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從來不曾中斷的古國。中華民族擁有驕傲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兒女。本文僅從漫漫的曆史長河中萃取出從春秋戰國至清朝這段曆史間,中華夏大地上曆次戰爭中湧現出來的最出類拔萃、最能夠代表中華尚武、善武的名將與精英。誠然,限於本人水平及學識淺薄的製約,評選出來的中華名將,難免不會有漏選(名單控製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輩充斥期間的現象存在。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高人(學者)及同好予以指正為感。
本人製作的這個中華曆代名將譜單的依據是必須合符下列條件中的至少一個條件:
1入選者必須在軍事領域有著為人稱道的戰績,並且明顯強於同時代的同行或之對壘的對手,對於社會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或者發揮過顯而易見的影響的這樣的將軍或軍事指揮官。
2入選者不能隻是逞匹夫之勇地衝鋒陷陣,要有能統領(統帥)三軍,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3入選者或者在軍事理論上有較深的造詣或獨創,其學說或理論並在軍事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三國時期是大夥最熟悉的一個朝代,這期間軍事上的名將,人們大都耳熟能詳。稍微關心曆史的朋友,對三國名將的事跡,個個都能如數家珍。我這裏是從曆史角度排出8人,並且沒有再去畫蛇添足地累贅地介紹這些名將的業績。
■三國開始於220年,在曹丕建立魏國以前死去的名將應該算作東漢末年的人,而不是三國時期的人;而在三國鼎立局麵形成後仍然健在的將領則歸類為三國時期的名將,故東漢末年的部分名將曾習慣性地被算作三國時期的武將不在本文篇幅介紹之列。
三國時期(八人):
司馬懿:★★★★★
字仲達。三國時期河內溫縣人,他多謀略,善權變。初為曹操主簿,後為軍司馬。在司馬懿的倡導下,曹操勢力在淮北組織2萬軍隊屯墾,淮南也有3萬軍隊“軍屯”,每年可得軍糧500萬斛。為鞏固曹操勢力東南邊防作出了重要貢獻。屯田暨發展農業生產是曹魏最終在三國中國力最強盛的重要原因。司馬懿的這一倡導顯示了他超群的戰略眼光。
在擊破關羽問題上,司馬懿的聯吳策略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司馬懿被曹丕所器重,平定了孟達、公孫淵等人的叛亂,鞏固了曹魏的統治。魏文帝在位時,司馬懿的地位日趨重要,他參與曹魏政權的重大事務決策和執行,文帝兩次南征東吳,皆留司馬懿鎮守京畿,“內鎮百姓,外供軍資”,文帝無後顧之憂。文帝臨死時,遺命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輔佐朝政。魏明帝時,司馬懿任大將軍,督荊豫二州軍事,主持荊州對吳攻戰,後接替曹真總管對蜀防禦工作;數次成功地防禦諸葛亮的北伐。
少帝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司馬懿裝病,韜光養晦,乘曹爽疏於防範發動政變,誅殺掉曹爽一族,自此司馬氏掌握著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終於有了晉朝代魏的所謂“禪讓”。司馬懿被新朝的司馬氏尊稱為晉朝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司馬懿的深謀遠慮,狡詐大器是三國中其他名將所不具備的。
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著有《諸葛亮兵法》一書。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劉備建立西蜀國的指導性策略。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227年,上疏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聯躬,繼絕興微,誌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諸葛亮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從軍事角度分析,諸葛亮根據當時三國的實際情況采取以攻代守軍事策略是當時一種非常先進的作戰理念。並且他的這種以攻代守出祁山,六伐中原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譬如一伐中原,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他還曾指揮蜀兵平定南中,加強了西蜀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聯係,開發了四川和滇貴。十二年,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曆史上的諸葛亮遠遠沒有《三國演義》中那樣的神奇,他在西蜀一些重大的決策上犯了一係列的錯誤,如窮兵黷武,壓製人材等。但是諸葛亮仍然不失為代表著三國時期水準較高的一代儒將。
張遼:★★★★
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武力過人,三國時曹魏的名將。他先後從屬丁原、董卓、呂布等諸侯,後投降了曹操。張遼平定魯國昌?的叛亂,張遼獨自率軍平定遼東;張遼作為先鋒率兵發起突擊,大破敵軍,斬殺蹋頓單於及名王以下10餘人,俘虜20餘萬人。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指張遼)功也。”張遼的這些軍事活動對於曹魏鞏固其北部大後方發揮重要作用,讓曹操可以放心地集中精力去與劉備、孫權爭奪江南和西南。
最能體現張遼軍事才華的是著名的合肥防禦戰,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張遼以絕對劣勢兵力,以少勝多,威鎮逍遙津,孫權僥幸得免。(.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這一仗,殺得江南人人害怕,據說,聽到張遼大名,江東小孩都不敢夜間啼哭。“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張遼一生征戰,以果敢著稱,亦有謀略。
陸遜:★★★★
字伯言,本名儀,世代為江東大族,孫權以兄孫策之女許配給陸遜。陸遜雖然出身名門,但是他軍事上的顯赫地位卻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拚得來的。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巧奪荊州有功,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在這次戰役中,陸遜授命與危難之際,他登台拜帥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大獲全勝,“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夷陵之戰的巨大成功,讓陸遜達到了他軍事成就的頂峰。
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大破曹休,斬獲萬餘,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略盡。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馬超:★★★
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人,馬騰之子。他累代是將名之後,其祖先是戰國時期的名將趙著。漢室封馬超為衛尉、都亭侯、偏將軍。馬超被人們讚譽為“古羅馬式”的將軍,他在三國時期西北地區享有極高的威望。
為報父仇,馬超舉兵攻打曹操,因曹操離間韓遂而失敗,超果率諸戎發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剌史韋康,據冀城,有其眾。超自稱征西將軍,領並州牧,督涼州軍事。投奔張魯,後又歸順劉備,迫使劉璋投降劉備,拜平西將軍、前都亭侯,後升左將軍,假節。劉備稱帝後拜馬超為驃騎將軍,兼涼州牧。馬超去世時年僅四十七歲。死後追諡威侯。
馬超指揮的西涼騎兵馳騁於三國亂世,是東漢末年一股很重要的力量,他一度極大地威脅著曹魏勢力的統治,雖然最終被曹操擊敗。但馬超指揮騎兵兵團靈活多變的運動戰是中國曆史上不太多見的,在三**事史上寫下了厚重的一筆。
鄧艾:★★★★
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後期曹魏的名將。年輕的鄧艾就喜愛軍事,司馬懿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可見鄧艾的軍事生涯是從做參謀起家的,他的思維非常地縝密。開始鄧艾是協助郭淮抵禦薑維的侵略,又於毋丘儉亂退吳孫峻眾。合眾將於段穀、侯和敗維。後來逐漸他開始獨擋一麵,成為曹魏重要的戍邊將領。
鄧艾偷渡陰平,偏師取成都,則顯然了他作為一個軍事家的過人膽識和詭秘韜略。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穀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險渡陰平,入成都,降劉禪,滅蜀。封以太尉。後因鍾會叛亂,鄧艾父子被亂軍所殺,實際上鄧艾是死於司馬氏的借刀殺人之計。
薑維:★★★★
字伯約,天水冀縣人。三國時西蜀名將。薑維是三國時期一個很典型的失敗英雄。他很小的時候就喪失了父親,好鄭氏學,才兼於人。曾為魏天水郡中郎將,他這時侯在當地就很有名氣。
但他軍事上的崛起,是在投降西蜀以後。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即有膽義,又兼心存漢室深得諸葛器重。隨諸葛出祁山,久經沙場,累立戰功,官至大將軍。薑維繼諸葛之略,以攻代守,伺圖中原,恢複漢室。又思實際:由是練西方風俗,欲以羌胡為翼,斷隴西所屬,拓界厲兵。曾九伐中原。但西蜀政權**,宦官黃浩弄權,已無可救藥。鄧艾入川,後主受人唆使即降艾,後主敕維降魏,維乃佯降於會。策鍾會謀反,圖中原欲以殺鍾會重扶漢室,乃事敗,維及妻子皆伏誅。這一段事史,略通文史的讀者很少有不知道的,我這裏不再贅述。
鍾會:★★★★
名臣鍾繇之子,自幼就才華橫溢,在征討?丘儉、諸葛誕其間,鍾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鍾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其謀略策劃堪比郭奉孝。因此有人認為鍾會隻是一個謀士,而不是一個名將。綜觀鍾會一生的軍事活動,確實有相當一段時期內擔任著參謀幕僚這樣的工作,但是他後來策劃並具體指揮了(擔任統帥)非常複雜的伐蜀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取得勝利。
景元年間,鍾會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促成了伐蜀之戰的發動。在破蜀的作戰中,鍾會選擇了步步為營的策略,從漢中入手,強攻陽平關的策略,有力地牽製了薑維的蜀軍主力。是鄧艾襲取陰平成功的重要保障。<三國演義>中以40萬大軍絆住薑維的鍾會一見到鄧艾脫口罵出的就是“匹夫僥幸行險”並非全無道理。因此鍾會在滅蜀戰役發揮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滅蜀後,鍾會打算自立政權,勾結薑維等降將密謀起事,但因為手下的官兵不支持他的謀篡而發動兵變,鍾會與薑維等人皆死於亂軍之中。鍾會謀篡的這一行動雖然最終失敗,但是他在策劃過程中仍然顯出了卓越的組織才幹、謀略暨大局觀,譬如鍾會曾成功地逮捕鄧艾父子等。
鍾會死時年僅40歲。心胸最狹窄、氣度小,謀事不密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從軍事角度來看,鍾會的謀略和才華是三國中佼佼者之一。
陸抗:★★★★
字幼節,陸遜次子,吳郡吳人。攻巴東羅憲,無功而返。抗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數諫朝堂,厲眾治寡、安治亂,親賢遠宦戒於君。守江陵與晉車騎羊祜英雄相惜;築圍牆退楊肇平西陵降步闡眾,擊退羊祜水師,一舉攻克西陵,斬步闡等叛將。功升為大司馬。領荊州牧。陸抗是東吳後期的擎天玉柱,隻可惜英年早逝,享年48歲。
陸抗是一個防禦專家,談判專家。雖然他也曾經曆過一些戰事,抵禦西晉與平定本國的內亂。但是他的入選,更關鍵的是在當時國際形勢對東吳十分不利的局麵下,他竭精盡慮,維護國家尊嚴和主權,為了保障東吳的和平與安寧所作出的貢獻,他可以被稱為三國時期和平年代戍邊軍人的典範。========================================================================================
〓★〓沒有選入的軍事家和名將的特別說明:
■關於魏延,因為“腦後長有反骨”,長期被諸葛亮壓製,懷才不遇,沒有太機會施展他的軍事才華。他從來沒有單獨統領過大軍是他距離‘曆代名將‘資格越來越遠的一致命傷。他隻是做過一段時間的漢中太守。史書上魏延最出彩的戰功是曾在陽溪大破郭淮,因此而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鄉侯。
(文中資料及觀點係作者的博覽群書而編撰引證的或為個人觀點結論,僅供參考之用。文章係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
◆◆◆
順便提一句,關於時下最火爆的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的評三國,看了以後有一些我個人的觀感,雖然還不成熟,但不吐不快,所以鬥膽說一點不同的意見。
總得來說易教授是看了不少的書,三國尤其。易教授講得也很生動,但是曆史就是曆史,不是評書!研究三國的人很多,也已經取得了很多可觀的成果,易先生的總結是一件很好的事,能夠讓許多不喜歡曆史人願意坐到電視機前來聽一聽。
每一個曆史時期,都有它獨特的背景,是不能完全地用我們現在人的觀點去推測古人的思想的。何況易先生的觀點是已經很現代的,連我這個晚輩也感覺自己與易先生相比是落伍了!
易先生在評三國時用了太多的“可能”,“也許”,“我猜”,“我想”之類的詞匯,一方麵說明易先生治學嚴謹,說話有分寸,另一方麵曆史不是靠推測和猜想的!而且看得出,易先生帶著很濃厚的曹操崇拜情結!尤其是看了易先生講解的赤壁之戰,帶著非常明顯的曹操視角,易教授的觀點是赤壁之戰的原因是因為“曹操的驕傲輕敵”、“劉孫的聯盟”,以及“三十六歲的打敗了五十四歲”等,這些對勝負原因的分析其實是不全麵的。說得誇張點,易先生給人的感覺已經迫不及待地扮演著“如果我是曹操,我會怎麽怎麽樣(為什麽不對劉備趕盡殺絕)”。不是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立場怎麽可能傳達給大眾一種正確無誤的曆史史學觀?這是我最鬱悶的!\
本人製作的這個中華曆代名將譜單的依據是必須合符下列條件中的至少一個條件:
1入選者必須在軍事領域有著為人稱道的戰績,並且明顯強於同時代的同行或之對壘的對手,對於社會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或者發揮過顯而易見的影響的這樣的將軍或軍事指揮官。
2入選者不能隻是逞匹夫之勇地衝鋒陷陣,要有能統領(統帥)三軍,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3入選者或者在軍事理論上有較深的造詣或獨創,其學說或理論並在軍事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三國時期是大夥最熟悉的一個朝代,這期間軍事上的名將,人們大都耳熟能詳。稍微關心曆史的朋友,對三國名將的事跡,個個都能如數家珍。我這裏是從曆史角度排出8人,並且沒有再去畫蛇添足地累贅地介紹這些名將的業績。
■三國開始於220年,在曹丕建立魏國以前死去的名將應該算作東漢末年的人,而不是三國時期的人;而在三國鼎立局麵形成後仍然健在的將領則歸類為三國時期的名將,故東漢末年的部分名將曾習慣性地被算作三國時期的武將不在本文篇幅介紹之列。
三國時期(八人):
司馬懿:★★★★★
字仲達。三國時期河內溫縣人,他多謀略,善權變。初為曹操主簿,後為軍司馬。在司馬懿的倡導下,曹操勢力在淮北組織2萬軍隊屯墾,淮南也有3萬軍隊“軍屯”,每年可得軍糧500萬斛。為鞏固曹操勢力東南邊防作出了重要貢獻。屯田暨發展農業生產是曹魏最終在三國中國力最強盛的重要原因。司馬懿的這一倡導顯示了他超群的戰略眼光。
在擊破關羽問題上,司馬懿的聯吳策略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司馬懿被曹丕所器重,平定了孟達、公孫淵等人的叛亂,鞏固了曹魏的統治。魏文帝在位時,司馬懿的地位日趨重要,他參與曹魏政權的重大事務決策和執行,文帝兩次南征東吳,皆留司馬懿鎮守京畿,“內鎮百姓,外供軍資”,文帝無後顧之憂。文帝臨死時,遺命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輔佐朝政。魏明帝時,司馬懿任大將軍,督荊豫二州軍事,主持荊州對吳攻戰,後接替曹真總管對蜀防禦工作;數次成功地防禦諸葛亮的北伐。
少帝曹芳繼位後,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司馬懿裝病,韜光養晦,乘曹爽疏於防範發動政變,誅殺掉曹爽一族,自此司馬氏掌握著魏國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魏國政權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後終於有了晉朝代魏的所謂“禪讓”。司馬懿被新朝的司馬氏尊稱為晉朝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司馬懿的深謀遠慮,狡詐大器是三國中其他名將所不具備的。
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著有《諸葛亮兵法》一書。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劉備建立西蜀國的指導性策略。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227年,上疏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聯躬,繼絕興微,誌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諸葛亮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從軍事角度分析,諸葛亮根據當時三國的實際情況采取以攻代守軍事策略是當時一種非常先進的作戰理念。並且他的這種以攻代守出祁山,六伐中原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譬如一伐中原,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他還曾指揮蜀兵平定南中,加強了西蜀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聯係,開發了四川和滇貴。十二年,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曆史上的諸葛亮遠遠沒有《三國演義》中那樣的神奇,他在西蜀一些重大的決策上犯了一係列的錯誤,如窮兵黷武,壓製人材等。但是諸葛亮仍然不失為代表著三國時期水準較高的一代儒將。
張遼:★★★★
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武力過人,三國時曹魏的名將。他先後從屬丁原、董卓、呂布等諸侯,後投降了曹操。張遼平定魯國昌?的叛亂,張遼獨自率軍平定遼東;張遼作為先鋒率兵發起突擊,大破敵軍,斬殺蹋頓單於及名王以下10餘人,俘虜20餘萬人。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指張遼)功也。”張遼的這些軍事活動對於曹魏鞏固其北部大後方發揮重要作用,讓曹操可以放心地集中精力去與劉備、孫權爭奪江南和西南。
最能體現張遼軍事才華的是著名的合肥防禦戰,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張遼以絕對劣勢兵力,以少勝多,威鎮逍遙津,孫權僥幸得免。(.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這一仗,殺得江南人人害怕,據說,聽到張遼大名,江東小孩都不敢夜間啼哭。“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張遼一生征戰,以果敢著稱,亦有謀略。
陸遜:★★★★
字伯言,本名儀,世代為江東大族,孫權以兄孫策之女許配給陸遜。陸遜雖然出身名門,但是他軍事上的顯赫地位卻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拚得來的。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巧奪荊州有功,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在這次戰役中,陸遜授命與危難之際,他登台拜帥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大獲全勝,“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夷陵之戰的巨大成功,讓陸遜達到了他軍事成就的頂峰。
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大破曹休,斬獲萬餘,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略盡。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馬超:★★★
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人,馬騰之子。他累代是將名之後,其祖先是戰國時期的名將趙著。漢室封馬超為衛尉、都亭侯、偏將軍。馬超被人們讚譽為“古羅馬式”的將軍,他在三國時期西北地區享有極高的威望。
為報父仇,馬超舉兵攻打曹操,因曹操離間韓遂而失敗,超果率諸戎發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剌史韋康,據冀城,有其眾。超自稱征西將軍,領並州牧,督涼州軍事。投奔張魯,後又歸順劉備,迫使劉璋投降劉備,拜平西將軍、前都亭侯,後升左將軍,假節。劉備稱帝後拜馬超為驃騎將軍,兼涼州牧。馬超去世時年僅四十七歲。死後追諡威侯。
馬超指揮的西涼騎兵馳騁於三國亂世,是東漢末年一股很重要的力量,他一度極大地威脅著曹魏勢力的統治,雖然最終被曹操擊敗。但馬超指揮騎兵兵團靈活多變的運動戰是中國曆史上不太多見的,在三**事史上寫下了厚重的一筆。
鄧艾:★★★★
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後期曹魏的名將。年輕的鄧艾就喜愛軍事,司馬懿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可見鄧艾的軍事生涯是從做參謀起家的,他的思維非常地縝密。開始鄧艾是協助郭淮抵禦薑維的侵略,又於毋丘儉亂退吳孫峻眾。合眾將於段穀、侯和敗維。後來逐漸他開始獨擋一麵,成為曹魏重要的戍邊將領。
鄧艾偷渡陰平,偏師取成都,則顯然了他作為一個軍事家的過人膽識和詭秘韜略。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穀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險渡陰平,入成都,降劉禪,滅蜀。封以太尉。後因鍾會叛亂,鄧艾父子被亂軍所殺,實際上鄧艾是死於司馬氏的借刀殺人之計。
薑維:★★★★
字伯約,天水冀縣人。三國時西蜀名將。薑維是三國時期一個很典型的失敗英雄。他很小的時候就喪失了父親,好鄭氏學,才兼於人。曾為魏天水郡中郎將,他這時侯在當地就很有名氣。
但他軍事上的崛起,是在投降西蜀以後。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即有膽義,又兼心存漢室深得諸葛器重。隨諸葛出祁山,久經沙場,累立戰功,官至大將軍。薑維繼諸葛之略,以攻代守,伺圖中原,恢複漢室。又思實際:由是練西方風俗,欲以羌胡為翼,斷隴西所屬,拓界厲兵。曾九伐中原。但西蜀政權**,宦官黃浩弄權,已無可救藥。鄧艾入川,後主受人唆使即降艾,後主敕維降魏,維乃佯降於會。策鍾會謀反,圖中原欲以殺鍾會重扶漢室,乃事敗,維及妻子皆伏誅。這一段事史,略通文史的讀者很少有不知道的,我這裏不再贅述。
鍾會:★★★★
名臣鍾繇之子,自幼就才華橫溢,在征討?丘儉、諸葛誕其間,鍾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鍾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其謀略策劃堪比郭奉孝。因此有人認為鍾會隻是一個謀士,而不是一個名將。綜觀鍾會一生的軍事活動,確實有相當一段時期內擔任著參謀幕僚這樣的工作,但是他後來策劃並具體指揮了(擔任統帥)非常複雜的伐蜀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取得勝利。
景元年間,鍾會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促成了伐蜀之戰的發動。在破蜀的作戰中,鍾會選擇了步步為營的策略,從漢中入手,強攻陽平關的策略,有力地牽製了薑維的蜀軍主力。是鄧艾襲取陰平成功的重要保障。<三國演義>中以40萬大軍絆住薑維的鍾會一見到鄧艾脫口罵出的就是“匹夫僥幸行險”並非全無道理。因此鍾會在滅蜀戰役發揮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滅蜀後,鍾會打算自立政權,勾結薑維等降將密謀起事,但因為手下的官兵不支持他的謀篡而發動兵變,鍾會與薑維等人皆死於亂軍之中。鍾會謀篡的這一行動雖然最終失敗,但是他在策劃過程中仍然顯出了卓越的組織才幹、謀略暨大局觀,譬如鍾會曾成功地逮捕鄧艾父子等。
鍾會死時年僅40歲。心胸最狹窄、氣度小,謀事不密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從軍事角度來看,鍾會的謀略和才華是三國中佼佼者之一。
陸抗:★★★★
字幼節,陸遜次子,吳郡吳人。攻巴東羅憲,無功而返。抗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數諫朝堂,厲眾治寡、安治亂,親賢遠宦戒於君。守江陵與晉車騎羊祜英雄相惜;築圍牆退楊肇平西陵降步闡眾,擊退羊祜水師,一舉攻克西陵,斬步闡等叛將。功升為大司馬。領荊州牧。陸抗是東吳後期的擎天玉柱,隻可惜英年早逝,享年48歲。
陸抗是一個防禦專家,談判專家。雖然他也曾經曆過一些戰事,抵禦西晉與平定本國的內亂。但是他的入選,更關鍵的是在當時國際形勢對東吳十分不利的局麵下,他竭精盡慮,維護國家尊嚴和主權,為了保障東吳的和平與安寧所作出的貢獻,他可以被稱為三國時期和平年代戍邊軍人的典範。========================================================================================
〓★〓沒有選入的軍事家和名將的特別說明:
■關於魏延,因為“腦後長有反骨”,長期被諸葛亮壓製,懷才不遇,沒有太機會施展他的軍事才華。他從來沒有單獨統領過大軍是他距離‘曆代名將‘資格越來越遠的一致命傷。他隻是做過一段時間的漢中太守。史書上魏延最出彩的戰功是曾在陽溪大破郭淮,因此而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鄉侯。
(文中資料及觀點係作者的博覽群書而編撰引證的或為個人觀點結論,僅供參考之用。文章係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
◆◆◆
順便提一句,關於時下最火爆的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的評三國,看了以後有一些我個人的觀感,雖然還不成熟,但不吐不快,所以鬥膽說一點不同的意見。
總得來說易教授是看了不少的書,三國尤其。易教授講得也很生動,但是曆史就是曆史,不是評書!研究三國的人很多,也已經取得了很多可觀的成果,易先生的總結是一件很好的事,能夠讓許多不喜歡曆史人願意坐到電視機前來聽一聽。
每一個曆史時期,都有它獨特的背景,是不能完全地用我們現在人的觀點去推測古人的思想的。何況易先生的觀點是已經很現代的,連我這個晚輩也感覺自己與易先生相比是落伍了!
易先生在評三國時用了太多的“可能”,“也許”,“我猜”,“我想”之類的詞匯,一方麵說明易先生治學嚴謹,說話有分寸,另一方麵曆史不是靠推測和猜想的!而且看得出,易先生帶著很濃厚的曹操崇拜情結!尤其是看了易先生講解的赤壁之戰,帶著非常明顯的曹操視角,易教授的觀點是赤壁之戰的原因是因為“曹操的驕傲輕敵”、“劉孫的聯盟”,以及“三十六歲的打敗了五十四歲”等,這些對勝負原因的分析其實是不全麵的。說得誇張點,易先生給人的感覺已經迫不及待地扮演著“如果我是曹操,我會怎麽怎麽樣(為什麽不對劉備趕盡殺絕)”。不是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立場怎麽可能傳達給大眾一種正確無誤的曆史史學觀?這是我最鬱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