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為南北走向,以此為界,便分出了江東和江西。[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wщw.更新好快。而在東漢,江東主要是指“江東六郡”。即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
此六郡皆在揚州刺史部下,漁米之鄉,人民富足,雖然“山越”叛‘亂’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但畢竟不像北方那樣經曆了黃巾大‘亂’。因此,在這‘亂’世之中,江東無異於世外桃源一般的所在。
而吳郡,最近幾年則堪稱江東表率。原因無他,剿黃巾,討董卓都立下赫赫戰功的破虜將軍孫堅,回到了老家擔任太守。孫氏遠的來說,是孫武的後裔,往近說,世代都在吳地為官,孫堅回鄉主政,自然如龍入大海。
在接連‘蕩’平境內以及周邊的山越叛‘亂’以後,孫堅麾下的部隊發展到將近兩萬人。這以一個太守來說,已經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了。周邊各郡的二千石,對他都頗為忌憚。
雖然在吳郡幹得順風順水,但孫堅心裏一直有個疙瘩。
就是那方上麵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的傳國‘玉’璽。
坦白講,孫堅並不是一個野心家,與其他諸侯相比,他是一‘門’心思報效大漢的忠臣。當初在洛陽得到‘玉’璽時,他幾乎沒有多想便要‘交’給袁紹,但程普攔了他。就這麽一攔,‘玉’璽就給帶回了江東。
此刻,在吳郡的太守官邸裏,孫堅看著這方代表著“君權神授”的國之重器,已經多時了。在回到江東後,他都還動過上‘交’朝廷,歸還天子的心思,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
正失神時,忽聽外麵響起一個洪亮的聲音:“父親,公瑾來了。”
孫堅一個‘激’靈,急忙將‘玉’璽收好。到目前為止,知道這件事情的,隻有他。程普,黃蓋以及發妻吳氏四人而已,便連幾個兒子都毫不知情。
“進來。”
隨著一聲喚,片刻後,隻見兩個年輕人踏入室內。這兩人,年紀既相仿,身量也相似。都是十七八光景,身長七尺。英氣勃勃。隻不過,走在前頭這一個,風風火火,虎目含威。後頭那一個,則不急不徐,從容儒雅。
一見這兩個年輕後輩,孫文台暫時忘卻了煩惱,心情也霍然開朗起來。這走在前頭的,是他的長子孫策。不論是相貌還是‘性’格都完美地遺傳了他。後頭那人也是如今江東的少年俊彥,姓周名瑜,字公瑾。乃前洛陽令周異之子。這周家說起來也是江東大族,周瑜的堂祖父,堂叔都官至太尉。
周瑜與孫策同年,隻因離得近,家世也相仿。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所以少小相識,意氣相投,好得跟親哥倆一般。
孫策見完禮後,周瑜上得前來,以子侄禮相拜。孫堅上前親自攙起他,拉著他手仔細端詳。一陣後才問道:“有一年多沒見到你了,都在作些什麽?”
“回府君,無非就是讀書習武,會友‘交’遊而已。”周瑜笑答道。“哦,差點忘了,家父知我要來吳郡,再三命我代父向府君致意。”
孫堅有些意外:“怎麽?令尊回鄉了?”
“前將軍被召回許都出任太尉。家父因與之過從甚密,自請辭官,朝廷也沒有挽留。”說這話時周瑜雖仍麵帶笑意,可聽得出來,這年輕人對朝廷的作法有些不以為然。
孫堅當然聽得出來,拍拍他的肩膀寬慰道:“也無妨,你父親本就‘性’情高潔,世道如此,棄官也未嚐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孫策此時語帶不滿地‘插’了一句話:“先前兒子還和公瑾說,袁公名‘門’貴胄,又有再造乾坤之功,執掌朝政本也當得。隻是這一味地任人唯親,實在叫人不敢苟同。盧子幹海內文宗,曆次平‘亂’勤王多有功勞,結果一被召回許都,名為太尉,卻連出行會客都受到監視,這豈是朝廷待功臣之理?”
對兒子的牢‘騷’,孫堅倒沒多置評,隻是問道:“你怎麽知道?”
“周伯父經過許都時,專程去看望了盧太尉,如何不知?”
孫堅思索片刻,冷笑道:“看來袁公的心思,比我想像的還要大。行了,你倆坐吧。”
三人方坐定,便有一仆人匆匆而入,稟報道:“府君,有人自稱張昭,張子布,在外求見。”
“張昭?快請!”孫堅說話間站起身來,打算出迎。
張昭何人?家本在徐州彭城,也是詩書之家,頗有學識,剛成年就被舉孝廉,但他拒絕了,一直沒出來作官。後來陶謙主政徐州,也賞識他,要推薦為茂才,結果他仍舊不搭理。結果因此觸怒陶謙,給下了大牢,經過朋友營救才被釋放。
黃巾之‘亂’時,他還扛得住,沒跑。結果袁術舉暴兵屠徐州,他知道這回不同以往,是“還鄉團”來的,提前就帶著家人隨其他難民一道逃到江東來。
孫堅知道他的名氣和事跡,雖不明其來意,但為表示敬重,仍舊親自出迎。
不多時,張昭至。
三十多,不到四十,個子也不高,相貌也並不出眾,連穿著也不甚講究。孫堅雖然久在行伍,但極注重儀容外表,也不喜別人邋遢。你哪怕穿件麻布衣,洗幹淨,‘弄’整齊,也沒有問題。但這位……
張昭在仆人引領下,本已看見孫堅,正要施禮,卻瞥見對方神情,先倒心頭不快了。因此上得前去,隻揖個手,也不說話。
孫堅見狀,便問道:“足下便是張子布?不知所為何來?”
“受人之托”張昭不冷不熱。
“受何人之托?”
“陶恭祖。”
陶恭祖,便是陶謙,孫堅聞言詫異道:“昔日陶恭祖曾將足下監禁,如今怎麽……”
“他監禁我,這是‘私’怨。但是他治理徐州有功,既然有事托我,如何能辭?”
孫堅聽罷,徐徐點頭,坦誠道:“是我怠慢先生了,請。”
迎入室內,分賓主坐定,孫堅命孫策周瑜見了禮。便摒退兩個晚輩,主動問道:“早聽聞袁術侵奪徐州,陶使君孤木難支,不得已回到了丹陽。隻是不知近況如何?”
張昭一捋頜下須,神情嚴肅:“朝廷,不,是袁公最近任命陶使君為徐州牧。又送還了之前征討河北所調遣的兵將,叫陶使君收複徐州。”
“哦。這是什麽意思?袁術奪徐州,難道不是袁紹的授意,或者說縱容?”孫堅質疑道。
張昭道:“陶公也是這個看法。但,這不是最緊要的。有件事情,將軍或許感興趣。”
“願聞其詳。”
“將軍可知朝廷打算委任揚州牧?”
孫堅心頭一動!揚州牧?聽對方的語氣,莫非是我?但轉念一想,立即否定了這個想法。袁紹如果要用自己,早就用了,何必等到現在?
“這倒沒聽說。不知是誰出鎮揚州?”
張昭直視著他:“袁氏故吏,韓馥韓文節。”
孫堅聞言沉默。
張昭見他不語,直言不諱道:“實不相瞞將軍,若說這揚州牧,沒人比將軍你更合適。平西涼,剿黃巾,討董卓。這些都不說了。隻說近年來,將軍不但肅清治下,便跨郡出兵,保江東平安。袁公不是不知道,可如今卻派自家的故吏來坐鎮,這豈非無視將軍?”
心頭雖然不痛快。但孫文台知道張昭此來必有所圖,他又素不喜歡拐彎抹解,遂直言道:“先生,有話但說無妨。”
張昭也幹脆:“很簡單,陶公助將軍驅逐韓馥,自任揚州牧。將軍助陶公奪回徐州。”
孫堅眉頭一鎖:“不論袁紹所作所為是對是錯,但他是以朝廷的名義任命韓馥。我若是趕走韓馥,豈不是反叛?”
“反叛?”張昭笑了一聲,臉上卻沒有絲毫笑容。“將軍認識左將軍朱子昂麽?”
“天下有誰不知道朱將軍?”
“不,在下是指見過麵麽?”
經他一提,孫堅立時回想起當年討董在長安,自己作戰負傷,朱子昂親自來探望的往事,遂一點頭:“自然是見過。”
“那將軍可知道不久前,他於大河北岸擊退袁紹時說了什麽話麽?”
孫堅雖遠在江東,可也時刻關心著中原和北麵的局勢。朱廣擊退袁紹這麽大的事情,他自然知道。朱子昂於大河浮橋上對袁紹的喊話,他也有所耳聞,遂點了點頭。
張昭見狀,語氣陡然‘激’昂:“袁氏五世三公,累代勳貴,受國恩已久,當思報效。可袁紹強遷太後出宮,使天子母子分離,又不肯奉還大政,執天子於股掌之間,更禍‘亂’朝政,任人唯親,其野心不小!這,才是真的叛逆!朱將軍於大河浮橋上的喊話,驚醒天下!難道將軍你還無動於衷麽?這還是那個平西涼,剿黃巾,討董卓都戮力向前,奮不顧身的孫破虜麽!”
孫堅也是個直‘性’子,聽罷拍案道:“袁紹所作所為,我也不滿!我也反對!可朱將軍有冀州在手,又握有雄兵,這才有底氣與袁紹對抗。我地不過一郡,兵不過萬餘,拿什麽跟袁紹拚?”
張昭手一攤:“這不正是在下的來意麽?”
孫堅一時為之氣結,片刻後,失聲笑道:“看來先生是知我‘性’情,有備而來啊。”
“在下說的,都是實情。”張昭肅‘色’道。
老實說,孫堅不是不動心,隻是幹係太大,一時難以決斷。思前想後,道:“這樣,先生先住下,此事容我考慮。”
沒想到,張昭倒是個倔脾氣:“這事將軍還有什麽好考慮的?朱將軍在北麵牽製著,袁紹根本無力南顧。縱使將軍你驅逐了韓馥,他也隻能默認,為了拉攏安撫將軍,說不得還要名正言順地拜將軍為揚州牧。”
孫堅還是一口咬定:“茲事體大,不容玩忽。先生且住下,明日,明日答複!”
“罷!那在下就靜候將軍佳音了!“張昭說罷,起身一揖,扭頭就走。孫文台本想送他一送,都來不及起身。一直目視著他離去,歎道:“果真名不虛傳。”
嗟歎一陣,才想起來自己還沒有著人給他安排住處。你這扭頭一走倒是氣勢十足,但出‘門’朝哪邊走你知道麽?遂遣人替張昭安排食宿,務求禮遇,不必多提。
回過頭來,孫文**自一人暗坐室中,思慮良久。有了個大概,但顧慮終究還是在,有心請程普黃蓋兩位老部下來商議吧,但此二作戰驍勇不必說,這種事恐怕也未必有遠見。此時又想起張昭方才的分析來,感歎著,要是身邊有這樣一個人,遇事也有人商量啊。
正埋頭琢磨時,孫策和周瑜又來了。
與其說是討論,倒不如說是考校,孫堅把事情告訴他哥倆,問他們的意見。
孫策真真是年輕氣盛,一聽便炸了:“張子布所言有理!於公,袁紹把持朝政,目無君父,父親身為將軍,為國為民反抗袁紹責無旁貸!於‘私’,這江東六郡全賴父親的庇佑才得以安寧,揚州牧本該是父親囊中之物!韓馥是什麽人?於國家可有尺寸之功?”
孫堅聽罷未予置平,又問周瑜。
周公瑾未語先笑:“聽說陶公治理徐州時‘精’打細算,府庫裏有多少錢糧,數目沒有他不清楚的。如今我才信了這話。”
孫策一時不明:“怎麽說?”
“此事若成,他也不過就是出個麵,表個態。到時,府君卻要出兵和他一起奪回徐州。這不是‘精’打細算麽?”周瑜笑道。
孫堅目‘露’讚許之‘色’,又問道:“那依你之見呢?”
“恕晚輩直言,陶公雖‘精’於計算,但此事卻離不開他。府君自然當世虎臣,名動天下,而陶公前有西涼軍功,後有治徐業績,如今更是頂著‘徐州牧’的名頭,府君和陶公聯手,聲勢才足夠壯大,才能‘逼’迫袁紹讓步。”周瑜從容分析道。
孫策見他有條有理,似乎自己臉上也有光,十分得意。
孫堅終於稱讚道:“公瑾這般年紀,已有如此見識,不容易,不容易。那麽,你是讚同我與陶謙聯手?”
“是。”周瑜一俯首,但隨即笑道“膚淺之言,府君權且一聽。”
此六郡皆在揚州刺史部下,漁米之鄉,人民富足,雖然“山越”叛‘亂’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但畢竟不像北方那樣經曆了黃巾大‘亂’。因此,在這‘亂’世之中,江東無異於世外桃源一般的所在。
而吳郡,最近幾年則堪稱江東表率。原因無他,剿黃巾,討董卓都立下赫赫戰功的破虜將軍孫堅,回到了老家擔任太守。孫氏遠的來說,是孫武的後裔,往近說,世代都在吳地為官,孫堅回鄉主政,自然如龍入大海。
在接連‘蕩’平境內以及周邊的山越叛‘亂’以後,孫堅麾下的部隊發展到將近兩萬人。這以一個太守來說,已經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了。周邊各郡的二千石,對他都頗為忌憚。
雖然在吳郡幹得順風順水,但孫堅心裏一直有個疙瘩。
就是那方上麵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的傳國‘玉’璽。
坦白講,孫堅並不是一個野心家,與其他諸侯相比,他是一‘門’心思報效大漢的忠臣。當初在洛陽得到‘玉’璽時,他幾乎沒有多想便要‘交’給袁紹,但程普攔了他。就這麽一攔,‘玉’璽就給帶回了江東。
此刻,在吳郡的太守官邸裏,孫堅看著這方代表著“君權神授”的國之重器,已經多時了。在回到江東後,他都還動過上‘交’朝廷,歸還天子的心思,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
正失神時,忽聽外麵響起一個洪亮的聲音:“父親,公瑾來了。”
孫堅一個‘激’靈,急忙將‘玉’璽收好。到目前為止,知道這件事情的,隻有他。程普,黃蓋以及發妻吳氏四人而已,便連幾個兒子都毫不知情。
“進來。”
隨著一聲喚,片刻後,隻見兩個年輕人踏入室內。這兩人,年紀既相仿,身量也相似。都是十七八光景,身長七尺。英氣勃勃。隻不過,走在前頭這一個,風風火火,虎目含威。後頭那一個,則不急不徐,從容儒雅。
一見這兩個年輕後輩,孫文台暫時忘卻了煩惱,心情也霍然開朗起來。這走在前頭的,是他的長子孫策。不論是相貌還是‘性’格都完美地遺傳了他。後頭那人也是如今江東的少年俊彥,姓周名瑜,字公瑾。乃前洛陽令周異之子。這周家說起來也是江東大族,周瑜的堂祖父,堂叔都官至太尉。
周瑜與孫策同年,隻因離得近,家世也相仿。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所以少小相識,意氣相投,好得跟親哥倆一般。
孫策見完禮後,周瑜上得前來,以子侄禮相拜。孫堅上前親自攙起他,拉著他手仔細端詳。一陣後才問道:“有一年多沒見到你了,都在作些什麽?”
“回府君,無非就是讀書習武,會友‘交’遊而已。”周瑜笑答道。“哦,差點忘了,家父知我要來吳郡,再三命我代父向府君致意。”
孫堅有些意外:“怎麽?令尊回鄉了?”
“前將軍被召回許都出任太尉。家父因與之過從甚密,自請辭官,朝廷也沒有挽留。”說這話時周瑜雖仍麵帶笑意,可聽得出來,這年輕人對朝廷的作法有些不以為然。
孫堅當然聽得出來,拍拍他的肩膀寬慰道:“也無妨,你父親本就‘性’情高潔,世道如此,棄官也未嚐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孫策此時語帶不滿地‘插’了一句話:“先前兒子還和公瑾說,袁公名‘門’貴胄,又有再造乾坤之功,執掌朝政本也當得。隻是這一味地任人唯親,實在叫人不敢苟同。盧子幹海內文宗,曆次平‘亂’勤王多有功勞,結果一被召回許都,名為太尉,卻連出行會客都受到監視,這豈是朝廷待功臣之理?”
對兒子的牢‘騷’,孫堅倒沒多置評,隻是問道:“你怎麽知道?”
“周伯父經過許都時,專程去看望了盧太尉,如何不知?”
孫堅思索片刻,冷笑道:“看來袁公的心思,比我想像的還要大。行了,你倆坐吧。”
三人方坐定,便有一仆人匆匆而入,稟報道:“府君,有人自稱張昭,張子布,在外求見。”
“張昭?快請!”孫堅說話間站起身來,打算出迎。
張昭何人?家本在徐州彭城,也是詩書之家,頗有學識,剛成年就被舉孝廉,但他拒絕了,一直沒出來作官。後來陶謙主政徐州,也賞識他,要推薦為茂才,結果他仍舊不搭理。結果因此觸怒陶謙,給下了大牢,經過朋友營救才被釋放。
黃巾之‘亂’時,他還扛得住,沒跑。結果袁術舉暴兵屠徐州,他知道這回不同以往,是“還鄉團”來的,提前就帶著家人隨其他難民一道逃到江東來。
孫堅知道他的名氣和事跡,雖不明其來意,但為表示敬重,仍舊親自出迎。
不多時,張昭至。
三十多,不到四十,個子也不高,相貌也並不出眾,連穿著也不甚講究。孫堅雖然久在行伍,但極注重儀容外表,也不喜別人邋遢。你哪怕穿件麻布衣,洗幹淨,‘弄’整齊,也沒有問題。但這位……
張昭在仆人引領下,本已看見孫堅,正要施禮,卻瞥見對方神情,先倒心頭不快了。因此上得前去,隻揖個手,也不說話。
孫堅見狀,便問道:“足下便是張子布?不知所為何來?”
“受人之托”張昭不冷不熱。
“受何人之托?”
“陶恭祖。”
陶恭祖,便是陶謙,孫堅聞言詫異道:“昔日陶恭祖曾將足下監禁,如今怎麽……”
“他監禁我,這是‘私’怨。但是他治理徐州有功,既然有事托我,如何能辭?”
孫堅聽罷,徐徐點頭,坦誠道:“是我怠慢先生了,請。”
迎入室內,分賓主坐定,孫堅命孫策周瑜見了禮。便摒退兩個晚輩,主動問道:“早聽聞袁術侵奪徐州,陶使君孤木難支,不得已回到了丹陽。隻是不知近況如何?”
張昭一捋頜下須,神情嚴肅:“朝廷,不,是袁公最近任命陶使君為徐州牧。又送還了之前征討河北所調遣的兵將,叫陶使君收複徐州。”
“哦。這是什麽意思?袁術奪徐州,難道不是袁紹的授意,或者說縱容?”孫堅質疑道。
張昭道:“陶公也是這個看法。但,這不是最緊要的。有件事情,將軍或許感興趣。”
“願聞其詳。”
“將軍可知朝廷打算委任揚州牧?”
孫堅心頭一動!揚州牧?聽對方的語氣,莫非是我?但轉念一想,立即否定了這個想法。袁紹如果要用自己,早就用了,何必等到現在?
“這倒沒聽說。不知是誰出鎮揚州?”
張昭直視著他:“袁氏故吏,韓馥韓文節。”
孫堅聞言沉默。
張昭見他不語,直言不諱道:“實不相瞞將軍,若說這揚州牧,沒人比將軍你更合適。平西涼,剿黃巾,討董卓。這些都不說了。隻說近年來,將軍不但肅清治下,便跨郡出兵,保江東平安。袁公不是不知道,可如今卻派自家的故吏來坐鎮,這豈非無視將軍?”
心頭雖然不痛快。但孫文台知道張昭此來必有所圖,他又素不喜歡拐彎抹解,遂直言道:“先生,有話但說無妨。”
張昭也幹脆:“很簡單,陶公助將軍驅逐韓馥,自任揚州牧。將軍助陶公奪回徐州。”
孫堅眉頭一鎖:“不論袁紹所作所為是對是錯,但他是以朝廷的名義任命韓馥。我若是趕走韓馥,豈不是反叛?”
“反叛?”張昭笑了一聲,臉上卻沒有絲毫笑容。“將軍認識左將軍朱子昂麽?”
“天下有誰不知道朱將軍?”
“不,在下是指見過麵麽?”
經他一提,孫堅立時回想起當年討董在長安,自己作戰負傷,朱子昂親自來探望的往事,遂一點頭:“自然是見過。”
“那將軍可知道不久前,他於大河北岸擊退袁紹時說了什麽話麽?”
孫堅雖遠在江東,可也時刻關心著中原和北麵的局勢。朱廣擊退袁紹這麽大的事情,他自然知道。朱子昂於大河浮橋上對袁紹的喊話,他也有所耳聞,遂點了點頭。
張昭見狀,語氣陡然‘激’昂:“袁氏五世三公,累代勳貴,受國恩已久,當思報效。可袁紹強遷太後出宮,使天子母子分離,又不肯奉還大政,執天子於股掌之間,更禍‘亂’朝政,任人唯親,其野心不小!這,才是真的叛逆!朱將軍於大河浮橋上的喊話,驚醒天下!難道將軍你還無動於衷麽?這還是那個平西涼,剿黃巾,討董卓都戮力向前,奮不顧身的孫破虜麽!”
孫堅也是個直‘性’子,聽罷拍案道:“袁紹所作所為,我也不滿!我也反對!可朱將軍有冀州在手,又握有雄兵,這才有底氣與袁紹對抗。我地不過一郡,兵不過萬餘,拿什麽跟袁紹拚?”
張昭手一攤:“這不正是在下的來意麽?”
孫堅一時為之氣結,片刻後,失聲笑道:“看來先生是知我‘性’情,有備而來啊。”
“在下說的,都是實情。”張昭肅‘色’道。
老實說,孫堅不是不動心,隻是幹係太大,一時難以決斷。思前想後,道:“這樣,先生先住下,此事容我考慮。”
沒想到,張昭倒是個倔脾氣:“這事將軍還有什麽好考慮的?朱將軍在北麵牽製著,袁紹根本無力南顧。縱使將軍你驅逐了韓馥,他也隻能默認,為了拉攏安撫將軍,說不得還要名正言順地拜將軍為揚州牧。”
孫堅還是一口咬定:“茲事體大,不容玩忽。先生且住下,明日,明日答複!”
“罷!那在下就靜候將軍佳音了!“張昭說罷,起身一揖,扭頭就走。孫文台本想送他一送,都來不及起身。一直目視著他離去,歎道:“果真名不虛傳。”
嗟歎一陣,才想起來自己還沒有著人給他安排住處。你這扭頭一走倒是氣勢十足,但出‘門’朝哪邊走你知道麽?遂遣人替張昭安排食宿,務求禮遇,不必多提。
回過頭來,孫文**自一人暗坐室中,思慮良久。有了個大概,但顧慮終究還是在,有心請程普黃蓋兩位老部下來商議吧,但此二作戰驍勇不必說,這種事恐怕也未必有遠見。此時又想起張昭方才的分析來,感歎著,要是身邊有這樣一個人,遇事也有人商量啊。
正埋頭琢磨時,孫策和周瑜又來了。
與其說是討論,倒不如說是考校,孫堅把事情告訴他哥倆,問他們的意見。
孫策真真是年輕氣盛,一聽便炸了:“張子布所言有理!於公,袁紹把持朝政,目無君父,父親身為將軍,為國為民反抗袁紹責無旁貸!於‘私’,這江東六郡全賴父親的庇佑才得以安寧,揚州牧本該是父親囊中之物!韓馥是什麽人?於國家可有尺寸之功?”
孫堅聽罷未予置平,又問周瑜。
周公瑾未語先笑:“聽說陶公治理徐州時‘精’打細算,府庫裏有多少錢糧,數目沒有他不清楚的。如今我才信了這話。”
孫策一時不明:“怎麽說?”
“此事若成,他也不過就是出個麵,表個態。到時,府君卻要出兵和他一起奪回徐州。這不是‘精’打細算麽?”周瑜笑道。
孫堅目‘露’讚許之‘色’,又問道:“那依你之見呢?”
“恕晚輩直言,陶公雖‘精’於計算,但此事卻離不開他。府君自然當世虎臣,名動天下,而陶公前有西涼軍功,後有治徐業績,如今更是頂著‘徐州牧’的名頭,府君和陶公聯手,聲勢才足夠壯大,才能‘逼’迫袁紹讓步。”周瑜從容分析道。
孫策見他有條有理,似乎自己臉上也有光,十分得意。
孫堅終於稱讚道:“公瑾這般年紀,已有如此見識,不容易,不容易。那麽,你是讚同我與陶謙聯手?”
“是。”周瑜一俯首,但隨即笑道“膚淺之言,府君權且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