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賀典雄氣不氣的,方辰並不關心,又或者說在他看來,大賀典雄氣的吐血身亡才是最好的。
而且,他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此時此刻,他站在一座工廠的麵前,工廠大門上赫然掛著梁溪市華晶廠的招牌,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作為華夏“908”工程的實際執行者,也是華夏第一個批量生產三微米製程芯片的企業,更是此時此刻華夏實力最為雄厚的芯片廠。
華晶廠具備年產一億塊芯片的能力,實際生產芯片五千多萬塊,分立器件數量更是高達一億三千萬隻。
自從1986年,華晶廠開始從東倭引進5微米雙極型模擬電路工藝,以及三英寸生產線和雙列直插式塑料封裝線後,就超越了華夏半導體行業著名的南北二霸,燕京878廠和申城無線電十九廠,簡稱上無十九廠。
但可惜的是,雖然上麵製定的“908”工程,堪稱華夏有史以來對半導體行業最大的一筆投入。
國家集中投資20多億元,目標是在華晶廠建成一條月產1.2萬片、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產線。
但由於審批時間過長,工程從開始立項到真正投產曆時7年之久,而芯片行業不到兩年換一代產品。
所以到1997年建成投產時,華晶的技術水平已大大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達四至五代,月產僅800片左右,投產當年即虧損2.4億元。
然而華晶廠的衰敗,並不是在1997年才得以顯現,像朱院長這樣的存在,早在去年,就已經在方辰的撩撥之下,默認了這一事實。
可無奈的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投資也已經投資了,耽誤也已經耽誤了,即便是強行要求華晶廠下馬,這些損失也無法挽回。
所以在今年製定九五計劃的時候,朱院長就力排眾議,直接明言,華晶廠的“908”工程已經可以宣告失敗。
而且會議上,長者在參觀完三星公司的芯片生產線,用了“觸目驚心”這樣的形容詞,並表示,必須加快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半導體產業搞上去!
閣揆也隨之表示,半導體產業是關係到國家命脈的戰略性產業,必須堅決貫徹長者指示,要不惜代價把半導體產業搞上去!
為了保證華夏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朱院長和眾多半導體專家們,已經重新製定了“909”工程,目標是建成一個0.5微米為起點的芯片生產線。
慶幸的是,“909”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極大的縮短了華夏跟國際一流半導體企業的差距,光榮的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要不然的話,華夏的芯片從業者們,想要追趕世界一流技術肯定會更加艱難。
不過,朱院長那邊搞的“909”工程是國家隊,是華夏國家意誌的體現,顯然跟方辰沒有什麽關係,他真正的目標還是華晶廠,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來這裏。
嗯,沒錯,方辰的芯片計劃正式開始啟動了。
九月份,張靜茹在德州儀器的合同到期,他就可以退休了,而放到新加坡德州儀器芯片工廠的那批,安插到各崗位的技術人員,也可以陸陸續續回國。
<a href="http://m.xiaoshuting.cc" id="wzsy">xiaoshuting.cc</a>
在這之前,他怎麽著也要把這個地基給打好,給他們找個能安身,施展才華的家吧?
而就如他之前所說的那樣,整個華夏都沒有華晶廠更合適的目標,連承接“909”工程的華虹公司都不如華晶廠合適。
畢竟要知道,華晶廠現在才是華夏實際上的最大芯片企業,擁有著最多的生產線,最多的技術工人,最多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最豐富的經驗。
隻是因為投產和引進技術,談判等問題,導致現有技術還沒有落地,正式生產就已經落後了而已,但底子還是十分雄厚的。
可華虹公司呢?
現在還在紙麵上,明年才會正式撥款開始建設,幾乎可以說是從無到有,這顯然對方辰來說是不合適的。
再者,人家華虹公司後來幹得好好的,他插這麽一腳又算什麽?
搶功嗎?
算了吧,方辰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解決華夏缺芯少魂的問題,為華夏在半導體行業的獨立自主貢獻一份力量,而不是這些所謂的虛名。
說個不好聽的,就以他在華夏的名望,還真看不上這點虛名。
想到這,方辰幽幽歎了一口氣,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半導體晶體管,開創了人類的矽文明時代,到現在已經接近半個世紀。
在這半個世紀中,由於半導體的出現,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比遠古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要迅速得多,深刻的多。
尤其是自從1958年,德州儀器和仙童公司各自發明了半導體集成電路,也就是芯片之後,發展更為迅猛,集成度不斷提高。
從一百個晶體管組成的小規模集成,飛速的發展到,現如今由一億個晶體管組成的巨大規模集成電路,並且預計未來單片集成度可超過十億個晶體管。
可以說集成電路,也就是芯片,作為電子信息產業中最重要的基礎產品,更是所有3C產品的基石,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需要。
3C產品指的是計算,通訊和消費類電子產品。
電腦、平板電腦、手機或數字音頻播放器,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視機、錄像機、音響、影碟機等等其實都可以算是3C產品,其中都有一定數量的芯片。
尤其是在智能化越來越厲害的現代,對芯片的需求就更多,要求也更高。
而想要生產芯片,不僅僅需要技術,更需要龐大的財力。
比如說芯片所采用的主要基片材料,晶圓片,其生產線可謂是十分昂貴,尤其是國際上最新的八英寸生產線,僅僅一條生產線的價格就達到了十二億美元,也就是一百來億華夏幣。
要是六英寸生產線的話,到是便宜不少,兩億美元就夠了。
五英寸的話更便宜,六千萬美元不到。
隻不過,方辰既然想要成為世界一流的芯片公司,為華夏的芯片安全,國家安全保駕護航,並且掙到巨額的利潤,那自然是要上8英寸生產線才行。
再說了,不就是一百億嘛,他兜裏又不是沒有。
至於為什麽大規格的晶圓生產線這麽貴,並且方辰要執意上大規格的晶元生產線,則是因為芯片生產製造的一個典型特點。
晶圓片的直徑越大,就產量越大,生產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浪費麵積小。
同樣一塊芯片,如果用8英寸晶圓片切割的話,成本會比用6英寸晶圓片切割,便宜30%到40%。
並且最重要的是,晶圓片越大,其所能加工的電路設計線寬,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製程就可以不斷的縮小,使得芯片內部可以容納更多的晶體管,隨之電路的工作頻率不斷提高。
如果對手機有了解,看過那些手機廠商發布會的人就會知道,2012年左右的手機芯片製程還在22納米,也就是0.022微米,然而等到2018年左右,手機廠商們就已經喊出了7納米來,並且預計未來會逐步升級到5納米,3納米。
這些手機廠商們所謂的7納米,5納米,就是芯片製程。
至於製程為什麽這麽重要,首先要知道製程是什麽。
如果把芯片比喻成城市,那晶體管就是一個個小房子。
芯片的工作狀態就是,電子通過從晶體管的源極流入晶體管的漏極,然後由柵極作為開關,來體現0和1。
柵極開了,讓電子通過就是1,關了,不讓通過就是0。
而柵極的最小寬度就是我們所謂的芯片製程。
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表現出來就是手機常見的發熱和功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所以對於芯片製造商而言,主要就要不斷升級技術,力求柵極寬度越窄越好。
六英寸晶圓片隻能加工1.2微米到350納米的製程,而八英寸晶圓片則可以加工0.5微米到130納米的製程。
在英特爾發布的奔騰處理器,已經進入到350納米製程的情況下,再去搞什麽六英寸晶圓片。
難道方辰不怕擎天芯片公司也落得個跟華晶廠一下的下場?
剛剛投產便技術落後,生產出來的芯片價格昂貴,根本無法銷售?
但可悲的是,別看方辰現在嫌棄六英寸晶圓片嫌棄的要死,可偌大的華夏,連一條六英寸生產線都沒有。
第一條五英寸生產線還是三年前,跟飛利浦合資投產的,而那時候,距離世界第一條五英寸生產線誕生,已經過去了十年。
而剩下的另一條五英寸生產線,則就在華晶廠。
除此之外,華晶廠還分別擁有一條四英寸生產線和三英寸的分立器件生產線。
正是靠著這三條生產線,華晶廠才能傲視群雄,成為華夏技術最為領先的芯片企業。
而據方辰的了解調查,現在世界全世界,分別擁有246條四英寸生產線,164條五英寸生產線,287條六英寸生產線,252條八英寸生產線。
也就是說主流的四英寸到八英寸生產線,全球一共有949條,可華夏四英寸以上的,一共才不到十條左右,六英寸以上的一條都沒有。
在全球芯片生產的版圖中,華夏的芯片生產量隻有全球的0.2%左右。
並且就連“909”工程,所定的目標,也是力爭華夏芯片產能,在千禧年的時候,達到全世界芯片產能的1%,擁有一席之地。
可即便隻是1%這樣的小目標,也不是那麽容易達到的。
根據專家測算,等到千禧年的時候,全球芯片的銷量將高達一千六百多億片,即便是1%,那也要達到十六億片才行。
而現在全國的芯片產量,隻有三億片左右,想要達到1%的小目標,需要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0%才行。
其實華夏的芯片起步並不算晚,在世界上第一塊芯片誕生之後,僅七年時間,華夏就研發出了第一塊芯片,比東倭僅僅落後三年。
芯片的產量也是如此,華夏芯片產量達到百萬級的時間,落後美國六年,東倭三年。
千萬級的時候,也隻有十年和八年。
可到了億級,就要落後前兩者將近二十年,至於說五億級,預計至少25年左右。
畢竟要知道美國在1972年就已經實現了五億級芯片產量,而華夏現在的年芯片產量才三億片而已,預計快的話也要到兩年後才能達到五億級,這可不是二十五年的差距,又是什麽?
而造成這一局麵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財政原因,技術原因,以及國際上對華夏的“禁運”等等。
但總體的來說,華夏雖然地大,但人口眾多,科學技術在這一二百年間落後西方國家,以及工業基礎薄弱等問題。
所以上麵首先要麵臨的問題就是,解決幾億華夏人的吃飯問題。
而當時,可謂是百業待興,一窮二白,資金匱乏,即便是改革開放後的這十幾年,吃飯問題解決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上去了。
煤炭、電力、石油、高速公路等能源交通上去了,鋼鐵產量也的確趕英超美了,甚至這幾年家電和交換機,無線通信也上去了。
可對芯片卻一直無力投資。
從1965年到現在,三十年過去了,華夏在芯片產業上的累積投資隻有五十億華夏幣,六億美元的樣子,即便不同時期對美元的匯率不同,但充其量也就十億美元而已。
這點錢對於芯片行業這種,大投入,長周期的行業來說,根本就不夠。
並且之前也說了,建一條八英寸晶圓片生產線,還要十二億美元呢。
也就是說,把華夏這三十年對芯片行業的投入,一口氣全部拿出來,也不夠買一條八英寸生產線。
說真的,方辰都有點不知道,這三十年,華夏芯片行業是怎麽過來的。
而且還要要知道,晶圓片生產線,隻是整個芯片生產的一部分而已。
而且,他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此時此刻,他站在一座工廠的麵前,工廠大門上赫然掛著梁溪市華晶廠的招牌,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作為華夏“908”工程的實際執行者,也是華夏第一個批量生產三微米製程芯片的企業,更是此時此刻華夏實力最為雄厚的芯片廠。
華晶廠具備年產一億塊芯片的能力,實際生產芯片五千多萬塊,分立器件數量更是高達一億三千萬隻。
自從1986年,華晶廠開始從東倭引進5微米雙極型模擬電路工藝,以及三英寸生產線和雙列直插式塑料封裝線後,就超越了華夏半導體行業著名的南北二霸,燕京878廠和申城無線電十九廠,簡稱上無十九廠。
但可惜的是,雖然上麵製定的“908”工程,堪稱華夏有史以來對半導體行業最大的一筆投入。
國家集中投資20多億元,目標是在華晶廠建成一條月產1.2萬片、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產線。
但由於審批時間過長,工程從開始立項到真正投產曆時7年之久,而芯片行業不到兩年換一代產品。
所以到1997年建成投產時,華晶的技術水平已大大落後於國際主流技術達四至五代,月產僅800片左右,投產當年即虧損2.4億元。
然而華晶廠的衰敗,並不是在1997年才得以顯現,像朱院長這樣的存在,早在去年,就已經在方辰的撩撥之下,默認了這一事實。
可無奈的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投資也已經投資了,耽誤也已經耽誤了,即便是強行要求華晶廠下馬,這些損失也無法挽回。
所以在今年製定九五計劃的時候,朱院長就力排眾議,直接明言,華晶廠的“908”工程已經可以宣告失敗。
而且會議上,長者在參觀完三星公司的芯片生產線,用了“觸目驚心”這樣的形容詞,並表示,必須加快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半導體產業搞上去!
閣揆也隨之表示,半導體產業是關係到國家命脈的戰略性產業,必須堅決貫徹長者指示,要不惜代價把半導體產業搞上去!
為了保證華夏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朱院長和眾多半導體專家們,已經重新製定了“909”工程,目標是建成一個0.5微米為起點的芯片生產線。
慶幸的是,“909”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極大的縮短了華夏跟國際一流半導體企業的差距,光榮的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要不然的話,華夏的芯片從業者們,想要追趕世界一流技術肯定會更加艱難。
不過,朱院長那邊搞的“909”工程是國家隊,是華夏國家意誌的體現,顯然跟方辰沒有什麽關係,他真正的目標還是華晶廠,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來這裏。
嗯,沒錯,方辰的芯片計劃正式開始啟動了。
九月份,張靜茹在德州儀器的合同到期,他就可以退休了,而放到新加坡德州儀器芯片工廠的那批,安插到各崗位的技術人員,也可以陸陸續續回國。
<a href="http://m.xiaoshuting.cc" id="wzsy">xiaoshuting.cc</a>
在這之前,他怎麽著也要把這個地基給打好,給他們找個能安身,施展才華的家吧?
而就如他之前所說的那樣,整個華夏都沒有華晶廠更合適的目標,連承接“909”工程的華虹公司都不如華晶廠合適。
畢竟要知道,華晶廠現在才是華夏實際上的最大芯片企業,擁有著最多的生產線,最多的技術工人,最多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最豐富的經驗。
隻是因為投產和引進技術,談判等問題,導致現有技術還沒有落地,正式生產就已經落後了而已,但底子還是十分雄厚的。
可華虹公司呢?
現在還在紙麵上,明年才會正式撥款開始建設,幾乎可以說是從無到有,這顯然對方辰來說是不合適的。
再者,人家華虹公司後來幹得好好的,他插這麽一腳又算什麽?
搶功嗎?
算了吧,方辰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解決華夏缺芯少魂的問題,為華夏在半導體行業的獨立自主貢獻一份力量,而不是這些所謂的虛名。
說個不好聽的,就以他在華夏的名望,還真看不上這點虛名。
想到這,方辰幽幽歎了一口氣,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半導體晶體管,開創了人類的矽文明時代,到現在已經接近半個世紀。
在這半個世紀中,由於半導體的出現,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比遠古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要迅速得多,深刻的多。
尤其是自從1958年,德州儀器和仙童公司各自發明了半導體集成電路,也就是芯片之後,發展更為迅猛,集成度不斷提高。
從一百個晶體管組成的小規模集成,飛速的發展到,現如今由一億個晶體管組成的巨大規模集成電路,並且預計未來單片集成度可超過十億個晶體管。
可以說集成電路,也就是芯片,作為電子信息產業中最重要的基礎產品,更是所有3C產品的基石,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需要。
3C產品指的是計算,通訊和消費類電子產品。
電腦、平板電腦、手機或數字音頻播放器,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視機、錄像機、音響、影碟機等等其實都可以算是3C產品,其中都有一定數量的芯片。
尤其是在智能化越來越厲害的現代,對芯片的需求就更多,要求也更高。
而想要生產芯片,不僅僅需要技術,更需要龐大的財力。
比如說芯片所采用的主要基片材料,晶圓片,其生產線可謂是十分昂貴,尤其是國際上最新的八英寸生產線,僅僅一條生產線的價格就達到了十二億美元,也就是一百來億華夏幣。
要是六英寸生產線的話,到是便宜不少,兩億美元就夠了。
五英寸的話更便宜,六千萬美元不到。
隻不過,方辰既然想要成為世界一流的芯片公司,為華夏的芯片安全,國家安全保駕護航,並且掙到巨額的利潤,那自然是要上8英寸生產線才行。
再說了,不就是一百億嘛,他兜裏又不是沒有。
至於為什麽大規格的晶圓生產線這麽貴,並且方辰要執意上大規格的晶元生產線,則是因為芯片生產製造的一個典型特點。
晶圓片的直徑越大,就產量越大,生產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浪費麵積小。
同樣一塊芯片,如果用8英寸晶圓片切割的話,成本會比用6英寸晶圓片切割,便宜30%到40%。
並且最重要的是,晶圓片越大,其所能加工的電路設計線寬,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製程就可以不斷的縮小,使得芯片內部可以容納更多的晶體管,隨之電路的工作頻率不斷提高。
如果對手機有了解,看過那些手機廠商發布會的人就會知道,2012年左右的手機芯片製程還在22納米,也就是0.022微米,然而等到2018年左右,手機廠商們就已經喊出了7納米來,並且預計未來會逐步升級到5納米,3納米。
這些手機廠商們所謂的7納米,5納米,就是芯片製程。
至於製程為什麽這麽重要,首先要知道製程是什麽。
如果把芯片比喻成城市,那晶體管就是一個個小房子。
芯片的工作狀態就是,電子通過從晶體管的源極流入晶體管的漏極,然後由柵極作為開關,來體現0和1。
柵極開了,讓電子通過就是1,關了,不讓通過就是0。
而柵極的最小寬度就是我們所謂的芯片製程。
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表現出來就是手機常見的發熱和功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所以對於芯片製造商而言,主要就要不斷升級技術,力求柵極寬度越窄越好。
六英寸晶圓片隻能加工1.2微米到350納米的製程,而八英寸晶圓片則可以加工0.5微米到130納米的製程。
在英特爾發布的奔騰處理器,已經進入到350納米製程的情況下,再去搞什麽六英寸晶圓片。
難道方辰不怕擎天芯片公司也落得個跟華晶廠一下的下場?
剛剛投產便技術落後,生產出來的芯片價格昂貴,根本無法銷售?
但可悲的是,別看方辰現在嫌棄六英寸晶圓片嫌棄的要死,可偌大的華夏,連一條六英寸生產線都沒有。
第一條五英寸生產線還是三年前,跟飛利浦合資投產的,而那時候,距離世界第一條五英寸生產線誕生,已經過去了十年。
而剩下的另一條五英寸生產線,則就在華晶廠。
除此之外,華晶廠還分別擁有一條四英寸生產線和三英寸的分立器件生產線。
正是靠著這三條生產線,華晶廠才能傲視群雄,成為華夏技術最為領先的芯片企業。
而據方辰的了解調查,現在世界全世界,分別擁有246條四英寸生產線,164條五英寸生產線,287條六英寸生產線,252條八英寸生產線。
也就是說主流的四英寸到八英寸生產線,全球一共有949條,可華夏四英寸以上的,一共才不到十條左右,六英寸以上的一條都沒有。
在全球芯片生產的版圖中,華夏的芯片生產量隻有全球的0.2%左右。
並且就連“909”工程,所定的目標,也是力爭華夏芯片產能,在千禧年的時候,達到全世界芯片產能的1%,擁有一席之地。
可即便隻是1%這樣的小目標,也不是那麽容易達到的。
根據專家測算,等到千禧年的時候,全球芯片的銷量將高達一千六百多億片,即便是1%,那也要達到十六億片才行。
而現在全國的芯片產量,隻有三億片左右,想要達到1%的小目標,需要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0%才行。
其實華夏的芯片起步並不算晚,在世界上第一塊芯片誕生之後,僅七年時間,華夏就研發出了第一塊芯片,比東倭僅僅落後三年。
芯片的產量也是如此,華夏芯片產量達到百萬級的時間,落後美國六年,東倭三年。
千萬級的時候,也隻有十年和八年。
可到了億級,就要落後前兩者將近二十年,至於說五億級,預計至少25年左右。
畢竟要知道美國在1972年就已經實現了五億級芯片產量,而華夏現在的年芯片產量才三億片而已,預計快的話也要到兩年後才能達到五億級,這可不是二十五年的差距,又是什麽?
而造成這一局麵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財政原因,技術原因,以及國際上對華夏的“禁運”等等。
但總體的來說,華夏雖然地大,但人口眾多,科學技術在這一二百年間落後西方國家,以及工業基礎薄弱等問題。
所以上麵首先要麵臨的問題就是,解決幾億華夏人的吃飯問題。
而當時,可謂是百業待興,一窮二白,資金匱乏,即便是改革開放後的這十幾年,吃飯問題解決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上去了。
煤炭、電力、石油、高速公路等能源交通上去了,鋼鐵產量也的確趕英超美了,甚至這幾年家電和交換機,無線通信也上去了。
可對芯片卻一直無力投資。
從1965年到現在,三十年過去了,華夏在芯片產業上的累積投資隻有五十億華夏幣,六億美元的樣子,即便不同時期對美元的匯率不同,但充其量也就十億美元而已。
這點錢對於芯片行業這種,大投入,長周期的行業來說,根本就不夠。
並且之前也說了,建一條八英寸晶圓片生產線,還要十二億美元呢。
也就是說,把華夏這三十年對芯片行業的投入,一口氣全部拿出來,也不夠買一條八英寸生產線。
說真的,方辰都有點不知道,這三十年,華夏芯片行業是怎麽過來的。
而且還要要知道,晶圓片生產線,隻是整個芯片生產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