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中美世界市場競爭
羅斯柴爾德財團盡管掌控英國和法國,但並不是完全的掌控,更多的是用金錢來操縱英法。
此時英法掉進了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戰爭陷阱當中,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已經讓兩國的財政變得很不樂觀。
特別是英國,法國以財政不好為理由,拖延歸還英國向法國提供的戰爭貸款,讓英國的財政變得雪上加霜起來。
英法兩國被真正壓製的是他們的民族資本,那些政客則和羅斯柴爾德財團勾結在一起,收取就好處。但是現在要把經濟盤活,隻能和中華民國進行進出口貿易,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改善財政的路線。
特別是中華民國大方的多進口他們的鋼鐵。
而羅斯柴爾德財團那邊,如今也有點跟不上時代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英法兩國的工業卻還停留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水平,而羅斯柴爾德財團又醉心於金融,為了確保英鎊能夠繼續作為世界主要貨幣,以盤剝世界,羅斯柴爾德財團讓英國在穩定英鎊上付出了不少財政開支。
羅斯柴爾德財團本身在工業上沒太大建樹,而和中華民國進行貿易既然能夠讓歐洲經濟走出困境,羅斯柴爾德財團自然也不會拒絕,所以也對此沒多大的警惕。
至於中華民國的軍事威脅,離歐洲還遠著呢!羅斯柴爾德財團也認為,現在通過扶持蘇聯,可以擋住中華民國向歐洲方向的擴張。
羅斯柴爾德財團有多個分支,分布在英法德各個歐洲國家,他們醉心於金融運作,對工業這種賺辛苦錢、技術錢的行業羅斯柴爾德財團盡管有一些涉及,但技術卻是德國容克財團提供,英法都是從德國進口機械設備。
實際上德國的製造業能夠發展,和當初羅斯柴爾德財團在德國的投資分不開關係。當初羅斯柴爾德財團製定的戰略是平衡歐洲各國,從而對歐洲人進行持續的壓製,所以在英國逐漸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後,就開始在最弱小的德國進行投資,本身德國又位於歐洲的中心地區,是貨幣的集散地,向歐洲各國出口機械設備也最為方麵。
結果一著不慎,讓德國容克財團抓住空檔發動了普法戰爭。
現在的羅斯柴爾德財團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了,但是羅斯柴爾德財團上下卻沒什麽感覺,因為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都陸續臣服。
但是羅斯柴爾德財團還在幻想著繼續用過去的模式去壓製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的時候,卻依舊對工業比較忽略。
這也是羅斯柴爾德財團衰弱的主要原因了,羅斯柴爾德財團這個時候的重心依舊是在歐洲,當歐洲被玩殘後並未轉移到美國去。
歐洲經濟能有起色,對於羅斯柴爾德財團是有利的。德國的經濟恢複是肯定的,為了讓德國人能夠還得起錢,羅斯柴爾德財團同意由美國向德國提供資金,並出口大量的機械設備到美國。
卻不知道,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正在暗地裏作者技術交換的勾當。德國人將技術交給美國人,美國人也發展出了更先進的技術後,又交給德國人。
雙方正在想辦法推翻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掌控。
所以這個時候羅斯柴爾德財團最要命的問題出現了,羅斯柴爾德財團手裏沒有先進的工業技術。
盡管羅斯柴爾德財團手裏有大量的工業設備,但那都是德國人製造的。製造源頭在德國,英法的精密製造業非常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甚至是連狙擊步槍的瞄準鏡都讓英法兩國感覺束手無策。
這個時候是和平時期,英法還能買到德國的設備,但是戰爭時期,英法就咋地了。特別是法國,農業比較好的法國,已經跟不上德國的發展頻率。
美國財團想將中華民國的商品排擠出歐洲,但是美國又不進口歐洲的鋼鐵,讓美國的意圖直接破產。
再則英國和中華民國保持貿易,讓中華民國賺一點附加值,對英國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印度等殖民地也能保住。
這樣雙方中華民國也不會和英國撕破臉皮,法國則純粹是為了賺錢。與其進口美國的商品,美國又不買法國的東西,還不如買中華民國的商品。(.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德國那邊盡管很不爽中華民國最後沒有參戰,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國還是給德國不少幫助的。當然,中華民國也在向英法出口物資。
所以德國對於中華民國的感覺很複雜,這既是盟友,不像是靠譜的盟友。
購買中華民國的商品是沒問題的,中華民國也在購買德國的機械設備,雙方都是出口比較高端的商品,貿易方麵,中華民國和德國的貿易比較公平。檔次差不多,都有附加值,所以談不上什麽勞動力成果的損失和賺頭。
至於那些歐洲小國,看到那些歐洲大國都在進口中華民國的商品,他們自然也在進口,他們本身就沒有那些產業,既然中華民國的商品更高級,價格甚至更便宜,他們為什麽花冤枉錢去買美國人的商品,那就是腦子有問題嗎?
所以中華民國的商品在這樣的局勢下,在歐洲與美國的商品展開了一次比較公平的競爭,這場競爭很快也就以讓中華民國的商品大獲全勝。不過美國倒是有不少商品可以在歐洲賣得動,那就是那些中低端的商品。
然而那些中低端的商品卻嚴重衝擊了英法的就業率,讓英法兩國甚至出現要提高美國商品關稅的聲音。
畢竟英法的工業以前算是高級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英法的產業已經落後了,他們的產品此時已經淪為中低端的商品,高端的商品也有,但是不成太大的規模。
所以在歐洲市場上出現了這樣的怪情況,美國商品反倒不怎麽受歡迎,而中華民國的商品卻是比較受歐洲人的歡迎。
中華民國通過進口歐洲的鋼鐵,也為中華民國的各個行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應,普通鋼鐵這個玩意這個時候在中華民國也已經算是一種原材料了。中華民國則把鋼鐵煉成大量的低合金鋼,造出載重量更高的汽車之類的生產工具,以及用低合金鋼建設橋梁等設施,這種低合金鋼雖然成本更貴,但長期來看,用來建設一些基礎設施更加節省成本。
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上半年已經突破5000萬噸,這一年妥妥要突破1億噸的規模。加上進口鋼鐵估計會有兩千萬噸左右,中華民國可以擁有1。2億噸的鋼鐵。
中華民國的鋼鐵生產總量,比歐洲和美國加起來還要多,甚至是全世界其他各國的鋼鐵產量加在一起,都沒有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高。
這樣的情況太正常了。
其他國家生產出了那麽多的鋼鐵也用不掉,因為他們的市場就那麽大,人口就那麽多,能消費的鋼鐵商品有一定數量,而能建設的基礎設施也不如中華民國龐大,本身鋼鐵用不掉的話,生產太多也就是要虧本的。
另外,歐美各國的鋼鐵生產技術也比較落後,現在還是平爐鋼。中華民國的鋼鐵則是轉爐鋼,除了之前發展出來的頂吹技術外,現在又出現了底吹技術,而中華民國的鋼鐵生產公司,正在研發頂部、底部複合吹氧技術。
美國最大的煉鋼爐,這個時候才剛剛突破一千噸的程度,而中華民國的轉爐已經發展到了三千五百噸了,正在研究四千噸級的煉鋼爐。
所以中華民國的鋼鐵價格,實際上是比歐美要低得多的,鋼鐵工人的工資雖然還沒有歐美的高,但是福利卻是比歐美的好,綜合下來收入反倒是比歐美的鋼鐵工人高得多,最主要的是中華民國的鋼鐵工人日子過得安穩。
這種頂部吹氧的轉爐煉鋼技術,這個時候也傳到了歐美各國,被那些特務間諜發現了。起先歐美各國並不重視,因為他們也不知道這種技術的成本優勢,後來才知道吹氧技術的好處,所以歐美現在也在研究頂吹技術,不過起步已經比中華民國晚上很多了。而且這種技術,如果沒有足夠的參數,比不是那麽容易能摸索出來。
所以歐美到如今,還沒有把技術研究透徹。
而在石油出口方麵,中華民國和美國的石油價格戰卻是愈演愈烈,雙方都在不斷的降價,以追求占領更大的市場。
結果就是,中華民國的成本更低,美國人自然爭不過中華民國。不僅是煉油成本更低,而且中華民國還可以利用各種煉油的副產品,通過副產品的盈利攤低成本。加上中華民國的遠洋油輪噸位更大,運輸效率更高,所以美國的石油也很難和中華民國的石油在國際石油市場上進行競爭。
而在南美和加拿大,則是美國的石油占據更多的市場。但是也有相當的一部分市場被中華民國的石油給占據了。
歐洲實際上就是最大的石油市場,歐洲各國基本上沒什麽石油產出,所以中華民國的石油和美國的石油在歐洲市場上鬥得難舍難分。美國石油盡管在價格上無法和中華民國的石油展開競爭,但是美國人畢竟還是有更大的渠道的。
歐洲人更喜歡中華民國和美國在石油上麵打價格戰,所以兩國的石油提煉後基本上在歐洲市場上是平分秋色。
戰後搶占最瘋狂的無疑就是遠洋運輸方麵了,美國和中華民國都在瘋狂的搶占世界海洋運輸市場。
這個市場最終的結果就是被中華民國硬生生的搶下了半壁江山,將美國人甩在了身後。
中華民國的遠洋運輸商船噸位已經上升到了1000萬噸,也就是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噸位差不多。
但是這些排水量的商船全都是最先進的商船,運輸能力比英國人在一戰前的海洋運輸能力還要強大得多。
英國現在也還有幾百萬噸排水量的商船,加上美國也瘋狂製造商船,世界上的商船噸位迅速上升,市場很快就飽和了。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依舊在不斷的製造商船,中華民國的商業之類的需要大量的商船對商品進行運輸,也需要運輸大量的原材料。此時世界的局勢已經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模樣了。
中華民國的經濟殖民地在建設、產出,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商船在中華民國和經濟殖民地隻間運輸商品和原材料。
加上向國際出口商品,運回原材料,都是要有商船的。
美國的那些遠洋商船,特別是運輸大宗貨物的,基本上都是競爭不過中華民國的大噸位商船的。
畢竟中華民國的商船噸位更大,價格就是比你便宜。
羅斯柴爾德財團盡管掌控英國和法國,但並不是完全的掌控,更多的是用金錢來操縱英法。
此時英法掉進了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戰爭陷阱當中,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已經讓兩國的財政變得很不樂觀。
特別是英國,法國以財政不好為理由,拖延歸還英國向法國提供的戰爭貸款,讓英國的財政變得雪上加霜起來。
英法兩國被真正壓製的是他們的民族資本,那些政客則和羅斯柴爾德財團勾結在一起,收取就好處。但是現在要把經濟盤活,隻能和中華民國進行進出口貿易,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改善財政的路線。
特別是中華民國大方的多進口他們的鋼鐵。
而羅斯柴爾德財團那邊,如今也有點跟不上時代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英法兩國的工業卻還停留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水平,而羅斯柴爾德財團又醉心於金融,為了確保英鎊能夠繼續作為世界主要貨幣,以盤剝世界,羅斯柴爾德財團讓英國在穩定英鎊上付出了不少財政開支。
羅斯柴爾德財團本身在工業上沒太大建樹,而和中華民國進行貿易既然能夠讓歐洲經濟走出困境,羅斯柴爾德財團自然也不會拒絕,所以也對此沒多大的警惕。
至於中華民國的軍事威脅,離歐洲還遠著呢!羅斯柴爾德財團也認為,現在通過扶持蘇聯,可以擋住中華民國向歐洲方向的擴張。
羅斯柴爾德財團有多個分支,分布在英法德各個歐洲國家,他們醉心於金融運作,對工業這種賺辛苦錢、技術錢的行業羅斯柴爾德財團盡管有一些涉及,但技術卻是德國容克財團提供,英法都是從德國進口機械設備。
實際上德國的製造業能夠發展,和當初羅斯柴爾德財團在德國的投資分不開關係。當初羅斯柴爾德財團製定的戰略是平衡歐洲各國,從而對歐洲人進行持續的壓製,所以在英國逐漸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後,就開始在最弱小的德國進行投資,本身德國又位於歐洲的中心地區,是貨幣的集散地,向歐洲各國出口機械設備也最為方麵。
結果一著不慎,讓德國容克財團抓住空檔發動了普法戰爭。
現在的羅斯柴爾德財團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了,但是羅斯柴爾德財團上下卻沒什麽感覺,因為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都陸續臣服。
但是羅斯柴爾德財團還在幻想著繼續用過去的模式去壓製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的時候,卻依舊對工業比較忽略。
這也是羅斯柴爾德財團衰弱的主要原因了,羅斯柴爾德財團這個時候的重心依舊是在歐洲,當歐洲被玩殘後並未轉移到美國去。
歐洲經濟能有起色,對於羅斯柴爾德財團是有利的。德國的經濟恢複是肯定的,為了讓德國人能夠還得起錢,羅斯柴爾德財團同意由美國向德國提供資金,並出口大量的機械設備到美國。
卻不知道,德國容克財團和美國財團正在暗地裏作者技術交換的勾當。德國人將技術交給美國人,美國人也發展出了更先進的技術後,又交給德國人。
雙方正在想辦法推翻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掌控。
所以這個時候羅斯柴爾德財團最要命的問題出現了,羅斯柴爾德財團手裏沒有先進的工業技術。
盡管羅斯柴爾德財團手裏有大量的工業設備,但那都是德國人製造的。製造源頭在德國,英法的精密製造業非常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甚至是連狙擊步槍的瞄準鏡都讓英法兩國感覺束手無策。
這個時候是和平時期,英法還能買到德國的設備,但是戰爭時期,英法就咋地了。特別是法國,農業比較好的法國,已經跟不上德國的發展頻率。
美國財團想將中華民國的商品排擠出歐洲,但是美國又不進口歐洲的鋼鐵,讓美國的意圖直接破產。
再則英國和中華民國保持貿易,讓中華民國賺一點附加值,對英國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印度等殖民地也能保住。
這樣雙方中華民國也不會和英國撕破臉皮,法國則純粹是為了賺錢。與其進口美國的商品,美國又不買法國的東西,還不如買中華民國的商品。(.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德國那邊盡管很不爽中華民國最後沒有參戰,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國還是給德國不少幫助的。當然,中華民國也在向英法出口物資。
所以德國對於中華民國的感覺很複雜,這既是盟友,不像是靠譜的盟友。
購買中華民國的商品是沒問題的,中華民國也在購買德國的機械設備,雙方都是出口比較高端的商品,貿易方麵,中華民國和德國的貿易比較公平。檔次差不多,都有附加值,所以談不上什麽勞動力成果的損失和賺頭。
至於那些歐洲小國,看到那些歐洲大國都在進口中華民國的商品,他們自然也在進口,他們本身就沒有那些產業,既然中華民國的商品更高級,價格甚至更便宜,他們為什麽花冤枉錢去買美國人的商品,那就是腦子有問題嗎?
所以中華民國的商品在這樣的局勢下,在歐洲與美國的商品展開了一次比較公平的競爭,這場競爭很快也就以讓中華民國的商品大獲全勝。不過美國倒是有不少商品可以在歐洲賣得動,那就是那些中低端的商品。
然而那些中低端的商品卻嚴重衝擊了英法的就業率,讓英法兩國甚至出現要提高美國商品關稅的聲音。
畢竟英法的工業以前算是高級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英法的產業已經落後了,他們的產品此時已經淪為中低端的商品,高端的商品也有,但是不成太大的規模。
所以在歐洲市場上出現了這樣的怪情況,美國商品反倒不怎麽受歡迎,而中華民國的商品卻是比較受歐洲人的歡迎。
中華民國通過進口歐洲的鋼鐵,也為中華民國的各個行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應,普通鋼鐵這個玩意這個時候在中華民國也已經算是一種原材料了。中華民國則把鋼鐵煉成大量的低合金鋼,造出載重量更高的汽車之類的生產工具,以及用低合金鋼建設橋梁等設施,這種低合金鋼雖然成本更貴,但長期來看,用來建設一些基礎設施更加節省成本。
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上半年已經突破5000萬噸,這一年妥妥要突破1億噸的規模。加上進口鋼鐵估計會有兩千萬噸左右,中華民國可以擁有1。2億噸的鋼鐵。
中華民國的鋼鐵生產總量,比歐洲和美國加起來還要多,甚至是全世界其他各國的鋼鐵產量加在一起,都沒有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高。
這樣的情況太正常了。
其他國家生產出了那麽多的鋼鐵也用不掉,因為他們的市場就那麽大,人口就那麽多,能消費的鋼鐵商品有一定數量,而能建設的基礎設施也不如中華民國龐大,本身鋼鐵用不掉的話,生產太多也就是要虧本的。
另外,歐美各國的鋼鐵生產技術也比較落後,現在還是平爐鋼。中華民國的鋼鐵則是轉爐鋼,除了之前發展出來的頂吹技術外,現在又出現了底吹技術,而中華民國的鋼鐵生產公司,正在研發頂部、底部複合吹氧技術。
美國最大的煉鋼爐,這個時候才剛剛突破一千噸的程度,而中華民國的轉爐已經發展到了三千五百噸了,正在研究四千噸級的煉鋼爐。
所以中華民國的鋼鐵價格,實際上是比歐美要低得多的,鋼鐵工人的工資雖然還沒有歐美的高,但是福利卻是比歐美的好,綜合下來收入反倒是比歐美的鋼鐵工人高得多,最主要的是中華民國的鋼鐵工人日子過得安穩。
這種頂部吹氧的轉爐煉鋼技術,這個時候也傳到了歐美各國,被那些特務間諜發現了。起先歐美各國並不重視,因為他們也不知道這種技術的成本優勢,後來才知道吹氧技術的好處,所以歐美現在也在研究頂吹技術,不過起步已經比中華民國晚上很多了。而且這種技術,如果沒有足夠的參數,比不是那麽容易能摸索出來。
所以歐美到如今,還沒有把技術研究透徹。
而在石油出口方麵,中華民國和美國的石油價格戰卻是愈演愈烈,雙方都在不斷的降價,以追求占領更大的市場。
結果就是,中華民國的成本更低,美國人自然爭不過中華民國。不僅是煉油成本更低,而且中華民國還可以利用各種煉油的副產品,通過副產品的盈利攤低成本。加上中華民國的遠洋油輪噸位更大,運輸效率更高,所以美國的石油也很難和中華民國的石油在國際石油市場上進行競爭。
而在南美和加拿大,則是美國的石油占據更多的市場。但是也有相當的一部分市場被中華民國的石油給占據了。
歐洲實際上就是最大的石油市場,歐洲各國基本上沒什麽石油產出,所以中華民國的石油和美國的石油在歐洲市場上鬥得難舍難分。美國石油盡管在價格上無法和中華民國的石油展開競爭,但是美國人畢竟還是有更大的渠道的。
歐洲人更喜歡中華民國和美國在石油上麵打價格戰,所以兩國的石油提煉後基本上在歐洲市場上是平分秋色。
戰後搶占最瘋狂的無疑就是遠洋運輸方麵了,美國和中華民國都在瘋狂的搶占世界海洋運輸市場。
這個市場最終的結果就是被中華民國硬生生的搶下了半壁江山,將美國人甩在了身後。
中華民國的遠洋運輸商船噸位已經上升到了1000萬噸,也就是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噸位差不多。
但是這些排水量的商船全都是最先進的商船,運輸能力比英國人在一戰前的海洋運輸能力還要強大得多。
英國現在也還有幾百萬噸排水量的商船,加上美國也瘋狂製造商船,世界上的商船噸位迅速上升,市場很快就飽和了。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依舊在不斷的製造商船,中華民國的商業之類的需要大量的商船對商品進行運輸,也需要運輸大量的原材料。此時世界的局勢已經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模樣了。
中華民國的經濟殖民地在建設、產出,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商船在中華民國和經濟殖民地隻間運輸商品和原材料。
加上向國際出口商品,運回原材料,都是要有商船的。
美國的那些遠洋商船,特別是運輸大宗貨物的,基本上都是競爭不過中華民國的大噸位商船的。
畢竟中華民國的商船噸位更大,價格就是比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