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熱雨仰光(二)
1914年底“亞太解放戰爭”開始後,疆闊的複國軍一麵與中國軍事情報機關合作,全麵強化在緬甸境內的特務活動;一麵派遣小股突擊隊越過滇緬邊境發動遊擊戰,以“驅逐英窛,光複祖國”為口號,意圖再度掀起全國規模的反英大起義。
據事後從英國殖民當局繳獲的文件來看,複國軍先期的活動卓有成效。其製造的一係列割斷電線、襲擊車輛、暗殺官員等“恐怖”事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軍的調動,在殖民當局和英國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而各地爆發的反英起義更直接牽製了相當數量的英軍,使之無法順利展開對東亞聯軍的防禦準備。
2月下旬,隨著印度支那戰役的順利結束,緬甸攻略作戰如期展開,肖如海大將的緬甸方麵軍分成兩個集團同時從北、西兩個方向發動攻擊。
北集團即第21集團軍轄4個預備輕步兵師,配屬兩個複國軍步兵營為先導,計劃從滇緬邊境的騰衝、畹町一線出擊,其主力經臘戍向緬甸舊都瓦城(曼德勒)攻擊前進,截斷英軍北退之路,一部經八莫渡過伊洛瓦底江進攻緬北通往印度的要地——密支那。這一方麵由於補給不便,一開始就考慮到要依靠複國軍遊擊隊和地下組織的力量,盡可能就地籌措給養。
南集團即第31集團軍轄常備、預備輕步兵師輕各兩個,配屬1個複國軍步兵營和若幹特務分隊,另有暹羅第2軍的兩個師與其配合作戰。
這一方麵集結了閃電攻克香港的精銳部隊——第57軍,是為方麵軍的絕對主力,配屬了相當規模的工兵和騾馬輜重單位,計劃從暹緬邊境的湄索渡過湄空河,迅速奪取緬甸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以此為依托沿海岸向仰光掃擊。
31集團軍的另一個軍——第74軍,將緊跟在57軍之後渡河,但不並直接進攻毛淡棉,而要迅速迂回到毛淡棉北麵地巴安,阻止英軍南下增援毛淡棉。
為配合上述行動,暹羅第2軍將首先對暹緬邊境南段的丹老墨吉、土瓦、耶城等沿海要地發起攻擊,牽製英軍,掃清主攻方向的左翼。同時切斷英軍從印緬方麵對馬來亞的陸上支援。
配屬方麵軍的第五航空集團有13個作戰中隊,連同各直屬部隊,合計戰鬥機54架,偵察聯絡機35架、輕轟炸機58架、運輸機6架,截止緬甸戰役發起時,在陸軍各航空集團中實力最弱,卻足以在初期的戰鬥中徹底壓製弱爛到渣的英軍駐緬航空兵。
2月18日,南線的暹羅軍最先越過邊境。一周後進至土瓦,英軍隨後發動反擊,雙方在土瓦附近激烈交戰,裝備中國武器地暹羅軍隊顯然沒能複製中國軍隊的戰鬥意誌,很快重演了進攻法屬印度支那時屢戰屢敗的丟臉一幕。
就在土瓦之戰進入高潮的2月26日。所部曾最先渡海登上香港島的57軍113師這次又率先渡過湄空河,在第五航空集團傾其全力的密接空中支援下,當天即突破英軍河防,次日占領河西的邊境重鎮高加力。3月8日進至毛淡棉地區,與守備此地的英印軍第7師展開激戰。
3月11日,華軍第74軍先頭部隊進至巴安,毛淡棉方麵地英印軍麵臨陷入三麵合圍的危險,被迫全軍北上,退守巴安,不料很快又遭到第74軍後續部隊的迂回穿插,不得不退守比林。
3月15日後。華軍主力陸續渡過薩爾溫江,開始迂回包圍比林之敵,英軍被迫於3月17日放棄比林,退向錫當河。
四百五十公尺寬的錫當河上隻有一座大橋,河東通往大橋的道路早被抄小道迂回過來地華軍先遣部隊封鎖,英軍屢次集中兵力猛攻,皆無法接近大橋,眼看身後追兵將至。師長林德曼下令拋棄全部重裝備。分批從小路繞行上橋。
不料守衛大橋的英印軍第11師所部因遭到華軍突擊隊與緬甸複國軍遊擊隊的前後夾擊,認為第7師已脫險無望。為防大橋落入敵軍手中,於3月20日炸毀了錫當河大橋。
結果當英印軍第7師所部輕裝抵達河岸時,既不能逃,又不能戰,白天華軍飛機不斷偵炸,夜間緬甸遊擊隊不停偷襲,糧彈斷絕,四麵皆敵,苦撐到3月23日,絕望的林德曼中將終於率近萬官兵向圍攏過來地華軍第74軍所部投降,隻有第21旅不甘被俘的數千官兵,在旅長泰德少將率領下拋棄所有裝備趁夜泅渡過河,雖然遭到華軍和緬甸遊擊隊的層層狙擊,仍有超過兩千人成功渡過錫當河抵達勃固——這兩千名除了身上的軍服幾無所剩的“裸兵”,就是原有一萬六千人的英印第7師在1個月戰鬥後殘存的全部生還者。
錫當河之役後,緬南尚有戰鬥力的英軍部隊隻剩下英印第11師地1個團,麵對華軍四個師的咄咄攻勢,該部接連放棄勃固、仰光,一部乘火車退向錫當河上遊的東籲、彬馬那,一部乘船逃向伊洛瓦底江上遊的禮勃坦、卑謬。
3月26日,華軍進占勃固,30日,113師先頭部隊攻占仰光,繳獲英軍未及運走的大量物資,更重要的是打開了通往緬甸全境的門戶,獲得了由海路實施補給的良港。
緬南作戰打響地同時,集結於雲南畹町地華軍第70軍所部在緬甸遊擊隊接應下順利突破當麵的英軍防線,沿畹町至臘戍間地大道迅速開進,於3月14日攻占臘戍。3月25日,70軍先頭部隊進至曼德勒附近,與剛剛開到的英印軍第1師展開激戰,初戰不利,隻得後退設防,以待後援。
另一方麵,繼70軍之後抵達臘戍的79軍由此轉向西北方的八莫進軍,於3月27日進占伊洛瓦底江畔的八莫,繼而向北進擊緬北重鎮密支那,準備從北麵包抄曼德勒,截斷緬中英軍的退路。
進入4月份,隨著南路卑謬、彬馬那以及北路密支那等要地的接連失陷,華軍第70軍主力又已從臘戍方向開到曼德勒附近,集結於曼德勒附近的英軍主力即將陷入遭到三麵合圍的危險境地,緬甸英軍總司令貝福德上將被迫下令放棄曼德勒,全軍分兩路撤回印度。
4月24日,第70軍進入曼德勒,5月13日,自密支那方向出擊的第79軍所部進占印緬邊境要隘德穆,至此,緬甸全境解放。
1914年底“亞太解放戰爭”開始後,疆闊的複國軍一麵與中國軍事情報機關合作,全麵強化在緬甸境內的特務活動;一麵派遣小股突擊隊越過滇緬邊境發動遊擊戰,以“驅逐英窛,光複祖國”為口號,意圖再度掀起全國規模的反英大起義。
據事後從英國殖民當局繳獲的文件來看,複國軍先期的活動卓有成效。其製造的一係列割斷電線、襲擊車輛、暗殺官員等“恐怖”事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軍的調動,在殖民當局和英國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而各地爆發的反英起義更直接牽製了相當數量的英軍,使之無法順利展開對東亞聯軍的防禦準備。
2月下旬,隨著印度支那戰役的順利結束,緬甸攻略作戰如期展開,肖如海大將的緬甸方麵軍分成兩個集團同時從北、西兩個方向發動攻擊。
北集團即第21集團軍轄4個預備輕步兵師,配屬兩個複國軍步兵營為先導,計劃從滇緬邊境的騰衝、畹町一線出擊,其主力經臘戍向緬甸舊都瓦城(曼德勒)攻擊前進,截斷英軍北退之路,一部經八莫渡過伊洛瓦底江進攻緬北通往印度的要地——密支那。這一方麵由於補給不便,一開始就考慮到要依靠複國軍遊擊隊和地下組織的力量,盡可能就地籌措給養。
南集團即第31集團軍轄常備、預備輕步兵師輕各兩個,配屬1個複國軍步兵營和若幹特務分隊,另有暹羅第2軍的兩個師與其配合作戰。
這一方麵集結了閃電攻克香港的精銳部隊——第57軍,是為方麵軍的絕對主力,配屬了相當規模的工兵和騾馬輜重單位,計劃從暹緬邊境的湄索渡過湄空河,迅速奪取緬甸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以此為依托沿海岸向仰光掃擊。
31集團軍的另一個軍——第74軍,將緊跟在57軍之後渡河,但不並直接進攻毛淡棉,而要迅速迂回到毛淡棉北麵地巴安,阻止英軍南下增援毛淡棉。
為配合上述行動,暹羅第2軍將首先對暹緬邊境南段的丹老墨吉、土瓦、耶城等沿海要地發起攻擊,牽製英軍,掃清主攻方向的左翼。同時切斷英軍從印緬方麵對馬來亞的陸上支援。
配屬方麵軍的第五航空集團有13個作戰中隊,連同各直屬部隊,合計戰鬥機54架,偵察聯絡機35架、輕轟炸機58架、運輸機6架,截止緬甸戰役發起時,在陸軍各航空集團中實力最弱,卻足以在初期的戰鬥中徹底壓製弱爛到渣的英軍駐緬航空兵。
2月18日,南線的暹羅軍最先越過邊境。一周後進至土瓦,英軍隨後發動反擊,雙方在土瓦附近激烈交戰,裝備中國武器地暹羅軍隊顯然沒能複製中國軍隊的戰鬥意誌,很快重演了進攻法屬印度支那時屢戰屢敗的丟臉一幕。
就在土瓦之戰進入高潮的2月26日。所部曾最先渡海登上香港島的57軍113師這次又率先渡過湄空河,在第五航空集團傾其全力的密接空中支援下,當天即突破英軍河防,次日占領河西的邊境重鎮高加力。3月8日進至毛淡棉地區,與守備此地的英印軍第7師展開激戰。
3月11日,華軍第74軍先頭部隊進至巴安,毛淡棉方麵地英印軍麵臨陷入三麵合圍的危險,被迫全軍北上,退守巴安,不料很快又遭到第74軍後續部隊的迂回穿插,不得不退守比林。
3月15日後。華軍主力陸續渡過薩爾溫江,開始迂回包圍比林之敵,英軍被迫於3月17日放棄比林,退向錫當河。
四百五十公尺寬的錫當河上隻有一座大橋,河東通往大橋的道路早被抄小道迂回過來地華軍先遣部隊封鎖,英軍屢次集中兵力猛攻,皆無法接近大橋,眼看身後追兵將至。師長林德曼下令拋棄全部重裝備。分批從小路繞行上橋。
不料守衛大橋的英印軍第11師所部因遭到華軍突擊隊與緬甸複國軍遊擊隊的前後夾擊,認為第7師已脫險無望。為防大橋落入敵軍手中,於3月20日炸毀了錫當河大橋。
結果當英印軍第7師所部輕裝抵達河岸時,既不能逃,又不能戰,白天華軍飛機不斷偵炸,夜間緬甸遊擊隊不停偷襲,糧彈斷絕,四麵皆敵,苦撐到3月23日,絕望的林德曼中將終於率近萬官兵向圍攏過來地華軍第74軍所部投降,隻有第21旅不甘被俘的數千官兵,在旅長泰德少將率領下拋棄所有裝備趁夜泅渡過河,雖然遭到華軍和緬甸遊擊隊的層層狙擊,仍有超過兩千人成功渡過錫當河抵達勃固——這兩千名除了身上的軍服幾無所剩的“裸兵”,就是原有一萬六千人的英印第7師在1個月戰鬥後殘存的全部生還者。
錫當河之役後,緬南尚有戰鬥力的英軍部隊隻剩下英印第11師地1個團,麵對華軍四個師的咄咄攻勢,該部接連放棄勃固、仰光,一部乘火車退向錫當河上遊的東籲、彬馬那,一部乘船逃向伊洛瓦底江上遊的禮勃坦、卑謬。
3月26日,華軍進占勃固,30日,113師先頭部隊攻占仰光,繳獲英軍未及運走的大量物資,更重要的是打開了通往緬甸全境的門戶,獲得了由海路實施補給的良港。
緬南作戰打響地同時,集結於雲南畹町地華軍第70軍所部在緬甸遊擊隊接應下順利突破當麵的英軍防線,沿畹町至臘戍間地大道迅速開進,於3月14日攻占臘戍。3月25日,70軍先頭部隊進至曼德勒附近,與剛剛開到的英印軍第1師展開激戰,初戰不利,隻得後退設防,以待後援。
另一方麵,繼70軍之後抵達臘戍的79軍由此轉向西北方的八莫進軍,於3月27日進占伊洛瓦底江畔的八莫,繼而向北進擊緬北重鎮密支那,準備從北麵包抄曼德勒,截斷緬中英軍的退路。
進入4月份,隨著南路卑謬、彬馬那以及北路密支那等要地的接連失陷,華軍第70軍主力又已從臘戍方向開到曼德勒附近,集結於曼德勒附近的英軍主力即將陷入遭到三麵合圍的危險境地,緬甸英軍總司令貝福德上將被迫下令放棄曼德勒,全軍分兩路撤回印度。
4月24日,第70軍進入曼德勒,5月13日,自密支那方向出擊的第79軍所部進占印緬邊境要隘德穆,至此,緬甸全境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