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又能怎麽樣呢?難道要重整山河嗎?朱元璋已經很累了,長久的操心國事,已經使他心身疲憊。甚至他已經很久沒有去想另一個時空中的事情,也很久沒有歇息了。
他是帝王,雖然享受著常人所不能有的權威,但也像其他帝王一樣,把自己困在金碧輝煌的高牆內,開始了自己的閉門造車生涯。
建立了錦衣衛,使其成為大明情報的部門,雖然在龐煌的引導下,沒有讓其變成一個對內的特務機構,但是也犯著曆代帝王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多疑,害怕對事情失去控製。所以有保留了錦衣衛的建製,並成為皇帝私人武裝,現在除了各地的奏折之外,依舊靠錦衣衛提供讓自己放心的情報。
作為一個皇帝,縱然是自己明白曆朝各代君王的利弊得失,也會陷入如此的怪圈,那麽自己的子孫呢?恐怕更會如此吧。
朱元璋仿佛看見了如果自己死後,大明會變得不像自己想象的那個模樣,那麽他這麽辛苦的經營大明還有什麽意義呢?
鑒於這些問題,朱元璋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眾多兒子一起扶植的的做法,原因就很顯然了。當然,他不是對朱標的失望,也不是想從眾多兒子中擇優立為儲君,因為那樣,還不如一直在自己身邊,能夠按照自己意願做事的太子朱標了。
朱元璋當然有他更深一步的想法,但是他也不知道這個想法是不是能實現,所以一直在努力著。
在皇帝這種莫名其妙的安排中,很快的朝野之間也亂套了,無論是當世大儒。還是封疆大吏,仰或是平民百姓、商賈地主,他們都沒有更多的依據來判斷皇上的這次舉措,就算是最博學的方孝孺和解縉,也不過是揣測皇上有擇優而立的念頭。所以每個人都不想讓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落於下風。
等到洪武二十六年。朝野之間的形勢已經很明顯了,燕王朱棣守遼東有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秦王在西安協調其他幾個邊界藩王;而在福州他也派了兒子署理航海事宜。每個皇子身後都有大批的追隨者。
皇上雖然沉默不語,但是朝堂之上的爭鬥卻已經變成幾個皇子政績的博弈。除了少數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認為那個皇子能做到最好,那個皇子就有機會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上,有了這種判斷。那麽在朝堂上的唇槍舌戰已經沒有意義了,那樣隻會引起皇上的反感,還不如做一些實事比較好。
趁著大家都在互相拉攏的時間,朱元璋迅速出手,成立了大明立法院。並詔諭,任何法律、條例都需經由立法院通過。並由皇帝簽署、公布後才有效力。
立法院主要行使三項職責:立法權,即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製定、修改、廢除法律的權力;財政權,即通過審議財政法案,對朝廷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實施監督;行政監督權,即財政監督權以外的監督權力。主要采用彈劾、質詢、投票等形式。
首屆立法院的院長,朱元璋出人意料的沒有使用三方派係之中的人,而是使用已經沉寂已久的劉暻。也就是劉伯溫的二兒子。並訓示,除了首屆院長之外,以後院長必須由各屆委員之中互選產生。任期為四年,不得連續任職兩屆。
劉暻是真正到現在還屬於朱元璋的人,從國子監祭酒的位置上退出後,一直在五軍都督府等處任職,隨著天下的平定,這些地方慢慢的顯得不惹人注目,而劉暻離開大家的視野已經很久了。
這個舉動大大超出了方孝孺的想法,在去年。方孝孺和一班學生剛剛定出進軍司法部的決定,誰曾想到皇帝突然做出了這個決定,雖然讓複古學派的人有些措手不及了,不過已經搶占了一定的份額。
方孝孺的眼光還是十分銳利的,他看出了這個還在雛形階段的立法院在皇上眼中的分量。一直在籌謀著插手其中,誰知道剛剛一年,皇上已經決定成立為立法院。並且規定,暫時保持原編製,不再擴充。
立法院原來在眾人的眼裏是一個養老之地,在不成熟的條件下,朱元璋規定原則上是從致仕的大臣中,以自願的形式選出。沒有品級,沒有爵位,也沒有規定相應的職責,所以大家以為不過是皇上的一個參讚部門,和五軍都督府一樣,是皇帝的顧問。
在方孝孺覺司法部重要之前,人數大約六十餘人,這個和儒家的鄉土觀念是分不開的,離職之後,都想著衣錦還鄉,誰還會在京師中逗留,去參與一個沒有明顯職責的部門呢?
隨著方孝孺的門徒參與,司法部剛剛擴展到八十餘人,皇上就下令停止擴充,保持了八十六人的編製,暫時封閉起來。
然後開始劃分片區,京師、北平、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十五個漢族人聚集之地浮出水麵,皇上下令,各省布政司推薦,每省可以推薦三到五人參與立法院的預選。
根據比例,由各省布政使推薦,內閣考核和立法院的投票,以票數多者每省選出兩人作為立法院的委員。任期同樣為四年,不得連任兩屆。
這樣以來,立法院擴充至一百一十六人,方孝孺由於提前的介入,還是占有很大優勢的。正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朱元璋又做出了一個決定,海外各藩王的成年王子,作為免考察人員,也加入到立法院的序列中來。
這樣,又多了十一個席位,成為了一百二十七人的立法院團隊,仗著自己的威望,朱元璋強行通過了這個決議,並且為了作為試驗立法院工作流程,朱元璋自己一下子提交了諸多法案,交與內閣觀摩後。然後提交立法院通過。
其中有:
《置製工商聯合會案》:設“大明工商聯合會”,作為統籌商業的額外機構,大力發展對外商業,此機關除了研究商業的方案、規劃財政改革外,亦規範行業自律。並將從中抽取所謂的紅頂商人給予爵位鼓勵,作為參選下一屆立法委員的條件之一。
《方田均稅案》從洪武二十七開始執行,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的固定時間舉辦土地丈量,“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製定稅數。
《借貸法案》規定各府縣民戶或者是商戶,可以由大明通商銀行借貸出一定數量的錢或糧食做本。按照其在當地的信譽程度鼓勵其種田或者是經商,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借貸者再按規定的利率還糧錢。
《募役法案》由州縣官府自行出錢雇人應役。雇員所需經費,在稅賦中扣除。但是原來不用負擔差役的女戶、寺觀,也要繳納半數的役錢,稱為“助役錢”。
《兵役法案》整頓現有軍戶。改革軍戶製為義務兵製,廢除軍戶之說。規定但凡年滿十六歲的。無論家族身世,都有向朝廷表示忠心的義務,至四十五歲止。服役期限戰時為五年,平時為三年。退役後,返回原籍登記造冊,轉為預備役。地方官府負責定期召集操練,但是不能在農忙時進行,給予一定的補貼。
《軍工部設立法案》重新建立軍工基地,特別是在太湖中洞庭東、西二山設立軍工基地。在工部外設軍工監,負責監督製造武器;並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等等諸多法案,其中牽涉了個地方的利益所在,內閣備案後,交與立法院討論,必須有超過七成的人通過。然後將通過的法案報於皇帝簽署執行。
朱元璋這也是無奈之舉,快五十歲的年紀了,必須要加快步伐,從前顧慮過的多種因素也要強製實行,因為在自己約束下的陣痛。遠遠要比自己死後,兒子在儒家的操縱下進行的陣痛要好的多。
他看出了儒家派係的爭鬥,也很清楚這些人爭鬥的後果,所以他不允許自己所改變的世界再回到原來的軌跡上。
而且朱元璋也明白,正是自己的改變,造就了當今如此龐大的國家機器,可能終自己一生,也無法徹底的看出隱患,但是隱患的確是存在的,隻是現在一直淹沒在前進的步伐之中,一旦步伐停滯,或者遇見自己的子孫有了守成的打算,那麽所有的隱患都會顯示出來,一下子擊潰整個體係。
不過皇帝的這次明顯下放權力,也落入到了很多人的眼裏。
之前,皇上成立內閣,由內閣主理三司六部的日常事務,大家雖然覺得有些不妥,但是畢竟皇帝每天還是會處理大量的國事,內閣不過是將各處的奏折篩選過一遍後,選擇出必須皇帝簽署的部分,那等於減輕了皇帝的負擔,再加上有層層監督,內閣之內要有表決的通過,才能覺得那些奏折是由皇帝決定,那些奏折由內閣自行處理。
那樣的話,天下還是儒家的天下,還是皇上的天下,但是這次立法院的成立,每個人都有些不安起來,原來的八十六個委員還好說些,都是一些致仕的官員和當代大儒擔當,大家雖然政見不同,但都是讀書人,還算可以。
而由藩王長子作為委員,那是皇帝為了安撫藩王,增加皇權,也無可厚非。可是各省選擇出來的那些委員就不好說了,三十人之中,大部分身後都有商人的背影,或多或少的有些牽連。
雖然占得比例較少,但是讓讀書人和這些人坐在一起議事,那就有待商榷了,心裏那種別扭就不要提了,反正是渾身上下不自在。
四年一屆,原來以致仕官員為主的委員肯定會有離開的,若是皇上還以此為依據添補委員的話,久而久之,那不是立法院充滿了一股銅臭味嗎?
從立法院的職責上可以看出,立法院有左右朝政的能力,雖然暫時沒有顯現,但是以眾人的政治眼光來看,肯定有左右朝政的能力。比如說國家開支預算,立法院不通過,內閣和戶部就要不斷的去迎合立法院的步調來調整,因為皇帝說了,立法院不通過的議案。皇上不會批複的,哪怕就是紫禁城的修複,也不會批複。
換而言之,就拿儲君之位來說,如果立法院通過另立儲君的議案,皇上也會批複。那天下不大亂了嗎?
而有些人認為。如果皇上有意換儲君,但是立法院不通過,皇上也是無可奈何了。
立法院是把雙刃劍,就看拿在誰手中,但是皇上卻好似無意去握劍柄,因為皇上在立法院成立伊始。就宣布,他每年隻有一次可以駁回已經通過議案的機會,金口玉言一旦說出,很難更改的。
而此時,無論是方孝孺,還是解縉、楊傑等人,都把眼光釘在立法院的席位上來。一百二十七個席位,十一個席位屬於藩王世子的,誰也不敢去動,因為都默認那是皇帝的力量。
而其餘的一百一十六個席位中的委員們,立即成了天下炙手可熱的人物,《大明周報》連續數天,對於每個委員的詳細情況給予了報道。除了各方的力量之外,剩餘的無派係人物成了大家爭取的對象。
誰也沒有想到會有這個結果,原來令人不屑一顧的司法部成員,現在的風頭卻比六部尚書還要引人注目。
在大明立法院成立不過一年的時候。朱元璋知道肯定會遭受到很大的阻力,要不是自己的強勢,根本沒有辦法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達成目標,但是現在大臣們都是在自己的鼻息下小心翼翼的遵從,一旦自己震懾不住了怎麽辦。
幾千年的封建君主製度。已經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就比如說曆朝各代重農輕商的觀念,再加上商人逐利時的不擇手段。不光是士大夫階層對其有些輕視,就算是尋常百姓家也不見得對其有什麽好感,個別樂善好施的除外,就連商賈本身估計也有些輕視自己了。要不然,就不會在永嘉學派的支持下,拚命的尋求政治途徑。
尋求政治途徑的原因,就是源於自己的自卑,想光宗耀祖,想直起腰板做人。
現在朱元璋給了他們這個機會,看見一點曙光,商賈們肯定就猶如餓狼出來覓食一般,綠油油的眼珠不斷的尋求著獵物,企圖找到果腹之物,當然,不是真正的果腹之物,而是滿足他們已經沒有很久的自尊心。
而士大夫階層肯定也不會讓這些滿身銅臭味的商賈和自己平起平坐,一方是高人一等,一方是充滿自卑的希翼,對撞的結果如果失去一個強勢而又持平的君王做保證,後果是可怕的,過程也是艱難的。
朱元璋根本就不給眾人喘息的時間,由於各省剛剛經曆過立法院思想的衝擊,朱元璋不想逼的太緊,所以隻好拿海外藩王開刀了。
朱元璋下詔朝鮮、本州、九州、四國、琉球、安南、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等地的藩王,責成他們在各自的藩國內成立參議院,模仿大明京師的立法院建製,在藩國內實行區域性質的立法。並以一年為限,一年後要看到具體的實施奏折,否則就割除藩王的封地,改封其他藩王。
對於海外藩王屬地的改革,由於不是在自己本土,朱元璋更為大膽一些,給各地藩王的意見就是,在藩地之內以府為單位,每府選出固定數額,或者經過人口統計後,按照人口比例製定出合理的數量來成立參議院。最好是轄區百姓直接選出。
報於京師備案後,藩地之內的律法修正、製定必須由任意五名以上參議院成員聯合提出,審議通過時必須由參議院出決定,必須達到全體成員七成以上的人數同意才可提交審議通過。然後呈報京師備案後,直接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就地實施,看實施情況的好壞。作為藩王襲任與否的依據。
任命當地府衙以下者由參議院審核,朝廷原則上尊重各藩參議院的審核結果,視情況給予實施。但是一旦發現集體作弊的行為,參議院所有成員都有責任,後果就是舉家遷往別處作為庶民,而非漢族人直接淪為苦工。
由此一來,朱元璋更加累了,每天要處理很多事情,因為他要對付很多官員們不明白的名詞,時刻根據官員們提出的問題修正自己不成熟、也不熟悉的立法院流程。
朝野之間被這一百多個席位調動了起來,大家都為每一個可能性的名額而爭執不休,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則采取了聽之任之的決定,他不想參與到其中來牽涉自己的精力,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宗人府的改製問題。
而這個建議的始作俑者,也就是穿越者龐煌身在杭州,當聽說這個舉動之後,突然有些莫名其妙的緊張之感,這些所謂的舉動,都是長期以來,皇帝朱元璋將自己留在京師壓榨出來的結果,自己本來一點把握都沒有,隻是說一個雛形,但是沒有想到作為皇帝的朱元璋竟然真的敢將其做出來。
心裏驚訝之下,知道老朱即將召自己回歸京師,因為這些建議都是由他提出來的,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還是要有他來解決。
但是偏偏龐煌也不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他本來就不熟悉政治,於是幾經躊躇之下,終於決定要揚帆出海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92ks就愛看書網】)
他是帝王,雖然享受著常人所不能有的權威,但也像其他帝王一樣,把自己困在金碧輝煌的高牆內,開始了自己的閉門造車生涯。
建立了錦衣衛,使其成為大明情報的部門,雖然在龐煌的引導下,沒有讓其變成一個對內的特務機構,但是也犯著曆代帝王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多疑,害怕對事情失去控製。所以有保留了錦衣衛的建製,並成為皇帝私人武裝,現在除了各地的奏折之外,依舊靠錦衣衛提供讓自己放心的情報。
作為一個皇帝,縱然是自己明白曆朝各代君王的利弊得失,也會陷入如此的怪圈,那麽自己的子孫呢?恐怕更會如此吧。
朱元璋仿佛看見了如果自己死後,大明會變得不像自己想象的那個模樣,那麽他這麽辛苦的經營大明還有什麽意義呢?
鑒於這些問題,朱元璋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眾多兒子一起扶植的的做法,原因就很顯然了。當然,他不是對朱標的失望,也不是想從眾多兒子中擇優立為儲君,因為那樣,還不如一直在自己身邊,能夠按照自己意願做事的太子朱標了。
朱元璋當然有他更深一步的想法,但是他也不知道這個想法是不是能實現,所以一直在努力著。
在皇帝這種莫名其妙的安排中,很快的朝野之間也亂套了,無論是當世大儒。還是封疆大吏,仰或是平民百姓、商賈地主,他們都沒有更多的依據來判斷皇上的這次舉措,就算是最博學的方孝孺和解縉,也不過是揣測皇上有擇優而立的念頭。所以每個人都不想讓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落於下風。
等到洪武二十六年。朝野之間的形勢已經很明顯了,燕王朱棣守遼東有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秦王在西安協調其他幾個邊界藩王;而在福州他也派了兒子署理航海事宜。每個皇子身後都有大批的追隨者。
皇上雖然沉默不語,但是朝堂之上的爭鬥卻已經變成幾個皇子政績的博弈。除了少數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認為那個皇子能做到最好,那個皇子就有機會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上,有了這種判斷。那麽在朝堂上的唇槍舌戰已經沒有意義了,那樣隻會引起皇上的反感,還不如做一些實事比較好。
趁著大家都在互相拉攏的時間,朱元璋迅速出手,成立了大明立法院。並詔諭,任何法律、條例都需經由立法院通過。並由皇帝簽署、公布後才有效力。
立法院主要行使三項職責:立法權,即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製定、修改、廢除法律的權力;財政權,即通過審議財政法案,對朝廷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實施監督;行政監督權,即財政監督權以外的監督權力。主要采用彈劾、質詢、投票等形式。
首屆立法院的院長,朱元璋出人意料的沒有使用三方派係之中的人,而是使用已經沉寂已久的劉暻。也就是劉伯溫的二兒子。並訓示,除了首屆院長之外,以後院長必須由各屆委員之中互選產生。任期為四年,不得連續任職兩屆。
劉暻是真正到現在還屬於朱元璋的人,從國子監祭酒的位置上退出後,一直在五軍都督府等處任職,隨著天下的平定,這些地方慢慢的顯得不惹人注目,而劉暻離開大家的視野已經很久了。
這個舉動大大超出了方孝孺的想法,在去年。方孝孺和一班學生剛剛定出進軍司法部的決定,誰曾想到皇帝突然做出了這個決定,雖然讓複古學派的人有些措手不及了,不過已經搶占了一定的份額。
方孝孺的眼光還是十分銳利的,他看出了這個還在雛形階段的立法院在皇上眼中的分量。一直在籌謀著插手其中,誰知道剛剛一年,皇上已經決定成立為立法院。並且規定,暫時保持原編製,不再擴充。
立法院原來在眾人的眼裏是一個養老之地,在不成熟的條件下,朱元璋規定原則上是從致仕的大臣中,以自願的形式選出。沒有品級,沒有爵位,也沒有規定相應的職責,所以大家以為不過是皇上的一個參讚部門,和五軍都督府一樣,是皇帝的顧問。
在方孝孺覺司法部重要之前,人數大約六十餘人,這個和儒家的鄉土觀念是分不開的,離職之後,都想著衣錦還鄉,誰還會在京師中逗留,去參與一個沒有明顯職責的部門呢?
隨著方孝孺的門徒參與,司法部剛剛擴展到八十餘人,皇上就下令停止擴充,保持了八十六人的編製,暫時封閉起來。
然後開始劃分片區,京師、北平、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十五個漢族人聚集之地浮出水麵,皇上下令,各省布政司推薦,每省可以推薦三到五人參與立法院的預選。
根據比例,由各省布政使推薦,內閣考核和立法院的投票,以票數多者每省選出兩人作為立法院的委員。任期同樣為四年,不得連任兩屆。
這樣以來,立法院擴充至一百一十六人,方孝孺由於提前的介入,還是占有很大優勢的。正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朱元璋又做出了一個決定,海外各藩王的成年王子,作為免考察人員,也加入到立法院的序列中來。
這樣,又多了十一個席位,成為了一百二十七人的立法院團隊,仗著自己的威望,朱元璋強行通過了這個決議,並且為了作為試驗立法院工作流程,朱元璋自己一下子提交了諸多法案,交與內閣觀摩後。然後提交立法院通過。
其中有:
《置製工商聯合會案》:設“大明工商聯合會”,作為統籌商業的額外機構,大力發展對外商業,此機關除了研究商業的方案、規劃財政改革外,亦規範行業自律。並將從中抽取所謂的紅頂商人給予爵位鼓勵,作為參選下一屆立法委員的條件之一。
《方田均稅案》從洪武二十七開始執行,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的固定時間舉辦土地丈量,“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製定稅數。
《借貸法案》規定各府縣民戶或者是商戶,可以由大明通商銀行借貸出一定數量的錢或糧食做本。按照其在當地的信譽程度鼓勵其種田或者是經商,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借貸者再按規定的利率還糧錢。
《募役法案》由州縣官府自行出錢雇人應役。雇員所需經費,在稅賦中扣除。但是原來不用負擔差役的女戶、寺觀,也要繳納半數的役錢,稱為“助役錢”。
《兵役法案》整頓現有軍戶。改革軍戶製為義務兵製,廢除軍戶之說。規定但凡年滿十六歲的。無論家族身世,都有向朝廷表示忠心的義務,至四十五歲止。服役期限戰時為五年,平時為三年。退役後,返回原籍登記造冊,轉為預備役。地方官府負責定期召集操練,但是不能在農忙時進行,給予一定的補貼。
《軍工部設立法案》重新建立軍工基地,特別是在太湖中洞庭東、西二山設立軍工基地。在工部外設軍工監,負責監督製造武器;並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等等諸多法案,其中牽涉了個地方的利益所在,內閣備案後,交與立法院討論,必須有超過七成的人通過。然後將通過的法案報於皇帝簽署執行。
朱元璋這也是無奈之舉,快五十歲的年紀了,必須要加快步伐,從前顧慮過的多種因素也要強製實行,因為在自己約束下的陣痛。遠遠要比自己死後,兒子在儒家的操縱下進行的陣痛要好的多。
他看出了儒家派係的爭鬥,也很清楚這些人爭鬥的後果,所以他不允許自己所改變的世界再回到原來的軌跡上。
而且朱元璋也明白,正是自己的改變,造就了當今如此龐大的國家機器,可能終自己一生,也無法徹底的看出隱患,但是隱患的確是存在的,隻是現在一直淹沒在前進的步伐之中,一旦步伐停滯,或者遇見自己的子孫有了守成的打算,那麽所有的隱患都會顯示出來,一下子擊潰整個體係。
不過皇帝的這次明顯下放權力,也落入到了很多人的眼裏。
之前,皇上成立內閣,由內閣主理三司六部的日常事務,大家雖然覺得有些不妥,但是畢竟皇帝每天還是會處理大量的國事,內閣不過是將各處的奏折篩選過一遍後,選擇出必須皇帝簽署的部分,那等於減輕了皇帝的負擔,再加上有層層監督,內閣之內要有表決的通過,才能覺得那些奏折是由皇帝決定,那些奏折由內閣自行處理。
那樣的話,天下還是儒家的天下,還是皇上的天下,但是這次立法院的成立,每個人都有些不安起來,原來的八十六個委員還好說些,都是一些致仕的官員和當代大儒擔當,大家雖然政見不同,但都是讀書人,還算可以。
而由藩王長子作為委員,那是皇帝為了安撫藩王,增加皇權,也無可厚非。可是各省選擇出來的那些委員就不好說了,三十人之中,大部分身後都有商人的背影,或多或少的有些牽連。
雖然占得比例較少,但是讓讀書人和這些人坐在一起議事,那就有待商榷了,心裏那種別扭就不要提了,反正是渾身上下不自在。
四年一屆,原來以致仕官員為主的委員肯定會有離開的,若是皇上還以此為依據添補委員的話,久而久之,那不是立法院充滿了一股銅臭味嗎?
從立法院的職責上可以看出,立法院有左右朝政的能力,雖然暫時沒有顯現,但是以眾人的政治眼光來看,肯定有左右朝政的能力。比如說國家開支預算,立法院不通過,內閣和戶部就要不斷的去迎合立法院的步調來調整,因為皇帝說了,立法院不通過的議案。皇上不會批複的,哪怕就是紫禁城的修複,也不會批複。
換而言之,就拿儲君之位來說,如果立法院通過另立儲君的議案,皇上也會批複。那天下不大亂了嗎?
而有些人認為。如果皇上有意換儲君,但是立法院不通過,皇上也是無可奈何了。
立法院是把雙刃劍,就看拿在誰手中,但是皇上卻好似無意去握劍柄,因為皇上在立法院成立伊始。就宣布,他每年隻有一次可以駁回已經通過議案的機會,金口玉言一旦說出,很難更改的。
而此時,無論是方孝孺,還是解縉、楊傑等人,都把眼光釘在立法院的席位上來。一百二十七個席位,十一個席位屬於藩王世子的,誰也不敢去動,因為都默認那是皇帝的力量。
而其餘的一百一十六個席位中的委員們,立即成了天下炙手可熱的人物,《大明周報》連續數天,對於每個委員的詳細情況給予了報道。除了各方的力量之外,剩餘的無派係人物成了大家爭取的對象。
誰也沒有想到會有這個結果,原來令人不屑一顧的司法部成員,現在的風頭卻比六部尚書還要引人注目。
在大明立法院成立不過一年的時候。朱元璋知道肯定會遭受到很大的阻力,要不是自己的強勢,根本沒有辦法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達成目標,但是現在大臣們都是在自己的鼻息下小心翼翼的遵從,一旦自己震懾不住了怎麽辦。
幾千年的封建君主製度。已經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就比如說曆朝各代重農輕商的觀念,再加上商人逐利時的不擇手段。不光是士大夫階層對其有些輕視,就算是尋常百姓家也不見得對其有什麽好感,個別樂善好施的除外,就連商賈本身估計也有些輕視自己了。要不然,就不會在永嘉學派的支持下,拚命的尋求政治途徑。
尋求政治途徑的原因,就是源於自己的自卑,想光宗耀祖,想直起腰板做人。
現在朱元璋給了他們這個機會,看見一點曙光,商賈們肯定就猶如餓狼出來覓食一般,綠油油的眼珠不斷的尋求著獵物,企圖找到果腹之物,當然,不是真正的果腹之物,而是滿足他們已經沒有很久的自尊心。
而士大夫階層肯定也不會讓這些滿身銅臭味的商賈和自己平起平坐,一方是高人一等,一方是充滿自卑的希翼,對撞的結果如果失去一個強勢而又持平的君王做保證,後果是可怕的,過程也是艱難的。
朱元璋根本就不給眾人喘息的時間,由於各省剛剛經曆過立法院思想的衝擊,朱元璋不想逼的太緊,所以隻好拿海外藩王開刀了。
朱元璋下詔朝鮮、本州、九州、四國、琉球、安南、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等地的藩王,責成他們在各自的藩國內成立參議院,模仿大明京師的立法院建製,在藩國內實行區域性質的立法。並以一年為限,一年後要看到具體的實施奏折,否則就割除藩王的封地,改封其他藩王。
對於海外藩王屬地的改革,由於不是在自己本土,朱元璋更為大膽一些,給各地藩王的意見就是,在藩地之內以府為單位,每府選出固定數額,或者經過人口統計後,按照人口比例製定出合理的數量來成立參議院。最好是轄區百姓直接選出。
報於京師備案後,藩地之內的律法修正、製定必須由任意五名以上參議院成員聯合提出,審議通過時必須由參議院出決定,必須達到全體成員七成以上的人數同意才可提交審議通過。然後呈報京師備案後,直接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就地實施,看實施情況的好壞。作為藩王襲任與否的依據。
任命當地府衙以下者由參議院審核,朝廷原則上尊重各藩參議院的審核結果,視情況給予實施。但是一旦發現集體作弊的行為,參議院所有成員都有責任,後果就是舉家遷往別處作為庶民,而非漢族人直接淪為苦工。
由此一來,朱元璋更加累了,每天要處理很多事情,因為他要對付很多官員們不明白的名詞,時刻根據官員們提出的問題修正自己不成熟、也不熟悉的立法院流程。
朝野之間被這一百多個席位調動了起來,大家都為每一個可能性的名額而爭執不休,作為皇帝的朱元璋則采取了聽之任之的決定,他不想參與到其中來牽涉自己的精力,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宗人府的改製問題。
而這個建議的始作俑者,也就是穿越者龐煌身在杭州,當聽說這個舉動之後,突然有些莫名其妙的緊張之感,這些所謂的舉動,都是長期以來,皇帝朱元璋將自己留在京師壓榨出來的結果,自己本來一點把握都沒有,隻是說一個雛形,但是沒有想到作為皇帝的朱元璋竟然真的敢將其做出來。
心裏驚訝之下,知道老朱即將召自己回歸京師,因為這些建議都是由他提出來的,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還是要有他來解決。
但是偏偏龐煌也不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他本來就不熟悉政治,於是幾經躊躇之下,終於決定要揚帆出海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92ks就愛看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