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經濟大蕭條已經過去了三年,這三年的時間中,中華民國的經濟秩序已經徹底恢複。mianhuatang.info


    同時,三年的時間中,讓中華民國建設了一大批的公共工程。


    老百姓的生活已經安穩了下來,此時的中華民國經過一係列的手工業、小商店,以及傳統小農耕作模式的取締,城鎮化人口比例已經上升到了80%,而從事農業的人人口僅有3。5%。


    中華民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上升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而農業人口也一直是世界各國當中占比例最少的。但是中華民國的農業產值,卻是世界最龐大的。


    個人產值已經上升了人均一路上升到了4000炎黃幣,按照匯率,相當於是2000美元。而普通工人的收入,一年則是1500炎黃幣的水平。


    1500炎黃幣的普通工人收入,穩居世界第一。


    而人均卻是4000元,相當於有2500元分配在了高收入群體,以及政fu稅收、企業收入上麵。


    中高收入群體也主要是那些技工、工程師,以及醫生、教師、公職人員這些群體,總體占比並不大。


    其中民營企業的日子也很難過,沒有多少市場份額。


    相當於,平均每個人口,有2000元左右的產值被稅收、財團所攫取。相當於有1。2萬億的財富,被政fu和財團攫取。


    而中華民國政fu和財團,則將這1。2萬億的財富,投入到建設、投資當中。


    中華民國的經濟總量,這個時候已經是嚇死人的地步了。


    城鎮化進城的完成,農業機械化的完成,工業生產大量使用全自動流水線,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分包出去。


    一係列的領先,讓此時中華民國的經濟總量突破到了2。4萬億的規模。


    相當於是1。2億美元的經濟總量,而此時的美國,經濟也僅僅恢複到了1800億美元,經濟總量是美國的六倍以上。


    美國的人口,本身也比中華民國少了六倍。


    再則,美國在工業體係升級上比中華民國晚了一步,而在資源優勢上,美國此時也基本上沒有什麽優勢了。盡管美洲資源豐富,但是中華民國如今版圖龐大,加上東北亞、東南亞、中亞殖民地,以及澳洲的資源,根本不缺資源。


    這個時代的工業規模還不是那麽大,所以到了中華民國這樣的狀態,自然沒有什麽資源缺乏的問題。


    當然美國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國民整體素質要好一些。


    不似中華民國,這個階段還是有一些文盲存在。不過中華民國在教育方麵卻是投入很大的,年青一代人的素質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且在人才總量上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數倍。至於沒有文化的文盲群體,和美國的普通工人也沒什麽區別。


    再則,在國際市場的爭奪上,中華民國一直是壓製這美國。而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奪上,美國此時也就剩下了古巴一個殖民地,當然還有一個加拿大也被美國變相收編,但是在海外殖民地的掠奪上,卻是遠遠不如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畢竟是讓那些經濟殖民地先發展起來,帶動他們的農業、工業,然後再進行掠奪。


    所以中華民國的經濟總量當中,不少都是那些經濟殖民地貢獻的。因為從海外掠奪的利益,也算入了經濟總量當中。


    因此看似剝削了工人一半產值的數據,實際上是包括了部分海外收益的。


    最明顯的差距,還是三點,那就是農業機械化,以及工業上的領先,還有海外殖民地的經營。


    最終才造成了美國的經濟,被中華民國超越如此之多的程度。


    但是最核心的原因,還是中華民國有沈凝雲這個穿越者的存在,發展簡直就是開加速器一樣,而且越往後發展,加速越明顯。


    相當於,此時中華民國每年可以投入相當於價值1。2億炎黃幣的勞動力產值,去建設各種公共設施、軍事設施,以及投入到科研、山河治理、國民福利等方麵。


    而實際上,投入建設的規模,遠遠超過1。2萬億,因為普通工人每個月拿到的1500元的收入,依舊會產生消費,這些錢依舊會被財團和‘私’營企業賺取到利潤。同時國家還有個人所得稅,財團和‘私’營企業,也必須上稅。


    工人階級盡管看上去被剝削嚴重,實際上日子卻是過得很不錯得。首先是經濟大蕭條過後,房產價格下跌比較厲害,工人階級以當前的收入,大約兩年的工資就能購買一套房子,比經濟大蕭條之前的條件還要好。


    另外用半年的工資,就可以購買一輛不錯的家庭汽車。


    同時在國民福利上有很好的待遇,醫療、教育和養老方麵都有國家負責大部分。相當於,工人階級,除了房子、汽車的消費外,也就是日常一些消耗,如食品、水電、汽車燃油,以他們的收入可以輕鬆應對,還可以對電器進行消費。


    如果一個家庭是夫妻兩人都在工作,那就更加輕鬆了。房子、汽車、電器不用幾年就能奮鬥下來,日常生活更是能夠消費得起價格高一些的優質食品,還能經常去外度旅遊一番。如果是那些中產階級,一個人在外工作就足夠了,‘女’人還可以在家裏照顧家庭。


    而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群體,國家也有照顧,每個月準時發放補貼,補貼金額還比較高,確保這些不能勞動的群體也有消費能力,進而擴大消費市場的規模,也體現出政fu對人民的關懷。


    畢竟產能過剩了,現在需要的就是一個合理的財富分配。有勞動能力的,隻要勞動就能分配到財富。不能勞動的,國家也給他們分配。而那些能夠勞動的群體,對於國家給那些不能勞動的群體進行補貼也是沒有反對意見的。這是一種社會保障,誰也不知道自己日後不會不會失去勞動能力,自己的子‘女’會不會失去勞動能力。


    普通老百姓在經濟大蕭條過後,已經明顯感受到,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明顯上升。社會地位,實際上也就是和貧富差距有所掛鉤的。


    度過了經濟大蕭條期間民眾對政fu的不滿,中央政fu的信用再次恢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


    盡管如今的中華民國已經沒有了經濟大繁榮的那種‘黃金時代’的喧囂,沒有了那個時代到處找發財機會的躁動,但卻顯得有條不紊的穩定。


    在這種平穩之中,卻是又一次的建設大高‘潮’。


    這次的建設主力不再是民資,而是政fu和財團。大規模的建設讓老百姓有事可做,老百姓的生活變得很穩定,穩定中不斷用自己的勞動聚沙成塔、匯流成河,建設出一個接一個的成果。


    對於民國這場新政的執行,老百姓已經變成了全麵的支持。因為他們切身體會到了好處,他們的生活又恢複到了一個很不錯的程度。對於那些能組建一個美滿家庭的人們,剩下的則是知足。而那些命運中沒辦法擁有美滿家庭的公民,他們盡管依舊有所煩惱,但是起碼不用太為物質而煩惱。


    當然,中華民國從來不缺乏一些通過抨擊政fu來提高自己名望的社會名流們,他們有的是政客,有的是文人。


    對於楊墨川推行的這次行政,當然也是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利益被觸動的自然也就是那些民資老板。


    他們非常不滿當前這種市場份額的分配,以及政fu稅收、原材料價格、運輸成本。因此報紙上還是經常能看到一些人大放闕詞的抨擊總統楊墨川。


    中華民國自掃平‘亂’局,一改之前的‘亂’世用重典的路線,刑法減輕,政fu也不再對社會進行高壓統治,體製變得非常寬鬆,對總統進行抨擊,變成了家常便飯一般的事情,老百姓看了也津津樂道,感覺到的卻是政fu的親切。


    各種抨擊,自然不可能動搖楊墨川的總統寶座。


    擔任兩任大總統的楊墨川,第一次任職期間,中華民國走向了洶湧澎湃的經濟繁榮時期。第二次任職,推行行政使中華民國從經濟大蕭條中走出,通過劫富濟貧的政策,為普通民眾爭取到了切實的利益,給了他們穩定而充實的生活。


    當然,那些文人、政客等社會名流不論在報紙上怎麽抨擊楊墨川,卻是不敢去抨擊沈凝雲一句。


    盡管此時的中華民國,就連不少普通民眾都知道,真正統治這個國家的人並非是總統,而是如今的陸海空總司令沈凝雲,以及他組建的中國民族財團。但是老百姓都沒意見,那些文人政客敢有意見?


    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民國,依舊是一個掛著民主,實則獨裁的國家。


    政治上看似民主,實則是被‘操’縱的。但是這種‘操’縱,起碼按照民主程序走了,並不違反當前大家都認可的民主規則。


    而財團的存在,也愈發明顯。


    盡管這個時代沒有互聯網,輿論媒體也被財團‘操’縱。但是在上流階級,財團的存在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


    就連普通階級,也有不少人明顯感覺到了財團的存在。


    中國民族財團這一存在,已經被不少有心人給挖掘出來了。透過錯綜複雜的控股,拆分,財團的核心已經可以確定,那就是以‘中華聯合儲蓄銀行’為核心,以陸海空總司令沈凝雲為核心,以‘民**事集團’為核心的一個存在。


    這個財團,昔日隻是偏居一偶的‘西北財團’,昔日也僅以‘西北軍事集團’為核心。


    通過對對清戰爭的勝利,西北軍事集團得以崛起,進而通過不斷的資產重組,建立了‘西北財團’。


    隨後又通過‘壬子中俄戰爭’、‘甲寅中日戰爭’等一係列的對對外戰爭,確立了‘西北軍事集團’的霸主地位。先和北洋軍事集團合作,掃平各省軍閥,後來又逐漸收編北洋軍事集團。


    同時收編‘北洋財團’和‘奉係財團’,最後在經濟大蕭條期間,玩死了北洋財團和奉係財團,讓中國民族財團一家獨大。


    一個亞洲霸主,就這樣通過不斷的對外戰爭,以及不斷資本運作而誕生在了世界的東方。


    曾經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日本,已經****趴下了。沙俄也因為革命而完蛋了,蘇聯更是被教訓得退到了西伯利亞。法國和美國也徹底從亞洲滾蛋,隻剩下一個英國,還統治著印度。


    中華民國的版圖,向北延伸到了北極圈,向南延伸到了大洋洲,那裏有中華民國從日本手上搶過來的幾個島嶼。


    當然,這個國家太大了。


    地方習俗也各有不同,甚至就是相隔上百公裏外的不同城市,都有不同的風俗、方言,這和中國古代社會人員流動不頻繁有關係。古代的中國,人員流動主要也就是文人和商人。文人會到異地授課教學,也會到異地就任官員,商人則是異地販運之類的。而普通老百姓,也許一生都不會離開自己生活的地區。所以各地的風俗都有所不同,甚至方言都不同。


    商人對文化的影響不是很大,最主要的影響還是文人。


    文人的影響非常明顯,不管方言和風俗如何,都帶著共同的漢文化。文字是相同的,官話是相同的,節日也是相同的,衣冠也是相同的。


    漢民族能夠如此龐大,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包容。


    不管是什麽血統,隻要化,就是天朝子民,一視同仁。但是古代的教化因為條件原因,不可能太徹底。


    如今的中華民國,國土如此龐大,民族情況如此複雜。最重要的,還是建立一個徹底統一價值觀,以及讓各地的民眾變得更加相同。


    老一代是不好改變的,但是新一代卻是可以改變,可以通過教育進行改變。


    因此中華民國在教育上的投入,絕對是世界首位,每年中央基本上都要投入25%的財政收入,甚至更高的財政收入到教育上。


    教育方麵也抓得極為嚴格,最為嚴格的還是師資培養。


    標準的漢語,嚴格的素質教育。


    當一個國家的新一代,大部分都能具備較高的素質水平,那麽地域歧視等問題自然也就會消失不見。同時經過統一的教育製度培養出來的新一代,身上具備的共‘性’將更多,會使得這個民族更加團結、友愛。


    中華民國的教育體係,實際上就是以品德教育,對於那些學習並不出眾的學生,教會他們做人的準則,並盡量尋找他們身上的亮點,培養他們其他領域的天賦。然後選出一批在學習上有天賦學生,將他們培養成為知識型人才。


    事實證明,這個社會,並非是隻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能夠在邁入社會有能夠成功。中華民國的教育體係,力求在確保品德教育的前提下‘人盡其用,物盡其才’。


    這種教育體係之下,民族素質自然也就提升上去了。


    當一個人的素質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定然也是反對戰爭和暴力的。當時這個世界的異族,依舊奉行弱‘肉’強食的法則。


    因此在教育體係中,中華民國加入了‘化外蠻夷’的概念,並且引用各個被異族攻入的教訓,普及不能和化外蠻夷講仁義道德的觀念。


    不可否認,白人世界也有好人,但是他們的主流觀念就是弱‘肉’強食,個體並不能取代他們的主流。


    說白了,就是在教育中告訴學生,不用把那些化外蠻夷當人看。為了中華民國的千秋萬代,該對化外蠻夷心狠手辣的時候就該心狠手辣。


    同時教育體係中,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徹底的闡述。提出,如果化外蠻夷願意接受教化,出於基本的人道主義,則需要給他們機會。


    可以預見的是,這一代人成長起來之後,中華民國將大幅度的消除地域差異。並且,擁有明確的對外態度。


    隻要中華民國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取得世界霸權,就會誕生一個完全不同於白種人至上的霸權主義。


    畢竟人們不可能改變自己的膚‘色’,隨意白種人至上的霸權主義充滿壓迫‘性’。而中華民國提出的則是文化霸權主義,其他國家卻是可以改變文化,可以改變觀念。


    教化到最後,甚至可以統一全球。


    後世有人說,能夠統一世界的隻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中國人。猶太人很‘精’明,什麽東西都計劃得好好的。而中國人則是什麽都以和為貴。


    中華文化這種包容‘性’,確實具備統一世界的能力,需要的則是相應的武力。隻要有相應的武力,中華文明統一世界確實非常容易。


    此時距離戰爭的爆發也沒有幾年了,就算是歐洲不‘亂’,中華民國也要先發製人了。


    畢竟,每年超過1。2萬億的勞動力價值,被投入到各種建設當中,中華民國的戰爭準備不需要幾年就可以完成了。


    不過這規模太龐大了,軍事建設根本就消化不了,公共設施建設加上科研活動都無法消化掉這麽多的建設力量。


    中華民國這個階段,甚至是闊綽到,將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到山河治理和環境美化方麵。


    黃土高原的治理尤為龐大,到了1936年,中央撥款了500億元投入到了黃土高原的治理上。


    僅僅投入到黃土高原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於是美國經濟總量的27%。


    同時這一年收到的捐款數額,超過了100億元,國民對於治理黃土高原還是很支持的。


    這也充分的體現了什麽叫做‘有錢就是任‘性’’,中華民國現在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盡管不多,但是龐大的勞動力規模放在那裏,世界第一的人均生產總值放在那裏,能夠動用的人力物力實在太龐大了。


    有錢任‘性’的中華民國,投入大筆資金治理山河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反正投入戰爭建設的規模足夠大了,再龐大完全沒有必要。畢竟地球就這麽大,兩千萬大軍和三千萬大軍,並沒有什麽區別。


    對黃土高原連年的治理經費的追加,效果也很明顯。此時的黃土高原的入黃泥沙已經在大量攔沙大壩的阻攔下大大減少。


    入黃泥沙的總量,已經減少了50%左右,黃河水變得清澈了一些。


    這是一個好兆頭,說明治理方案切實可行。


    同時西北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年年上升,災害的發生率也在不斷的減少,黃河水量也在明顯上升。


    黃土高原上的植被覆蓋率恢複得最為明顯,自從當初西北政fu將黃土高原上的大部分人口都遷移掉之後,黃土高原上的植被已經沒人去破壞了。盡管黃土高原上無法生長什麽大樹(沒有地下水),但是一些低矮植被還是可以生長的。


    而且每一個攔沙大壩,都可以形成一片綠洲。因為攔沙大壩攔截下的泥沙,可以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黃土高原之所以貧瘠,就是因為雨水衝刷掉了這些含有養分的淤泥,年複一年的衝刷,就越來越貧瘠。攔沙大壩,將淤泥攔截下來,加上地勢較低,下雨的時候有足夠的水份,自然也就可以形成綠洲。


    黃土高原上的人口,也因為大規模的治理而開始上升,這些人口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從事治理黃土高原的工作。所需的生活物資,基本上都是外地運輸,當地基本上沒有農業和牧業。隻有養殖業,養殖業也都是圈養,飼料全靠鐵路外運。


    同時在黃土高原上,則發展出了一些礦業,不過這些礦業都是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全國這一時期,也進入了重點的排汙治理。


    全國各城鎮,以及工廠、農場、養殖場,都禁止向河流排放汙水和傾倒生活垃圾。每個出城鎮都在建設汙水處理係統,同時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集中處理。處理這些東西,成本是比較高的,不過中華民國這個時候不缺人力物力。


    當然,也有一些生活垃圾,被集中起來,運輸到了日本進行處理,日本也相應的發展處了垃圾回收產業。


    中華民國此時的工業汙染還算不是很嚴重,自從將那些高汙染產業大量分包給那些經濟殖民地發展之後,汙染問題已經減輕了很多。


    發展工業是難免有汙染的,所以治理起來還是投入較大的成本。


    沒有那些高汙染產業,加上此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治理,效果還是很顯著的。黃河、長江等大河流禁止排汙、傾倒生活垃圾,以及各個支流的治理,讓那些大河流的喝水清澈了不少。


    治理技術,也在大力研發之下,有了飛躍的發展,並迅速普及。


    不過畢竟時代原因,很多汙染還是不能把控的。例如空氣汙染,一些城市還是很嚴重。中華民國北方地區依舊是在用煤炭發電,就連南方也有不少火電站。同時石油的大量使用,汽車的尾氣汙染等等也還是不可避免的。


    這是時代原因。


    核電站之類的技術,還沒有普及。不過中華民國第一座核電站,已經在西域行政區秘密修建了。


    中華民國已經掌握核裂變技術了,理論和‘操’作上都比較成熟了,不過原子彈卻沒有急著製造,倒是先把核電站搞出來了。


    另外中華民國的國民高產值,實際上是建立在大量使用內燃機的基礎上的。內燃機則要消耗石油,為了發展,石油供應價格很便宜,所以不可避免的是,整個國家對石油的驚人消耗。


    石油的消耗,自然也就產生了大量的廢氣排放,所以空氣汙染問題一時半會沒有得到什麽有效的解決。隻是將那些廢氣排放嚴重的工廠都轉移到那些經濟殖民地,好歹是緩解了一番。


    不過這個國家的綠化麵積,卻是不斷的上升。


    南方本身就算是生態比較良好的地區,植被覆蓋率很高。此時的南方,基本上是適合種樹的地方都種植上了樹木。


    北方的綠化相比之下難一些,不過此時也是到處都種上了‘花’草樹木。並且開始對沙漠、戈壁灘發動反攻,遏製沙漠的擴張。


    城鎮綠化,也在持續的進行。各省各城鎮,這個時候為了創造就業崗位,在城鎮綠化上的投入非常大,基本上就是按照‘‘花’園城市’一般的力度進行綠化。


    當生產力達到了這個水平之後,建設出一個‘花’園一般的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難度。不過這個時期的建設還不是太徹底,畢竟軍事建設還是要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的,以及科研也是如此。


    科研規模,經過三年的瘋狂擴張。此時已經變得非常的龐大的,僅僅是從事和科研相關的勞動力數量就達到了一千多萬人。


    要知道,美國二戰期間研發原子彈,隻有二十萬人參與而已。--63985+dsuaahhh+24491011-->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鈞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鈞申並收藏民國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