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季的來臨,經曆寒冬的曆練的冬小麥開始茁壯成長,而春小麥也開始播種。中華民國的冬小麥產區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地區,這裏的小麥是供應中華民國內部消費的主力。
而更北邊的春小麥,一般是用來出口。
冬小麥因為經曆風霜,所以口感要好得多。中國民族財團基本上不出口冬小麥,而春小麥基本上都是用來出口。
去年因為華北大旱災,導致冬小麥減產,使得冬小麥價格上漲了將近五成。到1922年,旱災有所緩解,冬小麥生產也逐漸恢複。
西域省的小麥有部分是冬小麥,更多的則是春小麥。另外波斯地區也是冬小麥產區,波斯的冬小麥今年將出口到中華民國。
其他農作物也開始忙著春播,中華民國的農業生產又進入了新的一年。
到處都是農機的影子,隨著那些農機的耕耘,過去幾百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一個人就能完成了。
屬於財團的那些土地,大部分都完成了機械化建設。
棉花、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這些農作物都在用農機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雞、豬、羊、牛這些家畜也集中起來大規模飼養。
另外還有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分布廣袤的牧場。
吳佩孚一路從蘭州趕往西域,一路上見到忙碌的春播景象,內心也再度震撼。他不僅看到了那些大型農機的生產力,更加看到了一種秩序。
這是一種推翻了就有的秩序,建立起來的新秩序。
在這種新秩序下,生產力空前提高。中華民國的人口大量集中,基礎設施大量建設,商品大量生產,人民大量消費。
在這樣的秩序下,物質財富前所未有的豐富起來。
不過吳佩孚作為傳統文人,也看到了另外一麵,那就是隨著工業化的持續,以及分工的深入,民眾的精神活動比傳統的社會更低級了。
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處,這一點吳佩孚也比較明白。
出了天山,來到西域地界,這裏更加廣袤無垠,這裏是一望無際的麥田、棉田和牧場。吳佩孚的目的地是西域行政區東部省份中心城市――碎葉城。
碎葉城位於後世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西南一百公裏外,也就是吉爾吉斯北部城市托克馬克。
中華民國占領西域後,恢複了碎葉城,並將此地打造成了中華民國在西域行政區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
此次吳佩孚來西域,主要是執行最高統帥部就對蘇聯發動春季攻勢的後勤調度,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職務。
調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部的吳佩孚雖然在現代化軍事素養方麵不是太高,但卻很受沈凝雲的器重。
吳佩孚的個人道德是可以絕對信任的,所以這種後勤的東西沈凝雲交給吳佩孚去做也很是放心。
來到碎葉城,吳佩孚立即將後勤主持了起來。繼續向西域調集各種作戰物資,來到碎葉城接管了西域軍事後勤之後,吳佩孚能夠很明顯的意識到當初西北政fu對西域的重視程度有多高了。
此時西域到西安的鐵路,光是軍用的就有六條重軌,而運輸大宗原材料的重軌則有四條,加起來重軌鐵路就達到了十條,也就是五條雙軌。
另外還有兩條負責客運的輕軌鐵路。
共計十二條鐵路,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各個火車站,這鐵路密集得有點喪心病狂了。為了建設這些鐵路,定然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公路方麵則有三條,兩條是從伊犁方向開鑿過來的。一條是從天山方向修到西域行政區的。
另外在西域行政區,還有六個大型戰略機場,有上千架運輸機可以調用。
汽車、火車、飛機,都可以進行物資運輸。
西域行政區的交通變得極為便利。
這樣的交通狀況下,一旦西域省發生戰爭,關內的物資就會通過這些運輸方式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西域地區。
而在此時的西域省,幾乎家家戶戶都持有槍支。
同時有大量的退伍兵退伍後就在西域行政區安家,他們有軍部分配給他們的土地,在土地上經營牧場、農場。
一旦戰爭吃緊,這些退伍兵也可以迅速動員到戰場上。
就普通的子彈、炮彈方麵,西域行政區有大量的產能,這裏的武庫並不缺這些東西,要從關內運輸過來的主要是一些輕工業作戰物資,以及高端的軍事裝備。例如戰車、自走炮、火箭炮等等。
當然,現在火箭炮還未裝備部隊。
三百多萬國防軍雲集於此,成為中華民國的軍事力量最集中的地區。邊境外的蘇聯紅軍,同樣也有三百多萬聚集在烏拉爾山脈一線。
雙方都是陳列重兵,氣氛很是緊張。
中華民國最高統帥部為了防止被蘇聯空軍偷襲,在西域軍區已經布置了十多個大型雷達指揮站。
這些雷達指揮站一律不允許人員靠近。
這些雷達指揮站的存在,讓中華民國國防軍能夠掌握主動權。隻要不被蘇聯的空軍偷襲,蘇聯軍隊直挺挺的過來就是找死。蘇聯的空軍就算過來偷襲,也會被這些雷達發現,從而做出緊急反應,升空戰鬥機進行攔截。
這次負責對蘇聯展開軍事行動的最高指揮官是胡靜林,這是西北軍事體係中最耀眼的中流砥柱。
也是西北軍事體係當中,最精通機械化戰爭的將領。
老一輩的西北上將軍事素質普遍跟不上如今的軍事技術變革,不是退休就是半退休狀態,西北軍事體係當中開始以西北講武堂畢業軍官為中流砥柱。
基層軍官很多則是普通士兵在戰場上拚出來的,而這些從普通士兵中提拔上來的基層軍官,很多也已經晉升為校級軍官。
然而胡靜林來到西域坐鎮,在各國情報分析係統的結論就是,不太可能爆發戰爭。
因為沈凝雲在北京。
蘇聯紅軍烏拉爾軍區總司令伏龍芝也得到了類似分析結論。
“中國人曆次對外戰爭,基本上都是他們的最高統帥部司令在後麵坐鎮,而這一次他卻在北京。”
伏龍芝卻很是憂慮,抽著煙看著地圖。
他並不是很相信情報部門分析的結果,因為他已經明顯嗅到了戰爭的氣息。他指著地圖說道:“中國人的在突厥地的兵力以前之後兩百萬不到,而如今卻增長到了三百萬。這難道不是明顯的戰爭傾向嗎?難道僅僅從中國人的高層動向就能看出是否可能爆發戰爭嗎?”
“這個結論,也是結合中國人的經濟局勢推斷出來的。他們的中聯儲宣布采取貨幣寬鬆政策,這明顯是要發展經濟,所以戰爭一般不可能爆發。”
伏龍芝對此嗤之以鼻,中國人的三百萬大軍簡直就是定時炸彈,隨便一個火星就可能讓這個炸彈引爆。
而且伏龍芝注意到,那些國防軍部隊有明顯的調動痕跡,明顯是在收縮兵力。而且最近一段時間,中華民國通往西域的鐵路有加大貨運量的跡象。
這明顯有問題。
而伏龍芝更清楚的是,這樣的結果,唯一的問題就是出在了蘇聯在邊境集結太多兵力才造成的。
此前中華民國已經和蘇聯方麵多次交涉,要求雙方在邊境不得布置太多兵力,以減少軍事衝突爆發的可能。
然而蘇聯高層這個時候要向歐美要援助,就必須有一個姿態。這在伏龍芝看來簡直就是在玩火。
伏龍芝隨後給列寧發起了一封電報,電報中聲稱:“邊境局勢極為緊張,中國人隨時可能進攻蘇聯。”
同時建議列寧盡快通過外交途徑,解除這一不良勢態。
列寧卻是對當前局勢很有信心,發了一封電報給伏龍芝,電報中說道:“日本已經在美國的支持下向南朝鮮增兵,中國人不太可能會和我們蘇聯爆發戰爭。一旦進攻蘇聯,他們將會陷入戰爭泥潭。這時候日本如果發動進攻,中國人就非常被動了。中國人應該不會那麽沒魯莽。”
伏龍芝有些崩潰了,應該,可能!都是不確定的東西啊!
但是,一旦中國人進攻了誰負責?
顯然要負責的是他。
蘇聯紅軍和中國國防軍的差距有多大,在蘇聯高層當中,沒有人比伏龍芝更明白了。雙方的差距根本不是一點半點,一旦中華民國對蘇聯發動進攻,非常難以抵擋。
列寧等人卻是指望將中華民國拖進戰爭泥潭,從而讓中華民國投鼠忌器。而且指望美日聯盟牽製中華民國,這在伏龍芝看來並不是很好的決定,顯然中華民國的並沒有被美日聯盟牽製,在蘇聯這邊依舊是有三百多萬兵力。
看哪裏像是被牽製了?
而且竟然還加上了什麽經濟局勢的推測,伏龍芝根本不信這玩意,誰知道是不是煙霧彈?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在朝鮮局勢中,中華民國並未對北朝鮮增兵,隻是北朝鮮宣布擴軍至一百萬。
這讓伏龍芝意識到,雙方的差距是有多麽大了。北朝鮮作為中華民國的小弟,以一個彈丸小國的國力也能拉起百萬大軍。
盡管列寧不相信中華民國會進攻蘇聯,但是伏龍芝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進行布防。
三百萬蘇聯紅軍在邊境上大修工事,同時也對兵力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縮,避免被打個措手不及而被分割殲滅。
而更北邊的春小麥,一般是用來出口。
冬小麥因為經曆風霜,所以口感要好得多。中國民族財團基本上不出口冬小麥,而春小麥基本上都是用來出口。
去年因為華北大旱災,導致冬小麥減產,使得冬小麥價格上漲了將近五成。到1922年,旱災有所緩解,冬小麥生產也逐漸恢複。
西域省的小麥有部分是冬小麥,更多的則是春小麥。另外波斯地區也是冬小麥產區,波斯的冬小麥今年將出口到中華民國。
其他農作物也開始忙著春播,中華民國的農業生產又進入了新的一年。
到處都是農機的影子,隨著那些農機的耕耘,過去幾百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一個人就能完成了。
屬於財團的那些土地,大部分都完成了機械化建設。
棉花、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這些農作物都在用農機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雞、豬、羊、牛這些家畜也集中起來大規模飼養。
另外還有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分布廣袤的牧場。
吳佩孚一路從蘭州趕往西域,一路上見到忙碌的春播景象,內心也再度震撼。他不僅看到了那些大型農機的生產力,更加看到了一種秩序。
這是一種推翻了就有的秩序,建立起來的新秩序。
在這種新秩序下,生產力空前提高。中華民國的人口大量集中,基礎設施大量建設,商品大量生產,人民大量消費。
在這樣的秩序下,物質財富前所未有的豐富起來。
不過吳佩孚作為傳統文人,也看到了另外一麵,那就是隨著工業化的持續,以及分工的深入,民眾的精神活動比傳統的社會更低級了。
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處,這一點吳佩孚也比較明白。
出了天山,來到西域地界,這裏更加廣袤無垠,這裏是一望無際的麥田、棉田和牧場。吳佩孚的目的地是西域行政區東部省份中心城市――碎葉城。
碎葉城位於後世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西南一百公裏外,也就是吉爾吉斯北部城市托克馬克。
中華民國占領西域後,恢複了碎葉城,並將此地打造成了中華民國在西域行政區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
此次吳佩孚來西域,主要是執行最高統帥部就對蘇聯發動春季攻勢的後勤調度,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職務。
調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部的吳佩孚雖然在現代化軍事素養方麵不是太高,但卻很受沈凝雲的器重。
吳佩孚的個人道德是可以絕對信任的,所以這種後勤的東西沈凝雲交給吳佩孚去做也很是放心。
來到碎葉城,吳佩孚立即將後勤主持了起來。繼續向西域調集各種作戰物資,來到碎葉城接管了西域軍事後勤之後,吳佩孚能夠很明顯的意識到當初西北政fu對西域的重視程度有多高了。
此時西域到西安的鐵路,光是軍用的就有六條重軌,而運輸大宗原材料的重軌則有四條,加起來重軌鐵路就達到了十條,也就是五條雙軌。
另外還有兩條負責客運的輕軌鐵路。
共計十二條鐵路,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各個火車站,這鐵路密集得有點喪心病狂了。為了建設這些鐵路,定然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公路方麵則有三條,兩條是從伊犁方向開鑿過來的。一條是從天山方向修到西域行政區的。
另外在西域行政區,還有六個大型戰略機場,有上千架運輸機可以調用。
汽車、火車、飛機,都可以進行物資運輸。
西域行政區的交通變得極為便利。
這樣的交通狀況下,一旦西域省發生戰爭,關內的物資就會通過這些運輸方式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西域地區。
而在此時的西域省,幾乎家家戶戶都持有槍支。
同時有大量的退伍兵退伍後就在西域行政區安家,他們有軍部分配給他們的土地,在土地上經營牧場、農場。
一旦戰爭吃緊,這些退伍兵也可以迅速動員到戰場上。
就普通的子彈、炮彈方麵,西域行政區有大量的產能,這裏的武庫並不缺這些東西,要從關內運輸過來的主要是一些輕工業作戰物資,以及高端的軍事裝備。例如戰車、自走炮、火箭炮等等。
當然,現在火箭炮還未裝備部隊。
三百多萬國防軍雲集於此,成為中華民國的軍事力量最集中的地區。邊境外的蘇聯紅軍,同樣也有三百多萬聚集在烏拉爾山脈一線。
雙方都是陳列重兵,氣氛很是緊張。
中華民國最高統帥部為了防止被蘇聯空軍偷襲,在西域軍區已經布置了十多個大型雷達指揮站。
這些雷達指揮站一律不允許人員靠近。
這些雷達指揮站的存在,讓中華民國國防軍能夠掌握主動權。隻要不被蘇聯的空軍偷襲,蘇聯軍隊直挺挺的過來就是找死。蘇聯的空軍就算過來偷襲,也會被這些雷達發現,從而做出緊急反應,升空戰鬥機進行攔截。
這次負責對蘇聯展開軍事行動的最高指揮官是胡靜林,這是西北軍事體係中最耀眼的中流砥柱。
也是西北軍事體係當中,最精通機械化戰爭的將領。
老一輩的西北上將軍事素質普遍跟不上如今的軍事技術變革,不是退休就是半退休狀態,西北軍事體係當中開始以西北講武堂畢業軍官為中流砥柱。
基層軍官很多則是普通士兵在戰場上拚出來的,而這些從普通士兵中提拔上來的基層軍官,很多也已經晉升為校級軍官。
然而胡靜林來到西域坐鎮,在各國情報分析係統的結論就是,不太可能爆發戰爭。
因為沈凝雲在北京。
蘇聯紅軍烏拉爾軍區總司令伏龍芝也得到了類似分析結論。
“中國人曆次對外戰爭,基本上都是他們的最高統帥部司令在後麵坐鎮,而這一次他卻在北京。”
伏龍芝卻很是憂慮,抽著煙看著地圖。
他並不是很相信情報部門分析的結果,因為他已經明顯嗅到了戰爭的氣息。他指著地圖說道:“中國人的在突厥地的兵力以前之後兩百萬不到,而如今卻增長到了三百萬。這難道不是明顯的戰爭傾向嗎?難道僅僅從中國人的高層動向就能看出是否可能爆發戰爭嗎?”
“這個結論,也是結合中國人的經濟局勢推斷出來的。他們的中聯儲宣布采取貨幣寬鬆政策,這明顯是要發展經濟,所以戰爭一般不可能爆發。”
伏龍芝對此嗤之以鼻,中國人的三百萬大軍簡直就是定時炸彈,隨便一個火星就可能讓這個炸彈引爆。
而且伏龍芝注意到,那些國防軍部隊有明顯的調動痕跡,明顯是在收縮兵力。而且最近一段時間,中華民國通往西域的鐵路有加大貨運量的跡象。
這明顯有問題。
而伏龍芝更清楚的是,這樣的結果,唯一的問題就是出在了蘇聯在邊境集結太多兵力才造成的。
此前中華民國已經和蘇聯方麵多次交涉,要求雙方在邊境不得布置太多兵力,以減少軍事衝突爆發的可能。
然而蘇聯高層這個時候要向歐美要援助,就必須有一個姿態。這在伏龍芝看來簡直就是在玩火。
伏龍芝隨後給列寧發起了一封電報,電報中聲稱:“邊境局勢極為緊張,中國人隨時可能進攻蘇聯。”
同時建議列寧盡快通過外交途徑,解除這一不良勢態。
列寧卻是對當前局勢很有信心,發了一封電報給伏龍芝,電報中說道:“日本已經在美國的支持下向南朝鮮增兵,中國人不太可能會和我們蘇聯爆發戰爭。一旦進攻蘇聯,他們將會陷入戰爭泥潭。這時候日本如果發動進攻,中國人就非常被動了。中國人應該不會那麽沒魯莽。”
伏龍芝有些崩潰了,應該,可能!都是不確定的東西啊!
但是,一旦中國人進攻了誰負責?
顯然要負責的是他。
蘇聯紅軍和中國國防軍的差距有多大,在蘇聯高層當中,沒有人比伏龍芝更明白了。雙方的差距根本不是一點半點,一旦中華民國對蘇聯發動進攻,非常難以抵擋。
列寧等人卻是指望將中華民國拖進戰爭泥潭,從而讓中華民國投鼠忌器。而且指望美日聯盟牽製中華民國,這在伏龍芝看來並不是很好的決定,顯然中華民國的並沒有被美日聯盟牽製,在蘇聯這邊依舊是有三百多萬兵力。
看哪裏像是被牽製了?
而且竟然還加上了什麽經濟局勢的推測,伏龍芝根本不信這玩意,誰知道是不是煙霧彈?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在朝鮮局勢中,中華民國並未對北朝鮮增兵,隻是北朝鮮宣布擴軍至一百萬。
這讓伏龍芝意識到,雙方的差距是有多麽大了。北朝鮮作為中華民國的小弟,以一個彈丸小國的國力也能拉起百萬大軍。
盡管列寧不相信中華民國會進攻蘇聯,但是伏龍芝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進行布防。
三百萬蘇聯紅軍在邊境上大修工事,同時也對兵力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縮,避免被打個措手不及而被分割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