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崖國的統治範圍比龍國又擴大了許多。
其中,較為富庶的地點,除了崖國國都崖菘城之外,還有孜水城、渦城、日照城。
日照城位於崖國的正南邊,距離地界其實很近,但是近些年來地界一點動靜都沒有,人族的膽子就逐漸大了,也沒太在意地界的存在。
除了地界周圍十公裏依然為禁區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人族的聚居地。
不得不承認,人族的國境之內,確實以南方的環境為最好,日照充沛,土地肥沃,植被密集,水源充足,氣候溫暖宜人,端的是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昔日,由於地界的威懾力,這裏一直很少有人居住,後來隨著龍國到崖國的更新換代,很多古老的傳說都散軼了,這才讓人族不再那麽害怕地界,因而逐漸在地界周圍紮根下來。
此時是崖國建國的129年,日照城內正在舉辦著一場時下正流行的擂台比賽。
這種比賽可不是什麽體力的爭鬥,而是思想的較量。
這便是從當年葛氏書院與音禮書院那一場舉世震驚的擂台比賽後,人們出於敬慕而模仿的小型擂台,名為“辯正會”。
在日照城,辨正會大概一年舉辦一屆,各路名宿大家紛紛登場,向眾人宣揚他們的主張,再由台下眾人任意上台挑戰,以辯得對方啞口無言,再也無法反駁為上。
每次辨正會大多還是有主題的,主題一般是由當期上台的那位大家首先提出來,之後的討論大致會圍繞這個主題。隻不過,如果台下的人有更新更好的觀點,他也可以無視主題而直接與台上的人辯論。
因為兩大書院的興盛,尤其是葛氏書院開遍了全國多個重要城市,弟子極多,致使人族之中現在求學風氣濃鬱。甚至崖國在錄用官員時,也從過去的僅僅考量對方家庭出身門楣,逐步參考起他的求學經曆與政治才能。
辨正會這一方便而小型的擂台賽,於是就在全國四處開花。
日照城的辨正會是由統領這座日照城的卿大夫所舉辦,獎勵也是卿大夫所出。他們設立了一個高台,台子前方有台階,可供人隨時上去挑戰。
而高台上則搭建成亭子與回廊的樣式,有座椅,也有行走回旋的空間,非常方便辯論者自行選擇辯論時是坐還是站立。
高台周圍圍滿了人,舉辦方甚至還搭建了梯田一樣的看台,方便與會者坐下。粗略算來,圍觀這場辨正會的怕不是足有五百來人。
這對於日照城全城的四十多萬人口來說確實少了點,但崖國的人口結構中,實際上奴隸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約有總人口的40%。奴隸位居社會的最底層,幾乎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每日都要幹活,自然不可能有任何閑工夫去管這些事。
沒有賣身的普通平民占據了剩下人口的56%,而剩下的大約4%的人口,有極少一部分是富貴之人,剩下的就是各種三教九流之輩了。
在這其中,隻有占據總人口約20%的市民階層,才是關注辨正會的主力。
他們的家境雖不十分富裕,但家裏多少都會有些家奴和田產,生活無憂,因而對物質生活之外的東西有著渴求。書院,學問,政論,辨正會,正是迎合了他們的喜好。
而此時,這場辨正會的高台之上,卻正進行著無形的戰鬥。
一位年輕人站在台上,從他站立的位置來看,明顯是從台下走上來的挑戰者。
他的聲音極為清朗,說起話來猶如珠玉相擊:
“何先生說,仁乃是為人之本,義乃是為民之本,朱某卻有不同看法。”
而在他的對麵,一位40多歲的中年人坐在亭子裏,他麵容溫和,說話也不緊不慢:
“朱賢弟請講。”
年輕人朗聲說道:“既然何先生說仁義乃是人之根本,那麽為什麽會有不仁不義之人呢?這是因為人心壞了!”
“在上古的淳樸之世,人人相敬相愛,沒有公,也沒有私,自然親睦。那個時候需要講仁義嗎?不需要!因為那時候的人,比仁義還要做得更好!可如今,我們為什麽要講仁義?因為這個世間充滿了惡!我們已經沒有仁義了,才會要學習仁,學習義!講究仁義道德!”
“更可笑的是,今人還把仁義變成了條文,變成了規矩。我們真正該做的,是拋棄仁義,回到上古,複歸淳樸!”
台上的人,正是28歲的朱堯。
朱堯此人是在小可那裏登記造冊過的,隨時有視頻盯著,所以地界對他的情況也很了解。
朱堯家庭出身挺好的,是崖國的一個大貴族,而且他父親也很重視兒子的教育,所以才會在他小時候把他送去書院讀書。
朱堯15歲從葛氏書院逃走那時,已經在書院裏跟著學了四年,著實給憋壞了。
他天資聰穎,家境又好,書讀的也不算少,但是為人卻極其叛逆,而且心高氣傲,總是自以為天下第一聰明人,對旁人都不太看得起。
大部分人學習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事物著手,朱堯倒好,從小就天天往外麵跑,家裏人都不知道他在幹啥,uu看書 wwuukansu.也不知道他在想啥。
一開始朱父還以為他在做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後來才發現他做的盡是一些雜事,鑽山洞,爬山崖,打鳥,捉蟲子,遊水,等等。有一次朱堯還在山崖頂上待了三天三夜,隻帶了一些水和幹糧,下山的時候樣子憔悴到把朱母嚇到,問他到底做了什麽,他卻說在聽風看雲。
還有一次他又鑽到瀑布下麵去,險些給淹死。
朱堯從小就幹盡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然而,隨著年歲漸長,他的興趣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注意力開始轉到更人文一點的方麵,轉而參加起全國各地的辨正會來。
每個城市舉辦辨正會的時間不一樣,朱堯好像走馬逛街似的遍地跑,每去一個地方就上台辯論一通。
一開始他還不太熟練,後來竟然越辯越強,不但語言技術,甚至想法都在不斷的爭鬥中變得更加鋒銳。因此每次辨正會,很少有他贏不了的,他在整個崖國都成為了大名人。
妙書屋
其中,較為富庶的地點,除了崖國國都崖菘城之外,還有孜水城、渦城、日照城。
日照城位於崖國的正南邊,距離地界其實很近,但是近些年來地界一點動靜都沒有,人族的膽子就逐漸大了,也沒太在意地界的存在。
除了地界周圍十公裏依然為禁區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人族的聚居地。
不得不承認,人族的國境之內,確實以南方的環境為最好,日照充沛,土地肥沃,植被密集,水源充足,氣候溫暖宜人,端的是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昔日,由於地界的威懾力,這裏一直很少有人居住,後來隨著龍國到崖國的更新換代,很多古老的傳說都散軼了,這才讓人族不再那麽害怕地界,因而逐漸在地界周圍紮根下來。
此時是崖國建國的129年,日照城內正在舉辦著一場時下正流行的擂台比賽。
這種比賽可不是什麽體力的爭鬥,而是思想的較量。
這便是從當年葛氏書院與音禮書院那一場舉世震驚的擂台比賽後,人們出於敬慕而模仿的小型擂台,名為“辯正會”。
在日照城,辨正會大概一年舉辦一屆,各路名宿大家紛紛登場,向眾人宣揚他們的主張,再由台下眾人任意上台挑戰,以辯得對方啞口無言,再也無法反駁為上。
每次辨正會大多還是有主題的,主題一般是由當期上台的那位大家首先提出來,之後的討論大致會圍繞這個主題。隻不過,如果台下的人有更新更好的觀點,他也可以無視主題而直接與台上的人辯論。
因為兩大書院的興盛,尤其是葛氏書院開遍了全國多個重要城市,弟子極多,致使人族之中現在求學風氣濃鬱。甚至崖國在錄用官員時,也從過去的僅僅考量對方家庭出身門楣,逐步參考起他的求學經曆與政治才能。
辨正會這一方便而小型的擂台賽,於是就在全國四處開花。
日照城的辨正會是由統領這座日照城的卿大夫所舉辦,獎勵也是卿大夫所出。他們設立了一個高台,台子前方有台階,可供人隨時上去挑戰。
而高台上則搭建成亭子與回廊的樣式,有座椅,也有行走回旋的空間,非常方便辯論者自行選擇辯論時是坐還是站立。
高台周圍圍滿了人,舉辦方甚至還搭建了梯田一樣的看台,方便與會者坐下。粗略算來,圍觀這場辨正會的怕不是足有五百來人。
這對於日照城全城的四十多萬人口來說確實少了點,但崖國的人口結構中,實際上奴隸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約有總人口的40%。奴隸位居社會的最底層,幾乎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每日都要幹活,自然不可能有任何閑工夫去管這些事。
沒有賣身的普通平民占據了剩下人口的56%,而剩下的大約4%的人口,有極少一部分是富貴之人,剩下的就是各種三教九流之輩了。
在這其中,隻有占據總人口約20%的市民階層,才是關注辨正會的主力。
他們的家境雖不十分富裕,但家裏多少都會有些家奴和田產,生活無憂,因而對物質生活之外的東西有著渴求。書院,學問,政論,辨正會,正是迎合了他們的喜好。
而此時,這場辨正會的高台之上,卻正進行著無形的戰鬥。
一位年輕人站在台上,從他站立的位置來看,明顯是從台下走上來的挑戰者。
他的聲音極為清朗,說起話來猶如珠玉相擊:
“何先生說,仁乃是為人之本,義乃是為民之本,朱某卻有不同看法。”
而在他的對麵,一位40多歲的中年人坐在亭子裏,他麵容溫和,說話也不緊不慢:
“朱賢弟請講。”
年輕人朗聲說道:“既然何先生說仁義乃是人之根本,那麽為什麽會有不仁不義之人呢?這是因為人心壞了!”
“在上古的淳樸之世,人人相敬相愛,沒有公,也沒有私,自然親睦。那個時候需要講仁義嗎?不需要!因為那時候的人,比仁義還要做得更好!可如今,我們為什麽要講仁義?因為這個世間充滿了惡!我們已經沒有仁義了,才會要學習仁,學習義!講究仁義道德!”
“更可笑的是,今人還把仁義變成了條文,變成了規矩。我們真正該做的,是拋棄仁義,回到上古,複歸淳樸!”
台上的人,正是28歲的朱堯。
朱堯此人是在小可那裏登記造冊過的,隨時有視頻盯著,所以地界對他的情況也很了解。
朱堯家庭出身挺好的,是崖國的一個大貴族,而且他父親也很重視兒子的教育,所以才會在他小時候把他送去書院讀書。
朱堯15歲從葛氏書院逃走那時,已經在書院裏跟著學了四年,著實給憋壞了。
他天資聰穎,家境又好,書讀的也不算少,但是為人卻極其叛逆,而且心高氣傲,總是自以為天下第一聰明人,對旁人都不太看得起。
大部分人學習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事物著手,朱堯倒好,從小就天天往外麵跑,家裏人都不知道他在幹啥,uu看書 wwuukansu.也不知道他在想啥。
一開始朱父還以為他在做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後來才發現他做的盡是一些雜事,鑽山洞,爬山崖,打鳥,捉蟲子,遊水,等等。有一次朱堯還在山崖頂上待了三天三夜,隻帶了一些水和幹糧,下山的時候樣子憔悴到把朱母嚇到,問他到底做了什麽,他卻說在聽風看雲。
還有一次他又鑽到瀑布下麵去,險些給淹死。
朱堯從小就幹盡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然而,隨著年歲漸長,他的興趣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注意力開始轉到更人文一點的方麵,轉而參加起全國各地的辨正會來。
每個城市舉辦辨正會的時間不一樣,朱堯好像走馬逛街似的遍地跑,每去一個地方就上台辯論一通。
一開始他還不太熟練,後來竟然越辯越強,不但語言技術,甚至想法都在不斷的爭鬥中變得更加鋒銳。因此每次辨正會,很少有他贏不了的,他在整個崖國都成為了大名人。
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