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有一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事實上真正能夠成為將軍的恐怕就不多了,而達到軍隊最高軍銜元帥職務的就更是鳳毛麟角。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戰爭,納粹德**隊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話,應該可以算是其中最為優秀的軍隊之一。能夠在德**隊中晉升到元帥軍銜應該是對該名軍人軍事才華的一種很好的肯定。
而事實上,希特勒從1935年起開始封元帥,總共封了二十五名元帥,包括十九名陸軍、五名空軍、兩名海軍元帥。其中1940年,當納粹德國取得法蘭西戰役的勝利後,希特勒很高興,一口氣封了十二個元帥;1942年,當他封了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的主官保盧斯為元帥,後者並沒有如他所願而自殺成仁,深感失望的希特勒發誓再也不封元帥。但最後仍然架不住軍人們對元帥軍銜的渴望,又勉強封出了四個元帥。因此德國元帥軍銜的標準實際上是取決於希特勒個人的評判,元帥們的實際能力魚龍混雜,參次不齊,可能並不能客觀地反映這名軍人的真實價值。我們現在站在一個曆史的高度,一個相對公平的立場來重新審視這些元帥們或者沒有被封為元帥的德軍名將們,現在如果隻有一個名額,您會認為誰最有資格,最應該被封為元帥呢?
我個人的觀點這個唯一的元帥名額應該屬於卡爾.鄧尼茨海軍元帥。下麵是我的理由: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敗亡的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宿命。而鄧尼茨元帥是作為軍人原本可以結束這種局麵的人,隻不過他被提拔為元帥的時間實在太晚了!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軍事上的巨大成功得益於古德裏安將軍提出的“閃電戰”,雖然古德裏安本人並沒有被晉升為元帥,但是他的軍事理論在戰爭初期就被納粹所采用,個人的榮辱沒有影響到整個戰爭的結果。而鄧尼茨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
英國是一個島嶼國家,它長期霸占著歐洲的製海權,想要擊敗並促使英國投降就必須使它喪失海上霸權地位。隻有英國屈服了,西線才不複存在。可惜希特勒看不到這一點,他推崇的是拿破侖的“大陸至勝”論。因為代表著海軍新思維的新生代將領鄧尼茨沒有被晉升到決策性的職位上,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是一個思想落伍的海軍軍官,他仍然停留在“巡洋巨艦”的一戰思維中。(.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德國海軍的整個發展思路是朝著一個錯誤的方向前進。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後,雷德爾元帥還在向希特勒提交過時的大力發展水麵軍艦的“z”計劃,並且這個計劃被希特勒批準了,寶貴的時間和資源被無情地揮霍著。早在1935年,鄧尼茨就提出了德國海軍如果想奪取大西洋海戰的勝利,必須建造至少300艘潛艇,100艘用於攻擊英國艦隊,100艘往返於基地和戰區之間,100艘在船塢進行修理和補結這樣的正確主張。可惜他的主張無人理睬。
實戰是檢驗戰略思想的最好實驗場。按照雷德爾的作戰理念,開戰後德國海軍先後出動俾斯曼、斯比上將等多艘主力戰列艦、巡洋艦去襲擊英國人的海上交通線,但是隻取得了有限的戰果,這些軍艦大都“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被占絕對優勢的敵艦擊沉。“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的確立,並不是幾艘德國戰列艦的單打獨鬥就可以撼動得了的。而鄧尼茨憑借著僅僅22艘遠洋潛艇就把大西洋攪得天翻地覆。在1939年9月―1940年3月第一階段就平均每月取得擊沉盟國兩位字的商船,單位是萬噸。期間最輝煌的戰果是擊沉了英國航母勇敢號。潛艇在大西洋的作戰隨著德軍在挪威的登陸而暫時中斷。
邱吉爾在回憶錄中沉痛地寫到,“戰爭中,我惟一感到擔憂的就是u艇的威脅,它不是以耀眼的戰爭和顯赫的戰果的形式出現,而是通過數字、圖示和曲線圖表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對我們來說,u艇的攻擊是最大的災難。德國人真聰明,竟然對u艇下了最大的賭注。”其實德國人聰明得有點晚了,一直到普裏恩上尉指揮的“u47”潛入斯卡帕弗絡港擊沉了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後,希特勒才認識到潛艇的價值,批準了鄧尼茨建造潛艇的計劃,將潛艇工廠由原來的3個發展到16個。從建立工廠到製造出潛艇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欠缺大量經過培訓的熟練技術工人。扣除掉戰場上的損耗,等到實現300艘作戰潛艇時(二戰中德國海軍總共擁有過1162艘潛艇),局勢已經不利得無法逆轉了。否則300艘潛艇在1940年就成為事實的話,將形成一個連鎖效應,英國在1941年―1942年就被困死在英倫三島,根本就不會有什麽北非之戰了。德國人可以將更多的部隊投入到巴巴羅莎行動中去,那麽斯大林還會有多少翻盤的機率呢?
然而非常尷尬的事實是,1942年1月,當德國海軍對美國本土發起“擊鼓”戰役時,隻能征集到6艘遠洋潛艇。參加“擊鼓”戰役的一位德國潛艇艇長麵對著眾多的可攻擊目標,無不遺憾地慨歎著,“真遺憾,當我駛近紐約的那個夜晚,除了我以外沒有增加兩艘布雷潛艇來一起攻擊。更遺憾的是,今天夜裏沒有十至十二艘潛艇來替代我。”
因此沒有哪位德國將領比鄧尼茨更需要及早地被擢升為元帥軍銜,如果是惟一的名額,則舍其還能有誰呢?
第二,鄧尼茨改變了現代海戰的新格局,他創造性地發明了“狼群戰術”,使潛艇成為奪取製海權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u艇在技術上存在著許多的缺陷,魚雷的質量也難以勝任海戰的需要,鄧尼茨第一個提出近距離攻擊的作戰方式,他將傳統的3000米的攻擊距離縮短為600米,極大地提高了u艇攻擊效果。鄧尼茨還強調水麵夜襲的戰法,即讓潛艇的了望塔在夜間浮出水麵,對敵人商船及戰艦進行精確攻擊。這是老潛艇指揮員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1935年秋以前,所有的潛艇都是單獨作戰。是鄧尼茨創造性地提出了“狼群戰術”,這也成為二戰潛艇作戰理論的精髓,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實戰價值。雖然這種“狼群戰術”在當時的科技限製下,存在著許多技術的難題,譬如指揮通訊方麵,麵對盟國護航船隊的組建,鄧尼茨和他的同事們別無選擇,通過不懈地努力一一攻克了所有的技術難關。這種潛艇在航道上戰術布陣,巡航搜索敵情,一旦發現盟國船隊就尾隨跟蹤,同時召集附近的多艘潛艇來一起攻擊模式成為了盟國海員的噩夢。隨著連綿不斷的爆炸聲,一艘艘的商船從海麵上消失了,海麵上漂浮著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船體的碎片、屍體、各種物品及燃油......僅在1942年軸心國的潛艇就擊沉了盟國1169艘船舶6266215噸。
“卡爾.鄧尼茨可能是英國自羅退耳以來麵臨的最危險的敵人。”英國大不列顛艦隊司令坎寧漢無不憂慮地感歎著。“當入侵英國證明為不可能時,鄧尼茨卻看到了使這個國家屈服的唯一途徑......”隆美爾元帥也不曾獲得如此高規格的評價。擔任過海軍大臣的邱吉爾首相焦急萬分,頻頻向美國求援。為了得到50艘破舊、即將報廢的驅逐艦用於反潛,邱吉爾甚至提出用大片土地租讓的方式來交換,英國已經被鄧尼茨的潛艇窘迫到無路可走的地步。羅斯福說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英國奶牛的**已經變成了幹癟的布袋,即便翻過來也抖不出什麽東西了。”
因此鄧尼茨專業的指揮水平、領導才能以及他取得的輝煌戰果使他完全具備獲得元帥軍銜的條件。
第三,大西洋之戰悲劇性的落幕誰之過呢?1943年1月在卡薩布蘭卡羅斯福和邱吉爾達成共識,為了奪取歐洲,必須徹底殲滅大西洋中的u艇。戰爭從廣義的範疇來說,其實是國與國之間國力的比拚。大西洋潛艇戰德國最終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錯過了時機,根本原因則是國力的不足。
國力具體反映到戰爭中,首先德國在情報戰方麵輸給了盟國,雖然德國的b情報機關破譯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密碼,但是在最關鍵的1943年12月,英國人修改了密碼。而1942年2月,英國人成功地破譯德國潛艇的超級密碼,此後德軍潛艇的調動布防完全在盟國的掌控之中,狼群的獵狩連連撲空,反而遭受著慘重損失。其次,盟國采取了立體反潛,英美空軍和英國海軍配合,並且專門組建了獨立的反潛支援艦隊對潛艇進行狙殺,這種不對稱的角逐,是大西洋海戰勝負發生逆轉的重要原因,而德國潛艇基本上得不到空軍的支援。
德國潛艇失敗的最致命症結在於科技的全麵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一個千古永恒的公理。英國海軍在其本土沿大西洋沿岸架設了高頻無線電定位網,可以準確截獲德國潛艇之間以及潛艇與基地間的通訊聯絡,並精確確定發電報的海域,然後用空軍對指定海域的潛艇進行迅速地打擊。盟國的反潛力量都特別加裝著一種大功率探照燈,即使是暗夜也能在2000碼距離或者水深30米左右發現潛艇。更要命的是盟國的反潛船艦和反潛飛機都裝備著先進的海空搜索雷達,這種雷達讓潛艇無從遁形。直到戰爭結束,德國都沒有找到任何的破解方法。
麵對盟軍反潛力量數量、質量上的巨大優勢,鄧尼茨多次向希特勒請求,在提高潛艇科技含量以前,必須終止這種無意義的自殺式的攻擊,並數次下令終止大西洋海戰。但希特勒要求潛艇戰必須繼續,因為這樣可以“盡可能多地牽製盟軍的大量兵力”,使之不能騰出手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和實施兩棲登陸。所以一些朋友提到的德國潛艇戰驚人的代價――75%的陣亡率,包括鄧尼茨自己的兒子在內的兩萬八千名德國潛艇官兵命喪大洋,約五千人被俘虜。潛艇乘員這麽高的傷亡率,卻大都出現在大西洋之戰的中後期。考慮到為了對付潛艇戰,盟國方麵投入了三千艘艦船,二千七百架飛機及十七艘飛艇,四百艘掃雷艇,耗費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大西洋海戰使盟國喪失了二千六百零三艘商船,一百七十五艘軍用船艦,以及七萬名海軍官兵的生命。所以德國潛艇官兵的犧牲還是很有價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第三帝國滅亡的時間。而且這麽高的傷亡率並不能歸咎於鄧尼茨的指揮失誤,此非戰之罪!
第四,第三帝國的國家元首。1945年,希特勒在自殺前將鄧尼茨任命為自己的繼承人,這樣的決定僅從鄧尼茨在三帝國的地位來看,委實叫人匪夷所思。雖然其中有著許多的原因,譬如戈林、希姆萊等接班人的背叛。但是希特勒從這麽多將帥裏選中鄧尼茨是頗有一番深意的。他知道,鄧尼茨,一個非納粹黨的職業軍人在美英等國心目中有著極重的份量,期望鄧尼茨能夠在非常艱難的局麵下,利用他的影響和英美等盟國單獨媾和,一起來對付俄共,從而達到保留德國的目的。當然希特勒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但這已是他能為他所魂牽夢繞的帝國所能做的最後一點努力。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至少在希特勒看來)其他的德國元帥和名將難堪大任,惟有鄧尼茨的領導能力和國際威望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
(本文係原創撰寫,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文中觀點係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而事實上,希特勒從1935年起開始封元帥,總共封了二十五名元帥,包括十九名陸軍、五名空軍、兩名海軍元帥。其中1940年,當納粹德國取得法蘭西戰役的勝利後,希特勒很高興,一口氣封了十二個元帥;1942年,當他封了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的主官保盧斯為元帥,後者並沒有如他所願而自殺成仁,深感失望的希特勒發誓再也不封元帥。但最後仍然架不住軍人們對元帥軍銜的渴望,又勉強封出了四個元帥。因此德國元帥軍銜的標準實際上是取決於希特勒個人的評判,元帥們的實際能力魚龍混雜,參次不齊,可能並不能客觀地反映這名軍人的真實價值。我們現在站在一個曆史的高度,一個相對公平的立場來重新審視這些元帥們或者沒有被封為元帥的德軍名將們,現在如果隻有一個名額,您會認為誰最有資格,最應該被封為元帥呢?
我個人的觀點這個唯一的元帥名額應該屬於卡爾.鄧尼茨海軍元帥。下麵是我的理由: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敗亡的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宿命。而鄧尼茨元帥是作為軍人原本可以結束這種局麵的人,隻不過他被提拔為元帥的時間實在太晚了!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軍事上的巨大成功得益於古德裏安將軍提出的“閃電戰”,雖然古德裏安本人並沒有被晉升為元帥,但是他的軍事理論在戰爭初期就被納粹所采用,個人的榮辱沒有影響到整個戰爭的結果。而鄧尼茨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
英國是一個島嶼國家,它長期霸占著歐洲的製海權,想要擊敗並促使英國投降就必須使它喪失海上霸權地位。隻有英國屈服了,西線才不複存在。可惜希特勒看不到這一點,他推崇的是拿破侖的“大陸至勝”論。因為代表著海軍新思維的新生代將領鄧尼茨沒有被晉升到決策性的職位上,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是一個思想落伍的海軍軍官,他仍然停留在“巡洋巨艦”的一戰思維中。(.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德國海軍的整個發展思路是朝著一個錯誤的方向前進。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後,雷德爾元帥還在向希特勒提交過時的大力發展水麵軍艦的“z”計劃,並且這個計劃被希特勒批準了,寶貴的時間和資源被無情地揮霍著。早在1935年,鄧尼茨就提出了德國海軍如果想奪取大西洋海戰的勝利,必須建造至少300艘潛艇,100艘用於攻擊英國艦隊,100艘往返於基地和戰區之間,100艘在船塢進行修理和補結這樣的正確主張。可惜他的主張無人理睬。
實戰是檢驗戰略思想的最好實驗場。按照雷德爾的作戰理念,開戰後德國海軍先後出動俾斯曼、斯比上將等多艘主力戰列艦、巡洋艦去襲擊英國人的海上交通線,但是隻取得了有限的戰果,這些軍艦大都“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被占絕對優勢的敵艦擊沉。“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的確立,並不是幾艘德國戰列艦的單打獨鬥就可以撼動得了的。而鄧尼茨憑借著僅僅22艘遠洋潛艇就把大西洋攪得天翻地覆。在1939年9月―1940年3月第一階段就平均每月取得擊沉盟國兩位字的商船,單位是萬噸。期間最輝煌的戰果是擊沉了英國航母勇敢號。潛艇在大西洋的作戰隨著德軍在挪威的登陸而暫時中斷。
邱吉爾在回憶錄中沉痛地寫到,“戰爭中,我惟一感到擔憂的就是u艇的威脅,它不是以耀眼的戰爭和顯赫的戰果的形式出現,而是通過數字、圖示和曲線圖表證明了自身的價值。”“對我們來說,u艇的攻擊是最大的災難。德國人真聰明,竟然對u艇下了最大的賭注。”其實德國人聰明得有點晚了,一直到普裏恩上尉指揮的“u47”潛入斯卡帕弗絡港擊沉了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後,希特勒才認識到潛艇的價值,批準了鄧尼茨建造潛艇的計劃,將潛艇工廠由原來的3個發展到16個。從建立工廠到製造出潛艇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欠缺大量經過培訓的熟練技術工人。扣除掉戰場上的損耗,等到實現300艘作戰潛艇時(二戰中德國海軍總共擁有過1162艘潛艇),局勢已經不利得無法逆轉了。否則300艘潛艇在1940年就成為事實的話,將形成一個連鎖效應,英國在1941年―1942年就被困死在英倫三島,根本就不會有什麽北非之戰了。德國人可以將更多的部隊投入到巴巴羅莎行動中去,那麽斯大林還會有多少翻盤的機率呢?
然而非常尷尬的事實是,1942年1月,當德國海軍對美國本土發起“擊鼓”戰役時,隻能征集到6艘遠洋潛艇。參加“擊鼓”戰役的一位德國潛艇艇長麵對著眾多的可攻擊目標,無不遺憾地慨歎著,“真遺憾,當我駛近紐約的那個夜晚,除了我以外沒有增加兩艘布雷潛艇來一起攻擊。更遺憾的是,今天夜裏沒有十至十二艘潛艇來替代我。”
因此沒有哪位德國將領比鄧尼茨更需要及早地被擢升為元帥軍銜,如果是惟一的名額,則舍其還能有誰呢?
第二,鄧尼茨改變了現代海戰的新格局,他創造性地發明了“狼群戰術”,使潛艇成為奪取製海權的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u艇在技術上存在著許多的缺陷,魚雷的質量也難以勝任海戰的需要,鄧尼茨第一個提出近距離攻擊的作戰方式,他將傳統的3000米的攻擊距離縮短為600米,極大地提高了u艇攻擊效果。鄧尼茨還強調水麵夜襲的戰法,即讓潛艇的了望塔在夜間浮出水麵,對敵人商船及戰艦進行精確攻擊。這是老潛艇指揮員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1935年秋以前,所有的潛艇都是單獨作戰。是鄧尼茨創造性地提出了“狼群戰術”,這也成為二戰潛艇作戰理論的精髓,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實戰價值。雖然這種“狼群戰術”在當時的科技限製下,存在著許多技術的難題,譬如指揮通訊方麵,麵對盟國護航船隊的組建,鄧尼茨和他的同事們別無選擇,通過不懈地努力一一攻克了所有的技術難關。這種潛艇在航道上戰術布陣,巡航搜索敵情,一旦發現盟國船隊就尾隨跟蹤,同時召集附近的多艘潛艇來一起攻擊模式成為了盟國海員的噩夢。隨著連綿不斷的爆炸聲,一艘艘的商船從海麵上消失了,海麵上漂浮著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船體的碎片、屍體、各種物品及燃油......僅在1942年軸心國的潛艇就擊沉了盟國1169艘船舶6266215噸。
“卡爾.鄧尼茨可能是英國自羅退耳以來麵臨的最危險的敵人。”英國大不列顛艦隊司令坎寧漢無不憂慮地感歎著。“當入侵英國證明為不可能時,鄧尼茨卻看到了使這個國家屈服的唯一途徑......”隆美爾元帥也不曾獲得如此高規格的評價。擔任過海軍大臣的邱吉爾首相焦急萬分,頻頻向美國求援。為了得到50艘破舊、即將報廢的驅逐艦用於反潛,邱吉爾甚至提出用大片土地租讓的方式來交換,英國已經被鄧尼茨的潛艇窘迫到無路可走的地步。羅斯福說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英國奶牛的**已經變成了幹癟的布袋,即便翻過來也抖不出什麽東西了。”
因此鄧尼茨專業的指揮水平、領導才能以及他取得的輝煌戰果使他完全具備獲得元帥軍銜的條件。
第三,大西洋之戰悲劇性的落幕誰之過呢?1943年1月在卡薩布蘭卡羅斯福和邱吉爾達成共識,為了奪取歐洲,必須徹底殲滅大西洋中的u艇。戰爭從廣義的範疇來說,其實是國與國之間國力的比拚。大西洋潛艇戰德國最終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錯過了時機,根本原因則是國力的不足。
國力具體反映到戰爭中,首先德國在情報戰方麵輸給了盟國,雖然德國的b情報機關破譯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密碼,但是在最關鍵的1943年12月,英國人修改了密碼。而1942年2月,英國人成功地破譯德國潛艇的超級密碼,此後德軍潛艇的調動布防完全在盟國的掌控之中,狼群的獵狩連連撲空,反而遭受著慘重損失。其次,盟國采取了立體反潛,英美空軍和英國海軍配合,並且專門組建了獨立的反潛支援艦隊對潛艇進行狙殺,這種不對稱的角逐,是大西洋海戰勝負發生逆轉的重要原因,而德國潛艇基本上得不到空軍的支援。
德國潛艇失敗的最致命症結在於科技的全麵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一個千古永恒的公理。英國海軍在其本土沿大西洋沿岸架設了高頻無線電定位網,可以準確截獲德國潛艇之間以及潛艇與基地間的通訊聯絡,並精確確定發電報的海域,然後用空軍對指定海域的潛艇進行迅速地打擊。盟國的反潛力量都特別加裝著一種大功率探照燈,即使是暗夜也能在2000碼距離或者水深30米左右發現潛艇。更要命的是盟國的反潛船艦和反潛飛機都裝備著先進的海空搜索雷達,這種雷達讓潛艇無從遁形。直到戰爭結束,德國都沒有找到任何的破解方法。
麵對盟軍反潛力量數量、質量上的巨大優勢,鄧尼茨多次向希特勒請求,在提高潛艇科技含量以前,必須終止這種無意義的自殺式的攻擊,並數次下令終止大西洋海戰。但希特勒要求潛艇戰必須繼續,因為這樣可以“盡可能多地牽製盟軍的大量兵力”,使之不能騰出手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和實施兩棲登陸。所以一些朋友提到的德國潛艇戰驚人的代價――75%的陣亡率,包括鄧尼茨自己的兒子在內的兩萬八千名德國潛艇官兵命喪大洋,約五千人被俘虜。潛艇乘員這麽高的傷亡率,卻大都出現在大西洋之戰的中後期。考慮到為了對付潛艇戰,盟國方麵投入了三千艘艦船,二千七百架飛機及十七艘飛艇,四百艘掃雷艇,耗費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大西洋海戰使盟國喪失了二千六百零三艘商船,一百七十五艘軍用船艦,以及七萬名海軍官兵的生命。所以德國潛艇官兵的犧牲還是很有價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第三帝國滅亡的時間。而且這麽高的傷亡率並不能歸咎於鄧尼茨的指揮失誤,此非戰之罪!
第四,第三帝國的國家元首。1945年,希特勒在自殺前將鄧尼茨任命為自己的繼承人,這樣的決定僅從鄧尼茨在三帝國的地位來看,委實叫人匪夷所思。雖然其中有著許多的原因,譬如戈林、希姆萊等接班人的背叛。但是希特勒從這麽多將帥裏選中鄧尼茨是頗有一番深意的。他知道,鄧尼茨,一個非納粹黨的職業軍人在美英等國心目中有著極重的份量,期望鄧尼茨能夠在非常艱難的局麵下,利用他的影響和英美等盟國單獨媾和,一起來對付俄共,從而達到保留德國的目的。當然希特勒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但這已是他能為他所魂牽夢繞的帝國所能做的最後一點努力。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至少在希特勒看來)其他的德國元帥和名將難堪大任,惟有鄧尼茨的領導能力和國際威望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
(本文係原創撰寫,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文中觀點係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