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危急!戰栗的海峽!(五)
一九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幾天後,歐洲各強國陸續卷入戰爭,滯留在奧斯曼帝國水域的兩艘德國軍艦便成了大問題,英國和e國相繼對奧斯曼帝國政府發出照會,要求其遵循中立原則將兩艘德國軍艦解除武裝。
已經擁有兩艘新銳超無畏艦的奧斯曼帝國並非沒有實力解除“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的武裝,然而索羅欽少將的強硬態度卻令內閣大臣們頗感棘手:兩艘軍艦就停泊在帝都近旁,一旦對方下定決心拚個魚死網破,這座千年名城怕是要連同奢華的蘇丹皇宮一起在巨炮轟擊中化為一片瓦礫。而與此同時,德國方麵也拋來了釣餌:德國許諾向奧斯曼帝國支付價值8000萬馬克(400萬英鎊,或440萬土耳其裏拉)的金幣,一旦其參戰就立即移交,同時還支持奧斯曼帝國收複一個世紀以來陸續割讓給e國的高加索領土,以及割讓給希臘、塞爾維亞的部分巴爾幹領土。
德國的條件令三巨頭之首、陸軍大臣恩維爾大感振奮,然而卻遭到了多數內閣大臣的反對,這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因為他們討厭同盟國或是更親近協約國,而更多地是由於“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經過激烈的辯論,雙方達成了一個掩耳盜鈴的妥協方案:由德國宣布將“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出售給奧斯曼帝國。名為“出售”,實為贈送,兩艦掛起了奧斯曼帝國的星月旗,艦上的德國軍官和水兵換上了奧斯曼帝國軍裝,戴上了頗具民族特色的土耳其平頂帽,“戈本”號改名為“亞沃士.蘇丹塞利姆一世”號,“布雷斯勞”號改名為“米迪利”號,索羅欽少將被任命為奧斯曼帝國海軍參謀長、黑海艦隊司令兼任“蘇丹塞利姆一世”號艦長――實際上他卻不受任何奧斯曼帝國官員管轄。
10月底,不耐煩的德國人雙管齊下:一方麵不等奧斯曼政府正式答複是否參戰,就將第一批黃金經“東方鐵路”運抵君士坦丁堡;另一方麵,已經晉升為奧斯曼帝國海軍上將的索羅欽甚至沒跟海軍大臣傑馬爾打招呼,就擅自率領裝備10門280毫米主炮的“蘇丹塞利姆一世”號戰列巡洋艦,新型輕巡洋艦“米迪利”號和舊式防護巡洋艦“哈米迪耶”號,以及一個驅逐艦分隊共4艘驅逐艦,離開博斯普魯斯海峽駛入黑海。接下來的幾天裏,這支快速艦隊陸續炮擊了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及要塞、敖德薩和新羅西斯克商港,擊沉十餘艘大小船舶,擊傷多艘軍艦。
針對這一係列不宣而戰的襲擊,e國立即召回了駐君士坦丁堡大使,而英國則對奧斯曼政府下達了最後通牒:12小時內立即驅逐其領土上的所有德國軍事顧問――包括“蘇丹塞利姆一世”號和“米迪利”號上的德國海軍官兵在內。
在親德民族派實權領袖恩維爾的強硬推動下,奧斯曼帝國政府拒絕了英國的要求,11月初,俄、英相繼對奧斯曼帝國宣戰。11月12日,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對協約國宣戰,並以伊斯蘭教最高宗教領袖哈裏發的名義宣布這場戰爭為“聖戰”,號召全體穆斯林加入己方作戰――不過之後的戰爭進程證明,這一“聖戰”宣言的影響遠未超出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一千九百萬臣民之外。
參戰之初,經過動員的奧斯曼帝國陸軍共編成四十個作戰步兵師和五十七個預備隊師、四十個正規騎兵團和二十四個非正規騎兵團,軍隊總員額達到一百三十萬人,其中立即可派往前線的部隊有七十五萬人之多。軍隊數量雖然不少,武器裝備卻與歐洲列強相差甚遠:一個步兵師隻有十六門火炮和十二挺機槍,而一個下轄三個步兵師的軍也隻有六十到七十二門火炮和四十二挺機槍。野戰炮兵的主要裝備是七十五毫米克虜伯野炮和山炮,還有三十六門一零五毫米斯柯達榴彈炮和六十門一二零毫米架退式克虜伯榴彈炮,此外,一百五十個要塞炮兵連還裝備有各種口徑的要塞加農炮、榴彈炮和臼炮。
奧斯曼帝國陸軍在意土戰爭和巴爾幹戰爭之後尚未恢複元氣,甚至可稱為瀕臨崩潰,軍隊嚴重缺乏武器彈藥甚至是服裝和靴子,在各個方麵均依賴德國的援助。
早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不久,1913年6月30日,德皇威廉二世便任命原騎兵總監利曼.馮.桑德斯中將維新任駐奧斯曼軍事顧問團團長,顧問團一共有40人,每年可以從德意誌東方銀行領取100萬馬克現金作為“交際費用”。
奧斯曼帝國參戰前夕,德國軍事顧問團中的布隆紮爾特.馮.舍倫多夫上校被蘇丹穆罕默德五世任命為奧斯曼陸軍參謀長,而桑德斯中將則被任命為第五集團軍司令,負責守衛達達尼爾海峽。陸軍大臣恩維爾親自指揮第二和第三集團軍的十九萬精銳部隊進攻e國高加索地區,在暴風雪中遭到俄軍痛擊,第三集團軍幾乎被全殲,到1915年1月底共損失了超過九萬人,之後更是節節敗退,反被俄軍深入本土。直到當年9月後,在華軍於“河間會戰”中重創了勃魯西洛夫指揮的俄軍最後的精銳機動兵團――後貝加爾方麵軍――之後,加強了駐君士坦丁堡第一集團軍部分兵力的第二和第三集團軍方才逐步恢複攻勢,到年底前終於挽回頹勢,不但收複全部失地,又再度攻入e國境內。
同一時期部署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第四集團軍有七個師、超過十萬兵力,受製於漢誌窄軌鐵路的有限運力以及當地民眾的反抗情緒,第四集團軍一開始隻能調遣兩萬兵力進攻埃及的西奈半島,雖然在沙塵暴的掩護下差一點就衝過了蘇伊士運河,最終還是由於後繼無力,很快被英埃軍隊趕出了運河區,雙方在西奈半島中部轉入長期對峙。
在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地區,僅部署有奧斯曼第12軍的一萬五千兵力,早在宣戰之前,奧斯曼當局即沒收了英波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境內的全部資產,英方隨即向鄰近的阿巴丹油田地區增兵,並以三個旅在阿拉伯河河口的法奧半島登陸,到11月底便已占領了距離河口一百三十公裏的河港巴士拉,12月中旬,英軍又占領了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流處的庫爾納市,直到中國參戰之後,英軍才中止了向巴格達的進軍,雙方在庫爾納一線轉入長達一年多的對峙。
奧斯曼帝國海軍的基幹兵力為兩艘艦齡不到1年的超無畏型戰列艦,一艘艦齡2年的戰列巡洋艦,兩艘艦齡超過20年的早期前無畏型戰列艦(即1910年德國轉讓的兩艘“勃蘭登堡”級),一艘建造於1872年的岸防鐵甲艦,一艘艦齡2年的新銳輕巡洋艦(“米迪利”號),兩艘分別建造於1901和1902年的舊式防護巡洋艦,以及12艘小型驅逐艦。
相較陸軍而言,海軍的情況看起來還不錯:兩艘中國建造的新銳超無畏艦加上“蘇丹塞利姆一世”號戰列巡洋艦,足以同時壓製e國黑海艦隊與愛琴海上的希臘艦隊,然而隨著戰爭的進展,隨“雷薩迪赫”號、“蘇丹奧斯曼一世”號而來的中國軍事顧問與企圖占據絕對主導權的德國顧問團之間摩擦不斷,海軍中也分裂為親華派與親德派,雙方的不和與爭鬥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年的年底。
與派係鬥爭相伴隨的,是海軍的屢戰不利:先是在參戰後的第二個月,標準排水量9120噸的“馬蘇迪耶”號岸防鐵甲艦在達達尼爾海峽被英國潛艇擊沉;次年2月,“蘇丹塞利姆一世”號戰列巡洋艦在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觸雷受創,因為沒有合適的船塢修理,隻能用木鍥暫時堵塞缺口,從此奧斯曼帝國海軍停止了針對愛琴海方向的活動;1915年4月,購自美國的防護巡洋艦“馬德吉迪耶”號在炮擊敖德薩時觸雷擱淺,被俄軍所俘;8月,排水量萬餘噸的“海雷丁.巴巴羅薩”號前無畏型戰列艦在馬爾馬拉海被英國潛艇擊沉,250人喪生。
最具決定性的戰鬥發生在8月17日:索羅欽上將坐鎮戰列巡洋艦“蘇丹塞利姆一世”號,率戰列艦“雷薩迪赫”號、“蘇丹奧斯曼一世”號,輕巡洋艦“米迪利”號以及4艘驅逐艦,再度前往塞瓦斯托波爾實施炮擊,在克裏米亞半島南端的薩利赫角突然遭遇一支由5艘前無畏型戰列艦、2艘防護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組成的e國分艦隊。
占有絕對優勢的奧斯曼艦隊立即發動進攻,不到一刻鍾就摧毀了12840噸的“葉斯塔菲”號,重創另外兩艘前無畏艦,俄軍拉起煙幕撤退並以驅逐艦發動雷擊加以掩護。索羅欽仍率軍緊追不舍,幾度衝入濃重的煙霧中,並擊沉2艘擋路的俄軍驅逐艦,不知不覺竟以散亂的縱隊隊形撞到了3艘俄軍新銳無畏艦一字橫開的炮口前,在36門威力不俗的俄製52倍徑305毫米主炮密集轟擊下,一開始隻能以前部主炮(4或6門50倍徑280毫米主炮,8門45倍徑350毫米主炮)還擊的3艘奧斯曼主力艦立即陷入了不利局麵:“蘇丹塞利姆一世”號上層建築多處起火,一發305毫米穿甲彈擊穿舯部水平裝甲板落入副炮彈藥庫附近,爆炸引發的火災迫使艦長下令向副炮彈藥庫注水,近失彈的爆炸威力還衝開了堵塞水線下破洞的木鍥,再度造成大量進水,航速下降到不足22節;“雷薩迪赫”號艦橋中彈,包括中國駐奧斯曼海軍顧問團團長在內的艦橋人員全部陣亡,艦艏水線部位亦中彈進水,航速略掉,由於通訊中斷,後備指揮所又未能及時發揮作用,形勢十分危急。
位置拖後的“蘇丹奧斯曼一世”號一開始未受嚴重打擊,得以從容轉向規避,並以威力強大的350毫米主炮還擊,數彈命中敵旗艦“瑪麗婭皇後”號,隨即遭到俄艦的集火圍攻,情急之下釋放煙幕,開足馬力搶先遁走。
索羅欽趁著俄艦轉移火力之機,以驅逐艦發動雷擊為掩護,率“蘇丹塞利姆一世”號和“雷薩迪赫”號蹣跚奔逃,俄方由於“瑪麗婭皇後”級最大航速不過21節,未及追上,隻擊沉了1艘奧斯曼軍驅逐艦。
此戰之後,德國軍事顧問團趁機發難,以載有中國軍事顧問的“蘇丹奧斯曼一世”號擅自逃跑――雖然並無確實證據可以證明撤退命令與中國軍事顧問有關――為由,迫使所有中國軍事顧問退出奧斯曼海軍,並以蘇丹穆罕默德五世的名義任命索羅欽為奧斯曼帝國海軍總司令,就此完全掌握了奧斯曼帝國的陸海軍全權。
中華帝國方麵一度提出抗議,並完全中斷了1914年2月開始的三萬五千噸級大型幹船塢援建工程――雖然這一工程在奧斯曼帝國參戰後早已處於半停工狀態,但在柏林與北京之間簽署了關於戰後勢力範圍劃分的備忘錄之後,此事最終被各方淡化處理,不了了之。
沒有合適的幹船塢就無法修理受損的主力艦,“蘇丹塞利姆一世”號和“雷薩迪赫”號受損的水線部位還是隻能以木鍥堵塞,由於中國軍事顧問的退出,原本就訓練不足的“雷薩迪赫”號和“蘇丹奧斯曼一世”號的作戰效能也收到影響,派往兩艦的德國軍事顧問一度還受到親華派官兵的抵製,隨之而來的對“缺乏服從精神”官兵的大規模撤換又進一步削弱了整個奧斯曼帝國海軍的戰鬥力……
“……看來是到了一個不受歡迎的地方啊。”
弱弱地感歎了一句,周樹人中校將手中的文件撇到茶幾上,起身撐了個懶腰,深吸一口彌漫著淡淡海水鹹味的空氣,抬眼遙望,同樣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水畔、耗費了35噸黃金修建的蘇丹皇宮多瑪巴赫切宮猶如一座過分花哨而顯得有些醜陋的多層奶油蛋糕,就在這坨“愚蠢的蛋糕”不遠處,桅頂飄揚紅底白星月旗的三艘巨艦“蘇丹塞利姆一世”號、“雷薩迪赫”號、“蘇丹奧斯曼一世”號以1字縱隊安靜地停泊在最窄處隻有708公尺的狹長海峽中,僅僅就視覺效果而言,每一艘巨艦的身段似乎都不亞於多瑪巴赫切宮那堆擁有285間房間、46間大廳、8座土耳其浴室和68間廁所的凡爾賽宮加聖彼得堡風格建築群。
“這樣也好,就當是休假啦……不過這報告到底該怎麽寫啊,頭痛死了……”
自言自語的同時,周樹人不自覺地摸起了躺椅上的《中國小說史》,正準備不負責任地逃離現實的時候,身旁突然冒出了一位使館的土耳其仆人。
“是周先生嗎?有位德國客人想見您。”
周樹人疑惑地眨眨眼:“德國客人?我才剛剛來,怎麽會……難倒真有這麽巧?對了,他有沒有報上姓名?”
一臉機靈的年輕仆人不假思索地答道:“他說自己是‘米迪利’號巡洋艦上的見習準尉卡爾.馮.鄧尼茨,與先生您有一麵之緣。”
周樹人眯起眼,努力地回憶起來:“鄧尼茨……鄧尼茨……卡爾?是他?好吧,請他在客廳稍候,我這就下來。”
恍然吩咐的同時,掏出錢包,抽了一張紙幣遞給對方:“勞煩準備些茶和點心,謝謝你――你叫什麽名字?”
……
北京新華宮承憲廳三樓,總參謀長辦公室,辦公桌後的內閣總理大臣、代理總參謀長楊正金元帥,正與桌前的國防大臣胡克元帥交替翻閱著一本頁麵發黃的厚重舊書,磨得發白的封皮上赫然一行空心大字:“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大字右上還附有一行小字:[蘇]n.n.羅斯圖諾夫主編。封皮右上角依次列著“1914”和“1918”兩行數字,中間還有短短的一條斜杠。封皮右上角印著一幅模糊的圖畫:陰霾的天空下,一位頭戴英式鋼盔、單手提著帶刺刀步槍的士兵起身探望著什麽,身下則是另外兩名趴在戰壕壁上操作機槍的士兵,周圍是若隱若現的木杆――應該是用來架鐵絲網的。
“……你覺得關鍵是什麽?”
楊正金冷不防問道,右手按緊了攤開的書頁,小拇指之下正好是這樣幾行鉛字:“海軍參謀長費希爾海軍上將反對丘吉爾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企圖,看來是正確的。聯軍在加利波利登陸之前他就寫信給丘吉爾說:‘該死的達達尼爾海峽!那裏將是我們的墳墓。’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墳墓啊!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任何一次戰役中都沒有遭受過這樣大的損失,這樣一無所獲。”
一張平坦國字臉的胡克麵無表情地長出了一口氣,伸手敲了敲桌上的另一本書:“關鍵是不犯錯,我指的不是上錯了灘頭之類的低級錯誤――其實這本書裏已經有結論了。”
“如果協約國有果斷的領導,在1915年2月時就將8月中旬動用的兵力都投入戰鬥,他們就會占領君士坦丁堡,為e國人打開黑海通道。整個戰役失敗的原因是指揮失策,猶豫、拖延的結果,是讓不勝任的掃雷人員掃雷,讓能力不足的軍艦壓製海岸炮兵和打擊海岸守衛部隊,而且未能抓住時機適時投入預備隊。此外他們低估了土耳其軍隊的戰術和勇敢,同時,也是運氣不濟的結果……”
一九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幾天後,歐洲各強國陸續卷入戰爭,滯留在奧斯曼帝國水域的兩艘德國軍艦便成了大問題,英國和e國相繼對奧斯曼帝國政府發出照會,要求其遵循中立原則將兩艘德國軍艦解除武裝。
已經擁有兩艘新銳超無畏艦的奧斯曼帝國並非沒有實力解除“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的武裝,然而索羅欽少將的強硬態度卻令內閣大臣們頗感棘手:兩艘軍艦就停泊在帝都近旁,一旦對方下定決心拚個魚死網破,這座千年名城怕是要連同奢華的蘇丹皇宮一起在巨炮轟擊中化為一片瓦礫。而與此同時,德國方麵也拋來了釣餌:德國許諾向奧斯曼帝國支付價值8000萬馬克(400萬英鎊,或440萬土耳其裏拉)的金幣,一旦其參戰就立即移交,同時還支持奧斯曼帝國收複一個世紀以來陸續割讓給e國的高加索領土,以及割讓給希臘、塞爾維亞的部分巴爾幹領土。
德國的條件令三巨頭之首、陸軍大臣恩維爾大感振奮,然而卻遭到了多數內閣大臣的反對,這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因為他們討厭同盟國或是更親近協約國,而更多地是由於“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經過激烈的辯論,雙方達成了一個掩耳盜鈴的妥協方案:由德國宣布將“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出售給奧斯曼帝國。名為“出售”,實為贈送,兩艦掛起了奧斯曼帝國的星月旗,艦上的德國軍官和水兵換上了奧斯曼帝國軍裝,戴上了頗具民族特色的土耳其平頂帽,“戈本”號改名為“亞沃士.蘇丹塞利姆一世”號,“布雷斯勞”號改名為“米迪利”號,索羅欽少將被任命為奧斯曼帝國海軍參謀長、黑海艦隊司令兼任“蘇丹塞利姆一世”號艦長――實際上他卻不受任何奧斯曼帝國官員管轄。
10月底,不耐煩的德國人雙管齊下:一方麵不等奧斯曼政府正式答複是否參戰,就將第一批黃金經“東方鐵路”運抵君士坦丁堡;另一方麵,已經晉升為奧斯曼帝國海軍上將的索羅欽甚至沒跟海軍大臣傑馬爾打招呼,就擅自率領裝備10門280毫米主炮的“蘇丹塞利姆一世”號戰列巡洋艦,新型輕巡洋艦“米迪利”號和舊式防護巡洋艦“哈米迪耶”號,以及一個驅逐艦分隊共4艘驅逐艦,離開博斯普魯斯海峽駛入黑海。接下來的幾天裏,這支快速艦隊陸續炮擊了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及要塞、敖德薩和新羅西斯克商港,擊沉十餘艘大小船舶,擊傷多艘軍艦。
針對這一係列不宣而戰的襲擊,e國立即召回了駐君士坦丁堡大使,而英國則對奧斯曼政府下達了最後通牒:12小時內立即驅逐其領土上的所有德國軍事顧問――包括“蘇丹塞利姆一世”號和“米迪利”號上的德國海軍官兵在內。
在親德民族派實權領袖恩維爾的強硬推動下,奧斯曼帝國政府拒絕了英國的要求,11月初,俄、英相繼對奧斯曼帝國宣戰。11月12日,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對協約國宣戰,並以伊斯蘭教最高宗教領袖哈裏發的名義宣布這場戰爭為“聖戰”,號召全體穆斯林加入己方作戰――不過之後的戰爭進程證明,這一“聖戰”宣言的影響遠未超出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一千九百萬臣民之外。
參戰之初,經過動員的奧斯曼帝國陸軍共編成四十個作戰步兵師和五十七個預備隊師、四十個正規騎兵團和二十四個非正規騎兵團,軍隊總員額達到一百三十萬人,其中立即可派往前線的部隊有七十五萬人之多。軍隊數量雖然不少,武器裝備卻與歐洲列強相差甚遠:一個步兵師隻有十六門火炮和十二挺機槍,而一個下轄三個步兵師的軍也隻有六十到七十二門火炮和四十二挺機槍。野戰炮兵的主要裝備是七十五毫米克虜伯野炮和山炮,還有三十六門一零五毫米斯柯達榴彈炮和六十門一二零毫米架退式克虜伯榴彈炮,此外,一百五十個要塞炮兵連還裝備有各種口徑的要塞加農炮、榴彈炮和臼炮。
奧斯曼帝國陸軍在意土戰爭和巴爾幹戰爭之後尚未恢複元氣,甚至可稱為瀕臨崩潰,軍隊嚴重缺乏武器彈藥甚至是服裝和靴子,在各個方麵均依賴德國的援助。
早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不久,1913年6月30日,德皇威廉二世便任命原騎兵總監利曼.馮.桑德斯中將維新任駐奧斯曼軍事顧問團團長,顧問團一共有40人,每年可以從德意誌東方銀行領取100萬馬克現金作為“交際費用”。
奧斯曼帝國參戰前夕,德國軍事顧問團中的布隆紮爾特.馮.舍倫多夫上校被蘇丹穆罕默德五世任命為奧斯曼陸軍參謀長,而桑德斯中將則被任命為第五集團軍司令,負責守衛達達尼爾海峽。陸軍大臣恩維爾親自指揮第二和第三集團軍的十九萬精銳部隊進攻e國高加索地區,在暴風雪中遭到俄軍痛擊,第三集團軍幾乎被全殲,到1915年1月底共損失了超過九萬人,之後更是節節敗退,反被俄軍深入本土。直到當年9月後,在華軍於“河間會戰”中重創了勃魯西洛夫指揮的俄軍最後的精銳機動兵團――後貝加爾方麵軍――之後,加強了駐君士坦丁堡第一集團軍部分兵力的第二和第三集團軍方才逐步恢複攻勢,到年底前終於挽回頹勢,不但收複全部失地,又再度攻入e國境內。
同一時期部署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第四集團軍有七個師、超過十萬兵力,受製於漢誌窄軌鐵路的有限運力以及當地民眾的反抗情緒,第四集團軍一開始隻能調遣兩萬兵力進攻埃及的西奈半島,雖然在沙塵暴的掩護下差一點就衝過了蘇伊士運河,最終還是由於後繼無力,很快被英埃軍隊趕出了運河區,雙方在西奈半島中部轉入長期對峙。
在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地區,僅部署有奧斯曼第12軍的一萬五千兵力,早在宣戰之前,奧斯曼當局即沒收了英波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境內的全部資產,英方隨即向鄰近的阿巴丹油田地區增兵,並以三個旅在阿拉伯河河口的法奧半島登陸,到11月底便已占領了距離河口一百三十公裏的河港巴士拉,12月中旬,英軍又占領了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流處的庫爾納市,直到中國參戰之後,英軍才中止了向巴格達的進軍,雙方在庫爾納一線轉入長達一年多的對峙。
奧斯曼帝國海軍的基幹兵力為兩艘艦齡不到1年的超無畏型戰列艦,一艘艦齡2年的戰列巡洋艦,兩艘艦齡超過20年的早期前無畏型戰列艦(即1910年德國轉讓的兩艘“勃蘭登堡”級),一艘建造於1872年的岸防鐵甲艦,一艘艦齡2年的新銳輕巡洋艦(“米迪利”號),兩艘分別建造於1901和1902年的舊式防護巡洋艦,以及12艘小型驅逐艦。
相較陸軍而言,海軍的情況看起來還不錯:兩艘中國建造的新銳超無畏艦加上“蘇丹塞利姆一世”號戰列巡洋艦,足以同時壓製e國黑海艦隊與愛琴海上的希臘艦隊,然而隨著戰爭的進展,隨“雷薩迪赫”號、“蘇丹奧斯曼一世”號而來的中國軍事顧問與企圖占據絕對主導權的德國顧問團之間摩擦不斷,海軍中也分裂為親華派與親德派,雙方的不和與爭鬥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年的年底。
與派係鬥爭相伴隨的,是海軍的屢戰不利:先是在參戰後的第二個月,標準排水量9120噸的“馬蘇迪耶”號岸防鐵甲艦在達達尼爾海峽被英國潛艇擊沉;次年2月,“蘇丹塞利姆一世”號戰列巡洋艦在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觸雷受創,因為沒有合適的船塢修理,隻能用木鍥暫時堵塞缺口,從此奧斯曼帝國海軍停止了針對愛琴海方向的活動;1915年4月,購自美國的防護巡洋艦“馬德吉迪耶”號在炮擊敖德薩時觸雷擱淺,被俄軍所俘;8月,排水量萬餘噸的“海雷丁.巴巴羅薩”號前無畏型戰列艦在馬爾馬拉海被英國潛艇擊沉,250人喪生。
最具決定性的戰鬥發生在8月17日:索羅欽上將坐鎮戰列巡洋艦“蘇丹塞利姆一世”號,率戰列艦“雷薩迪赫”號、“蘇丹奧斯曼一世”號,輕巡洋艦“米迪利”號以及4艘驅逐艦,再度前往塞瓦斯托波爾實施炮擊,在克裏米亞半島南端的薩利赫角突然遭遇一支由5艘前無畏型戰列艦、2艘防護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組成的e國分艦隊。
占有絕對優勢的奧斯曼艦隊立即發動進攻,不到一刻鍾就摧毀了12840噸的“葉斯塔菲”號,重創另外兩艘前無畏艦,俄軍拉起煙幕撤退並以驅逐艦發動雷擊加以掩護。索羅欽仍率軍緊追不舍,幾度衝入濃重的煙霧中,並擊沉2艘擋路的俄軍驅逐艦,不知不覺竟以散亂的縱隊隊形撞到了3艘俄軍新銳無畏艦一字橫開的炮口前,在36門威力不俗的俄製52倍徑305毫米主炮密集轟擊下,一開始隻能以前部主炮(4或6門50倍徑280毫米主炮,8門45倍徑350毫米主炮)還擊的3艘奧斯曼主力艦立即陷入了不利局麵:“蘇丹塞利姆一世”號上層建築多處起火,一發305毫米穿甲彈擊穿舯部水平裝甲板落入副炮彈藥庫附近,爆炸引發的火災迫使艦長下令向副炮彈藥庫注水,近失彈的爆炸威力還衝開了堵塞水線下破洞的木鍥,再度造成大量進水,航速下降到不足22節;“雷薩迪赫”號艦橋中彈,包括中國駐奧斯曼海軍顧問團團長在內的艦橋人員全部陣亡,艦艏水線部位亦中彈進水,航速略掉,由於通訊中斷,後備指揮所又未能及時發揮作用,形勢十分危急。
位置拖後的“蘇丹奧斯曼一世”號一開始未受嚴重打擊,得以從容轉向規避,並以威力強大的350毫米主炮還擊,數彈命中敵旗艦“瑪麗婭皇後”號,隨即遭到俄艦的集火圍攻,情急之下釋放煙幕,開足馬力搶先遁走。
索羅欽趁著俄艦轉移火力之機,以驅逐艦發動雷擊為掩護,率“蘇丹塞利姆一世”號和“雷薩迪赫”號蹣跚奔逃,俄方由於“瑪麗婭皇後”級最大航速不過21節,未及追上,隻擊沉了1艘奧斯曼軍驅逐艦。
此戰之後,德國軍事顧問團趁機發難,以載有中國軍事顧問的“蘇丹奧斯曼一世”號擅自逃跑――雖然並無確實證據可以證明撤退命令與中國軍事顧問有關――為由,迫使所有中國軍事顧問退出奧斯曼海軍,並以蘇丹穆罕默德五世的名義任命索羅欽為奧斯曼帝國海軍總司令,就此完全掌握了奧斯曼帝國的陸海軍全權。
中華帝國方麵一度提出抗議,並完全中斷了1914年2月開始的三萬五千噸級大型幹船塢援建工程――雖然這一工程在奧斯曼帝國參戰後早已處於半停工狀態,但在柏林與北京之間簽署了關於戰後勢力範圍劃分的備忘錄之後,此事最終被各方淡化處理,不了了之。
沒有合適的幹船塢就無法修理受損的主力艦,“蘇丹塞利姆一世”號和“雷薩迪赫”號受損的水線部位還是隻能以木鍥堵塞,由於中國軍事顧問的退出,原本就訓練不足的“雷薩迪赫”號和“蘇丹奧斯曼一世”號的作戰效能也收到影響,派往兩艦的德國軍事顧問一度還受到親華派官兵的抵製,隨之而來的對“缺乏服從精神”官兵的大規模撤換又進一步削弱了整個奧斯曼帝國海軍的戰鬥力……
“……看來是到了一個不受歡迎的地方啊。”
弱弱地感歎了一句,周樹人中校將手中的文件撇到茶幾上,起身撐了個懶腰,深吸一口彌漫著淡淡海水鹹味的空氣,抬眼遙望,同樣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水畔、耗費了35噸黃金修建的蘇丹皇宮多瑪巴赫切宮猶如一座過分花哨而顯得有些醜陋的多層奶油蛋糕,就在這坨“愚蠢的蛋糕”不遠處,桅頂飄揚紅底白星月旗的三艘巨艦“蘇丹塞利姆一世”號、“雷薩迪赫”號、“蘇丹奧斯曼一世”號以1字縱隊安靜地停泊在最窄處隻有708公尺的狹長海峽中,僅僅就視覺效果而言,每一艘巨艦的身段似乎都不亞於多瑪巴赫切宮那堆擁有285間房間、46間大廳、8座土耳其浴室和68間廁所的凡爾賽宮加聖彼得堡風格建築群。
“這樣也好,就當是休假啦……不過這報告到底該怎麽寫啊,頭痛死了……”
自言自語的同時,周樹人不自覺地摸起了躺椅上的《中國小說史》,正準備不負責任地逃離現實的時候,身旁突然冒出了一位使館的土耳其仆人。
“是周先生嗎?有位德國客人想見您。”
周樹人疑惑地眨眨眼:“德國客人?我才剛剛來,怎麽會……難倒真有這麽巧?對了,他有沒有報上姓名?”
一臉機靈的年輕仆人不假思索地答道:“他說自己是‘米迪利’號巡洋艦上的見習準尉卡爾.馮.鄧尼茨,與先生您有一麵之緣。”
周樹人眯起眼,努力地回憶起來:“鄧尼茨……鄧尼茨……卡爾?是他?好吧,請他在客廳稍候,我這就下來。”
恍然吩咐的同時,掏出錢包,抽了一張紙幣遞給對方:“勞煩準備些茶和點心,謝謝你――你叫什麽名字?”
……
北京新華宮承憲廳三樓,總參謀長辦公室,辦公桌後的內閣總理大臣、代理總參謀長楊正金元帥,正與桌前的國防大臣胡克元帥交替翻閱著一本頁麵發黃的厚重舊書,磨得發白的封皮上赫然一行空心大字:“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大字右上還附有一行小字:[蘇]n.n.羅斯圖諾夫主編。封皮右上角依次列著“1914”和“1918”兩行數字,中間還有短短的一條斜杠。封皮右上角印著一幅模糊的圖畫:陰霾的天空下,一位頭戴英式鋼盔、單手提著帶刺刀步槍的士兵起身探望著什麽,身下則是另外兩名趴在戰壕壁上操作機槍的士兵,周圍是若隱若現的木杆――應該是用來架鐵絲網的。
“……你覺得關鍵是什麽?”
楊正金冷不防問道,右手按緊了攤開的書頁,小拇指之下正好是這樣幾行鉛字:“海軍參謀長費希爾海軍上將反對丘吉爾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企圖,看來是正確的。聯軍在加利波利登陸之前他就寫信給丘吉爾說:‘該死的達達尼爾海峽!那裏將是我們的墳墓。’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墳墓啊!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任何一次戰役中都沒有遭受過這樣大的損失,這樣一無所獲。”
一張平坦國字臉的胡克麵無表情地長出了一口氣,伸手敲了敲桌上的另一本書:“關鍵是不犯錯,我指的不是上錯了灘頭之類的低級錯誤――其實這本書裏已經有結論了。”
“如果協約國有果斷的領導,在1915年2月時就將8月中旬動用的兵力都投入戰鬥,他們就會占領君士坦丁堡,為e國人打開黑海通道。整個戰役失敗的原因是指揮失策,猶豫、拖延的結果,是讓不勝任的掃雷人員掃雷,讓能力不足的軍艦壓製海岸炮兵和打擊海岸守衛部隊,而且未能抓住時機適時投入預備隊。此外他們低估了土耳其軍隊的戰術和勇敢,同時,也是運氣不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