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能怎麽樣呢?在開始的時候,他還有些後悔,早知如此,為何不在京師中和那個太子伯伯攀點交情,不過那時,自己覺得自己父王勝算很大,而且也不覺得朱標能做成皇帝,誰能想得到,形勢隨著父王的進京,一切都已經變了。(.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朱高熾已經完全失去了方向,父王朱棣的無言,讓他十分無奈,就算是偶爾有家書送到北平,也隻是例行的囑咐,他曾經讓道衍、袁珙等人幫助參詳,也找不到任何暗示,難道父王變了嗎?
如果真的是那樣,自己還在這裏支撐什麽?
後來,朱高熾慢慢的發現,好像有很多事情已經不由的自己做主了,父王當初在北平經營時,他作為世子一直在京師為質,根本就沒有插上手,而父王回北平無望的時候讓他回來主持大局,因為時間關係,也未曾交代清楚,大部分的事情讓他聽從屬下的意見,說是就算朱棣不在,北平的事情也會按部就班的執行,讓他多聽道衍、袁珙等人的建議,在軍事上要相信張玉、朱能等人。因為這些人都是跟隨他十年以上的屬下,值得信任。
經過這麽幾年在北平的代理燕王生涯,朱高熾覺得父王的手腕果然不同凡響,北平在父王的經營下,就算是燕王離開,但也是遵循著規律緩緩前行,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百姓安樂,都絲毫沒有停頓下來。
現在文有道衍、袁珙,武有張玉、朱能和丘福等人,外有心向燕王的諸衛。內有兩個姐夫李讓、袁容把握,他基本上就不用操心。就連燕王府的修繕。等他發現時,就不知道是誰已經安排妥當甚至順利竣工了。而且都盡如人意。
這是朱高熾感覺到心寒的地方,小到修繕住處的事情自己都插不上口,那麽自己還是燕王世子嗎?自己還是署理燕王府事嗎?
從哪個時候起,朱高熾已經感到了心裏的不愉,但畢竟都是為了父王做事,所以開始無論是和高麗的商議,還是籌謀著自己找借口讓父王回歸北平,他都能盡心盡力的去做,但是自從紀綱、穆肅失蹤。舅舅徐增壽等人被遣離京師之後。
幾近絕望的朱高熾終於從不愉轉變成了不滿。他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開始拉攏姐夫李讓、袁容。開始拉攏手下有私軍的金忠。開始合景清接近,於是也就有了袁容和張信的那次見麵,而且在不知不覺之間,有些開始排擠道衍、袁珙等人的存在。
潛意識中,朱高熾已經把自己當做一個燕王了,他不滿意道衍、袁珙等人和高麗,甚至和倭國的勾結,而且有很多事情。他還都是在事後才知道,比如說這次的倭寇侵犯大明海疆,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是道衍等人的籌劃,但是他忍住沒有說。因為這些人還是忠於父王的,隻是不忠於他而已。
這次他召見道衍,就是想要問一問這個事情該怎麽來收場。
身穿黃緞王服的朱高熾。特意選在燕王府西苑的暖閣裏接見。他胖的看上去十分蠢笨,但是心思卻十分機智。不過喜靜不喜動的性子。使他已經沾染上繁文縟節的特點。
姚廣孝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來的。他在行了覲見禮之後,還沒來得及坐在賜坐的位置上時。就迫不及待地道:“世子,恕老衲冒昧說一句,世子可是近來正在思慮一件事?”
“嗯”了一聲,朱高熾說:“那你說說看,孤在思慮什麽?”
“世子可是在思慮在如今的形勢下蓋如何進行嗎?”道衍看著朱高熾那眯成兩條縫隙的眼睛,謹慎的問道。
掃了道衍一眼,唇邊的剛剛蓄其的淡黃色胡須一跳,笑了,說:“就算讓你懵對了吧。那你的想法呢?”
道衍回答說:“老衲以為朝廷的反應正在預料之中。大明立國以來,就未嚐過敗績,現在,倭寇侵邊,朝廷不但不允許世子領兵圍剿,而且還執意讓諸藩回京,已經是犯了大忌。大義已經被我們占領。如果我們將此事擴大,遼東民心可用、軍心亦可用之。”
這些,朱高熾都已經想到了,他今天召見道衍來,也不單純為了這個,當下也不動聲色,徐徐問道:“那麽大師認為我北平下一步該如何呢?”
道衍早有準備,緩緩的從袖中拿出一個卷軸,雙手奉給朱高熾,低頭不語,後者也不知道是什麽,遂打開一看,上麵寫著:
“……乃太祖高皇帝欽封燕王世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東宮嗣位,信任奸回,橫起大禍,屠戮皇家。懼燕地功蓋大明而囚之,害之!太祖高皇帝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後土實所共鑒。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於躬,實欲求生,不得已者。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鑒予心……。”
朱高熾愕然抬頭,緊緊盯著身前這個道貌岸然的和尚,胸中波濤洶湧,竟然問出聲道:“大師,你這是……。”
“奉、天、靖、難。”道衍亦不退縮,一字一句的回道。
手中拿的卷軸猛的掉在地上,指著道衍怒問道:“如此做,置父王於何地?”
既然拿出了卷軸,道衍便已經準備好了措施,聽到燕王世子如此問,倒是輕鬆下來,畢竟朱高熾沒有說不行,而是問置燕王於何地,那麽就好辦,世子隻是要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而已,而在道衍的心裏,理由向來是不缺乏的。
“世子,你且聽老衲一一道來。首先世子是按照太祖頒發之《祖訓》中規定行事,何罪之有,燕王縱然身在京師。又有何辜,太祖曰:‘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現在陛下聽信奸臣讒言,不但囚禁燕王,而且晉王、周王、齊王和代王都被囚禁,其中湘王不甘受辱而自盡,諸藩被奸臣加害,為求生存,實在是迫不得已。世子申明大義,欲與朝中奸惡不共戴天,遵奉天命。前往征討,保護社稷安全。”
說道這裏,道衍頓了一下,想想後,繼續說了下去道:“世子隻要聲明,除掉奸惡,迎回燕王後即率兵返回北平,繼續為大明屏障,並沒有謀逆之心就可以了。”
朱高熾冷笑道:“大師休要斷章取義。《皇明祖訓》曰:“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說得很明白,藩王出兵要有“天子密詔”。高熾不才,請問大師密詔何在?”
道衍臉色絲毫不變。緩緩道:“世子說有,不知道是誰敢說沒有?”
“難道朝廷是啞巴不成。孤再問大師,那誰是奸妄?”朱高熾冷笑著,心裏卻是為道衍的一番說辭打動,至少多了一個大義之名,我這是興師靖難,不是造反,想來可以屏蔽許多朝野之間的壓力。
隻要成功起事,雙方打了起來,就算是朝廷想澄清,大家各持一詞,相信無論是軍卒,還是百姓,至少都是信疑參半,然則這一半就足夠渾水摸魚的了。
從世子的問話中,道衍已經知曉自己成功了,也不回答,臉上也露出一絲幹笑,遂道:“世子說誰是奸妄,那誰就是奸妄了。”
朱高熾也不置與否,皺眉道:“大師之言固然有理,但以孤所見,如今燕王府軍權全無,護衛親軍中的精銳也被宋忠調去開平。又被楊文抽走遼東一部分,現北平鎮守軍共有七衛,外加城外屯田軍,兵力將近五萬;反觀咱們燕王府三衛,不到萬數。首先,謝貴、張信和張昺這一關咱們就過不去,還談什麽靖難?”
道衍卻渾然不放在心上,說:“以老衲所見,謝貴等人雖然是奸妄所派遣來迫害北平燕王府的,但其中不乏有忠於朝廷、忠於大明之人,世子讓袁儀表去見張信,不就是為了這個原因嗎?”
朱高熾早就預料到瞞不過道衍,此時還是心裏一陣子不高興,索性閉嘴不語,道衍見氣氛有些尷尬,遂一笑道:“此事張玉在閑談時給老衲講過,說起了張信的無禮,不過以老衲之見。北平與京師相隔千裏,朝廷決斷亦需時日。其間我們還是有機會的?”
“大師說的輕鬆。北平城中七衛已在謝貴等人手中,萬一被其發現燕王府的動向,再將城外屯田軍調入城內。一旦大軍包圍王府和護衛軍營,到時候即便有通天本領,我們也是無能為力的!”
“更何況。如今宋忠屯開平,馬宣屯薊州,耿璿屯山海關。如果三方和北平都司聯合,則北平之局已定,我們斷無成功的可能!”
其實除了奉天靖難之外,朱高熾何嚐不經常推算事情發展的過程,對於他所問的,當然有所計較,否則當初也不會請袁容去見張信,朱高熾的眼光是很毒的,看準了張信沒有背景中的彷徨。不過剛才將擔心說出來,就是想聽聽道衍有什麽計劃還在瞞著自己,何況此時,還是不要太聰明的好,到時間也有了推諉的借口。
“宋忠等部雖駐紮在燕地周邊,但卻並非謝貴等人的下屬,不要說沒有朝廷的諭旨,他們不敢隨意調動,退一萬步,就算是謝貴他們知曉了咱們的行動,北平都司也必會自持兵馬遠超燕王府,若讓宋忠他們過來,必擔心其分平亂之功。所以以老衲愚見,世子剛才所說的三方兵馬,斷無來北平的可能。”道衍也不著急,慢慢的幫朱高熾分析著。
兩人都是智商極高的人物,否則朱高熾在某個時空也不會登基為帝,而道衍也不會成為一代異僧,他們東拉西扯的分析者北平的局勢,心照不宣的都在刻意的回避著一個話題,那就是一旦靖難,燕王舉家都在京師居住。將會遭到皇帝的如何對待?就算是皇帝顧及親情,但能經得住天下臣民的呼聲嗎?
所以。兩個人都在回避著這個話題,道衍繼續道:“北平都司所轄的七個鎮守衛中。經過張玉、朱能等人的努力,已經有一大半已暗中歸心燕王府,其餘的也多是遊離不定,真正鐵心跟朝廷走的隻是極少數而已。再加上沒被宋忠、楊文帶走的那部分燕王府三衛,世子實際上已擁有北平城中的近八成兵馬。”
在說到最後那一句“世子實際上已擁有北平城中的近八成兵馬。”的時候,道衍加重了語氣,是朱高熾心裏一跳,有些警覺的望著道衍,似乎在想著什麽。
姚廣孝怎麽會不知道朱高熾此時在想什麽。隻是苦於此事不能明說,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如果把燕王下場這層紙捅破,就算是朱高熾靖難,萬一皇帝對燕王起了殺心,事情也會被賴在自己身上,朱高熾會拿他姚廣孝的人頭祭燕王朱棣的墓地。
故作鎮靜,側著頭略微想了一下,試探著問道:“世子可知犯邊的倭寇被圍困在祥雲島的消息?”
點點頭。朱高熾示意知道,就這麽一問,頓時緩解了剛才尷尬的氣氛,遂說道:“大師說的可是樂亭縣的祥雲島?我聽人說過。樂亭有三島:菩提、月坨和祥雲,皆是和佛有緣,大師自然是對那裏的地形清楚的。”
“世子學識淵博。老衲佩服。”道衍恭維了一句,繼續道:“其實北平之事。已經是有了萬全的把握,老衲想再送給世子一個功德。以正北平靖難之師之名。”
朱高熾沒有接話,靜靜的看著手中道衍起草的檄文,聽他繼續說道:“朝廷不關心倭寇犯邊,隻是嚴令諸藩進京,現在山海關總兵耿璿隻是派遣部分兵卒協助遼東都司的人圍剿倭寇,以至於現在倭寇隻是被圍困,但是剿滅,非要增加兵力不可,但是北平周邊衛所眼中隻有燕王府,不敢大規模離開防區,正好讓世子得此功德。”
“大師的意思,是讓本世子取得北平後,立即揮軍樂亭,協助那裏的官兵剿滅倭寇?”朱高熾有些奇怪的問,因為他知道哪些倭寇正是道衍和袁珙等人招惹過來的,難道他們就一點也不放在心上?這樣問著,低聲琢磨著檄文上關於倭寇的細節:
“值朝中奸妄當道,不顧國之安危,挑撥皇室親疏,放任仇敵,任其禍連百姓,民之何辜,竟受奸妄一己之私所累,某乃太祖嫡孫,欽封燕王世子,願冒天下之大不韙,揮師靖難,先平倭寇靖我大明海疆以明心誌……。”
道衍耐心的等朱高熾思量了一會,才道:“世子若是揮師,老衲保證倭寇望風而降,然後殺之剮之,接聽從世子安排,老衲等人,也皆以世子為馬首是瞻。畢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世子報效朝廷出謀劃策……。”
這個主意才讓朱高熾心裏暗暗有些高興,這個建議很實際,也很及時。而且在最後道衍所指,已經奉自己為主,這更是他想聽到的。但是他畢竟是燕王世子,稍不慎就會帶來巨大損失。所以他沒有把自己的高興在臉上表現出來,說:“大師果然高見,隻是這是大事,條件、時機等方麵出不得半點差錯,還要仰仗大師多加籌謀。”
至少今天道衍的勸說十分成功,以靖難之名起事,以剿滅倭寇為名起兵,那麽以來,在軍卒的心目中,在北平百姓的印象裏,他們燕軍就是正義之師,誰來攻打,那就是奸臣,老百姓和那些大字也不識得幾個的軍卒十分容易滿足,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會跟隨者誰,很少有人去管自己是不是叛軍,朝廷距離他們太遙遠了。
無論是靖難,還是剿滅倭寇,這些都給了北平展開軍事攻勢的好時機。隻要把握住“師出有名”這條宗旨,要將這場戰爭演變成為一場靖難之役、正義之戰。那麽他們就有自保的把握。朱高熾這樣想著,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可能隻是想利用戰爭鞏固燕王府在北平的地位,至於爭霸天下的心思,距離他還很遙遠很遙遠的。
這一點,他是不會讓道衍等人知道的,因為他不是父王朱棣,他沒有辦法完全駕馭這些人,而他更加沒有父王那種雄霸天下的豪情壯誌,朱高熾唯一有的就是自知之明而已。他不是一個開拓型的人物,所以注定了不能去奢想很多事情,但是守護燕地是他的職責,是他的使命,也是他未來的所在,朱高熾相信,關於這一點,他會做好的。
在威海衛慢慢修船的遼王朱植,當聽說水師遇襲,武定侯郭英殉國的消息之後不久,便毅然決然的迅速踏上了回京之路,成為北方第一個趕回京師的藩王,據說當時朱標在第一時間接待,並給予了充分的撫慰。(未完待續。。)
朱高熾已經完全失去了方向,父王朱棣的無言,讓他十分無奈,就算是偶爾有家書送到北平,也隻是例行的囑咐,他曾經讓道衍、袁珙等人幫助參詳,也找不到任何暗示,難道父王變了嗎?
如果真的是那樣,自己還在這裏支撐什麽?
後來,朱高熾慢慢的發現,好像有很多事情已經不由的自己做主了,父王當初在北平經營時,他作為世子一直在京師為質,根本就沒有插上手,而父王回北平無望的時候讓他回來主持大局,因為時間關係,也未曾交代清楚,大部分的事情讓他聽從屬下的意見,說是就算朱棣不在,北平的事情也會按部就班的執行,讓他多聽道衍、袁珙等人的建議,在軍事上要相信張玉、朱能等人。因為這些人都是跟隨他十年以上的屬下,值得信任。
經過這麽幾年在北平的代理燕王生涯,朱高熾覺得父王的手腕果然不同凡響,北平在父王的經營下,就算是燕王離開,但也是遵循著規律緩緩前行,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百姓安樂,都絲毫沒有停頓下來。
現在文有道衍、袁珙,武有張玉、朱能和丘福等人,外有心向燕王的諸衛。內有兩個姐夫李讓、袁容把握,他基本上就不用操心。就連燕王府的修繕。等他發現時,就不知道是誰已經安排妥當甚至順利竣工了。而且都盡如人意。
這是朱高熾感覺到心寒的地方,小到修繕住處的事情自己都插不上口,那麽自己還是燕王世子嗎?自己還是署理燕王府事嗎?
從哪個時候起,朱高熾已經感到了心裏的不愉,但畢竟都是為了父王做事,所以開始無論是和高麗的商議,還是籌謀著自己找借口讓父王回歸北平,他都能盡心盡力的去做,但是自從紀綱、穆肅失蹤。舅舅徐增壽等人被遣離京師之後。
幾近絕望的朱高熾終於從不愉轉變成了不滿。他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開始拉攏姐夫李讓、袁容。開始拉攏手下有私軍的金忠。開始合景清接近,於是也就有了袁容和張信的那次見麵,而且在不知不覺之間,有些開始排擠道衍、袁珙等人的存在。
潛意識中,朱高熾已經把自己當做一個燕王了,他不滿意道衍、袁珙等人和高麗,甚至和倭國的勾結,而且有很多事情。他還都是在事後才知道,比如說這次的倭寇侵犯大明海疆,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是道衍等人的籌劃,但是他忍住沒有說。因為這些人還是忠於父王的,隻是不忠於他而已。
這次他召見道衍,就是想要問一問這個事情該怎麽來收場。
身穿黃緞王服的朱高熾。特意選在燕王府西苑的暖閣裏接見。他胖的看上去十分蠢笨,但是心思卻十分機智。不過喜靜不喜動的性子。使他已經沾染上繁文縟節的特點。
姚廣孝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來的。他在行了覲見禮之後,還沒來得及坐在賜坐的位置上時。就迫不及待地道:“世子,恕老衲冒昧說一句,世子可是近來正在思慮一件事?”
“嗯”了一聲,朱高熾說:“那你說說看,孤在思慮什麽?”
“世子可是在思慮在如今的形勢下蓋如何進行嗎?”道衍看著朱高熾那眯成兩條縫隙的眼睛,謹慎的問道。
掃了道衍一眼,唇邊的剛剛蓄其的淡黃色胡須一跳,笑了,說:“就算讓你懵對了吧。那你的想法呢?”
道衍回答說:“老衲以為朝廷的反應正在預料之中。大明立國以來,就未嚐過敗績,現在,倭寇侵邊,朝廷不但不允許世子領兵圍剿,而且還執意讓諸藩回京,已經是犯了大忌。大義已經被我們占領。如果我們將此事擴大,遼東民心可用、軍心亦可用之。”
這些,朱高熾都已經想到了,他今天召見道衍來,也不單純為了這個,當下也不動聲色,徐徐問道:“那麽大師認為我北平下一步該如何呢?”
道衍早有準備,緩緩的從袖中拿出一個卷軸,雙手奉給朱高熾,低頭不語,後者也不知道是什麽,遂打開一看,上麵寫著:
“……乃太祖高皇帝欽封燕王世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東宮嗣位,信任奸回,橫起大禍,屠戮皇家。懼燕地功蓋大明而囚之,害之!太祖高皇帝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後土實所共鑒。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於躬,實欲求生,不得已者。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鑒予心……。”
朱高熾愕然抬頭,緊緊盯著身前這個道貌岸然的和尚,胸中波濤洶湧,竟然問出聲道:“大師,你這是……。”
“奉、天、靖、難。”道衍亦不退縮,一字一句的回道。
手中拿的卷軸猛的掉在地上,指著道衍怒問道:“如此做,置父王於何地?”
既然拿出了卷軸,道衍便已經準備好了措施,聽到燕王世子如此問,倒是輕鬆下來,畢竟朱高熾沒有說不行,而是問置燕王於何地,那麽就好辦,世子隻是要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而已,而在道衍的心裏,理由向來是不缺乏的。
“世子,你且聽老衲一一道來。首先世子是按照太祖頒發之《祖訓》中規定行事,何罪之有,燕王縱然身在京師。又有何辜,太祖曰:‘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現在陛下聽信奸臣讒言,不但囚禁燕王,而且晉王、周王、齊王和代王都被囚禁,其中湘王不甘受辱而自盡,諸藩被奸臣加害,為求生存,實在是迫不得已。世子申明大義,欲與朝中奸惡不共戴天,遵奉天命。前往征討,保護社稷安全。”
說道這裏,道衍頓了一下,想想後,繼續說了下去道:“世子隻要聲明,除掉奸惡,迎回燕王後即率兵返回北平,繼續為大明屏障,並沒有謀逆之心就可以了。”
朱高熾冷笑道:“大師休要斷章取義。《皇明祖訓》曰:“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說得很明白,藩王出兵要有“天子密詔”。高熾不才,請問大師密詔何在?”
道衍臉色絲毫不變。緩緩道:“世子說有,不知道是誰敢說沒有?”
“難道朝廷是啞巴不成。孤再問大師,那誰是奸妄?”朱高熾冷笑著,心裏卻是為道衍的一番說辭打動,至少多了一個大義之名,我這是興師靖難,不是造反,想來可以屏蔽許多朝野之間的壓力。
隻要成功起事,雙方打了起來,就算是朝廷想澄清,大家各持一詞,相信無論是軍卒,還是百姓,至少都是信疑參半,然則這一半就足夠渾水摸魚的了。
從世子的問話中,道衍已經知曉自己成功了,也不回答,臉上也露出一絲幹笑,遂道:“世子說誰是奸妄,那誰就是奸妄了。”
朱高熾也不置與否,皺眉道:“大師之言固然有理,但以孤所見,如今燕王府軍權全無,護衛親軍中的精銳也被宋忠調去開平。又被楊文抽走遼東一部分,現北平鎮守軍共有七衛,外加城外屯田軍,兵力將近五萬;反觀咱們燕王府三衛,不到萬數。首先,謝貴、張信和張昺這一關咱們就過不去,還談什麽靖難?”
道衍卻渾然不放在心上,說:“以老衲所見,謝貴等人雖然是奸妄所派遣來迫害北平燕王府的,但其中不乏有忠於朝廷、忠於大明之人,世子讓袁儀表去見張信,不就是為了這個原因嗎?”
朱高熾早就預料到瞞不過道衍,此時還是心裏一陣子不高興,索性閉嘴不語,道衍見氣氛有些尷尬,遂一笑道:“此事張玉在閑談時給老衲講過,說起了張信的無禮,不過以老衲之見。北平與京師相隔千裏,朝廷決斷亦需時日。其間我們還是有機會的?”
“大師說的輕鬆。北平城中七衛已在謝貴等人手中,萬一被其發現燕王府的動向,再將城外屯田軍調入城內。一旦大軍包圍王府和護衛軍營,到時候即便有通天本領,我們也是無能為力的!”
“更何況。如今宋忠屯開平,馬宣屯薊州,耿璿屯山海關。如果三方和北平都司聯合,則北平之局已定,我們斷無成功的可能!”
其實除了奉天靖難之外,朱高熾何嚐不經常推算事情發展的過程,對於他所問的,當然有所計較,否則當初也不會請袁容去見張信,朱高熾的眼光是很毒的,看準了張信沒有背景中的彷徨。不過剛才將擔心說出來,就是想聽聽道衍有什麽計劃還在瞞著自己,何況此時,還是不要太聰明的好,到時間也有了推諉的借口。
“宋忠等部雖駐紮在燕地周邊,但卻並非謝貴等人的下屬,不要說沒有朝廷的諭旨,他們不敢隨意調動,退一萬步,就算是謝貴他們知曉了咱們的行動,北平都司也必會自持兵馬遠超燕王府,若讓宋忠他們過來,必擔心其分平亂之功。所以以老衲愚見,世子剛才所說的三方兵馬,斷無來北平的可能。”道衍也不著急,慢慢的幫朱高熾分析著。
兩人都是智商極高的人物,否則朱高熾在某個時空也不會登基為帝,而道衍也不會成為一代異僧,他們東拉西扯的分析者北平的局勢,心照不宣的都在刻意的回避著一個話題,那就是一旦靖難,燕王舉家都在京師居住。將會遭到皇帝的如何對待?就算是皇帝顧及親情,但能經得住天下臣民的呼聲嗎?
所以。兩個人都在回避著這個話題,道衍繼續道:“北平都司所轄的七個鎮守衛中。經過張玉、朱能等人的努力,已經有一大半已暗中歸心燕王府,其餘的也多是遊離不定,真正鐵心跟朝廷走的隻是極少數而已。再加上沒被宋忠、楊文帶走的那部分燕王府三衛,世子實際上已擁有北平城中的近八成兵馬。”
在說到最後那一句“世子實際上已擁有北平城中的近八成兵馬。”的時候,道衍加重了語氣,是朱高熾心裏一跳,有些警覺的望著道衍,似乎在想著什麽。
姚廣孝怎麽會不知道朱高熾此時在想什麽。隻是苦於此事不能明說,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如果把燕王下場這層紙捅破,就算是朱高熾靖難,萬一皇帝對燕王起了殺心,事情也會被賴在自己身上,朱高熾會拿他姚廣孝的人頭祭燕王朱棣的墓地。
故作鎮靜,側著頭略微想了一下,試探著問道:“世子可知犯邊的倭寇被圍困在祥雲島的消息?”
點點頭。朱高熾示意知道,就這麽一問,頓時緩解了剛才尷尬的氣氛,遂說道:“大師說的可是樂亭縣的祥雲島?我聽人說過。樂亭有三島:菩提、月坨和祥雲,皆是和佛有緣,大師自然是對那裏的地形清楚的。”
“世子學識淵博。老衲佩服。”道衍恭維了一句,繼續道:“其實北平之事。已經是有了萬全的把握,老衲想再送給世子一個功德。以正北平靖難之師之名。”
朱高熾沒有接話,靜靜的看著手中道衍起草的檄文,聽他繼續說道:“朝廷不關心倭寇犯邊,隻是嚴令諸藩進京,現在山海關總兵耿璿隻是派遣部分兵卒協助遼東都司的人圍剿倭寇,以至於現在倭寇隻是被圍困,但是剿滅,非要增加兵力不可,但是北平周邊衛所眼中隻有燕王府,不敢大規模離開防區,正好讓世子得此功德。”
“大師的意思,是讓本世子取得北平後,立即揮軍樂亭,協助那裏的官兵剿滅倭寇?”朱高熾有些奇怪的問,因為他知道哪些倭寇正是道衍和袁珙等人招惹過來的,難道他們就一點也不放在心上?這樣問著,低聲琢磨著檄文上關於倭寇的細節:
“值朝中奸妄當道,不顧國之安危,挑撥皇室親疏,放任仇敵,任其禍連百姓,民之何辜,竟受奸妄一己之私所累,某乃太祖嫡孫,欽封燕王世子,願冒天下之大不韙,揮師靖難,先平倭寇靖我大明海疆以明心誌……。”
道衍耐心的等朱高熾思量了一會,才道:“世子若是揮師,老衲保證倭寇望風而降,然後殺之剮之,接聽從世子安排,老衲等人,也皆以世子為馬首是瞻。畢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世子報效朝廷出謀劃策……。”
這個主意才讓朱高熾心裏暗暗有些高興,這個建議很實際,也很及時。而且在最後道衍所指,已經奉自己為主,這更是他想聽到的。但是他畢竟是燕王世子,稍不慎就會帶來巨大損失。所以他沒有把自己的高興在臉上表現出來,說:“大師果然高見,隻是這是大事,條件、時機等方麵出不得半點差錯,還要仰仗大師多加籌謀。”
至少今天道衍的勸說十分成功,以靖難之名起事,以剿滅倭寇為名起兵,那麽以來,在軍卒的心目中,在北平百姓的印象裏,他們燕軍就是正義之師,誰來攻打,那就是奸臣,老百姓和那些大字也不識得幾個的軍卒十分容易滿足,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會跟隨者誰,很少有人去管自己是不是叛軍,朝廷距離他們太遙遠了。
無論是靖難,還是剿滅倭寇,這些都給了北平展開軍事攻勢的好時機。隻要把握住“師出有名”這條宗旨,要將這場戰爭演變成為一場靖難之役、正義之戰。那麽他們就有自保的把握。朱高熾這樣想著,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可能隻是想利用戰爭鞏固燕王府在北平的地位,至於爭霸天下的心思,距離他還很遙遠很遙遠的。
這一點,他是不會讓道衍等人知道的,因為他不是父王朱棣,他沒有辦法完全駕馭這些人,而他更加沒有父王那種雄霸天下的豪情壯誌,朱高熾唯一有的就是自知之明而已。他不是一個開拓型的人物,所以注定了不能去奢想很多事情,但是守護燕地是他的職責,是他的使命,也是他未來的所在,朱高熾相信,關於這一點,他會做好的。
在威海衛慢慢修船的遼王朱植,當聽說水師遇襲,武定侯郭英殉國的消息之後不久,便毅然決然的迅速踏上了回京之路,成為北方第一個趕回京師的藩王,據說當時朱標在第一時間接待,並給予了充分的撫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