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製度,在大不列顛島嶼上無形中生存了下來,雖然成為了英格蘭國王的統治工具,但是那種強權下的民主,經過凱瑟琳的父親,也就是商人化的平民眼中,已經是很理想的了,當然也有對自己祖國的推崇,所以在方中仁的麵前,當初流露出十分懷念《牛津條例》時的影子,以及經常向方中仁炫耀他們的《大憲章》對於他們的私人財產是怎麽的保護等等。(.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所以方中仁對這一點的印象十分深刻,在之前沒有參與到父親方孝孺的派係之爭時,他也沒有注意過這一點,但是自從加入後,他看待皇上的行事方法,才有這種不安的感覺。


    也就是方中仁和愛妾香兒正在小樓上談論亨利三世和《大憲章》的同時,在半山園中,楊傑、黃磊和王士弘的麵前,也擺著同樣現實的問題,他們徹夜未眠,除了簡單的就餐之外,都是在輕聲的議論著這個問題。


    不同的是,他們麵前有詳細的英格蘭史料記載,還有《大憲章》和《牛津條例》流傳下來的手抄副本,這些東西都是他們花大價錢買回來的。


    這正是楊傑思路的根據,但是黃磊和王士弘作為一個沒有仔細研究過這些的人,對於遠在萬裏之外的那個島國上發生的事情感到十分的不解。


    這些資料,要是放在洪武年間,或者是有心人的眼裏。那就可以導致他們被抄家滅族。而在儒家人物的眼裏。發動戰爭也要和國王一爭長短的蒙特福特,無疑就是一個亂臣賊子,一個大逆不道的臣子。死不足惜。


    而在沒有詳細了解之前,他們二人都認為蒙特福特所提出的《牛津條例》簡直是匪夷所思,根本不相信,沒有一個掌了權的統治者會願意這樣限製自己的權力,所以一直都認為不過是一種收買人心的口號而已。


    就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替天行道”差不多,隻是一種煽動人心的手段,不過聽了楊傑的解釋後。才知道,蒙特福特死了。《牛津條例》也被廢除了,但是議會製度和《大憲章》卻被保留了下來,一直到現在英格蘭的執政者亨利六世,都在沿襲著這個製度和憲章。


    心裏才有所感觸。不過也僅限於他們三人進行議論,這些東西他們是萬萬不敢在外人麵前提及的,今日之所以選擇半山園,為什麽不回府邸,就是因為半山園對於楊傑來說十分熟悉,有布置好的地下密室和準備好的警戒人員,因為無論是楊傑,還是方中仁心裏都清楚,這些想法真的是很驚天震地。所以方中仁隻能裝作閑談似得和寵妾聊天,而楊傑又戒備森嚴的在半山園悄悄談論。


    “你們有什麽看法!”楊傑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臂赫然站起,佇立牆前。伸手把玩著架子上的古董,熒光的陶瓷下,映著他那張焦慮的瘦臉。談論了很久了,除了驚歎,王士弘和黃磊說不出什麽,他也和方中仁一樣。對皇上的所為有了想法,但是就好像是隔了層什麽一樣。怎麽也看不透。所以他迫切的需要別人給他意見。


    “能有什麽看法?”黃磊喝了一口茶,又從爐上取過茶壺將自己的杯中斟滿,然後才說:“這個想法不好,端的會引火燒身。而且,老夫認為不可能的,最後那個蒙什麽特的,不就是失敗了嗎?”


    “蒙特福特……”楊傑聽黃磊說的迷迷糊糊,看了他一眼,糾正了一下,但是黃磊卻繼續說道:“而且,咱們也都看了,那英格蘭的國王們不都很反對這個議會什麽的嗎?作為上位者,都不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明明是朱氏的大明天下,一統江山,誰會設立阻礙自己家族統治的機構,皇上那麽英明,絕對不會的,所以……。”


    楊傑催促道:“說下去。”


    “所以,咱們當個演義聽聽看看也就算了,何必當真呢?”王士弘接口道,轉臉看向黃磊,而後者點了點頭,繼續接著說:“那英格蘭的國王想鏟除都鏟除不了,如果皇上非要去做,豈不是自束手腳,這樣的事情,沒有人去做,更何況,咱們知道英格蘭有這麽一出戲,皇上不一定知道,所以楊兄你也不必多想了。”


    楊傑邊聽邊沉思著,想到黃磊、王士弘的這段議論,像是自語地說:“那有你們想的那麽簡單,如果是你們想的那樣,那麽皇事院和立法院這兩個機構本來就是多餘的,為什麽皇上讓他們多餘了這麽些年。就怕你們這是固步自封,此番皇上要整肅朝綱,偏偏要拿立法院做文章,老夫想沒有那麽簡單,就害怕估計錯誤,將來一旦失控,咱們就沒有翻身的餘地,難免殺身之禍啊。”


    “那……你就不怕猜測錯誤了,那樣風險不就更大了麽……況且,一旦猜測錯誤,後果同樣的嚴重,甚至更加嚴重,難道你就不為淑妃著想嗎。”


    “這……。”


    “楊兄思慮太多,”王士弘勸道:“其實,張網再密,尚有漏網之魚。法令再嚴,也有疏忽之處。你又何必顧慮良多呢?所謂的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同樣,方中仁也是這樣的想法,在寵妾的懷中漸漸睡去。


    龐煌已經失去了摸索的耐心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他和皇帝、大臣們打啞謎似得過了這麽多年,卻發現無論自己怎麽努力,都無法改變一個既定的事實。


    在如今的大明,雖然經濟的發展,在龐煌感覺中已經超過了他心中的預期,但是在思想的發展上,他無論怎麽努力,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有皇帝的日子。大家也都習慣了頭頂上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王者,雖然他們不一定聽從這個王者的召喚,但是他們需要一杆大義的旗幟。


    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有了人類的存在就要有一個製度的管理,有了製度之後逐漸完善就形成了國家,有了國家就會有統治者,有了統治者就會有政治的出現。


    政治是醜惡的,於是大家都拿起一塊遮羞布來掩蓋自己的猙獰,這塊遮羞布在另一個時空的幾百年後叫做總統,而在龐煌現在生活的這個時空叫做皇帝。而他本人則是大明天下現在的小醜。


    龐煌辛辛苦苦幾十年總結出的結論竟然是這些,也不能不讓他感到有些悲哀了。幾千年來在所有人心目中都閃爍著光環的皇帝。此時在他的眼裏幾乎一文不名。他真的很累,感覺到自己就是一個上躥下跳的小醜而已。


    他不知道自己手下的大臣們是出於什麽心理,每個人都在名譽上服從於現在的景泰皇帝,但是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主張。偏偏還都以為自己的主張是正確的,紛紛打著忠君愛國的旗號,以皇帝的名譽在發號施令,這一點令他十分擔憂。


    朱標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朱元璋,但是已經算是一個比較強勢的皇帝了,有著開疆拓土不弱於秦皇漢武的功勞,縱然是當年的漢武帝,也沒有將胡人趕的那麽遠,可是也不免要顧慮良多。每實行一項政策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比如說開放海禁、發展海上貿易的決定,龐煌硬是隱忍了十來年。等反對的聲音逐漸消退之後才開始的。


    因為龐煌知道,縱然作為皇帝有著一言九鼎的千鈞之重,但是讓這些官員被動的去做一件事情和主動的去做一些事情,那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如果不想讓自己的主張被官員們畸形的實施,那隻有做好準備工作。


    在另一個時空作為一個無聊的網民時,他曾經十分積極的響應著網上憤青們的口水。抱怨著某種製度的不公正,感歎著那個世界的不平。也一度想過。如果國家交給自己來治理,那將會是另外一個模樣。


    但是轉換了另外一個時空,龐煌達成了這個心願,但是又如何呢?


    依舊是舉步維艱,朱元璋的殺戮在作為上位者的朱標眼裏,此時也不算是什麽不可饒恕的罪孽了,雖然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但畢竟帶來了大明初期短暫的穩定,反而是由於懵懂中知道一些朱元璋的殘忍,所以登基以來的寬厚,卻造成了大明極大的隱憂。


    學派林立、百家爭鳴也許是好的,這樣可以讓科技、經濟和思想等等很多很多得到發展,但是學派一旦有了自己的主張和野心,那無疑就會對國家帶來威脅。


    就拿儒家來說,在幾十年前,朱元璋處於一個水火交融的關口,中原大地剛剛經受過異族入侵的蹂躪,禮儀之邦的文明受到了徹底的摧殘,也可以說,是朱元璋恢複了漢人在中原大地的主導地位。漢人的地位恢複了,但是遭受過磨難的思想文明,卻是在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下,已經不複漢唐時的昌明。


    特別是在蒙古韃子的刻意閹割下,本來已經逐漸固化的儒家思想又一次改變了性質,雖然在表麵上仍舊是繼承了宋時的理學思想,但是又增加了些許被蒙元培養出的奴性,再加上剛剛翻身又被朱元璋嚴厲打擊貪官引起的陣痛,所以一時之間陷入了困境。


    朱標看出了這一點,所以在登基之後,一直致力於緩和日漸發展成熟的經濟、科技實力,和學術思想倒退與停滯之間的矛盾,除了宗教之外,他不杜絕任何學派的發展,企圖恢複在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的景象,為此,他也研究過很多關於儒家發展的曆程,但是越了解,越來為自己的所籌謀而擔心。


    中原大地已經遭受過太多的侵蝕,自匈奴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遭受到一些遊牧人的騷擾,無論是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


    他們換了一個名字就騎著快馬呼嘯而來,將中原文明糟蹋一空之後又呼嘯而去,或者是被趕走,或者是自己滅亡,但是那種自殺式的侵略。也給漢族人帶來了不可抹去的傷口,以至於文明的發展正在傾斜。


    至少朱標是這樣認為的,自從先秦開始。要不是秦始皇忌憚於遊牧人的野蠻,也不會造出萬裏長城,開辟了封關鎖國的第一步。同樣,要不是異族的侵擾,唐朝不會以和為貴,造成了契丹、黨項等等遊牧人的坐大,以至於宋朝失去了天然的馬場。而導致退居江南,儒學發展成了禁錮人思想的理學時代。


    朱元璋驅逐了蒙元。恢複了大漢文化,但是儒家文化仍舊屬於理學一脈,而且是被蒙元侵蝕的有些變異的理學,在唐宋時期的士大夫仗劍遨遊、六藝俱全的麵貌全不見了。隻剩下盲目的服從和保守,偏偏又遇見了朱元璋這個文盲皇帝,出於對蒙元時期官吏的惡感,所以對於讀書人也不是太在意,造成了士大夫階層的盲目服從。


    龐煌就是看到了這一點,也正是通過了方孝孺等人了解到了春秋時代是中華文化各學派發源時期,那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皆言人事。不言鬼神。雖也言自然宇宙,但不涉及鬼神。中國在商朝尚處於鬼神迷信時代,流行卜筮。至西周周公明確宣稱“天不可信”而抑天揚人。


    春秋時代。民智發達,已脫離鬼神迷信時代,為世界最早熟的文化。孔子不言鬼神,正是反應當時的文化水準。嚴格來說,非宗教不隻是儒家的屬性,更是春秋時代各學派共同的屬性。孟子與荀子把非神論說得更明確。但是後世儒學從未越逾這個屬性。西漢儒學雖涉讖緯迷信。但隻言災異吉凶,與鬼神宗教尚有距離。理學受佛學影響。但隻取其析辨思維,不言神佛。中國文化的非宗教屬性不可能回頭,這一代的儒學也不可能開文化倒車,殊無疑問。


    鑒於如此,所以龐煌決定慢慢的恢複百家齊鳴的狀況,待到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民眾的思想稍微能接受他從另一個時空帶來的東西,那樣也就不會出現猶如當年他在杭州時的莽撞和尷尬了。


    在朱標登基之前,龐煌一直把自己在杭州的失敗歸咎到大權被朱元璋把持和自己對如今這個大明不了解的理由上,但是隨著朱標登基的時間越來越長,他那種想法也隨之越來越淡了,緊接著最近這十餘年間,龐煌越來越感到自己作為一個平凡人的無奈。


    自己有一千一萬個想法,但是自己隻有一個人,皇帝是千古以來最令人窺視的位置。這個位置代表了很多含義,比如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天子、三宮六院等等很多,是大家所羨慕的地方,也是大家向往的所在。


    但是誰又知道皇帝的無奈,每一項政令的發布,雖然在朱標心目中都是比較正確的,他在為百姓和大明著想,但是龐煌看到了政令實施的情況,卻是令人擔憂,因為從他的私人武裝內廠反饋過來的情況上看,政令的實施並不如他心中想象的那樣順利。


    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確培養了很多讀書人,讓大明的文化普及率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特別是實行了義務製度的教育,讓讀書識字不再是百姓眼中那麽高不可攀,讓寒門士子之中的英才層出不窮,這樣再適當的放寬言論,那麽對於思想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龐煌卻是忽視了一條,那就是中國幾千年以來養成的門閥觀念。也就是和他在另一個時空武俠小說中所看到的所謂江湖的概念,大家的學問增長了,但是增長之後,卻不約而同的往一起聚攏。


    以大家族為主,形成了不同的派係,每個派係之間又是小家族縱橫。在朝野表麵所形成的以朱標的三個兒子為主的派係,不過是眾多派係中所被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已。其暗中的盤根錯節,用文字根本形容不過來。


    在朱標禦書房的暗室之中,有著一個依靠內廠情報處所建立起來的一個檔案室,分門別類建立起的那厚厚卷宗,每當朱標看到了都感到十分的頭痛,他知道,這一切都是他多年以來縱容的結果,他很無奈,但是自己所引起的問題,卻要由自己去解決。


    於是他開始有了整肅朝綱的念頭,自己所縱容而建立起來的新門閥,還要由自己親自去讓其消失,但是本來是一次應該組織嚴密的整肅,為什麽他要提前放出風聲呢?


    皇帝究竟在想些什麽,對於這次整肅朝綱是不是真心的,對於這一點,是朝野之間猜測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楊傑和解縉等人不解的地方,但是朱標任由大臣們去猜測,卻是暫時沒有任何動靜,到底是為了什麽呢?


    他在等待一個契機,他在等待著三皇子朱允熥的反應。而此刻,朱允熥在做什麽呢?他是不是也正在等待一個契機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臣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受傷的害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受傷的害蟲並收藏臣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