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麵對著胡惟庸的邀請,龐煌似乎露出些許羞澀的神色,有些煩惱的看著石桌上的棋局。


    “丞相大人,隻是敘話嗎?”輕聲的問道。


    “既來之,入局又何妨呢?”指著石桌上的殘局,胡惟庸不動聲色的問道。


    仍舊站在那兒,龐煌思考著胡惟庸話中的意思,最終還是搖搖頭,繼續輕聲的說道:“自己有多少斤兩,下官心裏是清楚的,還是不要獻醜的好。”


    “那為何要來呢?”


    “奉旨而來!實在非所願也。”


    “嗬嗬,駙馬的這句話,本相還是比較相信的。既然不入局,坐下敘話如何呢?”


    “那就卻之不恭、受之有愧了!”


    說完,龐煌仔細的擦拭了石凳上的灰塵,然後緩緩的坐下,整個過程極為緩慢,但胡惟庸竟是不著急,隻是看著龐煌的動作。


    “能斟些茶水過來嗎?”胡惟庸這句話,卻是想著刑部的那位主事說的,那名主事愣了一下,似乎沒有回過神,半天了才諾諾的答應,吩咐遠處的差役去倒水。


    胡惟庸不以為意的笑了一下,遂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龐煌的身上,兩人都知道,雖然附近沒有幾個人,但無論是刑部的人,還是龐煌的親衛,恐怕都有皇上的檢校在裏麵,故此兩人都是小心翼翼的說著一些話。


    “為何不入局呢?據本相所知,這副所謂的玻璃棋子,還是駙馬的改進。難道駙馬竟然不會下棋嗎?”


    “隻是借助別人的手藝略加改進,實非下官所創。但是對於圍棋之道,真的不懂良多。還望丞相大人海涵。”


    “其實也很簡單,無非依葫蘆畫瓢,逐步漸進而已,駙馬若是有興趣,老夫倒是可以教你。”


    “嗬嗬,那就先謝過丞相大人了。”


    兩人在哪裏不住的寒暄,讓後麵專心聽說之人麵麵相覷,不知道兩人大清早的,該辦事的不去辦事。該出獄的不出獄,卻聊一些圍棋上的東西,要真的是下棋的道理也還罷了,但是卻總是徘徊在會與不會,教與不教的問題上糾纏。


    真的不知道兩人說話的含義了,估計也就是胡惟庸和龐煌兩人心知肚明而已。


    官場如棋,胡惟庸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似乎有些想讓龐煌正式進入官場,大宗正府宗正。這個位置可退可進,正是一塊跳板。


    於是試探了一下,邀請龐煌入局,但是龐煌卻是拒絕了。


    很簡單。就算是龐煌不擅長圍棋之道,但也不會是一無所知,在不知道深淺的情況下。當朝丞相邀請下棋,一般都不會拒絕的。


    但是龐煌卻是拒絕了。並傳達了一個信息,自己無意官場。實非得以,才踏足此間。目前的狀況,胡惟庸不是看不出來,而是看的太透了。


    皇上畢竟是開國的君王,對於權柄看的是極重,而自己作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正是帝王權柄路上的絆腳石。


    這種絆腳石的危機感,從幾年前胡惟庸就有了。


    而且胡惟庸知道,自己不過是被皇帝利用的工具而已,用來成功的打壓了浙東派係官員之後,又成功分裂了淮西派係的官員,胡惟庸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而身為丞相,一旦皇帝賦予你的使命完成之後,那就預示著生路也到頭了。


    所以胡惟庸在兩三年前發現端倪之前,就開始刻意的交好諸多官員,這種情況下,大明朝堂之間的派係爭鬥,從洪武十年開始起,竟然就有了一個回溫的現象,派係不太明顯,而是增加了對於中書省的向心力。


    此時的胡惟庸還深信法不責眾的道理,心裏覺得自己隻要能把握住大多數官員的擁護,那麽就算是皇帝也不敢輕易的動自己。


    但是自從這次的入獄,讓胡惟庸感到有些絕望,所謂的邀請龐煌入局,不過是病急亂投醫的一時衝動而已。


    看著龐煌似乎知道自己的心思,並無心入局的念頭,胡惟庸不由自嘲的一笑。遂準備作罷。誰知龐煌轉而說道:“其實,下官也是可以學習的,但是丞相大人日理萬機,自然不敢勞煩,不過聽說令公子胡嵐,棋藝非同一般,我們平輩輪交,可能下官會學習的快了一些。”


    胡惟庸聽說不由心裏一跳,還以為龐煌發現了關於畢勒哥被滅口之事,所以眼前的這個駙馬爺在進行試探自己。


    但是看了半天,對麵的龐煌似乎不像是在作偽,心裏坎坷,不由笑道:“去年小兒一箭,差點沒有害了駙馬的性命,難道駙馬還沒有放下嗎?”


    “豈敢!”龐煌本來好心的想通過胡嵐傳遞一些信息,畢竟有些話不能當麵說,更不能著落於書麵之上,隻能言傳意會,卻是不能明明白白的說出的。


    但是胡惟庸卻是閃爍其詞,難道其中有什麽隱情嗎?


    也不說龐煌的情報係統不夠健全,恐怕現在朝堂之上也沒有多少人知道,胡惟庸畢竟掌控中書省,權柄極重,在皇帝沒有表明要推翻胡惟庸之前,還是很多人為其賣命的。


    在徐州,北平按察司的官差遇襲,連同罪犯全軍覆沒的消息,自然已經有人報到中書省、刑部,但是卻被胡惟庸壓了下來,當做遭遇山匪而論處。


    在北平按察司沒有發文詢問之前,恐怕很多人都不會注意這件事。而且最近朝野之間的注意力,被眉縣彭普貴造反作亂的大事所吸引,反而官軍遭遇小小盜賊,幾十人的傷亡卻是沒有被人注意了。


    這隻是緩兵之計,胡惟庸暫時壓下去,等待有機會再行開脫,不過拖的時間越久。以後自己的兒子就越安全了。


    但是卻因為這件事,胡惟庸對於龐煌邀請自己的兒子胡嵐。卻是起了疑心,擔心他看出點什麽。所以眼看著就要失去這次最好的機會。


    龐煌也愣住了,沒有想到剛才還要邀請自己入局的胡惟庸,竟然現在有些猶豫推諉之意,心裏明知道有蹊蹺,但是卻絲毫得不到要領。


    雙方的談話陷入了僵局之中,稍後竟然漸漸的散去,龐煌回府準備和臨安公主獨過七夕之節日,準備夜間在葡萄架下看天河上的鵲橋,牛郎織女的相會。


    而胡惟庸卻是沒有這個浪漫的情思。兒子都比龐煌大了,當然不會去想看什麽鵲橋、牛郎和織女,沒有回家,而是直接朝著中書府而去,他要去解決此次問題的關鍵所在。


    而當務之急,應該是將這次占城使者滯留京師的事情,從自己的身上撇清,那麽最好的背黑鍋的對象,那自然是中書省右丞相汪廣洋了。


    胡惟庸在天牢中自然沒有被薄待。而且享受到了很久沒有過的寧靜,似乎想透了一些事情,汪廣洋這個人,估計是靠不住了。


    從《大明周報》發行。自己忙於遮掩兒子闖的禍而沒有顧及,但是汪廣洋似乎也不在京師,而是和剛才的駙馬爺走的很近。而且胡惟庸聽屬下來稟報,說是汪廣洋的母親似乎在江寧城內出現過。而且汪廣洋前一段時間和龐煌去的地方,正是江寧城。


    這讓胡惟庸有些危機感。本來他都不相信這些,都是李善長的主意,用汪廣洋母親之前的醜事壓製汪廣洋的作為。


    並沒有任何的威脅言辭或者舉止,李善長這個老狐狸隻是利用一種心理壓力,以莫須有對汪廣洋造成一種壓力。


    而明州衛指揮使林賢,在多年前就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林賢也是高郵人,和當年那帶汪廣洋母親走的錦衣公子,有些親戚關係,所以知道這件事情,也很看不起汪廣洋,覺得生在這樣的家庭裏,真的是很下賤,又一次酒醉之後,曾經說出來過。


    說的時候是無心的,那時候汪廣洋已經是山東行省參知政事,一方的封疆大吏了,林賢也隻是過過嘴癮,平時是萬萬不敢說的,但是酒醉後說出來,卻是被有心的李善長聽到了。於是把這件事情記了下來,在適當的時候,暴露了其中的緣由。


    汪廣洋萬萬不是李善長這種根深蒂固的淮西領袖式人物的對手,麵對著充當林賢保護傘的李善長,汪廣洋對於林賢等於說是無可奈何,所以他隻能消沉了。


    甚至林賢當初,還以親戚的身份,將汪廣洋的母親接到過江浦一帶生活過一段時間,雖然什麽也沒有說,但是汪廣洋卻是感到了壓力。


    於是本來帶頭彈劾李善長的汪廣洋,慢慢的變成了一個意誌消沉的人,他雖然不恥母親的所為,但是母親畢竟是母親,卻是不想母親死去了,都沒有辦法合眼,而且他身為朝廷大員,如果這件事暴露出來,那將是驚天的事情,天下人都會知道。


    讓自己,讓自己的母親如何麵對,所以汪廣洋選擇了隱忍。


    而且,汪廣洋自從再入中書以來,更加小心謹慎,上次挑戰李善長失敗反而被李善長記恨而被抓住了痛處,雖然因此他他施展不開手腳,但是他更知道,皇帝將自己放在中書省,他應該成為皇帝分化中書省權力的一柄利劍,繼續去挑戰胡惟庸甚至是李善長,這才是皇帝所需要的。


    世上有的人在逆境中會激發潛力,越是困境就越要抗爭到底,但汪廣洋不是這樣的人,在這些年來的宦海生涯中,他最初輔佐君王建國立業的豪氣日漸消磨,他知道,有著那個把柄,皇帝對自己的期望,自己肯定要陽奉陰違的,皇帝知道了之後,絕對不會放過自己。


    他更是知道,遲早皇帝會拿中書省下手,他此次再入中書省,恐怕很難再活著走出去了,這讓他徹底崩潰。他開始酗酒,似乎隻有在酒精的麻醉中才能尋得心靈的安慰。工作中的事更是應付一下,根本就不過心,胡惟庸愛耍什麽小動作就耍什麽小動作,他是一概不問,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而這次對於這次占城使節滯留京師的失誤,汪廣洋根本就沒反應過來。在朱元璋麵前當然是啞口無言,但是沒有想到。汪廣洋竟然沒有事,而胡惟庸,卻老老實實的在天牢休了幾天假。


    汪廣洋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回到中書省,默默的等待著事情的後續發展,他太了解皇帝了,知道這件事絕對不會這麽容易結束的。


    恐怕皇帝麾下那些隱藏著的檢校,已經開始調查事情真正的原因了。


    就這樣等了幾天,胡惟庸回來了,辦理完公務。交接過事情,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七夕的月上梢頭,在中書省昏暗的燭光下,胡惟庸和汪廣洋這兩位老對頭是否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絕望的神情――這絕望既是屬於胡惟庸的,也是屬於汪廣洋的,甚至,是屬於胡惟庸身後的李善長的。


    命運的轉輪既已啟動,斷無停下之理,以他們的閱曆。都看出了皇帝要把火燒大的決心。


    他們這兩個中書省的左右丞相,第一次這麽平靜的彼此麵對著,互不設防開誠布公的談了很久很久,但是卻沒有人知道他們談的是什麽。


    過了沒有幾天。占城使節滯留京師而疏於接待事件調查結果出爐――汪廣洋是罪魁禍首。


    所有人特別是朱元璋對這個調查結果並不滿意,大家都知道汪廣洋一向屍位素餐,要說他是主使者。別說朱元璋,恐怕那些參與調查的人也都不相信。


    調查結果看在朱元璋眼裏。隻能說明胡惟庸在朝中的勢力太過龐大,已經完全架空他這個皇帝的權威。到了不除不行的地步了。


    這卻是胡惟庸和汪廣洋兩人商議出來的結果,沒有想到失去了方寸的胡惟庸竟然走了這麽一步臭棋,把自己直接置身於絕境之中。


    胡惟庸卻不那麽認為,占城的事情總要有一個結果,而汪廣洋的頭夠大,足以抵製住皇帝的那股邪火,等過了這陣風聲,到時候自己再想辦法也行,最重要的是,汪廣洋似乎還是很在乎名譽,似乎甘心自己承受這次皇帝的盛怒。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次皇帝對於汪廣洋的處理竟然是那麽的重,一道聖旨下來,竟然將堂堂一位中書省的二把手,中書右丞相,直接貶到海南去任一地的知府。


    聖旨下來,不由群臣大驚,人人自危,在士大夫出身的官員眼裏,皇帝的這種作為簡直是拿大臣做自己的家奴使喚並處置了。


    而過了七夕節的龐煌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心裏黯然,自己怎麽挽回,也救不了一心求死的汪廣洋,幾乎能直接說出的話,都已經說了,但是就是挽不回汪廣洋的心意,就算是搬出了他的快八十歲的老母親,汪廣洋也沒有動心。


    龐煌對於汪廣洋似乎還是有些後世的印象的,記得是在那個電視劇裏看了一眼,好像汪廣洋這次被貶海南,走到路上就會被追加一道聖旨,內容汪廣洋以前包庇朱文正,後來在中書省內明明知道楊憲的奸邪卻不彈劾,結果就被賜死了。


    也好像是因為劉伯溫的之死的原因,說胡惟庸毒死劉伯溫,汪廣洋知情卻沒有阻攔被賜死了,但是現在的這個情況,明顯的有些不太可能,因為胡惟庸現在還沒有下台,所以不可能去追究汪廣洋知情不報的罪責,但是無疑,汪廣洋是這次最大的犧牲者。


    龐煌遂又起了心思,想要汪廣洋像是劉伯溫那樣的人間蒸發,但是想想還是作罷了,難度太大,不劃算,而且汪廣洋求生的意向不大,估計汪廣洋自己也覺得,死了或許比活著好吧。


    記得在江寧,汪廣洋似乎就是這麽感概的,這樣的場景,在他的夢裏已經反複出現過無數次了吧,以前需要借助酒精的力量擺脫夢魘,這一次卻是不用再擔心什麽了……。


    汪廣洋被罷免了右丞相職位,在家準備南下海南,暫時沒有什麽事情了,前一段時間內,看著胡惟庸就要倒黴,紛紛想落井下石的官員,也收攏了自己非分的心思。


    誰也沒有想到有這麽怪異的結果,在天牢裏呆了五天的胡惟庸沒有事,一直看著好像牽連不到的汪廣洋,卻被流放。


    這也可以算是大明官場之上的一道奇特的風景了。


    除了這件事之外,南京城似乎又恢複了一片寧靜,大多數人都是這麽以為的,但是有一些人,卻寧願相信這個寧靜是大亂之前的征兆,比如朱元璋,比如龐煌,還比如塗節,比如陳寧,更比如胡惟庸本人。


    但是進入了七月,北方的一些情況也發生了變化,納哈出終於沉不住氣了,他隱隱的發現了有一絲絲不妙,以放牧為生的蒙古人,卻覺得草場變的越來越少了,但是就算是再有經驗的蒙古人也看不出有什麽門道,就是知道他們原先占據的各個放牧的草場,漸漸的在縮小著。


    這個縮小的速度很慢,但是絕對能相對的比較出其中的危機來,這種危機感,終於讓納哈出沉不住氣,開始慢慢的往南活動,慢慢的靠近遼東,靠近建州,甚至有部分精銳已經到了承德附近,但是由於雙方並沒有撕破臉,所以一直沒有擦槍走火的現象發生。


    但是這種默契,能保持多久呢,誰也不知道,但是金山部的二王子,納哈出之子查哈,卻是在承德看出了一點點端倪出來。(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臣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受傷的害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受傷的害蟲並收藏臣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