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1時許,聖伊莎貝爾島西南近海。
熱帶陽光直射下的閃雷號艦橋,四周呼呼作響的小風扇一點都沒能減輕袁鋒的焦灼感:短袖襯衫早已汗透,豆大的汗珠不斷從前額滑落,手上的小方巾一攥就是一灘水――就連一向不離手的軍刀,也因為手心濕滑拄拿不便,派人放回了住艙。
袁鋒身上那圈明顯可見的肥膘,並非他揮汗如雨的惟一原因。
天亮之後,袁鋒的炮擊部隊與南下增援的主力部隊匯合,組成戰區特遣艦隊,總共兩艘戰列巡洋艦、三艘高速戰列艦、六艘輕巡洋艦和十六艘驅逐艦,先以防潛箱形陣穿過馬來塔島與聖伊莎貝爾島之間的開闊水道,進入“槽海”,繼而展開防空輪形陣,朝著新喬治亞島上的蒙達航空基地靠攏。
大概一個小時前,從蒙達基地派遣的第一批防空護航隊9架戰鬥機飛臨特遣艦隊上空,盤旋30分鍾後即由第二批替換。
拉包爾的戰區聯合航空隊司令部隨即發來電報,表示蒙達基地總共隻有45架可用的戰鬥機,暫時隻能以9機編隊輪替的方式,為特遣艦隊提供不間斷的防空護航支援。此外,基地還將不間斷地派遣中型轟炸機小隊與重型轟炸機單機,為艦隊提供反潛護航與遠程偵察支援。
而在此之前,特遣艦隊上空就已陸續出現了好幾架敵機,爭先恐後地以明碼電報將艦隊的經緯位置、兵力構成、航向航速等數據發送了出去,閃雷號的通訊兵們自然截聽到了這些電報並轉呈給袁鋒。
此刻,袁鋒正麵臨有生以來最艱難的抉擇:艦隊的位置早已暴露,敵軍空襲部隊隨時可能飛抵,而整個艦隊因為閃雷號的拖累,隻能以6節龜速蹣跚前行,不但極易成為敵軍魚雷機與潛艇的活靶,而且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得戰區航空隊的支援――要麽為了單單一艘閃雷號而讓整個艦隊陷入巨大危險之中,要麽為了保住艦隊的其他戰力而任憑閃雷號落在後麵聽天由命。
孰輕孰重。從理性上很容易得出答案,但從感情上,袁鋒很難做出決斷――要知道,就算是在賭上國運的孟加拉灣大海戰中,整個東亞聯合艦隊也隻不過戰沉了區區兩艘主力艦:其中一艘正是閃雷號戰巡的日軍同型艦――榛名號的姊妹艦霧島號,另外一艘略顯過時的南嶽號戰艦則是帝國第一艘無畏型戰艦――北嶽號的姊妹艦。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位海軍司令官都很難接受。在這樣一場無關全局的戰術行動中,甚至連對方戰艦的桅杆都沒看到。就輕易地放棄一艘一線主力艦――潛在的輿論壓力足以令其動彈不得。
“司令官,時間恐怕不多了,請速做決斷。”
袁鋒身後的賀予廷瞥了一眼牆壁上的艦鍾,忍不住催促道。
沉吟了半支煙的功夫,袁鋒猛地抹了一把臉,一字一句道:“各艦保持陣位,準備對空作戰。”
賀予廷楞了一下,正要開口再勸,早被袁鋒抬手擋下。
“執行命令。”
“是……”
命令剛傳出艦橋。頭頂的對空指揮所突然傳來警報:“左舷後方發現大機群!”
……
高度6000英尺(米),一架“杜鵑”mk3型魚雷機敞開的後座上,約翰-托爾斯少校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抽出手邊的信號槍,朝天打出三發紅色信號彈,隨即拿起無線電語音話筒下令:“各中隊注意,目標在兩點鍾方向。我們分兩路上,佩恩、凱恩斯從左邊迂回,莫裏斯、菲德爾從右邊出擊,行動!”
作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第三位飛行員、第一位艦載水上飛機中隊中隊長與第一位艦載機聯隊聯隊長,貌不驚人的托爾斯少校從來不認為自己有什麽特殊之處:“與所有海軍軍官一樣,我首先是一名戰士。”
但作為美國海軍經驗最豐富的飛行員與航空部隊指揮官之一。托爾斯少校被嚴令禁止親自參與進攻,他的座機從來不掛載魚雷,而是在機腹下額外安裝一具“大功率”機載電台,這使得他可以跟自己聯隊的所有中隊長機進行語音通話,還可以隨時與艦隊或岸上基地聯絡,及時交換情報,或是呼叫支援、協助定位。
一個半小時前。托爾斯少校的座機從“巴拿馬”號寬大的飛行甲板上騰空而起,在他頭頂,盤旋著凱恩斯上尉與菲德爾上尉的戰鬥機中隊,佩恩與莫裏斯上尉的魚雷機中隊――總共24架戰鬥機與17架魚雷機。
當托爾斯少校率領42架飛機組成的第一波空襲部隊飛向100海裏外的目標時,與“巴拿馬”號並駕齊驅的皇家海軍“榮耀”號飛行甲板上,第二波空襲部隊的飛機還在一架一架地從升降機中挪出。
高傲的英國人頑固地堅持他們的甲板作業流程,依然把大部分飛機收容在機庫中,發動進攻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將飛機提升到飛行甲板上,而“巴拿馬”號的大部分飛機隨時係留在飛行甲板上,隻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放飛準備。
鑒於敵艦隊正在向新喬治亞島方麵的華軍航空基地靠攏,為減輕空襲部隊以及艦隊自身可能麵臨的危險,“巴拿馬”號上的第51特混艦隊代理司令官裏夫斯上校決定:不等“榮耀”號完成準備,就先由“巴拿馬”號單獨發起第一波空襲;繼而由“榮耀”號單獨發動第二波空襲;待之前派出執行偵察任務的18架魚雷機歸隊後,再由“榮耀”號與“巴拿馬”號聯合發動第三波空襲。
現在,目標就在托爾斯少校的右前方,蔚藍的南太平洋海麵上,數十條雪白的航跡清晰可見,在這些航跡上空盤旋著幾個小黑點,在這麽遠的距離上很難分辨出具體機型――不是前來增援的敵軍岸基飛機,就是敵艦隊搭載的水上飛機。
托爾斯少校的命令很快得到了執行,空襲部隊一分為三:左路攻擊隊向目標以南、右路攻擊隊朝目標以北迂回,兩路攻擊隊各有7架攜帶18英寸(457毫米)航空魚雷的英製“杜鵑”mk3型魚雷機,並各由10架美製ts-1型戰鬥機掩護;托爾斯少校的座機與另一架備用指揮機構成指揮組,由4架戰鬥機掩護,跟在目標後方居中指揮。
正當托爾斯少校充滿期待地遙望兩路攻擊隊劃著優美的弧線,鉗子般“夾”向敵人之時,耳機忽地一震,預備指揮機上的卡森上尉在無線電中驚叫:“四點鍾方向,敵機!”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熱帶陽光直射下的閃雷號艦橋,四周呼呼作響的小風扇一點都沒能減輕袁鋒的焦灼感:短袖襯衫早已汗透,豆大的汗珠不斷從前額滑落,手上的小方巾一攥就是一灘水――就連一向不離手的軍刀,也因為手心濕滑拄拿不便,派人放回了住艙。
袁鋒身上那圈明顯可見的肥膘,並非他揮汗如雨的惟一原因。
天亮之後,袁鋒的炮擊部隊與南下增援的主力部隊匯合,組成戰區特遣艦隊,總共兩艘戰列巡洋艦、三艘高速戰列艦、六艘輕巡洋艦和十六艘驅逐艦,先以防潛箱形陣穿過馬來塔島與聖伊莎貝爾島之間的開闊水道,進入“槽海”,繼而展開防空輪形陣,朝著新喬治亞島上的蒙達航空基地靠攏。
大概一個小時前,從蒙達基地派遣的第一批防空護航隊9架戰鬥機飛臨特遣艦隊上空,盤旋30分鍾後即由第二批替換。
拉包爾的戰區聯合航空隊司令部隨即發來電報,表示蒙達基地總共隻有45架可用的戰鬥機,暫時隻能以9機編隊輪替的方式,為特遣艦隊提供不間斷的防空護航支援。此外,基地還將不間斷地派遣中型轟炸機小隊與重型轟炸機單機,為艦隊提供反潛護航與遠程偵察支援。
而在此之前,特遣艦隊上空就已陸續出現了好幾架敵機,爭先恐後地以明碼電報將艦隊的經緯位置、兵力構成、航向航速等數據發送了出去,閃雷號的通訊兵們自然截聽到了這些電報並轉呈給袁鋒。
此刻,袁鋒正麵臨有生以來最艱難的抉擇:艦隊的位置早已暴露,敵軍空襲部隊隨時可能飛抵,而整個艦隊因為閃雷號的拖累,隻能以6節龜速蹣跚前行,不但極易成為敵軍魚雷機與潛艇的活靶,而且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得戰區航空隊的支援――要麽為了單單一艘閃雷號而讓整個艦隊陷入巨大危險之中,要麽為了保住艦隊的其他戰力而任憑閃雷號落在後麵聽天由命。
孰輕孰重。從理性上很容易得出答案,但從感情上,袁鋒很難做出決斷――要知道,就算是在賭上國運的孟加拉灣大海戰中,整個東亞聯合艦隊也隻不過戰沉了區區兩艘主力艦:其中一艘正是閃雷號戰巡的日軍同型艦――榛名號的姊妹艦霧島號,另外一艘略顯過時的南嶽號戰艦則是帝國第一艘無畏型戰艦――北嶽號的姊妹艦。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位海軍司令官都很難接受。在這樣一場無關全局的戰術行動中,甚至連對方戰艦的桅杆都沒看到。就輕易地放棄一艘一線主力艦――潛在的輿論壓力足以令其動彈不得。
“司令官,時間恐怕不多了,請速做決斷。”
袁鋒身後的賀予廷瞥了一眼牆壁上的艦鍾,忍不住催促道。
沉吟了半支煙的功夫,袁鋒猛地抹了一把臉,一字一句道:“各艦保持陣位,準備對空作戰。”
賀予廷楞了一下,正要開口再勸,早被袁鋒抬手擋下。
“執行命令。”
“是……”
命令剛傳出艦橋。頭頂的對空指揮所突然傳來警報:“左舷後方發現大機群!”
……
高度6000英尺(米),一架“杜鵑”mk3型魚雷機敞開的後座上,約翰-托爾斯少校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抽出手邊的信號槍,朝天打出三發紅色信號彈,隨即拿起無線電語音話筒下令:“各中隊注意,目標在兩點鍾方向。我們分兩路上,佩恩、凱恩斯從左邊迂回,莫裏斯、菲德爾從右邊出擊,行動!”
作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第三位飛行員、第一位艦載水上飛機中隊中隊長與第一位艦載機聯隊聯隊長,貌不驚人的托爾斯少校從來不認為自己有什麽特殊之處:“與所有海軍軍官一樣,我首先是一名戰士。”
但作為美國海軍經驗最豐富的飛行員與航空部隊指揮官之一。托爾斯少校被嚴令禁止親自參與進攻,他的座機從來不掛載魚雷,而是在機腹下額外安裝一具“大功率”機載電台,這使得他可以跟自己聯隊的所有中隊長機進行語音通話,還可以隨時與艦隊或岸上基地聯絡,及時交換情報,或是呼叫支援、協助定位。
一個半小時前。托爾斯少校的座機從“巴拿馬”號寬大的飛行甲板上騰空而起,在他頭頂,盤旋著凱恩斯上尉與菲德爾上尉的戰鬥機中隊,佩恩與莫裏斯上尉的魚雷機中隊――總共24架戰鬥機與17架魚雷機。
當托爾斯少校率領42架飛機組成的第一波空襲部隊飛向100海裏外的目標時,與“巴拿馬”號並駕齊驅的皇家海軍“榮耀”號飛行甲板上,第二波空襲部隊的飛機還在一架一架地從升降機中挪出。
高傲的英國人頑固地堅持他們的甲板作業流程,依然把大部分飛機收容在機庫中,發動進攻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將飛機提升到飛行甲板上,而“巴拿馬”號的大部分飛機隨時係留在飛行甲板上,隻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放飛準備。
鑒於敵艦隊正在向新喬治亞島方麵的華軍航空基地靠攏,為減輕空襲部隊以及艦隊自身可能麵臨的危險,“巴拿馬”號上的第51特混艦隊代理司令官裏夫斯上校決定:不等“榮耀”號完成準備,就先由“巴拿馬”號單獨發起第一波空襲;繼而由“榮耀”號單獨發動第二波空襲;待之前派出執行偵察任務的18架魚雷機歸隊後,再由“榮耀”號與“巴拿馬”號聯合發動第三波空襲。
現在,目標就在托爾斯少校的右前方,蔚藍的南太平洋海麵上,數十條雪白的航跡清晰可見,在這些航跡上空盤旋著幾個小黑點,在這麽遠的距離上很難分辨出具體機型――不是前來增援的敵軍岸基飛機,就是敵艦隊搭載的水上飛機。
托爾斯少校的命令很快得到了執行,空襲部隊一分為三:左路攻擊隊向目標以南、右路攻擊隊朝目標以北迂回,兩路攻擊隊各有7架攜帶18英寸(457毫米)航空魚雷的英製“杜鵑”mk3型魚雷機,並各由10架美製ts-1型戰鬥機掩護;托爾斯少校的座機與另一架備用指揮機構成指揮組,由4架戰鬥機掩護,跟在目標後方居中指揮。
正當托爾斯少校充滿期待地遙望兩路攻擊隊劃著優美的弧線,鉗子般“夾”向敵人之時,耳機忽地一震,預備指揮機上的卡森上尉在無線電中驚叫:“四點鍾方向,敵機!”
……(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