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新的一年的到來。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更多精彩小說請訪問
繁榮的經濟局麵,讓整個中華民國的老百姓都沉醉了。各大報紙、廣播、電視,都在宣揚一個觀念,那就是繁榮的經濟可以永久持續。
這一年的經濟繁榮到了一個什麽程度?
繁榮到了,春節前夕的商品消費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消費總額高達1200億炎黃幣,相當於是美國gdp的三分之一。
整個春節,全國上下一片歡騰。
大年初一那天,全國鞭炮齊鳴。人們穿著嶄新的衣服,精神抖擻的走家串戶。最高興的自然是那些孩子,因為這一年的紅包又比往年要多出不少。
如今的中華民國,民眾開始越來越不差錢。
就是一個普通工人,工資也在不斷的上漲之下,生活變得非常寬裕。隻要不是大肆揮霍,消費大宗商品是完全沒有問題。
民眾也不需要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而去動什麽歪腦筋,安心做事就能有回報。認真工作,也讓中華民國各個行業都比較穩定,不會人員流動太大。
過了春節,更多的投資活動再次產生。因為春節前期的消費市場太驚人了,讓非常多的投資者都垂涎欲滴。
大量的投資活動,再一次拉高了用工成本。
一時之間,五億人口的中華民國,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現了一些用工荒。找不到工人的用工單位,隻能繼續提高工資。而繁榮的市場,也讓那些用工單位能出得起更高的工資。
出現用工荒,也意味著就業崗位非常多。
進而使得用工單位和受雇工人的地位得到了轉換,變成了工人在工資談判中占據上風,加上工人有公會維持自身利益,所以工人如果不滿意工資,公會也會出麵進行商談。在這樣的用工荒之下,大量工資還未調整的企業在公會的逼迫下,也隻能提高用工酬勞。
沒有怎麽上漲的,主要是那些高級技工、工程師的工資,那些高級技術工的工資以前就很高了。
不平衡的是,最底層的勞動者的工資還不夠。
此時上漲的,也就是底層勞動者的工資,上漲速度是最快的。底層勞動者數量龐大,這些群體得到了足夠的收入,拉動消費的能力非常強大。
盡管中產階級是消費的主力,但是普通階級也是不容小覷的。畢竟這個時候,普通階級還普遍沒有房子和車子。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也在經曆這樣的繁榮景象。
美國的經濟也在戰後迅速繁榮起來,盡管國際市場上難以和中華民國進行競爭,但是美國內部市場也不算小。
為了消耗掉那些鋼鐵產能,美國也在大力發展民用汽車,以增加鋼鐵消費。
再加上美國也在進行工業體係升級,美國的市場,同樣的繁榮了起來。隻不過美國此時的繁榮,和中華民國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2。5億噸之後,鋼鐵開始不再缺乏。汽車消費的規模也變得更加龐大。
不過中華民國這樣的鋼鐵產量,也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不缺鋼鐵了。因為各個經濟殖民地也在發展,大量的鋼鐵消費增在不斷增長。
例如北朝鮮,北朝鮮被中華民國經濟殖民已經有八年了,算上1923年則是九年的時間。這些年來北朝鮮的民眾經過為中華民國的不斷生產勞動,也積攢了一筆辛苦錢。隨著南朝鮮的收複,朝鮮變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朝鮮內部的投資建設也再次暴增。
同時經過賣資源什麽的,北朝鮮也賺到了一些錢,盡管你這些資源賣給中華民國非常的廉價。
越南、高棉、暹羅這些經濟殖民地也發展得不錯。
其他各個經濟殖民地,也都在快速的發展。局麵變得欣欣向榮,經濟殖民地的市場消費也在不斷增長。
盡管當前還都隻是消費一些低級的產品,但是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工人工資水平還是在上漲的,隻是上漲得稍顯緩慢。
畢竟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內部得國民消費還沒有滿足,市場還未飽和,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市場還不需要深入開發。
真正開發的時候,則是等中華民國的內部市場消費差不多飽和的時候,再讓那些經濟殖民地進行銜接,從而繼續帶動經濟發展。
中華民國內部出現用工荒,也促成了產業的進一步的分工。又使得中華民國分包了一批產業出去給各個經濟殖民地發展。
朝鮮得到了更大份額的造船業,同時還拿到了一部分的汽車零配件製造業。不過北朝鮮製造的汽車零配件都是那種比較低級的零配件,關鍵的零配件還是在中華民國自己手上。
北朝鮮則把很多產業丟給了日本。
那些汙染很嚴重的產業,如同水泥生產、食品加工、化工製造、煉焦、稀土提煉、造紙,這些產業都是中華民國大量分包出去的,其中北朝鮮接收了最多,八年的時間下來,北朝鮮平壤地區的空氣,始終彌漫著一股怪異的輪胎味,空氣汙染很是嚴重。
中華民國的工業汙染也不小,畢竟工業發展是有代價的。盡管把很多高汙染型的產業都分包了出去,但是這個時代的工業技術還不是那麽高級,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汙染的。
工業汙染的治理,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不過這正好,能給中華民國的民眾提供很多就業崗位吧。所以隻要是發達國家,治理汙染實際上並不難。因為作為發達國家來說,就是要不斷的找事給老百姓做,才能讓老百姓有收入。他們已經過了發展階段,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當前中華民國隻能盡量控製汙染規模,把高汙染型的產業分包出去。而那些還有汙染的工業,則盡量采取汙染處理措施。
這樣的舉措還是比較有效的,盡管讓中華民國出現了一些汙染,但是還沒有到那麽嚴重的地步。
工業發展的汙染,各國都難以避免。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就因為大量生產軍火什麽的,搞得城市上空被一層煙霧籠罩。英國倫敦也出現了過類似的問題。
中華民國因為直接跳到了第二次工業技術的層麵,煤炭的燃燒總量方麵沒那麽多,所以汙染還算沒那麽嚴重。不過燃燒石油也是有汙染的,所以汙染還是不可避免。
空氣,是生物養料。
傳統道家稱之為‘自然清氣’,從道家學術發展而來的中醫,則認為人體宗氣,是又水穀之氣和自然清氣化生而成。水穀之氣也就是從食物中攝入的養分,自然清氣則是空氣。
所以空氣實際上也是一種資源,工業發展破壞這種資源自然也是不可避免。所以日後肯定是要深入治理的。
北朝鮮人遭殃過後,變成了日本人遭殃。大量的汙染型產業都開始往日本轉移。
日本的局勢也逐漸穩定了下來。中華民國在日本駐軍二十萬,加上日本自衛隊的五萬兵力,將****的日本社會鎮壓了下去。
盡管手段有些粗暴,但是有時候簡單粗暴反而有效。日本人為了生存,而日本統治者為了能夠繼續享有統治利益,都在積極配合中華民國對日本的經濟殖民活動。
倭王嘉仁(大正)在戰敗後盡管宣布退位,變成倭王。不過在日本民眾心中還是有較高的地位,依舊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嘉仁為了繼續獲得統治地位,更是極為配合。號召日本民眾努力生產建設,恢複家園什麽的。
戰後的日本,日本民眾倒是感覺日子實際上比以前更有盼頭了。
以前的日本,因為日本政府要進行各種軍事活動,所以稅收比較高。而戰後的日本,暫時沒有多少稅收,加上中華民國將各種汙染型的產業分包給日本的同時,也就產生了大量的投資活動,進而為日本民眾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
有了就業崗位,就有了收入。
中華民國對經濟殖民地曆來都是確保民眾能吃飽飯,畢竟生產力發展到這個程度,糧食生產已經比較簡單。吃飽飯這是最基礎的東西。而此前的日本,很多普通日本人連飯都吃不飽。
而如今,日本人卻發現,他們在吃飯的問題上,越來越不是問題了。
中華民國有大量的糧食運到日本,日本人隻需要到工廠、工地上去勞動,就能夠獲得吃食。
加上中華民國為了能盤剝到更多的勞動力財富,所以也要避免日本人被餓死,因此有不少賑濟糧運到日本。
日本普通民眾能吃上飯,不被餓死。加上日本統治者的號召,所以日本社會快速的穩定下來。
日本人表現得極為順從,甚至是為了討好中華民國,各種手段都用出來了。派遣婦女安慰中國在日本的駐軍,大量日本婦女到中華民國紅燈區工作,從事妓藝活動。同時獻上各種在中國掠奪的古董字畫。
中華民國征服日本之後,確實也找回了不少遺失的的民族瑰寶。
日本人在唐宋期間是比較順服的,特別是宋代中國的海外貿易非常興盛,陶器都大量賣到非洲,所以很多當時的中國藝術,以及工藝傳到了日本。而中國因為戰亂,則丟失了那些傳統文化。
從日本引入那些遺失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古代聖賢便說過,中國如果遺失了文化,還是可以從各個藩國那裏找回來的。所以古代的中國,非常重視向周邊的藩國輸出文化。
朝鮮、日本、越南,這三個藩國的中國文化都接收了不少。
日本投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日本的那些科研人員,都被中華民國給接收了過來。同時日本還有不少造船工人,精密製造業方麵日本則是差了一些。
不過在精密製造業方麵中華民國還是不遜色與德國的,而且在持續的發展。精密製造業這個行業,實際上就是靠人力。
西方人之所以能保持長期的優勢,主要還是精密製造業方麵的優勢。科學理論什麽的,要搞懂實際上也不難。
中華民國發展精密製造業,甚至是引入了道家的修行方法。
人體就像是一台最精密的儀器,越精密就越是經不起折騰,所以人在自然界比較脆弱。但是也正是人是這個時代最精密的儀器,所以才能造出最精密的設備。
這也是為什麽,精密製造業,是靠人一刀一刀削出來的。
在精密製造技術上,沈凝雲因為是個穿越者,後世中國的精密製造技術盡管不如歐美,但是這個時代歐美的精密製造業卻是剛開始發展,所以中華民國的精密製造技術理論方麵直接超越了歐美。
加上技工的培養規模不斷擴大,而且技工隨著反複的操作而是的技術不斷提升,自然也就超過了歐美的精密製造水平。
再而,因為精密製造業賺到了錢,也有更多的錢去研究更高級的精密製造技術。而那些從事精密製造行業的技工因為賺到了錢,也能安心從事這門工作,也就不會造成技術荒廢,後繼無人等尷尬的問題。
德國人能夠在精密製造技術上雄踞榜首,自然也就是因為德國人造的器多了。當初羅斯柴爾德財團為了平衡歐洲各國的實力,從而在中歐的德國地區投資械製造等產業,而地處中歐的德國,不僅成為歐洲的貨幣集散地,也成為了向歐洲各國輸出械設備的地區。從而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羅斯柴爾德財團這種走鋼絲一般的平衡行為,也最終因為失去平衡栽了跟頭。
此時中華民國的精密製造業從業人員,已經是德國的好倍,湧現出了一大批的高級技工。
大量的生產線訂單被不斷完成。
中華民國當前製造的流水線,都已經變成半自動流水線,相當於歐美五六十年代的流水線水平。並且開始向全自動的方向發展,全自動流水線實際上並不需要計算,因為七八十年代的歐美,計算還沒有大規模應用到流水線生產上,但是人家就是實現了全自動。
不過中華民國現在已經有了計算。
而在床的製造上更是接連突破,液壓技術的應用,讓械加工更加方便。中華民國已經正在向一個鋼鐵帝國的方向發展。
大量的鋼鐵,大量的械設備。
精密的火炮、飛、戰車。
自動化的流水線,大量的農業械、施工械、挖礦械。
精密製造業的崛起,以及資本的強大,讓中華民國已經開始走上快速擺脫靠人力的階段,而是開始大量依靠鋼鐵械的生產力,而不是像後世中國那樣,實在是條件有限,很多時候隻能靠人多力量大來取勝。不過太祖能把中國工業發展起來,確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工業化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
很多生產活動變成非常輕鬆,例如農業生產就簡單很多了。因為耕地多,也不用考慮什麽畝產有多高。直接械化進行作業,就算單產不如精耕細作,但是規模卻可以弄得很大。一個勞動力所能生產的農業產品比過去高出十倍、上百倍。
工業化時代的進步,就是讓從事生產的人口越來越少。更高的生產力之下,也許一億人口當中,一千萬人口從事生產活動就可以滿足整個社會的商品需求。那麽剩下九千萬人口,就可以去從事科研、軍事活動、建設活動、商業金融活動、娛樂藝術活動、服務活動。
就是不斷的解放勞動力,讓勞動力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中解放出來。
一個工業國家的發展,初級階段是在提高工業生產效率,解放一定的工業勞動力,從而在有限的農業上,建立產能更大的工業。而再進行發展,則是解放農業勞動力,並且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從而以建立更大的工業生產規模。再繼續發展下去,則是大規模的解放工業、礦業等方麵的生產活動的勞動力。
進而從農業社會的大部分人都必須從事生產才能存活,變成工業化時代,一個人進行生產,可能就可以養活十個、百個人的程度。
而那些不用從事生產工作的勞動力,則可以投入到建設活動上去,以及各其他各個行業。中華民國隨著各種商品產能的建立,越來越多的生產力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
中華民國的農業采用械化生產,進一步也影響到了那些經濟殖民地,讓那些經濟殖民地從事無法進行械化種植的經濟作物生產,也是對中華民國的農業的一種補充,進而在那些經濟殖民地,實際上也有更多的勞動力被從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的商品化生產中解放出來,去從事其他的活動。
相比之下,這個時候的歐美,顯然就做不到了。
在農業械的製造上,歐美的精密製造業還不太達標,另外在普及上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歐美暫時沒那個魄力。
而且這東西是需要時間積累的,算算時間,歐美也來不及了。
因為美國的美聯儲也在大量的放貸,並且目前美國主要是在從事工業體係升級,在農業械化的產能上明顯是來不及大規模建立了。美國的繁榮,曆史上是持續到了1929年,隻剩下六年的時間。
此時的美國,要製造械化農業也不是造不出來,但是投入成本太高,時間又緊迫。一到那經濟大蕭條,投資肯定是中斷的。到時候建成大量的農業械化設備生產產能,農業械在經濟大蕭條當中也賣不出去。
所以歐美的農業,目前也就是用用拖拉,普及一下化肥、農藥,同時用畜力帶動的農業械進行生產。
歐美大量人口,還被困在土地當中,個人產值也就那樣了。
而那些個人產值很低的經濟作物種植,歐美更多是對殖民地進行粗暴掠奪,效率又不高,規模發展緩慢。
中華民國的農業械化,則是普及了十年,才達到了如今的規模。
中國民國的普通工人的收入超過英國工人的收入,隻是一個開始罷了。以中華民國的生產力,普通工人的收入,後續還可以拉開英國工人和美國工人一大截。
加上人口上又有龐大的優勢,歐美想要趕超中華民國,已經很難了。
在1923年,歐洲人明顯感覺,生活水平下降了。歐洲各國的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除了德國還好一些,法國是大陸性國家也還算可以。最頭疼的就是英國了,英國政府想要下調工資水平,延長工作時間,遭到英國工人的反對。同時大量的失業,也出現在了英國國內。
畢竟英國過去是世界霸主,此時的英國盡管名義上也依舊是世界霸主,但實際上已經無力控製亞洲地區。
英國頂多算是歐洲的霸主。
現在英國即無力控製亞洲,也無力控製美洲。加上戰後英國的金融、海外資產、海洋運輸、商品輸出等方麵都遭到了打擊,所以失業率很高也是正常的。畢竟那些產業受到打擊後,自然也就造成了就業崗位減少的問題。
加上英國實在是沒有什麽製造業產業比較出眾的。
精密製造業比不上德國,也比不上中華民國。商品製造方麵,又是老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的產物,工業體係都落後了。
海洋運輸業,又遭到了中華民國和美國的強力競爭。
金融業方麵,在亞洲是寸步難行。亞洲的金融業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禁臠,英國難以染指。美國的金融業,盡管有羅斯柴爾德財團的份額,但那是羅斯柴爾德財團賺到錢,又不是英國人,他們是猶太人。
猶太人沒有國家,自然也就沒有國界。
海外資產方麵,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賣掉了大部分,而中華民國在亞洲的崛起,又讓英國損失了一大批的海外資產。
商品輸出方麵,棉布是賣不動了。
以前棉布可能對很多國家來說是先進的商品,因為英國人用的是先進的蒸汽來生產出來的棉布。現在英國的棉布,就是低級的代名詞了。質量已經比不上中華民國的棉布,價格更是比不上。
不過中華民國不對外輸出棉布,而是把產業交給那那些經濟殖民地。那些經濟殖民地有大量富餘勞動力,所以棉布生產成本很低,英國人也競爭不過。
唯一還算好的就是英國的礦業發展很迅速,中華民國在大量進口英國的礦產,然後英國再從中華民國進口各種商品。
商品可以再流水線上大量的批量化製造,非常的快速。但是挖礦卻是比較辛苦的。英國人可沒有露天開礦技術。而且商品輸出還有附加值呢!
英國的鋼鐵出口方麵也還算不錯,中華民國還在從英國進口鋼鐵。
礦產和鋼鐵,讓英國戰後的經濟不是那麽難看,但是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這主要是英國的資本方麵出了大問題。
英國的資本市場,是被猶太人的羅斯柴爾德財團控製的。工業體係升級,是需要資本支撐的。而在做產業升級的是美國,同時為了能讓德國人支付得起賠款,德國的工業在戰後反而有資本的支持。
英國的工業,好似變得非常雞肋。猶太人都不想投資,結果就造成了英國工業的快速衰弱。
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早就已經崩了。
如今隻是名義上的霸主,而英國的衰弱也造成了世界開始缺乏霸權,一個缺乏霸權的世界,必然將有新興勢力要對全球霸權展開爭奪。
未來那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依舊難以避免的。
所以中華民國這個時候並沒有因為奪取了亞洲霸主,也就停下了積極發展的步伐。沈凝雲掌控的中國民族財團,如今依舊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以尋求更快的發展速度,以及更強大的戰爭潛力。
中華民國的綜合國力,也隨著市場的繁榮,正在迅猛的增長。
繁榮的經濟局麵,讓整個中華民國的老百姓都沉醉了。各大報紙、廣播、電視,都在宣揚一個觀念,那就是繁榮的經濟可以永久持續。
這一年的經濟繁榮到了一個什麽程度?
繁榮到了,春節前夕的商品消費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消費總額高達1200億炎黃幣,相當於是美國gdp的三分之一。
整個春節,全國上下一片歡騰。
大年初一那天,全國鞭炮齊鳴。人們穿著嶄新的衣服,精神抖擻的走家串戶。最高興的自然是那些孩子,因為這一年的紅包又比往年要多出不少。
如今的中華民國,民眾開始越來越不差錢。
就是一個普通工人,工資也在不斷的上漲之下,生活變得非常寬裕。隻要不是大肆揮霍,消費大宗商品是完全沒有問題。
民眾也不需要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而去動什麽歪腦筋,安心做事就能有回報。認真工作,也讓中華民國各個行業都比較穩定,不會人員流動太大。
過了春節,更多的投資活動再次產生。因為春節前期的消費市場太驚人了,讓非常多的投資者都垂涎欲滴。
大量的投資活動,再一次拉高了用工成本。
一時之間,五億人口的中華民國,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現了一些用工荒。找不到工人的用工單位,隻能繼續提高工資。而繁榮的市場,也讓那些用工單位能出得起更高的工資。
出現用工荒,也意味著就業崗位非常多。
進而使得用工單位和受雇工人的地位得到了轉換,變成了工人在工資談判中占據上風,加上工人有公會維持自身利益,所以工人如果不滿意工資,公會也會出麵進行商談。在這樣的用工荒之下,大量工資還未調整的企業在公會的逼迫下,也隻能提高用工酬勞。
沒有怎麽上漲的,主要是那些高級技工、工程師的工資,那些高級技術工的工資以前就很高了。
不平衡的是,最底層的勞動者的工資還不夠。
此時上漲的,也就是底層勞動者的工資,上漲速度是最快的。底層勞動者數量龐大,這些群體得到了足夠的收入,拉動消費的能力非常強大。
盡管中產階級是消費的主力,但是普通階級也是不容小覷的。畢竟這個時候,普通階級還普遍沒有房子和車子。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也在經曆這樣的繁榮景象。
美國的經濟也在戰後迅速繁榮起來,盡管國際市場上難以和中華民國進行競爭,但是美國內部市場也不算小。
為了消耗掉那些鋼鐵產能,美國也在大力發展民用汽車,以增加鋼鐵消費。
再加上美國也在進行工業體係升級,美國的市場,同樣的繁榮了起來。隻不過美國此時的繁榮,和中華民國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2。5億噸之後,鋼鐵開始不再缺乏。汽車消費的規模也變得更加龐大。
不過中華民國這樣的鋼鐵產量,也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不缺鋼鐵了。因為各個經濟殖民地也在發展,大量的鋼鐵消費增在不斷增長。
例如北朝鮮,北朝鮮被中華民國經濟殖民已經有八年了,算上1923年則是九年的時間。這些年來北朝鮮的民眾經過為中華民國的不斷生產勞動,也積攢了一筆辛苦錢。隨著南朝鮮的收複,朝鮮變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朝鮮內部的投資建設也再次暴增。
同時經過賣資源什麽的,北朝鮮也賺到了一些錢,盡管你這些資源賣給中華民國非常的廉價。
越南、高棉、暹羅這些經濟殖民地也發展得不錯。
其他各個經濟殖民地,也都在快速的發展。局麵變得欣欣向榮,經濟殖民地的市場消費也在不斷增長。
盡管當前還都隻是消費一些低級的產品,但是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工人工資水平還是在上漲的,隻是上漲得稍顯緩慢。
畢竟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內部得國民消費還沒有滿足,市場還未飽和,那些經濟殖民地的市場還不需要深入開發。
真正開發的時候,則是等中華民國的內部市場消費差不多飽和的時候,再讓那些經濟殖民地進行銜接,從而繼續帶動經濟發展。
中華民國內部出現用工荒,也促成了產業的進一步的分工。又使得中華民國分包了一批產業出去給各個經濟殖民地發展。
朝鮮得到了更大份額的造船業,同時還拿到了一部分的汽車零配件製造業。不過北朝鮮製造的汽車零配件都是那種比較低級的零配件,關鍵的零配件還是在中華民國自己手上。
北朝鮮則把很多產業丟給了日本。
那些汙染很嚴重的產業,如同水泥生產、食品加工、化工製造、煉焦、稀土提煉、造紙,這些產業都是中華民國大量分包出去的,其中北朝鮮接收了最多,八年的時間下來,北朝鮮平壤地區的空氣,始終彌漫著一股怪異的輪胎味,空氣汙染很是嚴重。
中華民國的工業汙染也不小,畢竟工業發展是有代價的。盡管把很多高汙染型的產業都分包了出去,但是這個時代的工業技術還不是那麽高級,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汙染的。
工業汙染的治理,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不過這正好,能給中華民國的民眾提供很多就業崗位吧。所以隻要是發達國家,治理汙染實際上並不難。因為作為發達國家來說,就是要不斷的找事給老百姓做,才能讓老百姓有收入。他們已經過了發展階段,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當前中華民國隻能盡量控製汙染規模,把高汙染型的產業分包出去。而那些還有汙染的工業,則盡量采取汙染處理措施。
這樣的舉措還是比較有效的,盡管讓中華民國出現了一些汙染,但是還沒有到那麽嚴重的地步。
工業發展的汙染,各國都難以避免。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就因為大量生產軍火什麽的,搞得城市上空被一層煙霧籠罩。英國倫敦也出現了過類似的問題。
中華民國因為直接跳到了第二次工業技術的層麵,煤炭的燃燒總量方麵沒那麽多,所以汙染還算沒那麽嚴重。不過燃燒石油也是有汙染的,所以汙染還是不可避免。
空氣,是生物養料。
傳統道家稱之為‘自然清氣’,從道家學術發展而來的中醫,則認為人體宗氣,是又水穀之氣和自然清氣化生而成。水穀之氣也就是從食物中攝入的養分,自然清氣則是空氣。
所以空氣實際上也是一種資源,工業發展破壞這種資源自然也是不可避免。所以日後肯定是要深入治理的。
北朝鮮人遭殃過後,變成了日本人遭殃。大量的汙染型產業都開始往日本轉移。
日本的局勢也逐漸穩定了下來。中華民國在日本駐軍二十萬,加上日本自衛隊的五萬兵力,將****的日本社會鎮壓了下去。
盡管手段有些粗暴,但是有時候簡單粗暴反而有效。日本人為了生存,而日本統治者為了能夠繼續享有統治利益,都在積極配合中華民國對日本的經濟殖民活動。
倭王嘉仁(大正)在戰敗後盡管宣布退位,變成倭王。不過在日本民眾心中還是有較高的地位,依舊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嘉仁為了繼續獲得統治地位,更是極為配合。號召日本民眾努力生產建設,恢複家園什麽的。
戰後的日本,日本民眾倒是感覺日子實際上比以前更有盼頭了。
以前的日本,因為日本政府要進行各種軍事活動,所以稅收比較高。而戰後的日本,暫時沒有多少稅收,加上中華民國將各種汙染型的產業分包給日本的同時,也就產生了大量的投資活動,進而為日本民眾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
有了就業崗位,就有了收入。
中華民國對經濟殖民地曆來都是確保民眾能吃飽飯,畢竟生產力發展到這個程度,糧食生產已經比較簡單。吃飽飯這是最基礎的東西。而此前的日本,很多普通日本人連飯都吃不飽。
而如今,日本人卻發現,他們在吃飯的問題上,越來越不是問題了。
中華民國有大量的糧食運到日本,日本人隻需要到工廠、工地上去勞動,就能夠獲得吃食。
加上中華民國為了能盤剝到更多的勞動力財富,所以也要避免日本人被餓死,因此有不少賑濟糧運到日本。
日本普通民眾能吃上飯,不被餓死。加上日本統治者的號召,所以日本社會快速的穩定下來。
日本人表現得極為順從,甚至是為了討好中華民國,各種手段都用出來了。派遣婦女安慰中國在日本的駐軍,大量日本婦女到中華民國紅燈區工作,從事妓藝活動。同時獻上各種在中國掠奪的古董字畫。
中華民國征服日本之後,確實也找回了不少遺失的的民族瑰寶。
日本人在唐宋期間是比較順服的,特別是宋代中國的海外貿易非常興盛,陶器都大量賣到非洲,所以很多當時的中國藝術,以及工藝傳到了日本。而中國因為戰亂,則丟失了那些傳統文化。
從日本引入那些遺失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古代聖賢便說過,中國如果遺失了文化,還是可以從各個藩國那裏找回來的。所以古代的中國,非常重視向周邊的藩國輸出文化。
朝鮮、日本、越南,這三個藩國的中國文化都接收了不少。
日本投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日本的那些科研人員,都被中華民國給接收了過來。同時日本還有不少造船工人,精密製造業方麵日本則是差了一些。
不過在精密製造業方麵中華民國還是不遜色與德國的,而且在持續的發展。精密製造業這個行業,實際上就是靠人力。
西方人之所以能保持長期的優勢,主要還是精密製造業方麵的優勢。科學理論什麽的,要搞懂實際上也不難。
中華民國發展精密製造業,甚至是引入了道家的修行方法。
人體就像是一台最精密的儀器,越精密就越是經不起折騰,所以人在自然界比較脆弱。但是也正是人是這個時代最精密的儀器,所以才能造出最精密的設備。
這也是為什麽,精密製造業,是靠人一刀一刀削出來的。
在精密製造技術上,沈凝雲因為是個穿越者,後世中國的精密製造技術盡管不如歐美,但是這個時代歐美的精密製造業卻是剛開始發展,所以中華民國的精密製造技術理論方麵直接超越了歐美。
加上技工的培養規模不斷擴大,而且技工隨著反複的操作而是的技術不斷提升,自然也就超過了歐美的精密製造水平。
再而,因為精密製造業賺到了錢,也有更多的錢去研究更高級的精密製造技術。而那些從事精密製造行業的技工因為賺到了錢,也能安心從事這門工作,也就不會造成技術荒廢,後繼無人等尷尬的問題。
德國人能夠在精密製造技術上雄踞榜首,自然也就是因為德國人造的器多了。當初羅斯柴爾德財團為了平衡歐洲各國的實力,從而在中歐的德國地區投資械製造等產業,而地處中歐的德國,不僅成為歐洲的貨幣集散地,也成為了向歐洲各國輸出械設備的地區。從而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羅斯柴爾德財團這種走鋼絲一般的平衡行為,也最終因為失去平衡栽了跟頭。
此時中華民國的精密製造業從業人員,已經是德國的好倍,湧現出了一大批的高級技工。
大量的生產線訂單被不斷完成。
中華民國當前製造的流水線,都已經變成半自動流水線,相當於歐美五六十年代的流水線水平。並且開始向全自動的方向發展,全自動流水線實際上並不需要計算,因為七八十年代的歐美,計算還沒有大規模應用到流水線生產上,但是人家就是實現了全自動。
不過中華民國現在已經有了計算。
而在床的製造上更是接連突破,液壓技術的應用,讓械加工更加方便。中華民國已經正在向一個鋼鐵帝國的方向發展。
大量的鋼鐵,大量的械設備。
精密的火炮、飛、戰車。
自動化的流水線,大量的農業械、施工械、挖礦械。
精密製造業的崛起,以及資本的強大,讓中華民國已經開始走上快速擺脫靠人力的階段,而是開始大量依靠鋼鐵械的生產力,而不是像後世中國那樣,實在是條件有限,很多時候隻能靠人多力量大來取勝。不過太祖能把中國工業發展起來,確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工業化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
很多生產活動變成非常輕鬆,例如農業生產就簡單很多了。因為耕地多,也不用考慮什麽畝產有多高。直接械化進行作業,就算單產不如精耕細作,但是規模卻可以弄得很大。一個勞動力所能生產的農業產品比過去高出十倍、上百倍。
工業化時代的進步,就是讓從事生產的人口越來越少。更高的生產力之下,也許一億人口當中,一千萬人口從事生產活動就可以滿足整個社會的商品需求。那麽剩下九千萬人口,就可以去從事科研、軍事活動、建設活動、商業金融活動、娛樂藝術活動、服務活動。
就是不斷的解放勞動力,讓勞動力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中解放出來。
一個工業國家的發展,初級階段是在提高工業生產效率,解放一定的工業勞動力,從而在有限的農業上,建立產能更大的工業。而再進行發展,則是解放農業勞動力,並且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從而以建立更大的工業生產規模。再繼續發展下去,則是大規模的解放工業、礦業等方麵的生產活動的勞動力。
進而從農業社會的大部分人都必須從事生產才能存活,變成工業化時代,一個人進行生產,可能就可以養活十個、百個人的程度。
而那些不用從事生產工作的勞動力,則可以投入到建設活動上去,以及各其他各個行業。中華民國隨著各種商品產能的建立,越來越多的生產力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
中華民國的農業采用械化生產,進一步也影響到了那些經濟殖民地,讓那些經濟殖民地從事無法進行械化種植的經濟作物生產,也是對中華民國的農業的一種補充,進而在那些經濟殖民地,實際上也有更多的勞動力被從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的商品化生產中解放出來,去從事其他的活動。
相比之下,這個時候的歐美,顯然就做不到了。
在農業械的製造上,歐美的精密製造業還不太達標,另外在普及上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歐美暫時沒那個魄力。
而且這東西是需要時間積累的,算算時間,歐美也來不及了。
因為美國的美聯儲也在大量的放貸,並且目前美國主要是在從事工業體係升級,在農業械化的產能上明顯是來不及大規模建立了。美國的繁榮,曆史上是持續到了1929年,隻剩下六年的時間。
此時的美國,要製造械化農業也不是造不出來,但是投入成本太高,時間又緊迫。一到那經濟大蕭條,投資肯定是中斷的。到時候建成大量的農業械化設備生產產能,農業械在經濟大蕭條當中也賣不出去。
所以歐美的農業,目前也就是用用拖拉,普及一下化肥、農藥,同時用畜力帶動的農業械進行生產。
歐美大量人口,還被困在土地當中,個人產值也就那樣了。
而那些個人產值很低的經濟作物種植,歐美更多是對殖民地進行粗暴掠奪,效率又不高,規模發展緩慢。
中華民國的農業械化,則是普及了十年,才達到了如今的規模。
中國民國的普通工人的收入超過英國工人的收入,隻是一個開始罷了。以中華民國的生產力,普通工人的收入,後續還可以拉開英國工人和美國工人一大截。
加上人口上又有龐大的優勢,歐美想要趕超中華民國,已經很難了。
在1923年,歐洲人明顯感覺,生活水平下降了。歐洲各國的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除了德國還好一些,法國是大陸性國家也還算可以。最頭疼的就是英國了,英國政府想要下調工資水平,延長工作時間,遭到英國工人的反對。同時大量的失業,也出現在了英國國內。
畢竟英國過去是世界霸主,此時的英國盡管名義上也依舊是世界霸主,但實際上已經無力控製亞洲地區。
英國頂多算是歐洲的霸主。
現在英國即無力控製亞洲,也無力控製美洲。加上戰後英國的金融、海外資產、海洋運輸、商品輸出等方麵都遭到了打擊,所以失業率很高也是正常的。畢竟那些產業受到打擊後,自然也就造成了就業崗位減少的問題。
加上英國實在是沒有什麽製造業產業比較出眾的。
精密製造業比不上德國,也比不上中華民國。商品製造方麵,又是老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的產物,工業體係都落後了。
海洋運輸業,又遭到了中華民國和美國的強力競爭。
金融業方麵,在亞洲是寸步難行。亞洲的金融業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禁臠,英國難以染指。美國的金融業,盡管有羅斯柴爾德財團的份額,但那是羅斯柴爾德財團賺到錢,又不是英國人,他們是猶太人。
猶太人沒有國家,自然也就沒有國界。
海外資產方麵,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賣掉了大部分,而中華民國在亞洲的崛起,又讓英國損失了一大批的海外資產。
商品輸出方麵,棉布是賣不動了。
以前棉布可能對很多國家來說是先進的商品,因為英國人用的是先進的蒸汽來生產出來的棉布。現在英國的棉布,就是低級的代名詞了。質量已經比不上中華民國的棉布,價格更是比不上。
不過中華民國不對外輸出棉布,而是把產業交給那那些經濟殖民地。那些經濟殖民地有大量富餘勞動力,所以棉布生產成本很低,英國人也競爭不過。
唯一還算好的就是英國的礦業發展很迅速,中華民國在大量進口英國的礦產,然後英國再從中華民國進口各種商品。
商品可以再流水線上大量的批量化製造,非常的快速。但是挖礦卻是比較辛苦的。英國人可沒有露天開礦技術。而且商品輸出還有附加值呢!
英國的鋼鐵出口方麵也還算不錯,中華民國還在從英國進口鋼鐵。
礦產和鋼鐵,讓英國戰後的經濟不是那麽難看,但是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這主要是英國的資本方麵出了大問題。
英國的資本市場,是被猶太人的羅斯柴爾德財團控製的。工業體係升級,是需要資本支撐的。而在做產業升級的是美國,同時為了能讓德國人支付得起賠款,德國的工業在戰後反而有資本的支持。
英國的工業,好似變得非常雞肋。猶太人都不想投資,結果就造成了英國工業的快速衰弱。
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早就已經崩了。
如今隻是名義上的霸主,而英國的衰弱也造成了世界開始缺乏霸權,一個缺乏霸權的世界,必然將有新興勢力要對全球霸權展開爭奪。
未來那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依舊難以避免的。
所以中華民國這個時候並沒有因為奪取了亞洲霸主,也就停下了積極發展的步伐。沈凝雲掌控的中國民族財團,如今依舊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以尋求更快的發展速度,以及更強大的戰爭潛力。
中華民國的綜合國力,也隨著市場的繁榮,正在迅猛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