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海外萬家燈火天下奇聞軼事之四


    14、奧巴馬轉向“階級鬥爭”為競選連任


    9月底,麵對美國經濟持續不振的惡劣環境,我評論奧巴馬會在連任選戰中,啟用“階級鬥爭”和“種族鬥爭”工具。一個多月來的發展,證明這一看法基本正確。


    奧巴馬的連任勝算持續惡化。提前發表的《紐約時報》11月6日星期日雜誌刊登長篇分析,根據大量曆史數據,結論是除非美國明年經濟增長達到4%,奧巴馬的連任機會不到50%。


    內政失敗迫使奧巴馬改弦易轍


    奧巴馬上台伊始,打的牌子是“超黨派”和“後黨派”政治。如今轉向“階級鬥爭”(ss奧巴馬上台之初,我曾經評論他的施政重點在內不在外。三年下來,這一論斷基本屬實。隻是在曆史和個人因素下,奧巴馬內政乏善可陳,反倒是外交上頗有建樹。可惜老小布什的先例證明,外交成就不是連任的關鍵。


    奧巴馬內政失敗的曆史原因,是幾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累積效果。個人原因則是我數次指出奧巴馬的“階級烙印”,在“後黨派”口號下形“中”實左,與克林頓的中間派路線形成鮮明對比,而無法獲得中下層白人選民的認可。


    長期新自由主義政策造成的兩極分化,加上近年頑固的經濟衰退,使得美國社會積累了大量民怨。兩黨的主要任務,便是把這種民怨引導到對各自有利的替罪羊身上。對於共和黨,這是強調茶黨運動反對的“大政府”;對於*黨,當然是兩極分化下的美國社會頂尖1%的巨富階層。


    平心靜氣說來,兩黨都有一定道理:這就是在金權之下,巨富階層對“大政府”的各項決策具有決定性影響,另外便是兩黨都無法正視和解決的美國社會在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上的嚴重分化。


    階級鬥爭戰略的前身


    奧巴馬爭取連任的“階級鬥爭”戰略,自然是把美國民怨對象從“大政府”轉向巨富階層。這一戰略不無巨大風險,且不說華爾街仍然是奧巴馬競選經費的重要施主,美國傳統文化並不特別“仇富”,而是反對社會機會的不平等。


    但是近年來美國社會兩極分化的加劇,已經從金錢財富擴大到社會上升機會,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教育機會不斷縮小;而財富的極端化分布,也深深觸動了傳統的不仇富心理。


    “占領華爾街”運動的迅速蔓延,是上述社會趨勢的明證,使得這一運動與1960-1970年代的反戰運動和嬉皮士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占領”運動的曆史意義,便是在年輕知識階層之外,獲得相當廣泛的社會底層共鳴。被共和黨挖苦為“從後方領導”的奧巴馬,因此看到了“階級鬥爭”的新資源。


    美國兩黨對“占領華爾街”運動截然不同的態度,清楚說明兩黨不同的政治利益所在。但是起初被《華爾街日報》嘲笑的“占領”運動,能夠迅速蔓延擴大,說明它確實代表了相當深刻的社會潮流。奧巴馬是否能夠把“占領”運動轉化為*黨的“茶黨”,尚在未定之天。但是若幹有眼光的共和黨人士也開始“理解”這一運動,說明他們也認識到“階級鬥爭”是無法忽視的現象。


    不妨回顧前*黨總統候選人愛德華茲異軍突起,成為全國政治新星,便是基於他的“兩個美國”演說和競選口號,突出了白人群體的兩極分化,和藍領中產階級的下滑。奧巴馬的“階級鬥爭”選戰,可以說是重啟愛德華茲的成功戰略。


    在曆史和社會大勢之外,奧巴馬轉向“階級鬥爭”,也是有具體針對性的策略。各種民調表明,對奧巴馬威脅最大的不是像得州州長佩裏(rickperry)和明尼蘇達聯邦眾議員巴克曼(michelemariebach那樣的“極右派”,而是有“溫和”形象的共和黨中間派。共和黨深知這一實情。所以羅姆尼romney)的初選行情不斷上漲。


    奧巴馬班子顯然挖過羅姆尼的老底,而從1994年的麻州聯邦參議員選戰中得到重要啟發。那一年,羅姆尼以溫和政治立場和成功企業家的麵目出現,在民調中領先,嚴重威脅到愛德華?肯尼迪原來固若金湯的席位。


    結果是律師出身的肯尼迪再婚太太精明地發現,羅姆尼創始的貝恩資本(bpital)的成功發達,一個重要手段便是購買接管經營不善的美國企業,大批解雇原有員工,並且轉向海外生產來提高效率,再高價出售這些公司。


    肯尼迪於是大肆渲染其中的“階級鬥爭”,為羅姆尼財團解雇的大批美國工人“請命”,結果後來居上,成功連任。我們很可能看到這幕政治戲劇,在明年的總統大選中再演。


    文章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個奧斯汀榮譽市民的美國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畢勝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畢勝福並收藏一個奧斯汀榮譽市民的美國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