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順民,是指大明皇帝在景泰六年歲末時發布的詔書上所用到的詞。雖然隻是兩個月的功夫,九州基本就籠罩在大明的五萬軍隊手中,開始方明謙貫徹了皇帝的旨意,將青壯統統運回大明,交由南京軍鎮運往蜀中修路。
但是隨著占領麵積的越大,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九州大約有三十萬日本人,由於各國之間的不合,幕府和大內家的爭鬥不休,青壯隻占有很少的比例,其中大約二十五萬人基本上都是有老人、兒童和婦女組成。
日本當時的體製,造就了大多數財富和糧食都集中在少數貴族和武士手中,這二十多萬人的生活被領主搜刮之後,特別是少貳氏和大友氏,逃往本州時,將糧食能帶走的帶走,來不及帶走的都燒毀,留下二十萬嗷嗷待哺的嘴巴給大明將士。
這種做法給大明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畢竟將士們是軍人而不是屠夫,現在隨著文治天下的口號,更不會冒著天下之大不諱而坑殺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吧,但是要養活這麽多饑民,軍人怎麽辦,他們還要繼續往本州進發,怎麽能讓饑民拖住腳步。
在這種情況之下,迫於朝野之間那些文臣的壓力,皇帝朱標想征西大軍下達“不殺”的詔令,限有製將士們不得隨意殺戮。隻不過,這個命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反抗者”不殺。
潛在的意思就是,敢於以死抵抗的人,自然是毫不留情的殺無赦。不過這是一種隱晦的說法,為了應對明年即將到來的帖木兒大軍,必須暫時以溫和的態度對待日本百姓。
為了配合這份“不殺”的詔令,經過內閣以及五軍都督府合議。做出以下決定得到了皇帝的同意,首先,暫緩押送日本青壯回大明修路,押送人員隻限於貴族、武士以及抵抗的俘虜。然後麵向九州招收“順民”。
當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宣布:天朝伐罪,是針對幕府和貴族、武士的。並不會傷及無辜之民,大明隻是順應天命,但不忍在戰爭中傷及無辜,所以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
然後再頒布順民政策。對於順民也分為二等,其中高級一點的叫做良民,是能為大明將士引路並建立微薄功勞之人,還有能給予大明提供便利之人。對於這種人,大明不會計較其之前的身份和出身,會在所謂的光複區授予其相應的官職,並享受大明官員應有的福利。
第二等才叫做順民。那就是不抵抗之人,大明也會給予其提供食宿,不過必須要集中居住。
順民必須要經過大明軍方的認證並頒發文書作為憑證,當成為順民之後。參與大明徭役滿五年,可以獲得大明國籍,這五年的徭役是作為其之前,種地或者做工所造成的對抵抗軍的間接支持所恕罪,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作為順民之後,就要在大明的領導之下,學習漢語,兒童可像大明境內的兒童一樣享受免費教育,但是所教授的是漢字。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宣布日語為蠻語,宣布日本文字為非法文字。因為日本文字本來就是日本人剽竊漢字偏旁所造出的贗品。
皇帝朱標此舉也不過是想起了在另一個時空,所謂的滿洲國和台灣受到的洗腦教育。才一時興起的,但是卻得到了士林中人的堅決擁護,在向皇帝以及軍方肯定了九州島的安全時,以方孝孺、解縉、楊士奇等人為首的儒林領袖式人物向自己的學生發出號召,號召自願者前往日本教化蠻夷。
這種情況才慢慢的引起了皇帝朱標的注意,對於教化的興趣遠勝於用軍隊攻打之心理,在讀書人腦海中從未離去,在日本戰事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出動部分讀書人,向皇帝證明教化的威力,可能也是這些大臣們想做的吧。
皇帝朱標欣然同意,對於自願往日本教化蠻夷的讀書人的態度給予了肯定,也給予了他們實際的官職和護衛,在大明官員俸祿的基礎上,每年又幫他們加上遠行俸,竟然是其在大明為官的兩倍,以補償這些讀書人的家室。
下旨從征西大軍中抽調出部分傷殘老兵作為協助,召集當地良民或者是順民進行保甲、千戶練,以維持地方上的治安。另外強調一下,身為良民可以為官的日本人是不能作為正職使用的。
此時,九州已經全部淪陷的日本終於沉不住氣了。今川了俊終於離開鐮倉,朝著日本的最前沿周防國出發。率領著兩萬名足利滿兼授予的軍隊,前往山口協助大內盛見鎮守。但是大明軍隊似乎不急,並沒有再景泰六年再次動兵的打算。
最大的軍事行動,不過是展開對島津附近薩摩人的清剿,因為在九州,也就是這個住在半島上的軍民給予明軍了不少創傷,要不是他們人口稀少,恐怕大明將士付出的代價還要更大。
著急著進攻,還不如穩紮穩打,先靖平後方再說。更何況,華夏人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為了這次能讓將士們過上一個好年,皇帝親自禦批了很多物資運輸過來,同時,在前線將士們的家中,都有當地州官送去了新年禮物,作為皇帝的恩賜。
日本境內出現了短時間的平靜,在高麗漢城,李芳遠終於見到了久違的朱棣,李成桂沒有能熬過景泰六年,在光州病故。這件事情對於高麗眾人而言,有一半是在預料當中,因此並沒有掀起喧然大波。
李芳遠從殘存的少數朝臣之中,挑選出李舒與李誌剛二人,命他們帶著禮物與誠意前往北平軍所在的平壤。請朱棣給予建議,但是沒有想到,朱棣竟然派遣自己的女婿李讓帶著自己的親衛徑直到了漢城。
李芳遠在迎接李讓的時候極為小心。因為此事若是傳入大明朝廷的耳中,他連一點回頭路也沒有了,高麗人就是這樣,永遠的首鼠兩端。所以他特地將有嫌疑的人安置於城內偏僻的最深處。並且予以嚴密監視。
見到李讓,李芳遠並不多說什麽話,隻是在一旁默默聽著李舒代表他的交談對話。
昨夜,李芳遠在宮內做了個夢。他看見在烈火之中雄雄燃燒的漢城。在雷聲般的轟然巨響之下。城樓也隨之碎裂散落。明軍的新武器火炮不斷地擲來巨大的炮彈。在崩塌的城壁之下。碎裂飛濺的頭顱和四肢散落各處,黑煙和血腥的味道在空中彌漫著。
“我看高麗根本就不知天命。難道還想要繼續這長久以來的無謂抵抗。直到害死所有無罪的軍民嗎?真是愚劣至極!”
這段罵聲是羈押齊麓的人轉述的,齊麓是大明錦衣衛外事局在高麗的主事人。為了這段話,他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噩夢。
現在他又和朱棣的使者坐在了一起。而且不久前,這個朱棣的兒子還率領大軍將其趕到光州不敢回來。此時這個人的兒子也坐在一旁不出聲。這是一個多麽奇妙的事情啊。
朱棣在遼東乃至北方,因與蒙元軍的交鋒勇猛善戰而英名遠播。現在還是他最終的希望,李芳遠到現在也沒有搞明白,為什麽在父王手中那麽穩固的江山,到了自己哥哥李芳果身上還算太平,怎麽到了自己手裏就變得風雨飄搖了呢?
這次的漢城之議,說是來商談。但其實是對方在一麵倒的下著命令,朱棣要求,高麗方麵全力發展水軍,因為自宋以來。高麗造船的工藝就已經十分成熟,既然造不出大明那樣的火炮,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數量的優勢尋找機會與大明水師決戰。
而朱棣更是要求接管高麗的步騎陸軍所有的指揮權,然後重新分配防禦,編入北平軍。但是可以給李芳遠留下一支三千人的警衛武裝,這個要求讓他很糾結。
因為朱棣不能給予他實際的好處,唯一答應的就是隻要李芳遠同意,他回去之後就會立刻廢掉恭讓王瑤,讓高麗進入名譽上的統一,就算是水軍萬一失利的話,屆時朱棣會帶著所有的人遠走遼東,避開大明水師,以騎兵之力在遼東占據一隅之地,然後慢慢的發展。
話中的意思很清楚,朱棣需要一個高麗人作為王者,這個人無論是他李芳遠或者是恭讓王都沒有什麽關係。同意了,他李芳遠就是高麗王,就算是高麗保不住,他們到了遼東,隻要力量恢複,朱棣也會幫助其複國。
不同意的後果,誰也沒有說,但是誰都明白是什麽。
這完全不出李芳遠的意料之外。之前朱棣不止一次的這麽說過,不過沒有見到大明水師威力時,不知道什麽叫做十萬火急。他能不答應嗎,大明朝廷已經明顯拒絕了他歸順的可能,就算是答應李芳遠歸順,但是大明的軍隊遠,而朱棣的北平軍就在自己的家門口啊。
想起了上次不過是朱高熾領軍,自己就落荒而逃,立時寡白的臉色變灰了。他用無法掩飾的驚慌,隻好打斷李讓和李舒的談話,直接說道:“我們高麗人隻會認高麗人為王,燕王如此做,不怕民心不服嗎?”
朱棣到了高麗之後就恢複了燕王稱號,這是向將士們表示自己反攻的決心。
李讓見他這麽驚慌,便有意將語調放緩和,說:“大王不必為此事擔憂。燕王無意高麗,隻想聯合,大王不妨這樣想,如果燕王能夠打回北平,這高麗還不是您的嗎?要是燕王有染指之心,還有我坐在這兒嗎?”
李芳遠說:“貴使所說是實,隻是我朝應采取何種對策?”
李讓說道:“大王大可放心。燕王已定好萬全之策。這次南軍犯境,其勢洶洶,但除了水師有動作外,其他步騎兵都隻是集結,並無兵犯高麗之意,為何?乃畏懼燕王之威名爾!!燕王已經陳兵數十萬,非往昔可比。南軍絕不敢從陸上進攻,為了保持住這種威脅,所以燕王要全島統一聲音而已。”
李芳遠問:“貴使,不知我朝全力發展水軍,是如何對付?”
李讓說:“燕王已有部署。高麗北部兵強糧足。又有金忠將軍率十多萬在鴨綠江邊,而陳亨率主力大軍接應於後。朱能等人分布各地。說一句實話,相對於我軍,大王的陸軍的確缺乏訓練,缺乏良將。如此。還不如並入我軍,大王現在有戰船上千。水兵七萬,兵力之強大,本來不輸於南軍水師,但苦於沒有銳利的火器。隻好用數量取勝,大王有著雄厚的造船之處,何必浪費呢?”
李芳遠的心弦繃緊了,李舒作為李氏王朝的首輔,北平軍的這個提議使他緊張異常。為了挽救高麗的命運,他費盡腦汁。現在要打仗,他是文臣。不懂軍事,但總覺得北平軍心懷叵測,萬一大王答應了那又如何是好。這麽想著,李舒忍不住問道:“貴使。不知道燕王還有什麽要求,總不會是以高麗江山為賭注的吧!”
“正是為保你們高麗的江山,臣懇請大王恩準,以便我們結為一體,燕王願在高麗期間聽從大王的號令。”
這一番話,使李芳遠大為驚喜,一時高興,臉上竟浮現出興奮的紅暈。但隨即一想,兵在誰手中,誰就是大王,真的把高麗所有的陸軍全部給了朱棣,誰聽誰的,不用想都能明白。
李讓觀察著他的神色,繼續說道:“大王,世子會一直在您身邊侍候,讓大王知道燕王的好心……!”
這次商談肯定也是無疾而終,李芳遠答應考慮,和足利義滿等日本人一樣,不到最後的關頭,誰會去抓那救命的稻草呢?
朱棣也是無奈之舉,他隻能聯合盡可能的力量,北平軍再強,要是一直困在高麗半島的話,早晚會被困死在這裏,因為將士思歸,再拖下去就會軍心渙散。而且北平軍幾乎是全民皆兵,全靠高麗北部的百姓供養,而號稱的數十萬大軍吃喝拉撒,遠遠不是高麗北部的百姓能養活起的,要知道,高麗半島的總人口也不過百十萬左右,養十萬軍隊已經是極限了,更何況數十萬呢?總不能集體下海捕魚吃吧。和李芳遠合並的原因,就是南方的糧食儲備豐厚,可以暫時拖延一陣子時間。
不能久留高麗半島,那就要打回遼東,以一隅之地麵對大明上百萬的雄師,光是慢慢的耗,也可以將北平軍消耗幹淨。因為北平軍隻要過了鴨綠江,就會陷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既沒有城池可以盤踞,又喪失了百姓基礎,這是朱高熾遠避高麗半島所造成的後果。
雖然北平軍的建製得以保留下來,但是卻讓他們失去了最基本供養軍隊的能力,當然,朱棣憑借著自己當年在遼東時的威望,還有最近一年的女真人投奔,有把握在女真人的部落中得到支持,但是那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因為女真人到現在還是處於十分落後的氏族部落狀態。女真部落元胡裏改、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民,在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的率領下前來歸順,被編製進北平軍,設指揮使,統轄其眾。
但是總擺脫不了以傳統的漁獵采集為主的生活,尚未脫離氏族製度的羈絆。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還未完全熟練的使用鐵器進行耕種,這就代表著他們依舊和蒙古人一樣,是一個遊牧民族,不過又多了采珠和漁業兩個新的生計方式。
就這樣的情況,要打仗一般考掠奪為主的戰鬥方式讓朱棣也十分頭痛,曾經嚴加訓練,但是很難溶於北平軍中,為了保持他們的戰鬥力,隻好將他們另行編製,由其酋長進行指揮,指望他們衝鋒陷陣還可以,指望他們養活軍隊,恐怕是不行的。
所以朱棣起了心思,想把高麗真正變成自己的根據地,成為供養自己軍隊的後方,那麽隻能奪取李芳遠的軍權,記得有人給他說過,自己把握住高麗的軍權,行政權力全部讓出來也無妨。
到現在朱棣深以為然,因為他急切的渡過鴨綠江,因為他見到了一個人,一個他怎麽也想不到的人,這個人從海路輾轉萬千的繞了近半年的時間,終於找到了朱棣。
他就是隨道衍一起西逃的丘福,昔日朱棣手下的一員猛將,曾經頗得他的信任,但此時的回歸代表著道衍身在遠方對於大明時局的了解,丘福捎過來一封信,是道衍寫的,上麵讓朱棣有些心裏打鼓,但又是一種誘惑,一種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誘惑。
道衍信中說,帖木兒大汗希望燕王能夠加緊其在遼東的軍事行動,他將從西方而來,幫助燕王複國,幫助燕王靖難,拿回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
是福是禍?身為朱元璋最有雄心的兒子,朱棣的心動了,雖然也心寒於帖木兒的野心,但是想到做皇帝的希望,想起了銳利如蒙元騎兵的軍隊都在自己手中發抖,難道不能利用帖木兒動搖自己侄子的江山嗎。
但是隨著占領麵積的越大,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九州大約有三十萬日本人,由於各國之間的不合,幕府和大內家的爭鬥不休,青壯隻占有很少的比例,其中大約二十五萬人基本上都是有老人、兒童和婦女組成。
日本當時的體製,造就了大多數財富和糧食都集中在少數貴族和武士手中,這二十多萬人的生活被領主搜刮之後,特別是少貳氏和大友氏,逃往本州時,將糧食能帶走的帶走,來不及帶走的都燒毀,留下二十萬嗷嗷待哺的嘴巴給大明將士。
這種做法給大明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畢竟將士們是軍人而不是屠夫,現在隨著文治天下的口號,更不會冒著天下之大不諱而坑殺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吧,但是要養活這麽多饑民,軍人怎麽辦,他們還要繼續往本州進發,怎麽能讓饑民拖住腳步。
在這種情況之下,迫於朝野之間那些文臣的壓力,皇帝朱標想征西大軍下達“不殺”的詔令,限有製將士們不得隨意殺戮。隻不過,這個命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反抗者”不殺。
潛在的意思就是,敢於以死抵抗的人,自然是毫不留情的殺無赦。不過這是一種隱晦的說法,為了應對明年即將到來的帖木兒大軍,必須暫時以溫和的態度對待日本百姓。
為了配合這份“不殺”的詔令,經過內閣以及五軍都督府合議。做出以下決定得到了皇帝的同意,首先,暫緩押送日本青壯回大明修路,押送人員隻限於貴族、武士以及抵抗的俘虜。然後麵向九州招收“順民”。
當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宣布:天朝伐罪,是針對幕府和貴族、武士的。並不會傷及無辜之民,大明隻是順應天命,但不忍在戰爭中傷及無辜,所以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
然後再頒布順民政策。對於順民也分為二等,其中高級一點的叫做良民,是能為大明將士引路並建立微薄功勞之人,還有能給予大明提供便利之人。對於這種人,大明不會計較其之前的身份和出身,會在所謂的光複區授予其相應的官職,並享受大明官員應有的福利。
第二等才叫做順民。那就是不抵抗之人,大明也會給予其提供食宿,不過必須要集中居住。
順民必須要經過大明軍方的認證並頒發文書作為憑證,當成為順民之後。參與大明徭役滿五年,可以獲得大明國籍,這五年的徭役是作為其之前,種地或者做工所造成的對抵抗軍的間接支持所恕罪,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作為順民之後,就要在大明的領導之下,學習漢語,兒童可像大明境內的兒童一樣享受免費教育,但是所教授的是漢字。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宣布日語為蠻語,宣布日本文字為非法文字。因為日本文字本來就是日本人剽竊漢字偏旁所造出的贗品。
皇帝朱標此舉也不過是想起了在另一個時空,所謂的滿洲國和台灣受到的洗腦教育。才一時興起的,但是卻得到了士林中人的堅決擁護,在向皇帝以及軍方肯定了九州島的安全時,以方孝孺、解縉、楊士奇等人為首的儒林領袖式人物向自己的學生發出號召,號召自願者前往日本教化蠻夷。
這種情況才慢慢的引起了皇帝朱標的注意,對於教化的興趣遠勝於用軍隊攻打之心理,在讀書人腦海中從未離去,在日本戰事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出動部分讀書人,向皇帝證明教化的威力,可能也是這些大臣們想做的吧。
皇帝朱標欣然同意,對於自願往日本教化蠻夷的讀書人的態度給予了肯定,也給予了他們實際的官職和護衛,在大明官員俸祿的基礎上,每年又幫他們加上遠行俸,竟然是其在大明為官的兩倍,以補償這些讀書人的家室。
下旨從征西大軍中抽調出部分傷殘老兵作為協助,召集當地良民或者是順民進行保甲、千戶練,以維持地方上的治安。另外強調一下,身為良民可以為官的日本人是不能作為正職使用的。
此時,九州已經全部淪陷的日本終於沉不住氣了。今川了俊終於離開鐮倉,朝著日本的最前沿周防國出發。率領著兩萬名足利滿兼授予的軍隊,前往山口協助大內盛見鎮守。但是大明軍隊似乎不急,並沒有再景泰六年再次動兵的打算。
最大的軍事行動,不過是展開對島津附近薩摩人的清剿,因為在九州,也就是這個住在半島上的軍民給予明軍了不少創傷,要不是他們人口稀少,恐怕大明將士付出的代價還要更大。
著急著進攻,還不如穩紮穩打,先靖平後方再說。更何況,華夏人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為了這次能讓將士們過上一個好年,皇帝親自禦批了很多物資運輸過來,同時,在前線將士們的家中,都有當地州官送去了新年禮物,作為皇帝的恩賜。
日本境內出現了短時間的平靜,在高麗漢城,李芳遠終於見到了久違的朱棣,李成桂沒有能熬過景泰六年,在光州病故。這件事情對於高麗眾人而言,有一半是在預料當中,因此並沒有掀起喧然大波。
李芳遠從殘存的少數朝臣之中,挑選出李舒與李誌剛二人,命他們帶著禮物與誠意前往北平軍所在的平壤。請朱棣給予建議,但是沒有想到,朱棣竟然派遣自己的女婿李讓帶著自己的親衛徑直到了漢城。
李芳遠在迎接李讓的時候極為小心。因為此事若是傳入大明朝廷的耳中,他連一點回頭路也沒有了,高麗人就是這樣,永遠的首鼠兩端。所以他特地將有嫌疑的人安置於城內偏僻的最深處。並且予以嚴密監視。
見到李讓,李芳遠並不多說什麽話,隻是在一旁默默聽著李舒代表他的交談對話。
昨夜,李芳遠在宮內做了個夢。他看見在烈火之中雄雄燃燒的漢城。在雷聲般的轟然巨響之下。城樓也隨之碎裂散落。明軍的新武器火炮不斷地擲來巨大的炮彈。在崩塌的城壁之下。碎裂飛濺的頭顱和四肢散落各處,黑煙和血腥的味道在空中彌漫著。
“我看高麗根本就不知天命。難道還想要繼續這長久以來的無謂抵抗。直到害死所有無罪的軍民嗎?真是愚劣至極!”
這段罵聲是羈押齊麓的人轉述的,齊麓是大明錦衣衛外事局在高麗的主事人。為了這段話,他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噩夢。
現在他又和朱棣的使者坐在了一起。而且不久前,這個朱棣的兒子還率領大軍將其趕到光州不敢回來。此時這個人的兒子也坐在一旁不出聲。這是一個多麽奇妙的事情啊。
朱棣在遼東乃至北方,因與蒙元軍的交鋒勇猛善戰而英名遠播。現在還是他最終的希望,李芳遠到現在也沒有搞明白,為什麽在父王手中那麽穩固的江山,到了自己哥哥李芳果身上還算太平,怎麽到了自己手裏就變得風雨飄搖了呢?
這次的漢城之議,說是來商談。但其實是對方在一麵倒的下著命令,朱棣要求,高麗方麵全力發展水軍,因為自宋以來。高麗造船的工藝就已經十分成熟,既然造不出大明那樣的火炮,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數量的優勢尋找機會與大明水師決戰。
而朱棣更是要求接管高麗的步騎陸軍所有的指揮權,然後重新分配防禦,編入北平軍。但是可以給李芳遠留下一支三千人的警衛武裝,這個要求讓他很糾結。
因為朱棣不能給予他實際的好處,唯一答應的就是隻要李芳遠同意,他回去之後就會立刻廢掉恭讓王瑤,讓高麗進入名譽上的統一,就算是水軍萬一失利的話,屆時朱棣會帶著所有的人遠走遼東,避開大明水師,以騎兵之力在遼東占據一隅之地,然後慢慢的發展。
話中的意思很清楚,朱棣需要一個高麗人作為王者,這個人無論是他李芳遠或者是恭讓王都沒有什麽關係。同意了,他李芳遠就是高麗王,就算是高麗保不住,他們到了遼東,隻要力量恢複,朱棣也會幫助其複國。
不同意的後果,誰也沒有說,但是誰都明白是什麽。
這完全不出李芳遠的意料之外。之前朱棣不止一次的這麽說過,不過沒有見到大明水師威力時,不知道什麽叫做十萬火急。他能不答應嗎,大明朝廷已經明顯拒絕了他歸順的可能,就算是答應李芳遠歸順,但是大明的軍隊遠,而朱棣的北平軍就在自己的家門口啊。
想起了上次不過是朱高熾領軍,自己就落荒而逃,立時寡白的臉色變灰了。他用無法掩飾的驚慌,隻好打斷李讓和李舒的談話,直接說道:“我們高麗人隻會認高麗人為王,燕王如此做,不怕民心不服嗎?”
朱棣到了高麗之後就恢複了燕王稱號,這是向將士們表示自己反攻的決心。
李讓見他這麽驚慌,便有意將語調放緩和,說:“大王不必為此事擔憂。燕王無意高麗,隻想聯合,大王不妨這樣想,如果燕王能夠打回北平,這高麗還不是您的嗎?要是燕王有染指之心,還有我坐在這兒嗎?”
李芳遠說:“貴使所說是實,隻是我朝應采取何種對策?”
李讓說道:“大王大可放心。燕王已定好萬全之策。這次南軍犯境,其勢洶洶,但除了水師有動作外,其他步騎兵都隻是集結,並無兵犯高麗之意,為何?乃畏懼燕王之威名爾!!燕王已經陳兵數十萬,非往昔可比。南軍絕不敢從陸上進攻,為了保持住這種威脅,所以燕王要全島統一聲音而已。”
李芳遠問:“貴使,不知我朝全力發展水軍,是如何對付?”
李讓說:“燕王已有部署。高麗北部兵強糧足。又有金忠將軍率十多萬在鴨綠江邊,而陳亨率主力大軍接應於後。朱能等人分布各地。說一句實話,相對於我軍,大王的陸軍的確缺乏訓練,缺乏良將。如此。還不如並入我軍,大王現在有戰船上千。水兵七萬,兵力之強大,本來不輸於南軍水師,但苦於沒有銳利的火器。隻好用數量取勝,大王有著雄厚的造船之處,何必浪費呢?”
李芳遠的心弦繃緊了,李舒作為李氏王朝的首輔,北平軍的這個提議使他緊張異常。為了挽救高麗的命運,他費盡腦汁。現在要打仗,他是文臣。不懂軍事,但總覺得北平軍心懷叵測,萬一大王答應了那又如何是好。這麽想著,李舒忍不住問道:“貴使。不知道燕王還有什麽要求,總不會是以高麗江山為賭注的吧!”
“正是為保你們高麗的江山,臣懇請大王恩準,以便我們結為一體,燕王願在高麗期間聽從大王的號令。”
這一番話,使李芳遠大為驚喜,一時高興,臉上竟浮現出興奮的紅暈。但隨即一想,兵在誰手中,誰就是大王,真的把高麗所有的陸軍全部給了朱棣,誰聽誰的,不用想都能明白。
李讓觀察著他的神色,繼續說道:“大王,世子會一直在您身邊侍候,讓大王知道燕王的好心……!”
這次商談肯定也是無疾而終,李芳遠答應考慮,和足利義滿等日本人一樣,不到最後的關頭,誰會去抓那救命的稻草呢?
朱棣也是無奈之舉,他隻能聯合盡可能的力量,北平軍再強,要是一直困在高麗半島的話,早晚會被困死在這裏,因為將士思歸,再拖下去就會軍心渙散。而且北平軍幾乎是全民皆兵,全靠高麗北部的百姓供養,而號稱的數十萬大軍吃喝拉撒,遠遠不是高麗北部的百姓能養活起的,要知道,高麗半島的總人口也不過百十萬左右,養十萬軍隊已經是極限了,更何況數十萬呢?總不能集體下海捕魚吃吧。和李芳遠合並的原因,就是南方的糧食儲備豐厚,可以暫時拖延一陣子時間。
不能久留高麗半島,那就要打回遼東,以一隅之地麵對大明上百萬的雄師,光是慢慢的耗,也可以將北平軍消耗幹淨。因為北平軍隻要過了鴨綠江,就會陷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既沒有城池可以盤踞,又喪失了百姓基礎,這是朱高熾遠避高麗半島所造成的後果。
雖然北平軍的建製得以保留下來,但是卻讓他們失去了最基本供養軍隊的能力,當然,朱棣憑借著自己當年在遼東時的威望,還有最近一年的女真人投奔,有把握在女真人的部落中得到支持,但是那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因為女真人到現在還是處於十分落後的氏族部落狀態。女真部落元胡裏改、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民,在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的率領下前來歸順,被編製進北平軍,設指揮使,統轄其眾。
但是總擺脫不了以傳統的漁獵采集為主的生活,尚未脫離氏族製度的羈絆。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還未完全熟練的使用鐵器進行耕種,這就代表著他們依舊和蒙古人一樣,是一個遊牧民族,不過又多了采珠和漁業兩個新的生計方式。
就這樣的情況,要打仗一般考掠奪為主的戰鬥方式讓朱棣也十分頭痛,曾經嚴加訓練,但是很難溶於北平軍中,為了保持他們的戰鬥力,隻好將他們另行編製,由其酋長進行指揮,指望他們衝鋒陷陣還可以,指望他們養活軍隊,恐怕是不行的。
所以朱棣起了心思,想把高麗真正變成自己的根據地,成為供養自己軍隊的後方,那麽隻能奪取李芳遠的軍權,記得有人給他說過,自己把握住高麗的軍權,行政權力全部讓出來也無妨。
到現在朱棣深以為然,因為他急切的渡過鴨綠江,因為他見到了一個人,一個他怎麽也想不到的人,這個人從海路輾轉萬千的繞了近半年的時間,終於找到了朱棣。
他就是隨道衍一起西逃的丘福,昔日朱棣手下的一員猛將,曾經頗得他的信任,但此時的回歸代表著道衍身在遠方對於大明時局的了解,丘福捎過來一封信,是道衍寫的,上麵讓朱棣有些心裏打鼓,但又是一種誘惑,一種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誘惑。
道衍信中說,帖木兒大汗希望燕王能夠加緊其在遼東的軍事行動,他將從西方而來,幫助燕王複國,幫助燕王靖難,拿回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
是福是禍?身為朱元璋最有雄心的兒子,朱棣的心動了,雖然也心寒於帖木兒的野心,但是想到做皇帝的希望,想起了銳利如蒙元騎兵的軍隊都在自己手中發抖,難道不能利用帖木兒動搖自己侄子的江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