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成吉思汗的大力支持,引起了佛教的嫉妒不滿,但是成吉思汗在位的時間,有了成吉思汗的支持,全真教的積極行動起來,救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觸動了不少當時的佛教或者是蒙古貴族的利益,這股力量在成吉思汗在位的時候還顯示不出來,但是蒙哥即位以後,佛教已經深得蒙古權貴的尊寵,有了官方的支持,佛教徒放手反擊。這時候,少林寺的一位長老裕公首先發難,向官府舉報道教偽造《老子化胡經》,蒙哥再次不由分說,將佛道兩家的領袖人物一齊召到和林城,要他們當麵對質,辯論是非。


    在和林的萬安宮,佛教向全真教徒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最要害的一項,就是指責全真教大肆宣揚的《老子化胡經》,指責該經杜撰了老子西出關,到了印度,最終成了釋迦牟尼老師的故事,由此認為三教之中,道教最大。但是這種表現出來的中原地區的文化優越感,恰恰是蒙古人所忌諱的,“化胡”兩個字讓全真教的教領們百口莫辯,一敗塗地。


    寶佑六年,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又委托忽必烈主持了一次僧道論辯。忽必烈再次出麵,召集兩教人士進行大辯論,兩教各出精英共五百餘人,匯聚到當時的王府開平城,儒家方麵也出動領袖人物作為中間人,仲裁兩家的勝負,一時內蒙古大草原上匯聚了大量的宗教學者。


    但是此次大辯論,在忽必烈的可以維護下,全真教又一次大敗。全真教至此遭遇重創,道教經典被焚毀,五百多處道觀被勒令交給佛教徒進駐,參加這次辯論的十七名全真教領袖人物,被強行押往寺院,剃發為僧,分頭監禁。並發布文告:“其落發道士,遍散諸寺,無一逃失,若去了者,與賊同罪”。像管賊一樣“監督修行”,全真教從此一蹶不振。


    全真教的落敗,標誌著道教的全麵潰敗。正一教雖然在南方受到的影響小了一些,但是也被佛教壓的抬不起頭來。


    一直到如今,大明建立,在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碗水端平的情況下,道教仍隻是保持著不溫不火的發展勢頭,論普及性。還不如被壓製過的佛教。


    張宇初說到這裏的時候,臉上竟然露出一種不安起來,他不敢對皇上有所隱瞞,因為正一教一直走的是高層路線,在官員和宮廷之中占有一定份量,但是這種基礎遠遠不如信奉佛教之千萬百姓來的雄厚,他的底氣來自於皇家。所以對於皇家的看法保留著一絲畏懼之心。


    龐煌知道,朱元璋不但不是虔誠的宗教信徒,甚至可能是無神論者。他對於宗教的基本態度,一直是把宗教看作是可供利用、強化皇權的工具,特別是大明立國之後,朱元璋對宗教的態度乃從利用轉為利用中有所整治,並著重於“整治”,要將宗教導入非政治領域。比如說禁絕明教的宗教信仰之行為,明教可是大明立國之初的根本啊。


    總之來說,老朱在建立大明前,積極的利用宗教信仰與宗教力量來匯聚其武力、建立正統性,對抗當時的蒙元與其它義軍;等到建立大明王朝,則反過來將宗教置於國家的控製之下,將宗教形塑成鞏固現王朝、或最少不能對抗現王朝的工具。


    這種做法無論是哪個開國皇帝都會使用的手段。他們不敢讓宗教保持統一,如果要是佛道二教開始和解,恐怕朱元璋第一個就會站出來將其中一個打壓下去,甚至滅掉。因為大明初始是依據宗教信仰而建立的。他害怕宗教的力量,所以對於宗教的態度沒有之前的曆朝各代皇帝旗幟鮮明。


    不過張宇初講解的道教曆史,以及佛道兩教之間的爭端,使龐煌打開眼界,在另一個時空的時候,宗教由於科學的進步已經退居到一個次要的位置上了,所以他的感受並不深,甚至在另一個時空中,還是一個無神論者。以至於來到大明之後,絲毫沒有重視宗教的事情,就算是壓製佛教,也是一時興起,出於對佛教占地和影響大明財政的考慮。


    從來沒有站在一個信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本來以為不重要,但是麵對著七千萬的大明百姓,教育沒有跟上的話,還是需要宗教的引導。


    在聽張宇初講解的時候,龐煌想起了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伊斯蘭教的聖戰、甚至那搖搖欲墜的日本武士道等等,不都是借助信仰的力量去完成一件有一件滅絕人性的戰爭嗎?


    特別是現在通訊不暢的情況下,利用宗教信仰來統治人心,是十分合適的選擇。方孝孺言簡意賅的指出:“若崇尚者從而有之,則世人皆虛無,非時王之治;若絕棄之而杳然,則世無鬼神,人無畏矣。”清楚的指出:不可過度相信宗教,否則會陷入虛無,如果百姓都如此,則有害為政;但也不能完全不談,否則會使人民全無所懼。


    但是現在大明朝堂上各執一詞,劉三吾上奏時提出:“然猶不免所謂神道設教者,臣謂必不然也。”他認為大明不必再利用宗教力量,因為“一時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懾矣,天無變異,民無患害。”


    劉三吾說的話也有道理,宗教的作用無非是使人心順服;抑製奸雄產生(尤其是試圖運用宗教力量的奸雄);在天災人禍產生時藉以安定人心;穩固政權等等。


    宗教是一柄雙刃劍,可傷人,也可傷自己。龐煌在另一個時空多出的幾百年經驗告訴他,要謹慎行事。


    不過他從張宇初的講解中,對兩件事情比較感興趣,第一件事情就是他從武俠小說中知道的全真教,第二件事就是關於《老子化胡經》之說。


    經過了解,《老子化胡經》在蒙元時期被忽必烈焚毀殆盡,已經沒有流傳下來,龐煌對此有些遺憾,不管是真是假,對於這個自己未知的領域,他還是想多了解一些,好加以利用。


    至於全真教。本來以為張宇初是正一教的掌教,不會對其了解太多,誰知道全真教經過蒙元那些蠻夷的摧殘,再加上戰火的牽連,早已經不複當年的輝煌,真正的全真教已經漸漸消散,而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的龍門派。它承襲全真教法。頑強的生存了下來。


    該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為祖師。尊丘處機弟子趙道堅為創派宗師。第三代掌教陳通微,號衝夷子,山東東昌人,原為正一派道士,後來轉入全真教龍門派,周遊各地多年。隱入青城山,於明洪武二十年以戒法傳第四代掌教周玄樸,仍居青城山之中。


    沒有想到正一教的人最後成了全真教的主要人物之一,這也表示著本土的宗教也開始慢慢的走向合並,可是為什麽在另一個時空仍舊是沒有能發揚光大呢?龐煌心裏十分不解,但是這個問題就不能再問出來了。


    翌日,遣人往青城山尋周玄樸覲見。命張宇初發動門徒,尋找《老子化胡經》的遺跡,甚至是口口相傳的痕跡也要注意,這個用意引起了張宇初的極大興奮,馬上領命而去。到底心裏有沒有把握,可能隻有他心裏清楚。


    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皇帝昭示,重修武當山玄宮、重修武當山宮觀成。賜名為太嶽太和山。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澗。紫霄、南崖等峰舊皆有宮,蒙元時兵毀。朱元璋在臣下的建議下詔全麵新建。


    五龍之東十餘裏,名玄天玉虛宮,紫霄曰太玄紫霄宮,南崖曰大聖南崖宮。五龍曰興盛五龍宮。又即天柱峰頂冶銅為殿,飾以黃金,範真武像於中。選道士二百人供灑掃,給田二百七十七頃並耕戶以贍之。仍選道士任自垣等九十人為提點。秩正六品,分主宮觀,嚴祀事,上資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之福,下為臣庶所弭災沴。凡為殿觀,門廡享堂廚庫千五百餘楹。上親製碑文以紀之。


    這實際上是建立起了一個兼道教核心區與皇室私家道觀為一體的中心。道教之依附於皇室,至此已經無以複加。


    這樣大規模、極盡豪奢之能事的道觀群修建,已經超出了以道教“陰翊王道”的程度,是公開的道教崇拜活動,其社會暗示作用自然不可小覷。


    此後,龐煌借助立訓,對太嶽太和山宮觀的維持,冠冕堂皇地列於國家事務中。這類以國家之實力與權威支持道教的做法,一方麵維持了道教的地位,同時也強化了道教對於國家,尤其是皇帝的依附性。


    雖然此時還未宣布道教的超然地位,但是善於揣測帝王心思的大臣們,早已經做好了上奏的準備,積極擁護皇帝將道教立為大明國教,因為相對於佛教,道教在儒家的心目中更加親切了幾分。


    然而,龐煌卻明白還未到時間,他要先明確道教的根本宗旨後,再做決定。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洪武二十八年初,出現了一件十分意外的事情。二月二十日朝會,皇帝在朝堂之上宣召了張宇初、周玄樸等十二名道教名宿,重新欽定了降聖節的合法化,降聖節是唐武宗將道教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降誕日,也就是二月二十五定為降聖節,全國休假一天;在鍾山設道場,修築望仙台待秋後大祭。


    這一信號,給天下臣民指明了一條道路,那就是皇上要尊道抑佛了。


    降聖節之後,皇帝諭旨,裁並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廢毀;下州寺院全部拆廢,不許重建。


    人口過五十萬的城市允許保留十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各地拆廢寺院和銅像、鍾磬,所得金、銀、銅一律交付官庫,鐵則交付本州鑄為農器,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百姓,不許入道教修行。如非大明僧人,送還本處收管。


    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並規定必須在京師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律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庫,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即構成刑事。


    借助戰事的爆發。朱元璋很果斷,很迅速的抑製佛教以及其他教派的擴展,奉道教為國教,同時由於《道藏》在蒙元時,除了《道德經》之外,基本道教經典都被焚毀。又命令張宇初、張宇清、周玄樸為首的正一教、全真教等道教宗派開始編修《道藏》。以為依據。


    這個舉動,遭到了一些佛教信徒的抵製。作為朝廷禮部所管轄的僧錄司,受到了來自於全國各方麵的壓力,特別是以皇帝就曾經出家為由,對於皇上的這次決定感到不滿,不過也的確無法指責,朱元璋曾經在皇覺寺出家的事情天下皆知。自己做了皇帝卻要抑製佛教,基本有些說不過去。


    於是,大明首次的佛道爭辯實施就勢在必行,對於此,龐煌有些擔心,因為蒙元時期的抑製道教,忽必烈曾經詔諭天下:焚毀除《道德經》外所有的《道藏》偽經。詔令下達第三天。《道藏》所謂的偽經全部集中到憫忠寺,在朝廷官員和佛教四眾弟子的監督下全部焚毀。


    所剩下的道家典藏本來就已經不多了,總不能讓張宇初等人靠著《道德經》去和佛教辯論吧。


    到了如今,這才發覺自己忽視了佛教千餘年來積累的底蘊,已經漸漸的在民間甚至官府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再加上蒙元時期的可以宣傳,暗藏在裏麵的力量不可小看。


    但是佛道之爭辯勢在必行,自己作為皇帝。也不能太過於表麵上偏袒,於是下令張宇初首先搜尋《老子化胡經》的下落,首次爭辯就從其的真偽上展開,另外,拋出門戶派別之見,集合道教所有力量全力編撰道藏。主張吸收全真的教戒,提倡艱苦儉樸之風。以達到振宗興教的目的。認為修道之士應以戒行為先,遠離塵俗,草衣木食,以真功苦行磨勵身心。宮觀要加強管理,住持以精嚴戒行而服為,不得結交權貴、幹預公事、私蓄俗眷。


    道藏按照張宇初的建議,以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進行編撰,采用《千字文》為函目。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係承襲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題名。


    四輔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總稱,是對三洞的解說和補充。據《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簽》的記載,太玄為洞真經之輔;太平為洞玄經之輔;太清為洞神經之輔;正一部通貫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陳三乘,為以上六部之補充。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總為三十六類經,亦稱三十六部。即本文類:經教的原本真文;神符類: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玉訣類:對道經的注解和疏義;靈圖類: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譜錄類: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戒律類:戒規、科律的經書及功過格;威儀類:齋法、醮儀及道教科儀製度的著作;方法類: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各種方法之書;眾術類: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和一切術數等方術書;記傳類:眾仙傳記、碑銘及山瀆道觀的誌書;讚頌類:歌頌讚倡的著作,如步虛詞、讚頌靈章、諸真寶誥等;章表類:建齋設醮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詞等。


    於此同時,在洪武二十八年到來之際,韃靼傳出了一個消息,鬼力赤由於大臣們指責其非黃金家族之人,被廢黜汗位,旋即被阿魯台所殺,但是阿魯台不願意,也非黃金家族之人,沒有那個威望做大汗,所以推舉了完者禿為大汗。完者禿是忽必烈的後代,梵文名字本雅失裏。


    隨即阿魯台做了太師,不稱韃靼,而恢複了元朝的國號,向大明公開發出善意的信號。而朱元璋詔命朱棣派出了袁容為使節,前往韃靼商談聯合事宜。


    對於現在整個北方混亂的局勢,無論是誰都感到頭痛,阿魯台之所以這麽快的做出決定,那是因為現在韃靼也是危機四伏。雖然和大明一直沒有交惡,可是韃靼和瓦刺之間的戰爭不斷,帖木兒對於韃靼的地盤又是虎視眈眈,他實在是不想和大明再行決裂,和這個有實力的王朝聯合,雙方有共同的利益存在。


    袁容受到了完者禿和阿魯台的熱烈歡迎,同時,已經不耐煩的帖木兒,也派出了最後一次使節,勒令韃靼做出決斷,但是完者禿和阿魯台都沒有理睬,對於假冒黃金家族後裔的瘸子,特別是身為黃金家族的人,有著一種深深的厭惡。


    在見袁容的同時,也請帖木兒的使節前來,不用多說,那使節就知道了韃靼的決定,羞憤而走,翌日就離開了韃靼王庭,回去複命了。


    瓦刺的情況相反,由馬哈木、太平、把禿字羅三人分領的瓦刺,雖然不服韃靼,但是卻因為沒有大汗的緣故,人心比較鬆散一些,雖然不滿帖木兒的威脅,但對於其的殘忍隻能選擇了退讓,保持了沉默,並向帖木兒大軍提供給養和兵員。


    當帖木兒得知韃靼的反應後,立即做出反應,召見了馬哈木、太平、把禿字羅三人,並做出由瓦刺各部為主,帖木兒大軍為輔助,派出大軍五萬人向韃靼地區開進,要消滅這個敢於反抗的人。


    因為帖木兒知道,韃靼不肯降服,萬一在他和大明相鬥時在後麵牽製,這次的東征肯定就要無功而返了,他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臣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受傷的害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受傷的害蟲並收藏臣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