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金忠在幾日之前,已經遣使往高麗報訊,然後又請袁容往陳亨處接洽,說明情況,讓陳亨知道,朝廷已經明白了他和燕藩勾結的事情,看看張玉的下場,就知道朝廷不會留情,而他曾經和北平合謀害死卜萬,和北平的諸多書信皆在手中,現在大家都在一條船上,還不如隨世子東征,以博得一個萬世聲名等等。
本來還以為要有一番計較,所以才讓口才絕佳的袁容出馬,沒有想到,陳亨卻好似早有準備一般,沒有費袁容多大的心思,就答應了,不但言道自己可以帶足五萬兵馬,而且可以為此次東征大軍提供足夠三個月的軍糧,搞的袁容有些心裏不安,覺得這次自己的任務完成的太容易了。
但想想陳亨麵對滅族之災,和北平合作,至少還可以做個雄霸一方的大將,作為一個曾經背叛過朝廷的大將,等待的隻能是文官集團彈劾,就算是皇帝不追究,這輩子估計也沒有什麽出路了。
再說了,北方雖然並入大明版圖多年,但是一向是自治狀態,這裏的人大部分對朝廷的忠誠度不算太高,想到這裏,隨即釋然。
陳亨說道:“從前一段朝廷的態度,可以分明地看出,就算是認罪,朝廷也不接受了,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殺出一片天地,在知道袁大人要來時,我已經遣人去探了路,遼東都司的兵馬,大部分集中在鎮江堡沿線,還未撤回。我有幾個心腹在那一帶地形很熟悉。隻要繞過去就可以保證兵不刃血,但是兵貴神速。還請世子殿下早下決斷。”
袁容權衡了利害,覺得陳亨沒有必要說謊。於是就下定決心相信,為了保險起見,還討要了陳亨的親筆書信。這也是朱高熾和金忠下決心的主要原因,兩軍合並,十餘萬大軍,到那裏生存不得,非要在北平等死嗎?
經這一天的折騰,雖說金忠說要絕對保密,但整個燕王府也被攪成一片混亂。人心不安了。秩序也亂了,不過朱高熾隻有一個妃子,並無子女,也算得上了無牽掛。要不早就被折騰得心灰意冷。
第二天一早,他就安排著妃子內侍們隨著朱能的大軍先行,袁容和李讓及其家眷隨行,負責護送之責,也算是在異鄉多了幾個親戚,同時算是給兩位姐夫要了一些兵權。不能盡是讓外人掌握兵馬,否則一點安全感也沒有。金忠也沒有什麽意見,他自己有私軍,而且燕山護衛所屬。本來隻是名譽上聽他的號令,真的有什麽事情,還是看朱高熾的眼色行事。他也不屑於貪圖那點不屬於自己嫡係的兵馬。
涿州城已被定**占領了好幾天。耿炳文將大本營紮在這裏後,又令先頭部隊伸展到北平城郊十幾裏地的盧溝橋附近。鐵鉉受命清剿永平府的叛逆並撫慰百姓。李景隆在大房山上可以看到北平的城牆。宋忠也攻下了居庸關,各路大軍都出乎預料的順利。
耿炳文有意的壓製著兵馬行進的節奏。景泰三年十一月間,當得知朱高熾等人已經逃離北平城的消息後,才下令發起對北平城的軍事行動。他派了駙馬都尉李堅和大將徐曉率領一個師的兵力進駐北平城,首先受到了以郭資為首的官員歡迎。朱高熾轉移了,帶走了可以帶走的兵馬,整個北平,沒有了反抗朝廷大軍的力量了。
於是,十二月初五這一天,天氣晴朗,冬風雖冷但卻讓定**的將士十分高興,北平城大門洞開,的的確確,沒有抵抗,沒有廝殺,當然也沒有流血。在這種和和平平的氣氛中,耿炳文騎在高頭大馬上,隨著威武雄壯的騎兵隊伍進城。
就這樣,曆時不到一年的靖難,便簡單而靜悄悄地、戲劇般的宣告結束了。
北平輕易收複,本就是在朱標和滿朝文武的預料之中,出於某種目的,朱標在旨意中並未催促耿炳文聯合大寧、遼東都司窮追不舍,而是有計劃的將其引導過鴨綠江,而正好方明謙受命剿滅海匪,率領水師離開鎮江堡沿線,前往皮島一帶明說剿匪,其實是為了給高麗壓力。如此給了朱高熾等人過江的時機。
李芳遠得到消息,心知一個小小的半島,怎麽能容納這麽多軍隊,想要婉拒時,朱高熾率領大軍已經北上在圖們江流域,朔州、鹹興等地駐紮下來,為了表示無侵犯之意,所以並不進入高麗已經駐兵把守的義州等地,隻是雙方對持相互戒備著,等待著李芳遠做出決定。
不幾日,高麗議政李居易率領慰問使團匆匆趕到,在送上部分犒軍物資後,指責大軍不應該擅闖高麗領土,道衍不知去向,而袁珙身亡,此時也就是金忠和高麗原來有些來往,負責接待李居易,明明的背叛朝廷,此時卻拿出了大明的諭旨,說是本來大明就要在鐵嶺設置衛所,如今世子得知消息,害怕朝廷派遣來的將領會和高麗發生爭執,所以才不辭勞苦的遠奔遼東。
現在北平大軍屯紮鐵嶺一帶,正好可以為高麗遮擋大明的怒火,有一個善意的鄰居,總比有一個隨時想要吞並高麗的鄰居要好吧!
金忠巧舌如簧,硬是把黑的也說成白的,李居易雖然在高麗素有才名,但怎麽能比得上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辯論精華,硬是被金忠說的無言以對,不過就算是有意見也沒有用,罄盡高麗上下,也不過籌備二十萬人馬,那已經是高麗的極限了,還要分守高麗各地,過半的水軍,是因為高麗的邊界大部分是海岸線。
這樣的軍事力量和已經拉到家門口的北平軍相比,真的不在一個檔次上,更何況聽探子說,北平軍隊打得可是代國伐罪的名譽。李居易從金忠不懷好意的眼神中,似乎看出了不介意將這種事情假戲真做的念頭。不由打了一個寒噤,說了一些沒有營養的話之後。就連忙回到漢城向李芳遠匯報去了。
朱高熾他們攻擊十二萬人,駐紮在這一片地區倒是十分擁擠,不過有從北平和陳亨從大寧帶來的糧草,足可以撐過這個寒冬,隻是行轅要建設,衛所防禦要建設,還要招募周圍的女真部落,諸事纏身,也沒有空去和高麗的那些人糾纏。隻是派了李讓作為回放使節,去那裏闡述自己的誠意,一個畸形的形式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朱標可不管什麽畸形不畸形的,反正這次不成熟的靖難已經無疾而終,將朱高熾的軍隊逼到高麗也是他心中所願,遂詔命耿瓛為後軍都督掌北平都司事,吏部侍郎高巍為北平布政司,宋忠率三萬兵換防山海關,以備邊為名。敕令鐵鉉在開平一帶整頓兵馬,駐守邊關。
耿炳文、馮勝毫無例外的被召回京師,而傅友德意外的被留在大寧,然後從李景隆所部抽出一個師的兵力協助穎國公整頓遼東兵馬。敕令傅友德領大將軍銜,在遼東都司、大寧軍馬的基礎上,成立定北軍。軍製仿造定**製。
處理了這一係列事情後,景泰三年基本上也就過去了。大明出現了短暫的表麵太平,但是身為皇帝的朱標卻是知道。一切都隻是表麵現象而已,不把在京師中開會的這些叔叔們搞定,估計以後還會有意外的發生。
這次北平之事,他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如果沒有靖難,他無法分辨出在北平到底有多少人忠於朝廷,有多少人忠於燕王,畢竟朱棣在那裏經營了二十多年,就連寧王、遼王的封地,原來也是由朱棣管轄,從另一個時空中,朱棣可以輕易的吞並遼王、寧王的封地可以看出,在整個遼東,是朱棣的勢力所在,盤根錯節,不可清除。
所以這次索性利用靖難之際,將他們一股腦的全部趕到高麗去,相信在那個狹小的地帶,雙方為了爭奪資源一定會產生矛盾,倒是隻要朝廷的天平稍微傾斜一點,李芳遠這個不被承認的勢力就會消亡在曆史長河之中,這也正是朱標計劃的一部分。
而日本,朱標卻沒有想到足利義滿對大明保持了相當高的熱情,可能是通過江南海商們得到的消息,推測出大明即將開放海禁,不顧國內正在全力對大內氏的戰爭,反而派遣商人肥富和僧人祖阿為使節前來大明,發送國書,欲和大明正式建立國交。聲稱室町幕府將軍願意接受大明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稱號,並對大明朝貢。
請大明向日本頒發貿易許可證“勘合符”以區別於倭寇,貿易僅限於以此確認的正式遣明使船,首先對於大明皇帝朱標的底線進行了試探。
從回到大明之後,就在腦海裏徘徊著海外貿易的朱標早已經了解了之前的日本和大明的貿易情況,明初實行海禁後,隻允許外國與明朝廷進行有時間、地點規定的朝貢貿易。外國商船載貢品及各自方物土產來華,朝廷收貢品、購方物後,以“國賜”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國物品。各國貢期或三年或五年。對日本則規定十年一貢。貢舶必須持有朝廷事先所頒“勘合符”。也就是相當於另一個時空的護照簽證之類的東西作為憑據。
其實大明發生胡惟庸案,明廷懷疑胡惟庸私通日本,以謀造反,所以基本上是斷絕了和日本的官方往來,在朱標回到大明之後,無論是朱元璋或者是朱標登基之後,一次勘合符也沒有發放過。由於從事海上貿易獲利甚巨,這樣以來刺激了民間走私和海盜活動,甚至成了“倭患”加劇的部分原因。
朱標此時也頭痛,對於日本從心裏發出的憤恨使他不願意和其發生一點點關係,但是出於不想為了那些雜碎圖耗國力,正想辦法能夠最小損失的打擊日本時,足利義滿提出這樣的想法,同時為了表示誠意,隨著使團被押送過來二百五十七個據說是倭寇的俘虜,顯示了對大明貿易的期盼。
這個動作一時間贏得了京師中不少大臣的稱讚,因為日本的這種舉動,對於那些飽讀聖賢之書的儒生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更加證明了他們一向鼓吹的“勤修德政。自然八方來朝”的說法。
在朝堂之上,極力讚同對於日本實施勘合貿易。以為日本小國寡民,隻會逐利,為了使四夷臣服,不妨表示天朝上國的恩德和威嚴,不妨施與“國賜”,以彰顯大明寬容。
這種呼聲很高,加上肥富乃是日本商人,原來熱衷於走私以及從倭寇手裏收購物品,算是對於大明的風土人情。以及朝廷的形式十分了解,通過行賄等手段,倒是贏得了很多的支持,眼看著讓皇上廣施恩德的呼聲愈來愈高,朱標這才重視起來。
錦衣衛負責監視日本使節的動向,早就將肥富的一舉一動記載下來,待到皇上問起,朱標才猛然驚醒,這種手法。曾幾何時是那麽的熟悉,用金錢打通上層關節,來謀取更大的好處,根本就是包藏禍心。
同時更是知道了。日本僧人祖阿在京師附近的寺院中流連多時,通過僧侶的關係,結交了很多達官貴人。因為先帝朱元璋曾經出家為僧過,所以在整個洪武年間。僧侶雖然沒有蒙元那麽泛濫,但是也有著一定的地位。同時不少文人雅士都以結交僧侶為榮,比如說現在已經逃跑的道衍,也就是姚廣孝,就曾經和大明名士宋濂、高啟等人關係甚好。
在文人雅士之中,以結交名僧、大師為榮,那基本上就是身份的象征,而朱元璋曾經出家度日,對於佛門也不算排斥,所以造就了這一種風氣。
這些都沒有什麽,但是朱標聽齊泰的匯報,越聽心裏越是生出一股怒氣來,日本為了達到目的,不但通過行賄的手段讓部分朝臣替他說話,而且在民間,他們通過僧侶結交名士,再通過百姓對於佛教的的癡迷,和對於所謂名士的盲從。達到間接替日本宣傳的手段。
也難怪在一段時間內,朝廷上下讚成恢複“國賜”的呼聲越來越高,就連朱標起家所創辦的六藝學院,也仗著自己是天子門生,曾經聯名上書,請求皇上憐憫日本國小位卑,要施以教化和撫慰等等。
日本人的手,伸的也太長了吧。
朱標這樣想著,卻不動聲色,最後的一點憐憫也消失了,遂召見祖珂和尚和肥富覲見,一反往常的愛理不理,反而和顏悅色起來,對於日本提出的貿易請求,答應給予考慮,讓他們和楊傑派出的人具體商議,然後上個奏表發於朝議。
祖珂和肥富大喜過望,沒有想到會有這般的好事,接著又聽皇帝定下基調,除了要日本國王年年進貢的表麵文章外,還可以考慮開放寧波為專用通商港口,設為自由港,約定雙方商人可以自由往來。希望日本能夠開放堺港等地作為通商碼頭等等。
一番話說下來,祖珂還沒有什麽,那肥富本來就是商人出身,那裏經得起這般誘惑,馬上就趴在地上不住的叩頭謝恩等等,朱標不願意看見他那種醜態,讓他們退下,由楊傑負責選擇與其身份對等的人雙方進行談判。
隨後,就召集傅雍等一眾內廠人員,開始調查大明現在的僧侶狀況。
在做儲君的期間,朱標就聽說了朱元璋對於佛教有一定的情結,從幾個方麵可以看出來,首先就是馬皇後死後,也就是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後誦經薦福。而道衍就是那時候結識的朱棣,由此開始了另一個時空的改朝換代。
這些還不算,在他還是太子時,母親呂氏也十分信奉佛教,並且勸朱標也要禮佛,為了使兒子相信,曾經給他講個故事,說是在姚州有個和尚叫玘太璞,他專心致誌地研究禪學,藏經就達五千四百卷,沒有不會背誦的,皇帝聽說後,十分感興趣,下令召見了玘太璞,並十分喜歡這位佛學大師。
有一天,皇帝問玘太璞:“一個人做和尚沒做到底,會得到什麽報應?”玘太璞回答說:“做和尚沒做到底,那要永遠墜落在阿鼻地獄。”皇帝又問:“出自哪裏?”玘太璞說:“出自藏經第幾卷。”都禦史詹同目睹這個場景,他就開始責怪起玘太璞:“你為什麽要那樣跟皇帝陛下說呢?”玘太璞說:“我是一個佛教徒,我不敢違背佛教教義,也不敢欺騙皇帝陛下。”在聽完玘太璞與詹同的那些對話後,皇帝再次追問玘太璞,玘太璞以實相告。
皇帝馬上臉色都變了,他又問玘太璞:“照這樣說的話,朕應該要受到報應了?”玘太璞趕緊磕頭說:“皇帝陛下您是天生聖人,是天下黎民百姓的主宰,哪能同普通人一個樣呢?”皇帝聽後,臉上馬上多雲轉晴,並好奇地問道:“你這樣的說法又出自藏經的哪一卷?”玘太璞說:“出自藏經第幾卷。”皇帝朱元璋不信,趕緊叫人去取藏經來查看,結果發現果然如此。於是他龍顏大悅,召集大臣,對他們說:“諸位大臣你們雖然各自都很有才,但不如這個和尚忠誠啊。”(未完待續。。)
本來還以為要有一番計較,所以才讓口才絕佳的袁容出馬,沒有想到,陳亨卻好似早有準備一般,沒有費袁容多大的心思,就答應了,不但言道自己可以帶足五萬兵馬,而且可以為此次東征大軍提供足夠三個月的軍糧,搞的袁容有些心裏不安,覺得這次自己的任務完成的太容易了。
但想想陳亨麵對滅族之災,和北平合作,至少還可以做個雄霸一方的大將,作為一個曾經背叛過朝廷的大將,等待的隻能是文官集團彈劾,就算是皇帝不追究,這輩子估計也沒有什麽出路了。
再說了,北方雖然並入大明版圖多年,但是一向是自治狀態,這裏的人大部分對朝廷的忠誠度不算太高,想到這裏,隨即釋然。
陳亨說道:“從前一段朝廷的態度,可以分明地看出,就算是認罪,朝廷也不接受了,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殺出一片天地,在知道袁大人要來時,我已經遣人去探了路,遼東都司的兵馬,大部分集中在鎮江堡沿線,還未撤回。我有幾個心腹在那一帶地形很熟悉。隻要繞過去就可以保證兵不刃血,但是兵貴神速。還請世子殿下早下決斷。”
袁容權衡了利害,覺得陳亨沒有必要說謊。於是就下定決心相信,為了保險起見,還討要了陳亨的親筆書信。這也是朱高熾和金忠下決心的主要原因,兩軍合並,十餘萬大軍,到那裏生存不得,非要在北平等死嗎?
經這一天的折騰,雖說金忠說要絕對保密,但整個燕王府也被攪成一片混亂。人心不安了。秩序也亂了,不過朱高熾隻有一個妃子,並無子女,也算得上了無牽掛。要不早就被折騰得心灰意冷。
第二天一早,他就安排著妃子內侍們隨著朱能的大軍先行,袁容和李讓及其家眷隨行,負責護送之責,也算是在異鄉多了幾個親戚,同時算是給兩位姐夫要了一些兵權。不能盡是讓外人掌握兵馬,否則一點安全感也沒有。金忠也沒有什麽意見,他自己有私軍,而且燕山護衛所屬。本來隻是名譽上聽他的號令,真的有什麽事情,還是看朱高熾的眼色行事。他也不屑於貪圖那點不屬於自己嫡係的兵馬。
涿州城已被定**占領了好幾天。耿炳文將大本營紮在這裏後,又令先頭部隊伸展到北平城郊十幾裏地的盧溝橋附近。鐵鉉受命清剿永平府的叛逆並撫慰百姓。李景隆在大房山上可以看到北平的城牆。宋忠也攻下了居庸關,各路大軍都出乎預料的順利。
耿炳文有意的壓製著兵馬行進的節奏。景泰三年十一月間,當得知朱高熾等人已經逃離北平城的消息後,才下令發起對北平城的軍事行動。他派了駙馬都尉李堅和大將徐曉率領一個師的兵力進駐北平城,首先受到了以郭資為首的官員歡迎。朱高熾轉移了,帶走了可以帶走的兵馬,整個北平,沒有了反抗朝廷大軍的力量了。
於是,十二月初五這一天,天氣晴朗,冬風雖冷但卻讓定**的將士十分高興,北平城大門洞開,的的確確,沒有抵抗,沒有廝殺,當然也沒有流血。在這種和和平平的氣氛中,耿炳文騎在高頭大馬上,隨著威武雄壯的騎兵隊伍進城。
就這樣,曆時不到一年的靖難,便簡單而靜悄悄地、戲劇般的宣告結束了。
北平輕易收複,本就是在朱標和滿朝文武的預料之中,出於某種目的,朱標在旨意中並未催促耿炳文聯合大寧、遼東都司窮追不舍,而是有計劃的將其引導過鴨綠江,而正好方明謙受命剿滅海匪,率領水師離開鎮江堡沿線,前往皮島一帶明說剿匪,其實是為了給高麗壓力。如此給了朱高熾等人過江的時機。
李芳遠得到消息,心知一個小小的半島,怎麽能容納這麽多軍隊,想要婉拒時,朱高熾率領大軍已經北上在圖們江流域,朔州、鹹興等地駐紮下來,為了表示無侵犯之意,所以並不進入高麗已經駐兵把守的義州等地,隻是雙方對持相互戒備著,等待著李芳遠做出決定。
不幾日,高麗議政李居易率領慰問使團匆匆趕到,在送上部分犒軍物資後,指責大軍不應該擅闖高麗領土,道衍不知去向,而袁珙身亡,此時也就是金忠和高麗原來有些來往,負責接待李居易,明明的背叛朝廷,此時卻拿出了大明的諭旨,說是本來大明就要在鐵嶺設置衛所,如今世子得知消息,害怕朝廷派遣來的將領會和高麗發生爭執,所以才不辭勞苦的遠奔遼東。
現在北平大軍屯紮鐵嶺一帶,正好可以為高麗遮擋大明的怒火,有一個善意的鄰居,總比有一個隨時想要吞並高麗的鄰居要好吧!
金忠巧舌如簧,硬是把黑的也說成白的,李居易雖然在高麗素有才名,但怎麽能比得上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辯論精華,硬是被金忠說的無言以對,不過就算是有意見也沒有用,罄盡高麗上下,也不過籌備二十萬人馬,那已經是高麗的極限了,還要分守高麗各地,過半的水軍,是因為高麗的邊界大部分是海岸線。
這樣的軍事力量和已經拉到家門口的北平軍相比,真的不在一個檔次上,更何況聽探子說,北平軍隊打得可是代國伐罪的名譽。李居易從金忠不懷好意的眼神中,似乎看出了不介意將這種事情假戲真做的念頭。不由打了一個寒噤,說了一些沒有營養的話之後。就連忙回到漢城向李芳遠匯報去了。
朱高熾他們攻擊十二萬人,駐紮在這一片地區倒是十分擁擠,不過有從北平和陳亨從大寧帶來的糧草,足可以撐過這個寒冬,隻是行轅要建設,衛所防禦要建設,還要招募周圍的女真部落,諸事纏身,也沒有空去和高麗的那些人糾纏。隻是派了李讓作為回放使節,去那裏闡述自己的誠意,一個畸形的形式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朱標可不管什麽畸形不畸形的,反正這次不成熟的靖難已經無疾而終,將朱高熾的軍隊逼到高麗也是他心中所願,遂詔命耿瓛為後軍都督掌北平都司事,吏部侍郎高巍為北平布政司,宋忠率三萬兵換防山海關,以備邊為名。敕令鐵鉉在開平一帶整頓兵馬,駐守邊關。
耿炳文、馮勝毫無例外的被召回京師,而傅友德意外的被留在大寧,然後從李景隆所部抽出一個師的兵力協助穎國公整頓遼東兵馬。敕令傅友德領大將軍銜,在遼東都司、大寧軍馬的基礎上,成立定北軍。軍製仿造定**製。
處理了這一係列事情後,景泰三年基本上也就過去了。大明出現了短暫的表麵太平,但是身為皇帝的朱標卻是知道。一切都隻是表麵現象而已,不把在京師中開會的這些叔叔們搞定,估計以後還會有意外的發生。
這次北平之事,他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如果沒有靖難,他無法分辨出在北平到底有多少人忠於朝廷,有多少人忠於燕王,畢竟朱棣在那裏經營了二十多年,就連寧王、遼王的封地,原來也是由朱棣管轄,從另一個時空中,朱棣可以輕易的吞並遼王、寧王的封地可以看出,在整個遼東,是朱棣的勢力所在,盤根錯節,不可清除。
所以這次索性利用靖難之際,將他們一股腦的全部趕到高麗去,相信在那個狹小的地帶,雙方為了爭奪資源一定會產生矛盾,倒是隻要朝廷的天平稍微傾斜一點,李芳遠這個不被承認的勢力就會消亡在曆史長河之中,這也正是朱標計劃的一部分。
而日本,朱標卻沒有想到足利義滿對大明保持了相當高的熱情,可能是通過江南海商們得到的消息,推測出大明即將開放海禁,不顧國內正在全力對大內氏的戰爭,反而派遣商人肥富和僧人祖阿為使節前來大明,發送國書,欲和大明正式建立國交。聲稱室町幕府將軍願意接受大明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稱號,並對大明朝貢。
請大明向日本頒發貿易許可證“勘合符”以區別於倭寇,貿易僅限於以此確認的正式遣明使船,首先對於大明皇帝朱標的底線進行了試探。
從回到大明之後,就在腦海裏徘徊著海外貿易的朱標早已經了解了之前的日本和大明的貿易情況,明初實行海禁後,隻允許外國與明朝廷進行有時間、地點規定的朝貢貿易。外國商船載貢品及各自方物土產來華,朝廷收貢品、購方物後,以“國賜”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國物品。各國貢期或三年或五年。對日本則規定十年一貢。貢舶必須持有朝廷事先所頒“勘合符”。也就是相當於另一個時空的護照簽證之類的東西作為憑據。
其實大明發生胡惟庸案,明廷懷疑胡惟庸私通日本,以謀造反,所以基本上是斷絕了和日本的官方往來,在朱標回到大明之後,無論是朱元璋或者是朱標登基之後,一次勘合符也沒有發放過。由於從事海上貿易獲利甚巨,這樣以來刺激了民間走私和海盜活動,甚至成了“倭患”加劇的部分原因。
朱標此時也頭痛,對於日本從心裏發出的憤恨使他不願意和其發生一點點關係,但是出於不想為了那些雜碎圖耗國力,正想辦法能夠最小損失的打擊日本時,足利義滿提出這樣的想法,同時為了表示誠意,隨著使團被押送過來二百五十七個據說是倭寇的俘虜,顯示了對大明貿易的期盼。
這個動作一時間贏得了京師中不少大臣的稱讚,因為日本的這種舉動,對於那些飽讀聖賢之書的儒生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更加證明了他們一向鼓吹的“勤修德政。自然八方來朝”的說法。
在朝堂之上,極力讚同對於日本實施勘合貿易。以為日本小國寡民,隻會逐利,為了使四夷臣服,不妨表示天朝上國的恩德和威嚴,不妨施與“國賜”,以彰顯大明寬容。
這種呼聲很高,加上肥富乃是日本商人,原來熱衷於走私以及從倭寇手裏收購物品,算是對於大明的風土人情。以及朝廷的形式十分了解,通過行賄等手段,倒是贏得了很多的支持,眼看著讓皇上廣施恩德的呼聲愈來愈高,朱標這才重視起來。
錦衣衛負責監視日本使節的動向,早就將肥富的一舉一動記載下來,待到皇上問起,朱標才猛然驚醒,這種手法。曾幾何時是那麽的熟悉,用金錢打通上層關節,來謀取更大的好處,根本就是包藏禍心。
同時更是知道了。日本僧人祖阿在京師附近的寺院中流連多時,通過僧侶的關係,結交了很多達官貴人。因為先帝朱元璋曾經出家為僧過,所以在整個洪武年間。僧侶雖然沒有蒙元那麽泛濫,但是也有著一定的地位。同時不少文人雅士都以結交僧侶為榮,比如說現在已經逃跑的道衍,也就是姚廣孝,就曾經和大明名士宋濂、高啟等人關係甚好。
在文人雅士之中,以結交名僧、大師為榮,那基本上就是身份的象征,而朱元璋曾經出家度日,對於佛門也不算排斥,所以造就了這一種風氣。
這些都沒有什麽,但是朱標聽齊泰的匯報,越聽心裏越是生出一股怒氣來,日本為了達到目的,不但通過行賄的手段讓部分朝臣替他說話,而且在民間,他們通過僧侶結交名士,再通過百姓對於佛教的的癡迷,和對於所謂名士的盲從。達到間接替日本宣傳的手段。
也難怪在一段時間內,朝廷上下讚成恢複“國賜”的呼聲越來越高,就連朱標起家所創辦的六藝學院,也仗著自己是天子門生,曾經聯名上書,請求皇上憐憫日本國小位卑,要施以教化和撫慰等等。
日本人的手,伸的也太長了吧。
朱標這樣想著,卻不動聲色,最後的一點憐憫也消失了,遂召見祖珂和尚和肥富覲見,一反往常的愛理不理,反而和顏悅色起來,對於日本提出的貿易請求,答應給予考慮,讓他們和楊傑派出的人具體商議,然後上個奏表發於朝議。
祖珂和肥富大喜過望,沒有想到會有這般的好事,接著又聽皇帝定下基調,除了要日本國王年年進貢的表麵文章外,還可以考慮開放寧波為專用通商港口,設為自由港,約定雙方商人可以自由往來。希望日本能夠開放堺港等地作為通商碼頭等等。
一番話說下來,祖珂還沒有什麽,那肥富本來就是商人出身,那裏經得起這般誘惑,馬上就趴在地上不住的叩頭謝恩等等,朱標不願意看見他那種醜態,讓他們退下,由楊傑負責選擇與其身份對等的人雙方進行談判。
隨後,就召集傅雍等一眾內廠人員,開始調查大明現在的僧侶狀況。
在做儲君的期間,朱標就聽說了朱元璋對於佛教有一定的情結,從幾個方麵可以看出來,首先就是馬皇後死後,也就是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後誦經薦福。而道衍就是那時候結識的朱棣,由此開始了另一個時空的改朝換代。
這些還不算,在他還是太子時,母親呂氏也十分信奉佛教,並且勸朱標也要禮佛,為了使兒子相信,曾經給他講個故事,說是在姚州有個和尚叫玘太璞,他專心致誌地研究禪學,藏經就達五千四百卷,沒有不會背誦的,皇帝聽說後,十分感興趣,下令召見了玘太璞,並十分喜歡這位佛學大師。
有一天,皇帝問玘太璞:“一個人做和尚沒做到底,會得到什麽報應?”玘太璞回答說:“做和尚沒做到底,那要永遠墜落在阿鼻地獄。”皇帝又問:“出自哪裏?”玘太璞說:“出自藏經第幾卷。”都禦史詹同目睹這個場景,他就開始責怪起玘太璞:“你為什麽要那樣跟皇帝陛下說呢?”玘太璞說:“我是一個佛教徒,我不敢違背佛教教義,也不敢欺騙皇帝陛下。”在聽完玘太璞與詹同的那些對話後,皇帝再次追問玘太璞,玘太璞以實相告。
皇帝馬上臉色都變了,他又問玘太璞:“照這樣說的話,朕應該要受到報應了?”玘太璞趕緊磕頭說:“皇帝陛下您是天生聖人,是天下黎民百姓的主宰,哪能同普通人一個樣呢?”皇帝聽後,臉上馬上多雲轉晴,並好奇地問道:“你這樣的說法又出自藏經的哪一卷?”玘太璞說:“出自藏經第幾卷。”皇帝朱元璋不信,趕緊叫人去取藏經來查看,結果發現果然如此。於是他龍顏大悅,召集大臣,對他們說:“諸位大臣你們雖然各自都很有才,但不如這個和尚忠誠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