏神機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