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迷茫
一個奧斯汀榮譽市民的美國生活 作者:畢勝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吾網提醒書友注意休息眼睛喲
第三十章:海外萬家燈火天下奇聞軼事之七
7、樂維: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迷茫2011年06月28日
廖宛虹女士寫她被女兒罵“bitch",雖然心裏很悲哀,卻還是低三下四地討好女兒。[.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激起大家對怎麽教育子女的大討論。
這裏我想對廖女士的勇氣表示欽佩,這種事發生在不少家長身上(包括我們家),但沒有幾個人有勇氣說出來。聯想到前一段發生在上海機場的留學生將母親刺傷事件,反應了中國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上遇到很大挑戰。
華人熱衷教育,喜歡討論教育。但大多是請成功家長傳經送寶之類,所謂成功就是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很多這樣的家長也願意出來與人分享經驗。但是孩子不那麽聽話,甚至惹事生非的家長沒有幾個願意說出來的,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所以表麵上我們的教育討論會上聽到的都是鶯歌燕舞,捷報頻傳,但實際上很多問題並沒有提出來,更沒有展開討論。廖宛虹女士文章能引起大家關注是很好的事,討論這些方麵問題對我們是有幫助的。那麽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上都那些迷茫呢?以下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
第一,教育局限化
一說到教育,很多中國家長想到的就是學校,教師,書本,加上小提琴,鋼琴,繪畫等。體育在不少家長中受重視,但主要也是因為練體育對上大學有幫助。對於所有與考大學沒有直接關係的活動都不認為是教育。不鼓勵孩子接觸社會,忽略了社會大課堂的重要性。
其實孩子要學的東西很多,隻知道解數學題,彈鋼琴是不夠的。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立,幫助做家務,怎麽待人接物,怎麽對待挫折,甚至大人不在,來了壞人和房子著火了怎麽辦,都是必要的教育。學校裏不教這些,但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很重要。
家長的責任在於發現孩子的天賦與興趣,然後創造條件讓孩子去學。那麽多中國家長讓孩子學鋼琴小提琴,有多少是真正因為孩子在這方麵的天賦或興趣而要孩子學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發現並引導才是最好的辦法。
第二,名牌大學情結
中國人喜歡名牌,什麽東西都要最好的。所以現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海外華人對奢侈品還比較理智,但對名牌大學的迷戀一點也不比國內家長差。認為考上名牌大學就是成功。為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不惜代價,給孩子帶來煩惱,也給自己帶來相當的壓力。
醉心於讓孩子反複練習鋼琴,小提琴,sat考試,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雖然鼓勵孩子練琴,甚至是強迫孩子練琴,而且以培養專業鋼琴家,提琴手的高標準來要求。但如果孩子真喜歡了,要把彈琴作為職業時,家長們又反對了,因為練琴的目的隻是為了考大學。
考上名牌大學不等於成功,考不上也不等於失敗。彈鋼琴拉小提琴對考大學有多大好處真值得懷疑,為什麽中國孩子缺乏創造力,強迫練琴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段曲子,反複彈,反複拉,彈好了,拉熟了,創造力也就沒有了。
第三,不知道怎麽批評
中國家長像廖女士那種不敢批評孩子的不少,雖然像“虎媽”那樣對孩子施行冷暴力的可能不多,但武斷批評,強迫孩子的不少。
隻表揚不批評的辦法隻在小學生身上效果不錯。美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問題很大,但他們以為是錢少了,班大了,教師工會太自私等引起的。但我認為隻表揚不批評的教育方法對高中生是失敗的,尤其美國公立學校裏對學生缺少批評,使他們容易盲目自大。這就是為什麽美國人在世界上常常被別國的人看成傲氣十足。
孩子成長需要批評,“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批評不是強迫,更不是蔡美兒那種不許吃飯,不能上廁所的冷暴力。到了teenage的高中生,家長要告訴他們懂得他們有權利的同時,他們也責任和義務。自以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應該及時批評,加上適當的懲罰,比如取消參加原來答應的看電影,參加party等。他們是表揚與批評是構成教育的兩個方麵。就像油門與刹車是構成開車的兩個必要條件。隻有表揚沒有批評的教育就像隻有油門沒有刹車的汽車,遲早是要出事的。
第四,生怕孩子受苦
中國家長在學習上對孩子施加巨大壓力,但在物質上卻常常有求必應。我看到過有些華人家長自己還開著破車,但卻給高中生孩子買新車。幾個英裏,有校車不坐,自己開車去。iphone,ipad,時髦的衣服,什麽新潮買什麽。
然後卻奢談要怎麽關心無家可歸的窮人,要去非洲做自願者,要節能以保護地球資源。如此言行不一的人,怎麽可能真正地承擔起社會責任?怎麽可能知道什麽叫感恩,什麽叫珍惜?所有的一切都來得太容易了,他們以為這都是他們應該得到的。
我們都承認部隊是鍛煉人的好地方。部隊怎麽做的?就是嚴格要求,讓你吃苦受累,經受磨煉。批評多,表揚少。什麽事都讓你自己幹,你不可能依靠任何人。所以部隊出來的人沉著,獨立,謙虛,有責任心,意誌堅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五,把孩子當成生活的全部
大部分中國家長,尤其媽媽們,除了孩子的學習,沒有自己的生活與愛好。孩子是上帝,是太陽。孩子考上名牌大學,自己比孩子還興奮,很有麵子。孩子沒有考上名牌,就覺得沒有麵子。孩子上大學後,父母的失落感非常強,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麽為自己活。生活失去意義,失去光明。
這也就是廖女士被孩子罵了以後,非常失望,想要“海歸”去了的原因,其實她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她是不是適合海歸。相比之下,美國人就要灑脫多了。子女長大成人離開家,他們很高興,開始enjoy自己的life。
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好。把希望,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不但給他們壓力,而且根本就靠不住。最後想說的是,孩子有沒有出息,一半是家長老師引導,一半是孩子自己的素質。“教學,教學“,一是教,一是學,缺一不可。“教”是老師事,家長可以幫點忙;
“學”是孩子的事,家長不可能代替。再好的老師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貧困農村學校的老師水平不高,但也常常會有學生很有出息的。曆史上不少有成就的大家就是自學成才的。所以“學”比“教”重要。我們有時候把教育看成萬能的了,孩子沒有出息覺得是自己或學校的失致,孩子出息了覺得是自己的功勞。
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是我們唯一的域名喲!
第三十章:海外萬家燈火天下奇聞軼事之七
7、樂維: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迷茫2011年06月28日
廖宛虹女士寫她被女兒罵“bitch",雖然心裏很悲哀,卻還是低三下四地討好女兒。[.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激起大家對怎麽教育子女的大討論。
這裏我想對廖女士的勇氣表示欽佩,這種事發生在不少家長身上(包括我們家),但沒有幾個人有勇氣說出來。聯想到前一段發生在上海機場的留學生將母親刺傷事件,反應了中國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上遇到很大挑戰。
華人熱衷教育,喜歡討論教育。但大多是請成功家長傳經送寶之類,所謂成功就是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很多這樣的家長也願意出來與人分享經驗。但是孩子不那麽聽話,甚至惹事生非的家長沒有幾個願意說出來的,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所以表麵上我們的教育討論會上聽到的都是鶯歌燕舞,捷報頻傳,但實際上很多問題並沒有提出來,更沒有展開討論。廖宛虹女士文章能引起大家關注是很好的事,討論這些方麵問題對我們是有幫助的。那麽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上都那些迷茫呢?以下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對。
第一,教育局限化
一說到教育,很多中國家長想到的就是學校,教師,書本,加上小提琴,鋼琴,繪畫等。體育在不少家長中受重視,但主要也是因為練體育對上大學有幫助。對於所有與考大學沒有直接關係的活動都不認為是教育。不鼓勵孩子接觸社會,忽略了社會大課堂的重要性。
其實孩子要學的東西很多,隻知道解數學題,彈鋼琴是不夠的。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立,幫助做家務,怎麽待人接物,怎麽對待挫折,甚至大人不在,來了壞人和房子著火了怎麽辦,都是必要的教育。學校裏不教這些,但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很重要。
家長的責任在於發現孩子的天賦與興趣,然後創造條件讓孩子去學。那麽多中國家長讓孩子學鋼琴小提琴,有多少是真正因為孩子在這方麵的天賦或興趣而要孩子學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發現並引導才是最好的辦法。
第二,名牌大學情結
中國人喜歡名牌,什麽東西都要最好的。所以現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海外華人對奢侈品還比較理智,但對名牌大學的迷戀一點也不比國內家長差。認為考上名牌大學就是成功。為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不惜代價,給孩子帶來煩惱,也給自己帶來相當的壓力。
醉心於讓孩子反複練習鋼琴,小提琴,sat考試,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雖然鼓勵孩子練琴,甚至是強迫孩子練琴,而且以培養專業鋼琴家,提琴手的高標準來要求。但如果孩子真喜歡了,要把彈琴作為職業時,家長們又反對了,因為練琴的目的隻是為了考大學。
考上名牌大學不等於成功,考不上也不等於失敗。彈鋼琴拉小提琴對考大學有多大好處真值得懷疑,為什麽中國孩子缺乏創造力,強迫練琴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段曲子,反複彈,反複拉,彈好了,拉熟了,創造力也就沒有了。
第三,不知道怎麽批評
中國家長像廖女士那種不敢批評孩子的不少,雖然像“虎媽”那樣對孩子施行冷暴力的可能不多,但武斷批評,強迫孩子的不少。
隻表揚不批評的辦法隻在小學生身上效果不錯。美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問題很大,但他們以為是錢少了,班大了,教師工會太自私等引起的。但我認為隻表揚不批評的教育方法對高中生是失敗的,尤其美國公立學校裏對學生缺少批評,使他們容易盲目自大。這就是為什麽美國人在世界上常常被別國的人看成傲氣十足。
孩子成長需要批評,“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批評不是強迫,更不是蔡美兒那種不許吃飯,不能上廁所的冷暴力。到了teenage的高中生,家長要告訴他們懂得他們有權利的同時,他們也責任和義務。自以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應該及時批評,加上適當的懲罰,比如取消參加原來答應的看電影,參加party等。他們是表揚與批評是構成教育的兩個方麵。就像油門與刹車是構成開車的兩個必要條件。隻有表揚沒有批評的教育就像隻有油門沒有刹車的汽車,遲早是要出事的。
第四,生怕孩子受苦
中國家長在學習上對孩子施加巨大壓力,但在物質上卻常常有求必應。我看到過有些華人家長自己還開著破車,但卻給高中生孩子買新車。幾個英裏,有校車不坐,自己開車去。iphone,ipad,時髦的衣服,什麽新潮買什麽。
然後卻奢談要怎麽關心無家可歸的窮人,要去非洲做自願者,要節能以保護地球資源。如此言行不一的人,怎麽可能真正地承擔起社會責任?怎麽可能知道什麽叫感恩,什麽叫珍惜?所有的一切都來得太容易了,他們以為這都是他們應該得到的。
我們都承認部隊是鍛煉人的好地方。部隊怎麽做的?就是嚴格要求,讓你吃苦受累,經受磨煉。批評多,表揚少。什麽事都讓你自己幹,你不可能依靠任何人。所以部隊出來的人沉著,獨立,謙虛,有責任心,意誌堅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五,把孩子當成生活的全部
大部分中國家長,尤其媽媽們,除了孩子的學習,沒有自己的生活與愛好。孩子是上帝,是太陽。孩子考上名牌大學,自己比孩子還興奮,很有麵子。孩子沒有考上名牌,就覺得沒有麵子。孩子上大學後,父母的失落感非常強,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麽為自己活。生活失去意義,失去光明。
這也就是廖女士被孩子罵了以後,非常失望,想要“海歸”去了的原因,其實她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她是不是適合海歸。相比之下,美國人就要灑脫多了。子女長大成人離開家,他們很高興,開始enjoy自己的life。
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好。把希望,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不但給他們壓力,而且根本就靠不住。最後想說的是,孩子有沒有出息,一半是家長老師引導,一半是孩子自己的素質。“教學,教學“,一是教,一是學,缺一不可。“教”是老師事,家長可以幫點忙;
“學”是孩子的事,家長不可能代替。再好的老師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貧困農村學校的老師水平不高,但也常常會有學生很有出息的。曆史上不少有成就的大家就是自學成才的。所以“學”比“教”重要。我們有時候把教育看成萬能的了,孩子沒有出息覺得是自己或學校的失致,孩子出息了覺得是自己的功勞。
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是我們唯一的域名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