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煌皺著眉頭,卻是有些不安,奏道:“皇上,燕王此次目的不明,但皇上準備如何處理三王之事呢?”
“看著北方傳言的聲勢,估計最多再明年就要有所動作,而高麗的韓庚、日本的無暇大師都有回話,說是萬事俱備,隻要高麗、日本一有變故,相信北平也必會有所心動,燕王此舉會不會和這些有所關聯。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況且,真如楊大人所料,燕王還有消息渠道,臣以為,那更顯其早有預謀!隻是臣有一事不解,就是此事由何人經手操辦?”
說話已經十分隱晦了,話意之中,隱藏著在朝中肯定有燕王餘黨作為內應,龐煌怎麽會聽不出來,搖搖頭,道:“齊指揮使此言差矣,今日皇上與我等商議之事,乃是錦衣衛和錦衣衛從北方快騎送到。相信除了有限的幾人外,朝中之人根本無從得知,以下官之見……。”
轉身朝皇帝深深一禮道:“請恕微臣直言,這狀況,應該出於宮中。”
朱標皺著眉頭不語,沉思著,龐煌的話正說在他的心裏,在當時的大明,限於交通不便,所以消息傳播全靠快馬、快船,長途的傳輸信息,就連信鴿也很少用到,因為出意外的可能太大,如此消息,絕對不可能放在一個飛禽身上,況且,燕王府上下,幾乎已經被梅殷監視,除非梅殷故意放水,否則絕不可能。
但是梅殷的忠心是經過驗證的,唯一的途徑,就是奏折在宮中停駐的時候有人看過。而且這麽快的傳送給朱棣,那需要多大的能量。心中一動,問龐煌道:“你以為徐妙兒…..?”
龐煌搖搖頭。回奏道:“臣不敢以為,但是徐妙兒待罪之身,皇上令小女看護,想來以小女之能,徐妙兒斷無瞞過小女的可能,不過微臣倒是想起了一些人……。”
龐煌說著,偷偷的將眼光望門角處一掃,朱標注意到禦書房前站立著的太監,明白了龐煌的意思。道:“馬琪,你去傳皇後娘娘來禦書房見駕!”
馬琪應了一聲,連忙跑了出去。朱標輕輕頷首,龐煌點點頭,朱標不由疑惑起來,這個太監可是在東宮就跟隨自己的,難道也會有什麽問題?但是宮中之事,還是讓皇後楊氏來查比較好,點點頭示意已經知道了。
隨後便命梅殷安排燕王見駕。不再提及內奸之事。
正心殿,就是原來皇城中的謹身殿,朱標在十月,接受方孝孺的奏請。按照人君之學“必以正心為本”,為了倡導一種“正心”、“正君”、“正臣”的新局麵,以禮治國。德教天下,特將謹身殿改名為正心殿。並增設正心學士一職。
三日後,也就是在正心殿中。朱標召見了燕王朱棣,望著似乎已經淡忘了的雙方,兩個人的眼睛裏都露出一絲淡泊、陌生之意。
雖然朱標自從回到大明的開始,就設定朱棣是他最大的敵人,可是現在卻感覺到,似乎沒有那個必要了。因為朱棣此時在朱標眼裏,也不過是一代梟雄而已。
世事往往很奇怪。上下數千年,曆朝曆代,都不乏出現大大小小梟雄式的人物。而他們有著自己的才華和魅力,也有著特殊的能力,更有著無比膨脹的野心,和無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之所以稱之為梟雄,那就是他們缺少一點點的形勢。
正是因為這缺少的一點點形勢,如今高高在上的俯視著朱棣,朱標突然感覺到,那個曾經是自己心腹之患的四弟,雖然一直是他心頭放不下的那塊大石,但是這次見麵,卻怎麽也讓人提不起來敵意,朱棣瘦了,雖然換好了覲見時應穿的親王袞冕服,但是仍舊掩飾不住原來方正寬厚的臉龐兩側的凹陷,眼袋也垂了下來,一向自負的美髯,雖然經過精心的修剪,但是如果仔細看上去,就可以發現其中根梢處的卷曲,襯托的朱棣愈加憔悴起來。
這就是自己一直視為心腹大患的燕王?朱標坐在禦座上,正心殿內除了朱棣,他還召見了黃子澄、方孝孺和尹昌隆等人,這些人都是削藩力量的中堅力量,用他們的博學,來應付朱棣的措辭。是朱標事先想好的,再不怎麽著,自己身為皇帝,也不能輕易的表態,多幾個槍杆子,正好可以說出自己不想說的話。
不是在正殿朝堂,所以也免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朝儀,象征性的跪叩,起身後,朱棣得到允許,呈上自己的奏折,皇帝命方孝孺當眾宣讀。
“……若周王橚所為,形跡曖昧,幸念至親,曲垂寬貸,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跡著,祖訓具在,臣何敢他議?臣之愚議,惟望陛下體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
聽著朱棣的這一番說辭,朱標不由暗暗的伸出大拇指,真不愧自己把燕王定位為梟雄之才,能屈能伸。這次覲見,一不說朝野之間的削藩形勢,二不替三王辯白,三不附和朝廷對三王的定議。
首先就把自己脫身於事外,因為削藩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朱棣就是藩王,讚同削藩就要自己做個表率,反對了則是別有用心,任何說辭都能讓別人找到攻擊的借口,而周王、代王、齊王之罪也是一樣,如果依著朝廷給三王的定性,這就不僅將弟弟們推向了地獄,而且也將自己無形之中置身於了尷尬的境地;朝廷隨時可以將話鋒一轉,說是燕王自己指責弟弟們,反倒是害了三王。
若是辯白,三王犯的可是謀反罪,辯白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可以趁勢讓朝廷個整肅燕王的機會,一個心懷不滿,早已兄弟之間密謀好,這樣豈不成了謀反的同案犯。
所以朱棣的這封奏折,顯然是琢磨了很久。簡直是滴水不漏。天衣無縫,堅決不授予旁人任何把柄。
將重新將三王定罪這個球踢回給朱標。希望皇帝“幸念至親,曲垂寬貸。以全骨肉之恩”和“臣之愚議,惟望陛下……”,但仔細品味一下,朱棣抓住朱標一向奉為真理的孝道倫理。什麽“幸念至親”和“以全骨肉之恩”及“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等等,想用剪不斷理還亂的血緣親情、家族倫理與國法之間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國法高於家族倫理與社會倫理,但在皇室之中或特殊情況下。就可以特殊對待,這就是封建王朝的特殊之處。
朱棣不為三王講情,卻試圖用親情打動皇帝,因為景泰帝一向孝順,洪武二十五年的侍奉孝康皇帝朱標,在太祖高皇帝最後的這幾年中搬至宮中居住貼身照顧,這些經過口碑,和大臣們刻意的宣傳,早已經聞達於天下。可能就是由於這樣,朱棣認為是一個突破口。
一臉的惻然,朱標做惴惴不安之狀,旁邊黃子澄看到了。心裏不由既驚又怒,他本算是性格沉穩之人,此時也再隱忍不住。當即站出說道:“王爺,您這是在以下犯上的指責皇上嗎?若是皇上不按照王爺說的辦。是不是就不顧念至親,不全骨肉之恩了?”
看著黃子澄的一臉挑釁。朱棣並不發怒,卻也是理也不理黃子澄的話語,而是進一步奏道:“朱有爋十歲小童,怎麽會知道父王謀逆?僅憑一麵之詞便拘禁藩王,臣怕有違先皇祖訓,況且代、齊二王,見諭旨而便奉召進京,毫不相疑,豈是謀反之態,臣怕如此一來,構陷親王成風,大勢之下,怎麽遵循先皇祖訓“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之語?”
黃子澄一時語塞。這諸王之罪,本就隻是個削藩的由頭,曾得到過皇帝的默許,但是若要照實追究,還真不好說出口。
朱棣不理黃子澄的挑釁,隻顧懇請皇帝。方孝孺冷眼旁觀。見燕王一口一個“先皇祖訓”,把話往宗室的方向帶領,作為臣子的他們倒是不好插言,局麵將陷被動。想了一想,沉聲道:“王爺此話差矣!國有國法,三王過錯,自有朝廷命付有司,按律處置。王爺身為藩王,自當謹守藩臣之禮;藩國以外之事,實非王爺所該過問!”
“原來是正學先生!”方孝孺名滿天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朱棣豈會沒有聽過。略一思忖,朱棣道:“正學先生乃理學名家,隻是方才的話本王聽來,卻是極沒道理!”
“洪武二十二年,太祖皇帝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洪武三十年以晉王為宗人府令,本王和周王為左右宗正。先不說周王如何,且說齊、代二王均為宗室,方先生說朝廷命付有司,可有命付宗人府?本王前幾日拜訪二哥,二哥言道,隻奉旨召二王進京,宗人府並未參與其間,那又叫何命付有司,按律處置?”
朱標暗自驚歎了一聲,轉眼看著目瞪口呆的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搖搖頭,心裏想,要論心思機敏,這般文人當真不如統禦雄兵的朱棣,明擺著的一句話就將幾人難為住,殊不知,這是朱標故意留出的後著,當下微笑著說:
“王,你也知道先皇訓導,皇親惟謀逆不赦。餘罪才有宗親會議取上裁。既然三位王涉嫌,不交與宗人府議處,那也是應該的。”
朱棣絲毫不以此為意,看到皇上發話,遂哽咽到:“陛下!太祖皇帝在世,多以友、愛、孝、悌訓誡兒孫,極重親族人倫之道。陛下昔日多受太祖教誨,如今先皇屍骨未寒,陛下便連拘三王,其在天之靈又豈能安?這又豈是尊重先皇之道?非臣言之不遜,實乃臣心不能平,陛下若要因此降罪,臣無話可說,是謫是囚,任由陛下處罰!”說著,眼中竟擠出兩滴淚來。
舉手拭去眼角水滴,繼續道:“臣與諸兄弟皆是先皇血脈,還請陛下看在宗室至親的份上,善待藩王,則國之幸甚、家之幸甚!!!”
說罷,竟然跪下,垂淚不語。
諸人皆是沒有話說。燕王口中左一個先皇、右一個太祖,抬出朱元璋來說話。令人實在是無法作答。特別是方孝孺等人,眼見著國事被燕王帶入了親情紛爭。卻礙於皇家體麵,不好插言。況且,朱棣擺出一番因為弟弟打抱不平而義憤填膺的架式,把自己裝扮成一腔熱血的忠勇之臣。反而讓眾人失去了問責的機會。
朱標沒有慌亂,卻將聲音故意低沉下來,道:“王有句話,朕十分不明白,朕弘揚朝廷法紀,怎麽在王說來。就有了朕要加害至親之意了?難道朕在王眼裏,成了隋煬帝那樣的暴虐之君了嗎?”
語氣到了最後,竟然有了陰森之意:“朕隨拘禁三王,乃是按照太祖皇帝舊製,諸王不法,可召入京師圈禁,如果朕所記不錯,當初秦、晉、周、湘等王,甚至是你燕王。不是都遭到過先皇的圈禁嗎?”
“隻要諸王心服能改,朕豈會有違倫常,王剛才說的話有些太過了點,難道是想陷朕於不義嗎?”
朱棣額頭上已經可以看見汗跡。他這番話本來是想在朝堂之上慷慨直言,也可博得一些大臣的同情。但是皇帝卻將他召見至正心殿,旁邊隨侍的幾乎全是極力讚成削藩的臣子。他已經知道不妙,斟酌了半天言語。相信不會牽涉到自己,可是皇帝三言兩語又把話題繞回了自己燕王的頭上。
難道真的如自己原先所料。皇帝本來針對的就是自己一人而已?
方孝孺等人不由一陣驚訝,但是聽見皇帝如此說辭,也有點擔憂,皇上用話封住了燕王之口,但也封住了自己削藩之路,也幸虧不是在朝堂上公然討論,否則,以後的削藩之聲,勢必會打個折扣,皇帝的金口玉言一開,說不會禍及藩王,隻會囚禁,沒有實證不會削藩,那樣以來,誰能拿住藩王的證據呢。
才想起,皇帝開始禁止議論削藩,連奏折都留中不發,到最後接受大臣們的奏章,暗示他們幾人研究削藩,但從來就沒有公開談論過這個話題,雖然在京師中就連孩童都能說出“削藩”二字,實際上,誰又敢拿到桌麵上議論呢?
朝堂之上的風向,看他們幾位大臣,而他們卻要看皇帝的意思,皇帝要是矢口不認,那麽罪魁禍首就是他們,連辯駁都無法辯駁,現在看皇帝的語氣雖然森嚴,但是話意卻有些示弱,陛下行事不像是這樣容易被左右,但是目的又是什麽呢?
朱標此時已明白,今日之局,削藩一派大臣算是吃了一個暗虧,基調不管怎麽樣,都被朱棣扯到宗室關係中,身為外臣如果勉強一再相逼,朱棣隻要說一句:天家之事,自有天子決斷,何勞爾操這心?就可以堵塞住眾人之口。
看來,自己還是高估了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的能力,見此情況,朱標果斷打斷爭執,目光威嚴的掃視群臣一眼,方對朱棣道:“王愛護之心,朕已悉知。今日朝堂之事便且罷了。”
轉而朝方孝孺等人道:“諸位卿家退下吧,王久病初愈,朕要留王在宮中一敘親情。”
看著眾人退下,又命太監前往燕王府接燕王妃、諸子進宮,思慮了一下,又吩咐去召請晉王一家前來,同時詔諭皇後,在禦花園設下家宴,款待晉王、燕王,同時慶賀燕王病愈,為之壓驚。
且不說皇宮之內的馬皇後遵旨來到禦花園。親自率著宮中的女官,指揮著太監宮女們已把太液池邊布置就緒,也不說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之家眷相見時的一番寒暄問好。
當方孝孺、黃子澄和尹昌隆等人出得正心殿,怏怏不樂的走至太常寺,在黃子澄的邀請下,諸人一起進衙門中稍息,由於剛才滿腹經綸用不到地方,卻被一個素來以粗豪著名、他們讀書人一般看不起的武夫所質問的啞口無言。
心裏不由就有些嗟歎,半晌,尹昌隆輕輕叩了一下桌子,小心翼翼的低語道:“難道皇上有意不讓宗親會議總裁?那麽到底是為什麽呢?”
黃子澄、方孝孺心中一動,知道這尹昌隆的學術雖然不怎麽樣,但是畢竟是監察禦史出身,平時最拿手的就是找尋他人的錯失,說不定會有什麽新的見解也不一定,忙定下心神,專心聽其道來。
尹昌隆見到兩位學術大家專心聽自己講話,心裏也是頗為得意,也不遮遮掩掩的,隻是往門口張望了一下,遂道:“皇親惟謀逆不赦。餘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隻許舉奏,毋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
“這麽簡單的事情,以皇上之英明,決計不會忘卻,二位大人試想,當初武定侯郭英、駙馬歐陽倫的案件,皆有在潛邸時的皇上議處主持頒布,對於此事,皇上應該駕輕就熟,就算是咱們做臣下的想不到,皇上也不會忘記宗親會議總裁這個殺手鐧的…….。”
尹昌隆說道此處,黃子澄不由眼光一閃,馬上接口說道:“不錯,更何況皇上早已經將親藩宗親全部調出京師,作為宣諭使往四麵八方,不說長短,以咱們計算,一年之內,絕對完不成使命。皇上就算是詔命晉王主持宗親會議,在此等形勢之下,也無第二種裁決結果,為何皇上卻沒有讓宗親會議總裁呢?”(未完待續。。)
“看著北方傳言的聲勢,估計最多再明年就要有所動作,而高麗的韓庚、日本的無暇大師都有回話,說是萬事俱備,隻要高麗、日本一有變故,相信北平也必會有所心動,燕王此舉會不會和這些有所關聯。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況且,真如楊大人所料,燕王還有消息渠道,臣以為,那更顯其早有預謀!隻是臣有一事不解,就是此事由何人經手操辦?”
說話已經十分隱晦了,話意之中,隱藏著在朝中肯定有燕王餘黨作為內應,龐煌怎麽會聽不出來,搖搖頭,道:“齊指揮使此言差矣,今日皇上與我等商議之事,乃是錦衣衛和錦衣衛從北方快騎送到。相信除了有限的幾人外,朝中之人根本無從得知,以下官之見……。”
轉身朝皇帝深深一禮道:“請恕微臣直言,這狀況,應該出於宮中。”
朱標皺著眉頭不語,沉思著,龐煌的話正說在他的心裏,在當時的大明,限於交通不便,所以消息傳播全靠快馬、快船,長途的傳輸信息,就連信鴿也很少用到,因為出意外的可能太大,如此消息,絕對不可能放在一個飛禽身上,況且,燕王府上下,幾乎已經被梅殷監視,除非梅殷故意放水,否則絕不可能。
但是梅殷的忠心是經過驗證的,唯一的途徑,就是奏折在宮中停駐的時候有人看過。而且這麽快的傳送給朱棣,那需要多大的能量。心中一動,問龐煌道:“你以為徐妙兒…..?”
龐煌搖搖頭。回奏道:“臣不敢以為,但是徐妙兒待罪之身,皇上令小女看護,想來以小女之能,徐妙兒斷無瞞過小女的可能,不過微臣倒是想起了一些人……。”
龐煌說著,偷偷的將眼光望門角處一掃,朱標注意到禦書房前站立著的太監,明白了龐煌的意思。道:“馬琪,你去傳皇後娘娘來禦書房見駕!”
馬琪應了一聲,連忙跑了出去。朱標輕輕頷首,龐煌點點頭,朱標不由疑惑起來,這個太監可是在東宮就跟隨自己的,難道也會有什麽問題?但是宮中之事,還是讓皇後楊氏來查比較好,點點頭示意已經知道了。
隨後便命梅殷安排燕王見駕。不再提及內奸之事。
正心殿,就是原來皇城中的謹身殿,朱標在十月,接受方孝孺的奏請。按照人君之學“必以正心為本”,為了倡導一種“正心”、“正君”、“正臣”的新局麵,以禮治國。德教天下,特將謹身殿改名為正心殿。並增設正心學士一職。
三日後,也就是在正心殿中。朱標召見了燕王朱棣,望著似乎已經淡忘了的雙方,兩個人的眼睛裏都露出一絲淡泊、陌生之意。
雖然朱標自從回到大明的開始,就設定朱棣是他最大的敵人,可是現在卻感覺到,似乎沒有那個必要了。因為朱棣此時在朱標眼裏,也不過是一代梟雄而已。
世事往往很奇怪。上下數千年,曆朝曆代,都不乏出現大大小小梟雄式的人物。而他們有著自己的才華和魅力,也有著特殊的能力,更有著無比膨脹的野心,和無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之所以稱之為梟雄,那就是他們缺少一點點的形勢。
正是因為這缺少的一點點形勢,如今高高在上的俯視著朱棣,朱標突然感覺到,那個曾經是自己心腹之患的四弟,雖然一直是他心頭放不下的那塊大石,但是這次見麵,卻怎麽也讓人提不起來敵意,朱棣瘦了,雖然換好了覲見時應穿的親王袞冕服,但是仍舊掩飾不住原來方正寬厚的臉龐兩側的凹陷,眼袋也垂了下來,一向自負的美髯,雖然經過精心的修剪,但是如果仔細看上去,就可以發現其中根梢處的卷曲,襯托的朱棣愈加憔悴起來。
這就是自己一直視為心腹大患的燕王?朱標坐在禦座上,正心殿內除了朱棣,他還召見了黃子澄、方孝孺和尹昌隆等人,這些人都是削藩力量的中堅力量,用他們的博學,來應付朱棣的措辭。是朱標事先想好的,再不怎麽著,自己身為皇帝,也不能輕易的表態,多幾個槍杆子,正好可以說出自己不想說的話。
不是在正殿朝堂,所以也免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朝儀,象征性的跪叩,起身後,朱棣得到允許,呈上自己的奏折,皇帝命方孝孺當眾宣讀。
“……若周王橚所為,形跡曖昧,幸念至親,曲垂寬貸,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跡著,祖訓具在,臣何敢他議?臣之愚議,惟望陛下體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
聽著朱棣的這一番說辭,朱標不由暗暗的伸出大拇指,真不愧自己把燕王定位為梟雄之才,能屈能伸。這次覲見,一不說朝野之間的削藩形勢,二不替三王辯白,三不附和朝廷對三王的定議。
首先就把自己脫身於事外,因為削藩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朱棣就是藩王,讚同削藩就要自己做個表率,反對了則是別有用心,任何說辭都能讓別人找到攻擊的借口,而周王、代王、齊王之罪也是一樣,如果依著朝廷給三王的定性,這就不僅將弟弟們推向了地獄,而且也將自己無形之中置身於了尷尬的境地;朝廷隨時可以將話鋒一轉,說是燕王自己指責弟弟們,反倒是害了三王。
若是辯白,三王犯的可是謀反罪,辯白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可以趁勢讓朝廷個整肅燕王的機會,一個心懷不滿,早已兄弟之間密謀好,這樣豈不成了謀反的同案犯。
所以朱棣的這封奏折,顯然是琢磨了很久。簡直是滴水不漏。天衣無縫,堅決不授予旁人任何把柄。
將重新將三王定罪這個球踢回給朱標。希望皇帝“幸念至親,曲垂寬貸。以全骨肉之恩”和“臣之愚議,惟望陛下……”,但仔細品味一下,朱棣抓住朱標一向奉為真理的孝道倫理。什麽“幸念至親”和“以全骨肉之恩”及“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等等,想用剪不斷理還亂的血緣親情、家族倫理與國法之間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國法高於家族倫理與社會倫理,但在皇室之中或特殊情況下。就可以特殊對待,這就是封建王朝的特殊之處。
朱棣不為三王講情,卻試圖用親情打動皇帝,因為景泰帝一向孝順,洪武二十五年的侍奉孝康皇帝朱標,在太祖高皇帝最後的這幾年中搬至宮中居住貼身照顧,這些經過口碑,和大臣們刻意的宣傳,早已經聞達於天下。可能就是由於這樣,朱棣認為是一個突破口。
一臉的惻然,朱標做惴惴不安之狀,旁邊黃子澄看到了。心裏不由既驚又怒,他本算是性格沉穩之人,此時也再隱忍不住。當即站出說道:“王爺,您這是在以下犯上的指責皇上嗎?若是皇上不按照王爺說的辦。是不是就不顧念至親,不全骨肉之恩了?”
看著黃子澄的一臉挑釁。朱棣並不發怒,卻也是理也不理黃子澄的話語,而是進一步奏道:“朱有爋十歲小童,怎麽會知道父王謀逆?僅憑一麵之詞便拘禁藩王,臣怕有違先皇祖訓,況且代、齊二王,見諭旨而便奉召進京,毫不相疑,豈是謀反之態,臣怕如此一來,構陷親王成風,大勢之下,怎麽遵循先皇祖訓“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之語?”
黃子澄一時語塞。這諸王之罪,本就隻是個削藩的由頭,曾得到過皇帝的默許,但是若要照實追究,還真不好說出口。
朱棣不理黃子澄的挑釁,隻顧懇請皇帝。方孝孺冷眼旁觀。見燕王一口一個“先皇祖訓”,把話往宗室的方向帶領,作為臣子的他們倒是不好插言,局麵將陷被動。想了一想,沉聲道:“王爺此話差矣!國有國法,三王過錯,自有朝廷命付有司,按律處置。王爺身為藩王,自當謹守藩臣之禮;藩國以外之事,實非王爺所該過問!”
“原來是正學先生!”方孝孺名滿天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朱棣豈會沒有聽過。略一思忖,朱棣道:“正學先生乃理學名家,隻是方才的話本王聽來,卻是極沒道理!”
“洪武二十二年,太祖皇帝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洪武三十年以晉王為宗人府令,本王和周王為左右宗正。先不說周王如何,且說齊、代二王均為宗室,方先生說朝廷命付有司,可有命付宗人府?本王前幾日拜訪二哥,二哥言道,隻奉旨召二王進京,宗人府並未參與其間,那又叫何命付有司,按律處置?”
朱標暗自驚歎了一聲,轉眼看著目瞪口呆的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搖搖頭,心裏想,要論心思機敏,這般文人當真不如統禦雄兵的朱棣,明擺著的一句話就將幾人難為住,殊不知,這是朱標故意留出的後著,當下微笑著說:
“王,你也知道先皇訓導,皇親惟謀逆不赦。餘罪才有宗親會議取上裁。既然三位王涉嫌,不交與宗人府議處,那也是應該的。”
朱棣絲毫不以此為意,看到皇上發話,遂哽咽到:“陛下!太祖皇帝在世,多以友、愛、孝、悌訓誡兒孫,極重親族人倫之道。陛下昔日多受太祖教誨,如今先皇屍骨未寒,陛下便連拘三王,其在天之靈又豈能安?這又豈是尊重先皇之道?非臣言之不遜,實乃臣心不能平,陛下若要因此降罪,臣無話可說,是謫是囚,任由陛下處罰!”說著,眼中竟擠出兩滴淚來。
舉手拭去眼角水滴,繼續道:“臣與諸兄弟皆是先皇血脈,還請陛下看在宗室至親的份上,善待藩王,則國之幸甚、家之幸甚!!!”
說罷,竟然跪下,垂淚不語。
諸人皆是沒有話說。燕王口中左一個先皇、右一個太祖,抬出朱元璋來說話。令人實在是無法作答。特別是方孝孺等人,眼見著國事被燕王帶入了親情紛爭。卻礙於皇家體麵,不好插言。況且,朱棣擺出一番因為弟弟打抱不平而義憤填膺的架式,把自己裝扮成一腔熱血的忠勇之臣。反而讓眾人失去了問責的機會。
朱標沒有慌亂,卻將聲音故意低沉下來,道:“王有句話,朕十分不明白,朕弘揚朝廷法紀,怎麽在王說來。就有了朕要加害至親之意了?難道朕在王眼裏,成了隋煬帝那樣的暴虐之君了嗎?”
語氣到了最後,竟然有了陰森之意:“朕隨拘禁三王,乃是按照太祖皇帝舊製,諸王不法,可召入京師圈禁,如果朕所記不錯,當初秦、晉、周、湘等王,甚至是你燕王。不是都遭到過先皇的圈禁嗎?”
“隻要諸王心服能改,朕豈會有違倫常,王剛才說的話有些太過了點,難道是想陷朕於不義嗎?”
朱棣額頭上已經可以看見汗跡。他這番話本來是想在朝堂之上慷慨直言,也可博得一些大臣的同情。但是皇帝卻將他召見至正心殿,旁邊隨侍的幾乎全是極力讚成削藩的臣子。他已經知道不妙,斟酌了半天言語。相信不會牽涉到自己,可是皇帝三言兩語又把話題繞回了自己燕王的頭上。
難道真的如自己原先所料。皇帝本來針對的就是自己一人而已?
方孝孺等人不由一陣驚訝,但是聽見皇帝如此說辭,也有點擔憂,皇上用話封住了燕王之口,但也封住了自己削藩之路,也幸虧不是在朝堂上公然討論,否則,以後的削藩之聲,勢必會打個折扣,皇帝的金口玉言一開,說不會禍及藩王,隻會囚禁,沒有實證不會削藩,那樣以來,誰能拿住藩王的證據呢。
才想起,皇帝開始禁止議論削藩,連奏折都留中不發,到最後接受大臣們的奏章,暗示他們幾人研究削藩,但從來就沒有公開談論過這個話題,雖然在京師中就連孩童都能說出“削藩”二字,實際上,誰又敢拿到桌麵上議論呢?
朝堂之上的風向,看他們幾位大臣,而他們卻要看皇帝的意思,皇帝要是矢口不認,那麽罪魁禍首就是他們,連辯駁都無法辯駁,現在看皇帝的語氣雖然森嚴,但是話意卻有些示弱,陛下行事不像是這樣容易被左右,但是目的又是什麽呢?
朱標此時已明白,今日之局,削藩一派大臣算是吃了一個暗虧,基調不管怎麽樣,都被朱棣扯到宗室關係中,身為外臣如果勉強一再相逼,朱棣隻要說一句:天家之事,自有天子決斷,何勞爾操這心?就可以堵塞住眾人之口。
看來,自己還是高估了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的能力,見此情況,朱標果斷打斷爭執,目光威嚴的掃視群臣一眼,方對朱棣道:“王愛護之心,朕已悉知。今日朝堂之事便且罷了。”
轉而朝方孝孺等人道:“諸位卿家退下吧,王久病初愈,朕要留王在宮中一敘親情。”
看著眾人退下,又命太監前往燕王府接燕王妃、諸子進宮,思慮了一下,又吩咐去召請晉王一家前來,同時詔諭皇後,在禦花園設下家宴,款待晉王、燕王,同時慶賀燕王病愈,為之壓驚。
且不說皇宮之內的馬皇後遵旨來到禦花園。親自率著宮中的女官,指揮著太監宮女們已把太液池邊布置就緒,也不說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之家眷相見時的一番寒暄問好。
當方孝孺、黃子澄和尹昌隆等人出得正心殿,怏怏不樂的走至太常寺,在黃子澄的邀請下,諸人一起進衙門中稍息,由於剛才滿腹經綸用不到地方,卻被一個素來以粗豪著名、他們讀書人一般看不起的武夫所質問的啞口無言。
心裏不由就有些嗟歎,半晌,尹昌隆輕輕叩了一下桌子,小心翼翼的低語道:“難道皇上有意不讓宗親會議總裁?那麽到底是為什麽呢?”
黃子澄、方孝孺心中一動,知道這尹昌隆的學術雖然不怎麽樣,但是畢竟是監察禦史出身,平時最拿手的就是找尋他人的錯失,說不定會有什麽新的見解也不一定,忙定下心神,專心聽其道來。
尹昌隆見到兩位學術大家專心聽自己講話,心裏也是頗為得意,也不遮遮掩掩的,隻是往門口張望了一下,遂道:“皇親惟謀逆不赦。餘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隻許舉奏,毋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
“這麽簡單的事情,以皇上之英明,決計不會忘卻,二位大人試想,當初武定侯郭英、駙馬歐陽倫的案件,皆有在潛邸時的皇上議處主持頒布,對於此事,皇上應該駕輕就熟,就算是咱們做臣下的想不到,皇上也不會忘記宗親會議總裁這個殺手鐧的…….。”
尹昌隆說道此處,黃子澄不由眼光一閃,馬上接口說道:“不錯,更何況皇上早已經將親藩宗親全部調出京師,作為宣諭使往四麵八方,不說長短,以咱們計算,一年之內,絕對完不成使命。皇上就算是詔命晉王主持宗親會議,在此等形勢之下,也無第二種裁決結果,為何皇上卻沒有讓宗親會議總裁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