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北的工商投資日漸繁榮,1913年的西北一片繁榮,在漠北和西域,大量的礦山被建設了起來。


    而在漠南、熱河(內蒙),因為開發時間較早,此時西北集團已在草原上建起了一片片牧區。同時在熱河地區,也已開墾出了大量農用耕地。


    昔日沒有多少人煙的熱河地區,此時已經成為西北的重要產糧區。而且建設起來的是機械化農業。


    同時在熱河地區,還建立了一片片林區,為西北提供木材。這些林區采取精密化管理,對成熟林進行砍伐,然後再進行人工造林,並不破壞生態。


    隨著西北的鐵路網愈加密集,西北的礦業發展迅猛,各省礦石開采量不斷增長。特別是在漠北及西域兩省,鐵路網正在不斷的鋪設中,鋪設到各個礦山,將那裏的礦石源源不斷的運回西北。


    大量的人口移民到了西域省工作居住,西域省這個原先被遊牧民族當成牧場的地區,開始逐漸繁榮起來。


    西域省的農業開發進度也比較快速,預計都1914年,開發出的農用土地,可以支撐西域省的糧食、油料、棉花等消耗。三年內可以產出大量棉花,西域省未來將成為西北政fu治下重要的產棉區、工業區。


    在這些省份,西北財團處於高度壟斷。盡管也有大量的牧區和土地賣給了私人,不過都是一些無法形成規模的土地,管理起來比較麻煩,但是又具備價值,因此賣給了私人。


    幾乎大部分有價值的土地,以及幾乎所有的礦山都掌控在西北財團手上。零售業、金融業、工業、服務業這些領域,都被西北財團所壟斷,因此建設效率非常高。


    而在四川、河南,西北財團開始大規模的資產重組,四川、河南兩省的地主大量入股西北農墾公司。自耕農、佃農也都歡天喜地,土地被西北農墾公司接收,意味著農墾公司必須負責他們的再就業問題。西北農墾公司會將那些土地兼並後失業的農民分配到各工廠、工地上,或是將他們移民到西域省去。


    移民西域省的話,工資水平每月最少30元,而在四川、河南的工廠、工地工作,工資則沒那麽高,但一個月也超過了10元,對於那些佃戶來說,他們在土地上刨食隻能勉強溫飽,甚至是吃不飽。但是土地被兼並後,他們卻吃飽了肚子,而且還有錢剩下。


    土地被西北財團重組之後就大量集中起來,這些重組後的土地應用上了先進的農業技術。使的1913年夏收時,河南糧食產量增長了近30%。


    而四川的小麥產量則增長到了1倍,主要是因為四川的小麥多集中在北部,而四川北部又是最找進行土地重組的。不僅在畝產上提高了,種植麵積也增加了。


    加上1913年是北洋政fu在北方推廣高產抗倒伏小麥的第二年,大量的老百姓都種下了高產抗倒伏小麥,導致這一年糧價大跌。


    “相比去年的價格,今年因為北方小麥大幅度增產,一些省份已經暴跌了50%的程度,我們如果要進行調控的話,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孫繹龍將情況反應給了沈凝雲,按照去年的辦法,就是西北集團吃進大量的糧食,從而穩定糧價。


    但是今年糧食實在太多了。


    西北早就不需要進口糧食了,甘肅河西走廊及寧夏、河套、熱河、關中平原及漢中平原的產糧區足以支撐西北的糧食消耗。


    盡管為了應對糧食增產的問題,西北集團縮減了小麥種植麵積,但是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北部的小麥增產幅度很大,這年頭老百姓也不太懂市場,見糧食增產那自然是使勁種。


    結果就出問題了。


    其中河南還算好,大量的土地被西北集團用來種植棉花,糧食產量才增長30%。


    “年年調控也不是長久之計,糧價降就降吧!我們趁價格低多囤積一點,把糧食囤到德國、英國去。等一開戰這些物資的價格就會成倍的往上翻。”沈凝雲指示道,“也可以把糧食拿去多釀造些燒酒,歐洲一打起來,可以大量供應給俄國人,俄國人最喜歡這種玩意。”


    糧食多,這不是問題,運到英國和德國去囤積起來。隻要在英國和德國各成立個百貨公司,然後租用倉庫,交一筆關稅,這些糧食就可以登岸。


    戰爭過程中,這些糧食的價格絕對會成倍成倍的往上漲。隻不過壓貨會將資金鏈拉長,不過西北政fu從英國那類租用了一批黃金後,到此時紙幣又增發了上百億元,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較小。


    而此時世界各國向西北下了一大批的軍火訂單,讓西北集團的擴張變得更加擁有底氣。


    有出口存在,就不怕資金鏈斷裂。


    隻要撐到明年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整個中國就會因為當前的這些投資而獲得大量的回報。不管是財團也好,還是工人與農民也好。


    現在離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還有一年多,是要開始準備了。


    沈凝雲不知道曆史是否改變,但是本質是不變的。此時以英法為主的協約國與德國、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正在展開一場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自然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總有一方先支持不住,或是感覺自己勝算比較大了,於是就會發動戰爭。


    從雙方實力上來說,德國雖然有工業優勢,但是財力上並不占優勢。


    最先支持不住的自然是同盟國,同盟國不可能無限製的製造那些軍火,因為德國不是一個大國,很多東西還是要靠進口的。不是滿足內部就業就可以的,德國還要搞出口才能保證收支平衡。


    當收支平衡被打破後,就要在出問題之前發動戰爭。


    不過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如果與原本的曆史發生了變化,那麽必然是更晚,而不是更早。


    因為此時的西北政fu正在向德國進口鋼鐵,並且向德國精密製造業下了不少訂單,使德國在收支平衡方麵獲得了很大的助力,相當於德國有更多的錢去為這場戰爭做準備。因此隻會更晚,不可能更早。


    協約國方麵有錢,穿鞋的自然不想和德國隨意開戰,因為全球殖民利益最大的攫取者就是英國。好處已經到手了,德國如果不打,英國自然不會主動跳出來打。


    德國就像是個光腳的,盡管也有殖民地,但都是一些利益不是很大的偏僻地方。所以德國人要獲取更多的殖民利益,就要挑起一場戰爭,將英法打垮之後就可以獲得大量的殖民利益。


    戰爭的借口也很好找,把奧匈帝國王儲當成棄子讓人刺殺掉,自然也就有了戰爭的借口。奧匈帝國往出斐迪南大公並不是很討奧匈皇室的喜歡,當成棄子無壓力。曆史上同盟國就是這樣發起一場戰爭的。


    而此時,曆史也許會改變。就算斐迪南大公沒有遭到刺殺,也會有其他的人為的意外事件來推動戰爭。


    向英法、德囤積物資,然後在戰爭中囤貨居奇,這是最暴利的。因為這時候的物資價格不高,運輸成本也不高。


    如果開戰的時候,光是運費就得翻上好幾倍,還不一定找得到船。盡管到時候也有好幾倍的利益,卻沒有比戰前囤到交戰國當中來得高。戰前囤積也有問題,那就是會壓貨,但對於財團來說,這個問題不是太大,因為財團是可以自己印鈔票的,隻要財富不外流,還在內部流通就沒問題。


    就算是資金外流了,別人也不一定會拿來兌換黃金。


    而在內部,西北銀行采取金圓券製度,內部是不再兌換黃金了。


    除了增產的糧食,這一年棉花也是大幅度增產。西北地區的棉花產量已經突破了200萬噸,河南、山東、江蘇三省交界地帶這個產棉區,在1913年的棉花產量也高達100萬噸。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大量的棉花產出,也使棉花價格下跌。


    此時中國有4億多人口,按照每個人口消費15公斤的棉花來算,需求量可以達到600萬噸。


    不過這隻是理想化數據,這年頭中國老百姓大部分買不起那麽多的棉製品。而且地方上自己種植棉花,自己紡織的小農經濟還是有很大殘留的。


    因此這些棉花肯定是要走出口路線才賣得掉。


    西北集團按照沈凝雲的指示,將西北的棉花大量囤積起來,然後將河南、山東、江蘇所產棉花用於紡織,從而穩定住棉花價格。囤積起來的棉花,明年肯定值錢。


    糧食價格則未進行太大的調控,不過在西北集團大量吃進,加工好之後運往歐洲囤積,使得糧食價格還是回升了不少。


    不過因為糧食價格下跌,使得很多地主和自耕農這年沒什麽錢賺,於是加快了土地資產重組的進程。


    既然地裏賺不來吃,那就把土地交給西北農墾公司去經營,起碼每年都能拿到一筆分紅。而他們則可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去從事其他的營生。


    而在東北地區,西北農墾公司的擴張可謂瘋狂,東北三省有大量的荒地,而此時張作霖還未成為東北王,還是一個小小師長,也未開始向東北大量移民。


    這些荒地誰開墾出來就是誰的,西北農墾公司在西北大量融資,然後將錢投入到東北三省的土地開墾中。


    西北農墾公司開墾出的土地大麵積連在一起,然後形成龐大的規模效益。


    這些土地開墾出來後,用的是最好的農業技術,因為是新開墾出的土地,自然是直接用機械化生產。


    如果這時候把人遷移過去種地,日後搞機械化農業又得讓這些農民轉業,轉業是最為麻煩的。直接搞機械化生產,可以避開這個麻煩的環節。


    東北的土地以種植大豆為主,這年頭世界各國當中,隻有中國有成規模的大豆種植,而世界各國對植物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大豆這東西種出來根本就不愁賣。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的油脂企業跑去生產軍工品,更是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油脂加工超負荷運轉。


    所以西北集團也提前投資榨油廠,在東北各城市分布開來。


    在北大荒(黑龍江)區域,基本上都是種大豆,而在吉林和遼寧,則有大片的飼用玉米種植。


    西北集團在這裏種植大量的飼用玉米的同時,還大量開設養殖場,用於飼養肉牛,並建立罐頭廠。


    肉牛出欄後,直接加工成軍用、民用牛肉罐頭,即可以供應內部,也可以用於大量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食品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大量的農業投資,使得此時中國的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工業方麵這一年也發展迅猛,特別是海關關稅提高後,各國對華商品輸出陣亡了大部分。


    為此各國紛紛反製,也對華提高進口關稅。


    不過提高的也就是普通產品,像汽車、拖拉機、飛機、軍火這些東西,西北的產品有技術優勢,根本不愁賣。


    各國對華商品輸出的消亡,使中國的民族財富外流現象被突然遏製。同時原材料出口也減少了。


    減少的原材料出口在上海、浙江、福建地區找到了宣泄口,西北政fu的華東行政區的輕工業迅猛發展,很快成為取代洋貨缺口的主力軍。


    輕工業投入少,見效快。發展速度之快,比重工業要迅猛得多。特別是當前各國商品被擋在海關之外,市場上已不存在與民族商品競爭的對手。


    華東地區的輕工業也開始逐漸的取代西北輕工業的地位,大量的工廠開始向華東地區遷移。


    在世界經濟一片蕭條的情況下,華東地區開始也開始呈現出西北各省的繁榮趨勢,這得益於大量的投資。


    西北集團除了在西北蘭州開設證券交易市場外,在陝西西安、華東上海都成立了證券交易市場,並計劃接下來在西域省開始建設的碎葉市再成立一個證券交易市場。


    西北集團大規模的吸納民資,並給與穩定的回報率,因此融資規模越來越大。


    西北集團走的是壟斷經營,而很多行業是可以進行融資發展的。民眾買了股票,然後回報率會被西北集團限定在一個合理的數值當中,如回報率太高則讓政fu對該行業增稅,回報率太低則讓政fu對該行業減稅。


    政fu把錢收上去了,然後再通過采購西北集團獨資企業的產品,將錢轉移回財團手中。如軍火、工程建設,利潤都非常高,也隻有西北集團有資格涉入。


    一般在需要加大投資的領域,西北集團都會給出15%上下的年回報率,而那些已經建設得差不多的領域,給與的回報率則比較低一些,從而將資金引導向需要的領域上去。


    購買股票逐漸成為西北老百姓的一種投資習慣,這主要是西北集團的大力推廣和宣傳所造成的。


    當老百姓發現,他們按照宣傳購買了股票真的獲得了穩定的回報,就會想方設法的增持股票,甚至是工資發下來都舍不得花,大部分都拿去購買了股票。


    西北集團現在有技術,不需要靠沒有技術含量的手段來坑老百姓的錢,所以老百姓的錢投入股市後還是很安全的,每年回報率都會較為穩定。


    上海證券交易市場開張後,在富庶的華東地區吸納了大量的投資。盡管西北開始發展後,財富開始向西北各省轉移,但是上海作為一個國際都市,其財富總量依舊不可小覷,加之西北政fu接管上海後,華東經濟開始發展,上海的民資力量也是很強大的,畢竟這裏曾經就擠下了八萬名買辦商人。


    投資西北工商,成為這時候中國投資者的主流。


    大量的商人、地主,甚至是工人、農民,都在買西北集團的股票,不過股票價格一直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高度。西北集團並沒有把這些股票價格炒高,而是按照合理的價格增發股票,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在股市上圈到錢後,西北集團則將錢投資到實業上,擴大實業生產規模。


    此時中國股市還沒有太大的能力圈外國佬的錢,不炒高股票價格是很正常的。坑內部的錢是沒有技術含量的,要坑外部的錢才是王道。


    如果要坑內部的錢也很簡單,民眾買了股票。那些這些吸納民資的企業的股份自然是大量被民眾持有,當決策權又在財團手上。隻要讓這些企業在經濟快要蕭條時大肆擴充產能,並向西北集團的銀行大量貸款。等經濟蕭條一到,這些企業馬上破產。


    破產前還建設了大量的產能出來,這些資產在破產後自然也就被銀行低價收走。如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為什麽會破產?不就是玩這種把戲。


    財團就是大莊家,有各種各樣的王牌。投資者就是散家,永遠都是被玩的。隻在於大莊家想不想玩你,什麽時候玩你而已。


    西北集團當前要的是發展工業,自然也就是將股市作為一個融資的平台,讓大家都有錢賺,大家都把錢拿出來發展工業,那麽工業也就很容易發展了。


    至於後世為什麽要靠房地產賺錢啊?因為外資大量充斥市場,什麽汽車、電子產品等等商品都是外資占優勢。搞技術性的東西搞不過美國財團,於是就搞沒技術含量的東西,不這麽搞的話賺不到錢。


    正如馬克思說的一樣,資本原始積累都是血腥的。隻有將外資掃出去的時候,才有可能轉型為搞有技術含量的東西。


    後世中國資本,也正處於一個轉型階段。房價不可能無限度的上漲,資本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後必然要向技術性方向轉型,資本會從靠賣高價房子來收回鈔票,發展成為靠賣汽車、電子產品等有技術含量的手段來收回鈔票。轉型能否成功就不得而知了,畢竟要將外資掃出去,是有一定難度的。


    西北集團因為沈凝雲這個穿越者的存在,技術上不比歐美國家差。加上這個時代的財團還未徹底的掌控世界,西北地區作為一個資本空白區域,才讓西北財團可以通過技術迅速崛起。


    盡管西北集團現在的汽車、飛機比後世的產品來說就是個渣渣,但是這個時代卻比別人更加領先。


    領先一步就是神器,落後一步就是狗屎。


    通過中俄戰爭,西北為********樹立了一個陸上強國的形象,從而提高了進出口關稅,將進口商品阻擋在外,加上內部工業技術不比歐美差,歐美在中國辦廠沒什麽前途,所以當前的西北政fu可以搞一些有技術手段的方式將花出去的鈔票收回來。


    如老百姓拿到錢後,可以通過消費財團生產的各種商品,從而讓財團將錢收回去,沒必要無限度的拉高房價來回收鈔票。同時還可以通過融資的手段,讓老百姓把錢拿出來投資工商,創造更多的就業,從而將資金調動起來,運動中的資本才是有效資本。


    到了1913年上半年,西北集團在中俄戰爭過後,已成功融資了上百億銀元,多出了上百億的投資量。


    大量的鐵路、公路建設活動在這股投資熱潮中產生。


    鐵路和公路就像是一條條血管,能使營養輸送到各個部位,也可以調動各個部位的力量。


    道路使資源得以開發,使商品得以輸入,使人員流動得以更加快速,也使政fu對地方控製力更加深入。


    在投資回報率方麵,西北政fu采取高回報率最為吸引,即政fu對運輸環節少收稅,從而讓投資者有足夠回報率。


    有了道路,就算是工業比較低級,那麽低級的東西總是可以發展的。有產業可發展,老百姓就吃得飽肚子,就算再落後。何況西北集團此時有技術,隻缺乏規模和基礎設施。


    投資道路就是在建設基礎設施,工業規模同樣也在以最快速度進行擴充。


    這一年因為戰爭已經開始臨近,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已經有了戰爭計劃,軍備競賽已經發展得有些吃力了,德國資本開始從世界各國抽離,帶著資本回國支持戰爭準備。


    資本抽離過程中,資產自然要變賣。


    而德國資本開始抽離的同時,英法也有所察覺,英法商人也開始抽調資本回國做戰爭準備。


    一時間市場上有不少的資產開始銷售,其中不乏各種礦山。


    因為此時世界經濟處於蕭條期,這些礦山回報率很低,因此價格也很低。


    中國、東南亞、澳洲地區,有不少的鐵礦山、銅礦山、煤礦山都在出售,西北集團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開始大量購入。


    世界各國都沒有預料到接下來的戰爭將是一場長期的消耗戰,特別是中俄戰爭讓歐洲各國產生了錯覺。


    中俄戰爭能快速結束,歐洲戰爭在他們想來也是這樣的。沒有任何人能預料到雙方將被拉進戰爭泥沼中。


    進而也就無法預料各種原材料及商品價格會瘋狂上漲。


    所以預料到戰爭的人很多,但是敢如沈凝雲這般大肆購入礦山的人卻是不多。


    這些礦山買來的時候很便宜,等戰爭開打後,賣礦石就能大賺一筆。而到戰爭結束前又可以高價出手,進而又賺一筆。


    一番投機倒把,就可以讓資本規模迅速膨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鈞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鈞申並收藏民國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