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
“魏國公徐輝祖!在陝西除了秦王和燕王之外,還有誰能有威信使喚動都司兵卒呢。”
“那就據實稟報皇上,嚴查徐輝祖。”
“駙馬,那樣可不行啊。”
“為什麽?”
“其一,說他幕後操縱沒有一點證據,身為魏國公,哪能說查就查呢?其二,魏國公秉公廉明在陝西頗有清譽,倘無充足理由,難堵眾口;其三,所以涉案關鍵之人都是在逃或者失蹤,特別是趙保,和秦王殿下脫不了關係,如果這人真的被人利用緊咬著燕王不放,再有人縱容他們竄來京師,告到大理寺,也總是有些麻煩。”
“楊鎮,你這叫杞人憂天,犯不著。你不是說陝西三司已經行文通緝鄭隆和趙保嗎?區區小吏以忤逆朝廷之罪逃匿,還有一個冒充欽差四處招搖,各處已然張下天羅地網,必被捕無疑;退一步說,僥幸漏網,來到京師,又有何妨?明日通知應天府,在京師各處畫影圖形,捕殺趙保;再給刑部、大理寺打個招呼,特別是那趙保一在京師露麵,格殺勿論。”
“你也莫小看這件事,看來這次他們是拚著魚死網破硬到底。他的一舉一動,我看並非孤立,除了魏國公徐輝祖,恐怕還有涼州知府,你瞧這個。”
接過楊鎮從西安帶回的謠辭看了看,聽了介紹這謠辭遍貼涼州城,現在不管是西安城還是涼州、蘭州的百姓商賈基本上都已經認定是燕王走私的情形,輕蔑地將帖子一扔。不屑地說道:
“這又有什麽,肖小歹徒辱罵朝廷者尚且偶有發案。用這破爛小帖詆毀皇室能有甚用?大明江山幅員遼闊,以全國一萬萬人口之眾出了幾個小小爬蟲又有什麽奇怪!我倒是不明白。那鄭隆如何能在四處畫影圖形的環境裏,大肆張貼這些帖子呢?”
“這謠辭這帖子恐怕並非那鄭隆所貼,可能是他們的同黨。當時我尚在西安,鄭隆已逃進終南山,陝西按察司衙門和涼州捕快正尾隨追捕,他是不可能也不敢到亂來的。”
“這不就得了。你盡管照實說,反正不這次是真的不關咱們的事情,你也可以盡管寬心,京師六部三司大小官吏。誰敢真的和皇子作對?販運走私莫說沒有憑據,即使撲朔迷離真真假假,誰又能奈何的了燕王呢?”
“再說了,就算是追究出秦王和燕王經商之事,又能如何,現在又不是太祖高皇帝的洪武年間,現在就算是尋常藩王,對於經商不但允許,而且享受有很大的優惠。秦王和燕王那些生意,又能讓皇上如何生氣呢?倒是這次攀誣皇子的幕後主使者會有什麽下場,本駙馬翹首以待啊!!!”
楊鎮苦笑著聽著他這位駙馬發火,有些不以為然。卻也不敢過於得罪這個駙馬都尉,因為龐煌暫時是燕王的支持者,現在解縉等人被禁足在府中。不允許出府的同時,也不允許有人探視。現在唯一能在皇上麵前說上話的,就是麵前的這位駙馬都尉。也是皇上的親姑父,雖然已經很久沒有為官,隻是在宗人府閑職,但絕對是皇帝頗為尊重的人之一。
也正因為好久沒有在正規的官場之上浸淫的緣故,讓這個駙馬都尉還保留著之前的暴躁,對於當今皇上的政策也有所誤解,龐煌嘴裏所謂的藩王可以經商,還有一定優惠的後麵,其實還有一條,那就是放棄了自己和自己子孫被分封的權力之後,才可以允許皇室經商,這個政策雖然早就已經存在,但是真正放棄的卻沒有幾個,因為那樣等於和皇室脫離了部分關係,連宗人府也進不了,不是和其他皇室成員生疏了嗎?
那有人這麽傻的去利用這一條呢?特別是燕王,難道是讓燕王為了經商而放棄繼承皇位的機會嗎?特別是太子現在有子嗣的情況之下,對於其他兩個皇子的情況更是不利,如今這個時候,怎麽樣也不能提出放棄之說,更不能讓皇上有所誤解。
是誰募集了這麽一大批的貨物走私,企圖嫁禍於秦王朱樉,但又故意留下一些痕跡?
都司的兵卒路過涼州正好幫忙,真的可能事出偶然嗎?趙保是在為誰效忠,暗地裏卻又是為誰效忠呢?鄭隆去那裏了?是被滅口,還是被隱藏起來做最後一擊?
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為了謎團,正如之前的朝廷官員在京師遇刺一案,在背後涉及了很多人物,他們好像是在挑戰朱元璋的耐心,也好像已經看清楚了皇帝不想殺人的心思,於是更是膽大一些,直接動用了很多人力、物力。想要用輿論的力量迫使皇上做出一些事情。
龐煌太明白了,這種事情在另一個時空的大明王朝不知道出現了多少次,比如說正德年間的朝廷大臣和以劉瑾為首的八虎之間的爭鬥,還有東林黨和宦官的不死不休,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在如今的時空似乎不會再發生這些人物,但是諸如此類的事情卻永遠不會杜絕。
就算是皇帝廢除了中書省製度又怎麽樣,現在隻是一代而已,新興的勢力集團已經在大明朝堂之上出現了,皇帝的諸多兒子後麵,各有自己的追隨者,而每個追隨者後麵都有自己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句話在此時作為總結是最為恰當的。
曆史可以證明很多事情,但卻很少能拿來作為借鑒對象,因為那都是一些失敗的案例,記得朱元璋翻閱曆朝各代的曆史,在很多前皇帝的一些思路裏麵,隱隱看出了他們對國家大事的焦灼不安,他借鑒了唐宋時丞相成了權臣的曆史弊端,費盡了心思割除了丞相的職司,但是卻將所有的國家大事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了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但是子子孫孫卻不能繼承他的勤勉。還是要將國家大事托付給另外的人,於是造成了宦官之禍還有黨爭之局。
再比如。朱元璋借鑒隋唐、蒙元時的藩鎮之禍,於是大力的推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誰知道自己屍骨未寒,就爆發了所謂的靖難之役,而在百餘年後,皇室後裔又成了國家的一大財政負擔。
國家大勢,根本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就算是另一個時空中六百年後的世界又怎麽樣呢?繁華經濟的背後,總是隱藏著陣陣的痛楚。也根本沒有給自己任何可以借鑒的東西,以至於龐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如朱元璋這個沒有念過書的皇帝。
因為朱元璋沒有任何顧慮,可以一直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比如說剝貪官的皮,做成稻草人掛在衙門旁邊作為警示,比如說屢屢操起大刀,砍向一切可以威脅到他的地位和大明江山的人,哪怕是有一點點可能,朱元璋也不會放過。
沒有人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包括憑空多了六百年曆史經驗的龐煌也是在其的威勢下默默不出聲。對其不敢有一點質疑。
雖然回到大明幾十年了。在很多事情上,龐煌仍然遵循著另一個時空的規則去做事。不過有很多事,在集權的統治下,更加容易實行了而已。
也就是如此容易。龐煌才能夠讓才朱元璋漸漸放鬆了戒備,各種政策的陸續實行,加上大明上下現在表麵的繁華。實際控製的廣闊疆土,一切都讓朱元璋陶醉在自己的功勳之中。
也的確。沒有人比龐煌能感受到自己給大明帶來的變化,所以一時的陶醉在所難免。但是好景不長,隨著他的五十大壽的即將來到,也隨著自己身體的逐漸不適,大明帝國的儲君爭端已經在不知不覺的開始了。
誰在幕後操縱,誰在煽風點火,又是誰在落井下石,朱元璋作為帝王,還是很快的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因為在如今的大明,朱元璋的帝王之威依舊是無人能夠替代,大臣們可以選擇今後所要效忠的對象,但是當今的皇帝依舊使他們心中的陰影。不敢明著對抗。
事情調查清楚了,但是龐煌的心卻沉了下去,這次的調查所遭受的阻力,要比上次京師之中的遇刺之事調查費勁的多。
每一個線索都有千絲萬縷的頭緒,需要很長時間的推敲和揣摩,每每一件事情,都有著無數種的說法,想要分辨出真假十分困難,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朱元璋才悟出了一個緣由,那就是他對大明帝國的掌控能力已經開始下降了。
無論是錦衣衛還是朝堂之上,都有各派係的力量參雜其中,朱元璋頻頻更換官員的弊端終於顯現出來,那就是每更換一次官員,那肯定會有嫡係繼續留在原先的部門當中,遠到最初掌控朝堂之上的胡惟庸、掌控錦衣衛的蔣瓛,雖然過了十餘年,但其中還有他們隱藏的棋子在暗中操作一些事情。
大明如今沒有宰相,但是每個手握過大權的人手中都像是一個小宰相,他們手裏有十分龐大的資源,也許是門生學徒,也許是心腹手下,更或許隻是他們的家丁仆人。
正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們在位時不斷的提拔心腹,就算是從哪個位置上退下來之後,手中還握著不少人情牌,二十餘年的積累,的確是不能小看了。
朱元璋仍舊沒有動,他冷眼旁觀著事態發展,解綸見了陝西按察使張亮,龐煌見了秦王府長史楊鎮,徐輝祖回了自己的府邸之中等候聖旨,隻有一個西北都司的總督楚越,此時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驛館中悶悶不樂。
楚越不知道皇帝召他們進京到底是福是禍,也不知道為什麽皇上遲遲不肯召見他們。他已經快六十歲了,從大明開始改革軍製時的一個指揮使,到了現在一方都司的巡撫,真的是很不容易,而且,他的巡撫任期還有一年就要到了,屆時他會回到京師或者告老還鄉,難道真的不能落個善終嗎?
在京師已經近半個月了。楚越在驛館內坐臥不寧。他忽然接到西北都司西安守備師指揮使劉進的密信,透露了一個使他驚愕的信息:涼州衛指揮使自盡身亡了。
涼州衛指揮使何宇正是那天擅自命令兵卒控製局勢的指揮者。為了這件事,楚越已經將其扣押起來。關在西安城內交與西安守備師看管,隨時等候皇上的調查,誰知道自己離開西安不過月餘,何宇怎麽就自盡了呢?
楚越是最沒有背景的人,就算是有,他的背景也是皇帝本人,再加上皇帝最忌諱的是朝廷大臣和軍方來往,所以楚越進京以來,由於牽涉重大。所以一直都沒有朋友敢冒險找他敘舊,這也是他煩躁的原因之一。正因為他沒有背景,別人也不敢冒著皇上怪罪的危險來拉攏他,所以楚越所知道的版本最為簡單。
那就是,有馬車五十餘輛各種貨物,說是朝廷慰問邊塞將士之物。押運車隊的人自稱是秦王府的庶務總管趙保。過涼州河橋時拒絕海關查驗,並和海關役吏展開對峙,並開始廝殺,正好河橋乃是守備師訓練歸來時三團要走的必經之路。看見兩方廝殺,於是團長何宇下令將雙方隔開,並給予扣留,準備交與涼州知府處理。
但是由於處理不善。在混亂之中造成了海關巡檢使鄭隆、自稱是秦王府庶務總管的趙保兩人同時失蹤,而貨物在規整之後也短少了很多。
這件事本來十分容易分辨,但是鄭隆和趙保的失蹤。加上貨物根本沒有證據說是燕王或者秦王所有,所以在陝西官場上根本也沒有人敢將此事往皇子身上攀誣。但是民間不一樣,隨著西安城內通貼二皇子走私謀取暴利的謠辭出現。楚越也感到此事十分蹊蹺,據屬下暗中報告,的確有人親耳聽說看見那些馬車上的旗幟和自稱為趙保的人出現過。
此事關係重大,楚越誠惶誠恐,夙夜難安,惟有以幹涉地方政務為由將何宇扣押,然後接到諭旨後,星夜趕往京師。
按理來說,這件事從表麵上看,何宇做的並沒有錯,在大明境內,大明的將士看見有人廝殺,難道還能置之不理嗎,但是現在風聞的消息,加上皇上的態度,讓楚越在驛館內越想越覺得可疑。
轉念一想,事情並不那麽簡單。其一,趙保走私牽涉二皇子與否證據不足,至於這種謠辭,可說成是歹徒無中生有,惡意中傷,誹謗皇親;其二,陝西布政司和按察司應該首當其衝為其遮掩,可是為何還會鬧的這麽大;其三,皇上調自己回京,估計已經對都司內管理起了疑心,這次何宇的自盡更能表示出其中的蹊蹺來……。
楚越捧著密信發呆,忽然侍衛來報:“督爺,駙馬爺來了。”
心裏一慌,將密信急往袖中一塞,問:“哪位駙馬?”
“大長駙馬都尉龐煌龐大人。”
“快快有請。”
楚越匆忙走出客廳,跨進庭院,見龐煌走來,拱手相迎。二人來到客廳,侍女獻茶。寒暄一番之後,龐煌問道:“據說巡撫大人深居簡出,可曾聽到什麽風聲?”
楚越心裏一格登,難道駙馬知道自己屬下寄來的密函?他望著駙馬那一張顯得有些蒼老的麵龐,那一雙眼睛正友善地望著他,“不可能,駙馬不可能知道。”於是笑道:“皇上不喜軍政雙方來往,再加上今日來京的緣由,所以老夫一直在閉門深省,確是不諳朝野新聞,駙馬所說風聲指的是……?”
“我見過秦王府長史楊鎮了。”
“是嗎?”楚越吃驚地問道。龐煌這麽的不知避諱,也不知到底為了什麽?作為駙馬都尉,皇帝一直寵信的人,私自見藩王府長史,還要來見自己這個都司巡撫,難道就不怕皇上不高興嗎?還是想暗示一些什麽呢?
“巡撫大人,敢過來找你,本駙馬就不怕有流言蜚語,這次我過來,隻是想問一問你對此事的看法如何?”
“這是皇上的意思?”楚越還是小心翼翼的試探著。
“不是,皇上沒有讓本駙馬前來,來之前也沒有見過皇上。”
“咳!咳!”楚越極力掩飾著自己的尷尬,他真的有些迷茫了,誰給了龐煌這麽大的膽子,不過龐煌縱然是駙馬都尉,楚越也是一方巡撫,心裏自然不怕這麽多,於是搖搖頭。
“既然巡撫大人不願意談及此事,那麽本駙馬是否可以問一問,巡撫大人對於最近關於勇王的傳言是真是假,關於這一點,巡撫大人可以發表一下見解吧?”
“噢!駙馬要問,老夫總要回答的。”楚越將茶碗蓋子輕輕地刮著茶葉,也不去喝,似是自語,又好像對龐煌說道:“亦真亦假,不真不假,誰說得透呢?”
一陣短暫的沉默以後,龐煌探身道:“巡撫大人的意思,是那勇王正在做出一種姿態,關於他的傳言,如果處理得當,那就是假的,如果處理不當,也隨時可以變成真正的行動。本駙馬這麽以為,應該是沒有錯吧?”(未完待續。。。)
“魏國公徐輝祖!在陝西除了秦王和燕王之外,還有誰能有威信使喚動都司兵卒呢。”
“那就據實稟報皇上,嚴查徐輝祖。”
“駙馬,那樣可不行啊。”
“為什麽?”
“其一,說他幕後操縱沒有一點證據,身為魏國公,哪能說查就查呢?其二,魏國公秉公廉明在陝西頗有清譽,倘無充足理由,難堵眾口;其三,所以涉案關鍵之人都是在逃或者失蹤,特別是趙保,和秦王殿下脫不了關係,如果這人真的被人利用緊咬著燕王不放,再有人縱容他們竄來京師,告到大理寺,也總是有些麻煩。”
“楊鎮,你這叫杞人憂天,犯不著。你不是說陝西三司已經行文通緝鄭隆和趙保嗎?區區小吏以忤逆朝廷之罪逃匿,還有一個冒充欽差四處招搖,各處已然張下天羅地網,必被捕無疑;退一步說,僥幸漏網,來到京師,又有何妨?明日通知應天府,在京師各處畫影圖形,捕殺趙保;再給刑部、大理寺打個招呼,特別是那趙保一在京師露麵,格殺勿論。”
“你也莫小看這件事,看來這次他們是拚著魚死網破硬到底。他的一舉一動,我看並非孤立,除了魏國公徐輝祖,恐怕還有涼州知府,你瞧這個。”
接過楊鎮從西安帶回的謠辭看了看,聽了介紹這謠辭遍貼涼州城,現在不管是西安城還是涼州、蘭州的百姓商賈基本上都已經認定是燕王走私的情形,輕蔑地將帖子一扔。不屑地說道:
“這又有什麽,肖小歹徒辱罵朝廷者尚且偶有發案。用這破爛小帖詆毀皇室能有甚用?大明江山幅員遼闊,以全國一萬萬人口之眾出了幾個小小爬蟲又有什麽奇怪!我倒是不明白。那鄭隆如何能在四處畫影圖形的環境裏,大肆張貼這些帖子呢?”
“這謠辭這帖子恐怕並非那鄭隆所貼,可能是他們的同黨。當時我尚在西安,鄭隆已逃進終南山,陝西按察司衙門和涼州捕快正尾隨追捕,他是不可能也不敢到亂來的。”
“這不就得了。你盡管照實說,反正不這次是真的不關咱們的事情,你也可以盡管寬心,京師六部三司大小官吏。誰敢真的和皇子作對?販運走私莫說沒有憑據,即使撲朔迷離真真假假,誰又能奈何的了燕王呢?”
“再說了,就算是追究出秦王和燕王經商之事,又能如何,現在又不是太祖高皇帝的洪武年間,現在就算是尋常藩王,對於經商不但允許,而且享受有很大的優惠。秦王和燕王那些生意,又能讓皇上如何生氣呢?倒是這次攀誣皇子的幕後主使者會有什麽下場,本駙馬翹首以待啊!!!”
楊鎮苦笑著聽著他這位駙馬發火,有些不以為然。卻也不敢過於得罪這個駙馬都尉,因為龐煌暫時是燕王的支持者,現在解縉等人被禁足在府中。不允許出府的同時,也不允許有人探視。現在唯一能在皇上麵前說上話的,就是麵前的這位駙馬都尉。也是皇上的親姑父,雖然已經很久沒有為官,隻是在宗人府閑職,但絕對是皇帝頗為尊重的人之一。
也正因為好久沒有在正規的官場之上浸淫的緣故,讓這個駙馬都尉還保留著之前的暴躁,對於當今皇上的政策也有所誤解,龐煌嘴裏所謂的藩王可以經商,還有一定優惠的後麵,其實還有一條,那就是放棄了自己和自己子孫被分封的權力之後,才可以允許皇室經商,這個政策雖然早就已經存在,但是真正放棄的卻沒有幾個,因為那樣等於和皇室脫離了部分關係,連宗人府也進不了,不是和其他皇室成員生疏了嗎?
那有人這麽傻的去利用這一條呢?特別是燕王,難道是讓燕王為了經商而放棄繼承皇位的機會嗎?特別是太子現在有子嗣的情況之下,對於其他兩個皇子的情況更是不利,如今這個時候,怎麽樣也不能提出放棄之說,更不能讓皇上有所誤解。
是誰募集了這麽一大批的貨物走私,企圖嫁禍於秦王朱樉,但又故意留下一些痕跡?
都司的兵卒路過涼州正好幫忙,真的可能事出偶然嗎?趙保是在為誰效忠,暗地裏卻又是為誰效忠呢?鄭隆去那裏了?是被滅口,還是被隱藏起來做最後一擊?
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為了謎團,正如之前的朝廷官員在京師遇刺一案,在背後涉及了很多人物,他們好像是在挑戰朱元璋的耐心,也好像已經看清楚了皇帝不想殺人的心思,於是更是膽大一些,直接動用了很多人力、物力。想要用輿論的力量迫使皇上做出一些事情。
龐煌太明白了,這種事情在另一個時空的大明王朝不知道出現了多少次,比如說正德年間的朝廷大臣和以劉瑾為首的八虎之間的爭鬥,還有東林黨和宦官的不死不休,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在如今的時空似乎不會再發生這些人物,但是諸如此類的事情卻永遠不會杜絕。
就算是皇帝廢除了中書省製度又怎麽樣,現在隻是一代而已,新興的勢力集團已經在大明朝堂之上出現了,皇帝的諸多兒子後麵,各有自己的追隨者,而每個追隨者後麵都有自己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句話在此時作為總結是最為恰當的。
曆史可以證明很多事情,但卻很少能拿來作為借鑒對象,因為那都是一些失敗的案例,記得朱元璋翻閱曆朝各代的曆史,在很多前皇帝的一些思路裏麵,隱隱看出了他們對國家大事的焦灼不安,他借鑒了唐宋時丞相成了權臣的曆史弊端,費盡了心思割除了丞相的職司,但是卻將所有的國家大事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了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但是子子孫孫卻不能繼承他的勤勉。還是要將國家大事托付給另外的人,於是造成了宦官之禍還有黨爭之局。
再比如。朱元璋借鑒隋唐、蒙元時的藩鎮之禍,於是大力的推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誰知道自己屍骨未寒,就爆發了所謂的靖難之役,而在百餘年後,皇室後裔又成了國家的一大財政負擔。
國家大勢,根本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就算是另一個時空中六百年後的世界又怎麽樣呢?繁華經濟的背後,總是隱藏著陣陣的痛楚。也根本沒有給自己任何可以借鑒的東西,以至於龐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如朱元璋這個沒有念過書的皇帝。
因為朱元璋沒有任何顧慮,可以一直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比如說剝貪官的皮,做成稻草人掛在衙門旁邊作為警示,比如說屢屢操起大刀,砍向一切可以威脅到他的地位和大明江山的人,哪怕是有一點點可能,朱元璋也不會放過。
沒有人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包括憑空多了六百年曆史經驗的龐煌也是在其的威勢下默默不出聲。對其不敢有一點質疑。
雖然回到大明幾十年了。在很多事情上,龐煌仍然遵循著另一個時空的規則去做事。不過有很多事,在集權的統治下,更加容易實行了而已。
也就是如此容易。龐煌才能夠讓才朱元璋漸漸放鬆了戒備,各種政策的陸續實行,加上大明上下現在表麵的繁華。實際控製的廣闊疆土,一切都讓朱元璋陶醉在自己的功勳之中。
也的確。沒有人比龐煌能感受到自己給大明帶來的變化,所以一時的陶醉在所難免。但是好景不長,隨著他的五十大壽的即將來到,也隨著自己身體的逐漸不適,大明帝國的儲君爭端已經在不知不覺的開始了。
誰在幕後操縱,誰在煽風點火,又是誰在落井下石,朱元璋作為帝王,還是很快的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因為在如今的大明,朱元璋的帝王之威依舊是無人能夠替代,大臣們可以選擇今後所要效忠的對象,但是當今的皇帝依舊使他們心中的陰影。不敢明著對抗。
事情調查清楚了,但是龐煌的心卻沉了下去,這次的調查所遭受的阻力,要比上次京師之中的遇刺之事調查費勁的多。
每一個線索都有千絲萬縷的頭緒,需要很長時間的推敲和揣摩,每每一件事情,都有著無數種的說法,想要分辨出真假十分困難,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朱元璋才悟出了一個緣由,那就是他對大明帝國的掌控能力已經開始下降了。
無論是錦衣衛還是朝堂之上,都有各派係的力量參雜其中,朱元璋頻頻更換官員的弊端終於顯現出來,那就是每更換一次官員,那肯定會有嫡係繼續留在原先的部門當中,遠到最初掌控朝堂之上的胡惟庸、掌控錦衣衛的蔣瓛,雖然過了十餘年,但其中還有他們隱藏的棋子在暗中操作一些事情。
大明如今沒有宰相,但是每個手握過大權的人手中都像是一個小宰相,他們手裏有十分龐大的資源,也許是門生學徒,也許是心腹手下,更或許隻是他們的家丁仆人。
正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們在位時不斷的提拔心腹,就算是從哪個位置上退下來之後,手中還握著不少人情牌,二十餘年的積累,的確是不能小看了。
朱元璋仍舊沒有動,他冷眼旁觀著事態發展,解綸見了陝西按察使張亮,龐煌見了秦王府長史楊鎮,徐輝祖回了自己的府邸之中等候聖旨,隻有一個西北都司的總督楚越,此時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驛館中悶悶不樂。
楚越不知道皇帝召他們進京到底是福是禍,也不知道為什麽皇上遲遲不肯召見他們。他已經快六十歲了,從大明開始改革軍製時的一個指揮使,到了現在一方都司的巡撫,真的是很不容易,而且,他的巡撫任期還有一年就要到了,屆時他會回到京師或者告老還鄉,難道真的不能落個善終嗎?
在京師已經近半個月了。楚越在驛館內坐臥不寧。他忽然接到西北都司西安守備師指揮使劉進的密信,透露了一個使他驚愕的信息:涼州衛指揮使自盡身亡了。
涼州衛指揮使何宇正是那天擅自命令兵卒控製局勢的指揮者。為了這件事,楚越已經將其扣押起來。關在西安城內交與西安守備師看管,隨時等候皇上的調查,誰知道自己離開西安不過月餘,何宇怎麽就自盡了呢?
楚越是最沒有背景的人,就算是有,他的背景也是皇帝本人,再加上皇帝最忌諱的是朝廷大臣和軍方來往,所以楚越進京以來,由於牽涉重大。所以一直都沒有朋友敢冒險找他敘舊,這也是他煩躁的原因之一。正因為他沒有背景,別人也不敢冒著皇上怪罪的危險來拉攏他,所以楚越所知道的版本最為簡單。
那就是,有馬車五十餘輛各種貨物,說是朝廷慰問邊塞將士之物。押運車隊的人自稱是秦王府的庶務總管趙保。過涼州河橋時拒絕海關查驗,並和海關役吏展開對峙,並開始廝殺,正好河橋乃是守備師訓練歸來時三團要走的必經之路。看見兩方廝殺,於是團長何宇下令將雙方隔開,並給予扣留,準備交與涼州知府處理。
但是由於處理不善。在混亂之中造成了海關巡檢使鄭隆、自稱是秦王府庶務總管的趙保兩人同時失蹤,而貨物在規整之後也短少了很多。
這件事本來十分容易分辨,但是鄭隆和趙保的失蹤。加上貨物根本沒有證據說是燕王或者秦王所有,所以在陝西官場上根本也沒有人敢將此事往皇子身上攀誣。但是民間不一樣,隨著西安城內通貼二皇子走私謀取暴利的謠辭出現。楚越也感到此事十分蹊蹺,據屬下暗中報告,的確有人親耳聽說看見那些馬車上的旗幟和自稱為趙保的人出現過。
此事關係重大,楚越誠惶誠恐,夙夜難安,惟有以幹涉地方政務為由將何宇扣押,然後接到諭旨後,星夜趕往京師。
按理來說,這件事從表麵上看,何宇做的並沒有錯,在大明境內,大明的將士看見有人廝殺,難道還能置之不理嗎,但是現在風聞的消息,加上皇上的態度,讓楚越在驛館內越想越覺得可疑。
轉念一想,事情並不那麽簡單。其一,趙保走私牽涉二皇子與否證據不足,至於這種謠辭,可說成是歹徒無中生有,惡意中傷,誹謗皇親;其二,陝西布政司和按察司應該首當其衝為其遮掩,可是為何還會鬧的這麽大;其三,皇上調自己回京,估計已經對都司內管理起了疑心,這次何宇的自盡更能表示出其中的蹊蹺來……。
楚越捧著密信發呆,忽然侍衛來報:“督爺,駙馬爺來了。”
心裏一慌,將密信急往袖中一塞,問:“哪位駙馬?”
“大長駙馬都尉龐煌龐大人。”
“快快有請。”
楚越匆忙走出客廳,跨進庭院,見龐煌走來,拱手相迎。二人來到客廳,侍女獻茶。寒暄一番之後,龐煌問道:“據說巡撫大人深居簡出,可曾聽到什麽風聲?”
楚越心裏一格登,難道駙馬知道自己屬下寄來的密函?他望著駙馬那一張顯得有些蒼老的麵龐,那一雙眼睛正友善地望著他,“不可能,駙馬不可能知道。”於是笑道:“皇上不喜軍政雙方來往,再加上今日來京的緣由,所以老夫一直在閉門深省,確是不諳朝野新聞,駙馬所說風聲指的是……?”
“我見過秦王府長史楊鎮了。”
“是嗎?”楚越吃驚地問道。龐煌這麽的不知避諱,也不知到底為了什麽?作為駙馬都尉,皇帝一直寵信的人,私自見藩王府長史,還要來見自己這個都司巡撫,難道就不怕皇上不高興嗎?還是想暗示一些什麽呢?
“巡撫大人,敢過來找你,本駙馬就不怕有流言蜚語,這次我過來,隻是想問一問你對此事的看法如何?”
“這是皇上的意思?”楚越還是小心翼翼的試探著。
“不是,皇上沒有讓本駙馬前來,來之前也沒有見過皇上。”
“咳!咳!”楚越極力掩飾著自己的尷尬,他真的有些迷茫了,誰給了龐煌這麽大的膽子,不過龐煌縱然是駙馬都尉,楚越也是一方巡撫,心裏自然不怕這麽多,於是搖搖頭。
“既然巡撫大人不願意談及此事,那麽本駙馬是否可以問一問,巡撫大人對於最近關於勇王的傳言是真是假,關於這一點,巡撫大人可以發表一下見解吧?”
“噢!駙馬要問,老夫總要回答的。”楚越將茶碗蓋子輕輕地刮著茶葉,也不去喝,似是自語,又好像對龐煌說道:“亦真亦假,不真不假,誰說得透呢?”
一陣短暫的沉默以後,龐煌探身道:“巡撫大人的意思,是那勇王正在做出一種姿態,關於他的傳言,如果處理得當,那就是假的,如果處理不當,也隨時可以變成真正的行動。本駙馬這麽以為,應該是沒有錯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