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區一但被暴風雨覆蓋,形勢會更加混亂,而混亂正是對方所需要的。
馬升宇很清楚,己方的舊式戰艦和大型裝巡過分偏重火力,機動性和防護能力偏低。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己方火力方麵的優勢,就必須保持嚴整陣形,在中距離上構成若幹條嚴密交織的火力線,以恰當的戰術機動與輕兵力突擊將敵艦隊趕進我軍火網中,在最短時間令其喪失反擊能力,這樣才有可能奪取最終勝利。相反,若全隊陣形大亂,與敵方重兵力陷入中近距離混戰,對方就能充分發揮其機動與防護上的優勢,將我艦各個擊破――
主力部隊的任務是?
將敵艦隊擊退,或,殲滅。
馬升宇對任務內涵的理解是:作戰目的在於給敵艦隊造成一定損失,令其至少半個月內無法有效威脅我南海方麵軍在菲、越的登陸作戰。要達成這樣的目的,至少要將敵艦隊中三分之二的戰艦和裝巡擊成中傷,具體來說,就是要讓敵艦隊全部10艘戰列艦中的6到7艘,以及全部11條戰巡和裝巡中的7到8艘,每艦吃上至少一條魚雷或3到5發大口徑炮彈。
根據之前各參戰部隊的初步戰報,馬升宇判斷,在主力部隊與敵遭遇之前,對方至少已有3艘戰列艦和5到6艘戰巡、裝巡沉沒或被放棄,另有2到3艘戰列艦和2到3艘裝巡中傷或重創,還有2艘戰列艦剛駛出新加坡港時就被潛艦擊傷,現已入塢修理。
也就是說,即便主力部隊不參戰,作戰目的也已經達成了。
如此一來,還有必要冒著可能令艦隊遭致嚴重損失的危險繼續決戰嗎?
當然,全殲敵聯合艦隊、再現十年前南海大海戰之光榮,這樣的榮譽對於一位艦隊司令官而言還是極富誘惑力的。
該如何抉擇呢?
以手頭這些舊貨去換取敵聯合艦隊的覆滅也許是值得的――前提是上麵的官兵能存留下來,東亞三國船塢中的大批新式軍艦需要這些熟練官兵。
在馬升宇看來,艦隊中的兩萬餘將兵比他們腳下的過時軍艦寶貴得多。
當務之急是整理好兩個縱隊的陣形!決不能讓敵軍趁亂迫近,在暴風雨中打一場無法掌控的混戰!即便這樣一來有可能會放跑敵艦隊主力――也在所不惜!
馬升宇很快下定了決心。
在“瑞祥”號上升起的令旗指引下,前衛縱隊和主力縱隊各艦遠離了混戰中的雙方驅逐巡洋艦群,在卡巴魯延島北麵重整陣形。空中的飛機和飛艇部隊則早早沒了蹤影――暴風雨正是這些飛行怪獸的天敵。
隨著西南方雨雲的逼近,戰場上的硝煙和敵方釋放的煙幕一起被狂風席卷了過來,一時間,前衛和主力縱隊大部分艦隻視野被覆蓋,馬升宇又下令:“動用一切手段,命各輕巡、雷擊戰隊即速歸隊。”
不一時,風力漸增,硝煙散盡,黑雲逼近,幕天席地,仿佛一口黑黝黝的鐵鍋,一點點倒扣住了整個天宇……
海麵上浪隨風長,一浪高過一浪,鋼鐵巨艦搖曳其中,不時一個浪頭撲上艦艏,迸出漫天碎玉,漂洗著棱角分明的龐然炮塔。
大雨滂沱而下,馬升宇卻屹立露台不動,他需要視野,需要看得見前後左右大大小小的艦影,與上麵不時打出的燈光信號――至少這樣能令他安心些。
決戰就此結束了?
披上副官送來的雨衣,馬升宇在鑲入腦子裏的海圖中描擬起對方可能的航線來。
就對方不顧一切放出輕兵力掩護主力部隊的動作來看,顯然是認識到其主力部隊損失過重,已無力與我主力部隊決戰,全力逃回新加坡港將是對方接下來幾乎惟一的選擇。
以此為前提,敵艦隊在繞過卡巴魯延島、衝出林加延灣後,最有可能取直向新加坡之航線。
這樣一來,我軍若在此航線上趁早埋伏雷擊部隊,倒還有機會在入夜後給對方來一次“浪漫魚雷之夜”――大雨與黑夜可以為我軍雷擊部隊提供雙充分掩護。
至於夜間主力決戰,由於同樣難以掌控進程,極有可能陷入混戰而遭致重大損失,馬升宇沒有加以考慮。
這時,各巡洋雷擊戰隊在剛才戰鬥中的損傷情況報了上來:後衛隊朝軍輕巡2戰隊的“瑞虎”號和日軍輕巡3戰隊的“擇捉”號戰沉,另有2艘輕巡中傷,3艘輕傷。各雷擊戰隊總共3艘驅逐艦戰沉,多艘戰傷。
“損失還在掌握之中。”馬升宇想,隨即下令華軍雷擊1、2戰隊全速開往估算中的敵航線前方,準備在入夜後尋機對敵發起雷擊作戰。
這樣就可以了嗎?不會感到遺憾嗎?全殲敵艦隊的榮譽,就這樣放棄了嗎?
豆大的雨點劈裏啪啦地打在雨衣上,抹去滿臉的雨水,馬升宇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十幾海裏外的伯尼似乎別無選擇。
剛才的激戰中,四國聯合艦隊主力艦以外的輕中型兵力損失慘重:計有裝甲巡洋艦“蒙茅斯”號(9800噸),防護巡洋艦“紐卡斯爾”號(4800噸)、“福伍德”號(2600噸)、“福裏塞特”號(2600噸)、“孤拔”號(4200噸)以及7艘驅逐艦戰沉,另有十餘艘艦隻戰傷。至於早早溜得不見蹤影的那些美軍艦艇,伯尼懶得管他們死活。
決戰?
那已經是夢了。
左舷隱約出現了班詩蘭半島末端的海角,卡巴魯延島已經遠遠地甩在了後麵,“馬來亞”號的艦艏正向西南方轉去。
與敵艦隊失去接觸已經一個多小時了,天色愈加陰暗,夜晚即將來臨――艦隊已經脫離了危險?
望著眼前波濤洶湧的大海,伯尼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他腳下這艘開了四個大洞的座艦和其他受創較重的艦隻在風浪中完蛋――如果是這樣,他寧願讓這些船在對方的炮火中光榮戰沉。
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入夜後不久,白天吃了一條大口徑魚雷的“納爾遜”號傳來燈光信號:“本艦進水嚴重,無法跟上編隊。”
原來,伯尼的主力編隊為了為了盡快擺脫東亞艦隊,幾小時裏一直以17節的最大編隊速度航進,艦體結構落後的“納爾遜”號無法承受,艙內不斷進水,遠遠落在了編隊後麵。
伯尼無奈,隻得留下4艘驅逐艦伴隨“納爾遜”號,其餘艦隻保持原速開進。
兩小時後,“納爾遜”號右舷連中兩條魚雷,一刻鍾內沉入海底。伴隨的驅逐艦與前來偷襲的華軍雷擊部隊展開激戰,“呂比底人”號戰沉,其餘3艦負傷逃竄。
這是當天南中國海上最後的戰鬥。
馬升宇很清楚,己方的舊式戰艦和大型裝巡過分偏重火力,機動性和防護能力偏低。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己方火力方麵的優勢,就必須保持嚴整陣形,在中距離上構成若幹條嚴密交織的火力線,以恰當的戰術機動與輕兵力突擊將敵艦隊趕進我軍火網中,在最短時間令其喪失反擊能力,這樣才有可能奪取最終勝利。相反,若全隊陣形大亂,與敵方重兵力陷入中近距離混戰,對方就能充分發揮其機動與防護上的優勢,將我艦各個擊破――
主力部隊的任務是?
將敵艦隊擊退,或,殲滅。
馬升宇對任務內涵的理解是:作戰目的在於給敵艦隊造成一定損失,令其至少半個月內無法有效威脅我南海方麵軍在菲、越的登陸作戰。要達成這樣的目的,至少要將敵艦隊中三分之二的戰艦和裝巡擊成中傷,具體來說,就是要讓敵艦隊全部10艘戰列艦中的6到7艘,以及全部11條戰巡和裝巡中的7到8艘,每艦吃上至少一條魚雷或3到5發大口徑炮彈。
根據之前各參戰部隊的初步戰報,馬升宇判斷,在主力部隊與敵遭遇之前,對方至少已有3艘戰列艦和5到6艘戰巡、裝巡沉沒或被放棄,另有2到3艘戰列艦和2到3艘裝巡中傷或重創,還有2艘戰列艦剛駛出新加坡港時就被潛艦擊傷,現已入塢修理。
也就是說,即便主力部隊不參戰,作戰目的也已經達成了。
如此一來,還有必要冒著可能令艦隊遭致嚴重損失的危險繼續決戰嗎?
當然,全殲敵聯合艦隊、再現十年前南海大海戰之光榮,這樣的榮譽對於一位艦隊司令官而言還是極富誘惑力的。
該如何抉擇呢?
以手頭這些舊貨去換取敵聯合艦隊的覆滅也許是值得的――前提是上麵的官兵能存留下來,東亞三國船塢中的大批新式軍艦需要這些熟練官兵。
在馬升宇看來,艦隊中的兩萬餘將兵比他們腳下的過時軍艦寶貴得多。
當務之急是整理好兩個縱隊的陣形!決不能讓敵軍趁亂迫近,在暴風雨中打一場無法掌控的混戰!即便這樣一來有可能會放跑敵艦隊主力――也在所不惜!
馬升宇很快下定了決心。
在“瑞祥”號上升起的令旗指引下,前衛縱隊和主力縱隊各艦遠離了混戰中的雙方驅逐巡洋艦群,在卡巴魯延島北麵重整陣形。空中的飛機和飛艇部隊則早早沒了蹤影――暴風雨正是這些飛行怪獸的天敵。
隨著西南方雨雲的逼近,戰場上的硝煙和敵方釋放的煙幕一起被狂風席卷了過來,一時間,前衛和主力縱隊大部分艦隻視野被覆蓋,馬升宇又下令:“動用一切手段,命各輕巡、雷擊戰隊即速歸隊。”
不一時,風力漸增,硝煙散盡,黑雲逼近,幕天席地,仿佛一口黑黝黝的鐵鍋,一點點倒扣住了整個天宇……
海麵上浪隨風長,一浪高過一浪,鋼鐵巨艦搖曳其中,不時一個浪頭撲上艦艏,迸出漫天碎玉,漂洗著棱角分明的龐然炮塔。
大雨滂沱而下,馬升宇卻屹立露台不動,他需要視野,需要看得見前後左右大大小小的艦影,與上麵不時打出的燈光信號――至少這樣能令他安心些。
決戰就此結束了?
披上副官送來的雨衣,馬升宇在鑲入腦子裏的海圖中描擬起對方可能的航線來。
就對方不顧一切放出輕兵力掩護主力部隊的動作來看,顯然是認識到其主力部隊損失過重,已無力與我主力部隊決戰,全力逃回新加坡港將是對方接下來幾乎惟一的選擇。
以此為前提,敵艦隊在繞過卡巴魯延島、衝出林加延灣後,最有可能取直向新加坡之航線。
這樣一來,我軍若在此航線上趁早埋伏雷擊部隊,倒還有機會在入夜後給對方來一次“浪漫魚雷之夜”――大雨與黑夜可以為我軍雷擊部隊提供雙充分掩護。
至於夜間主力決戰,由於同樣難以掌控進程,極有可能陷入混戰而遭致重大損失,馬升宇沒有加以考慮。
這時,各巡洋雷擊戰隊在剛才戰鬥中的損傷情況報了上來:後衛隊朝軍輕巡2戰隊的“瑞虎”號和日軍輕巡3戰隊的“擇捉”號戰沉,另有2艘輕巡中傷,3艘輕傷。各雷擊戰隊總共3艘驅逐艦戰沉,多艘戰傷。
“損失還在掌握之中。”馬升宇想,隨即下令華軍雷擊1、2戰隊全速開往估算中的敵航線前方,準備在入夜後尋機對敵發起雷擊作戰。
這樣就可以了嗎?不會感到遺憾嗎?全殲敵艦隊的榮譽,就這樣放棄了嗎?
豆大的雨點劈裏啪啦地打在雨衣上,抹去滿臉的雨水,馬升宇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十幾海裏外的伯尼似乎別無選擇。
剛才的激戰中,四國聯合艦隊主力艦以外的輕中型兵力損失慘重:計有裝甲巡洋艦“蒙茅斯”號(9800噸),防護巡洋艦“紐卡斯爾”號(4800噸)、“福伍德”號(2600噸)、“福裏塞特”號(2600噸)、“孤拔”號(4200噸)以及7艘驅逐艦戰沉,另有十餘艘艦隻戰傷。至於早早溜得不見蹤影的那些美軍艦艇,伯尼懶得管他們死活。
決戰?
那已經是夢了。
左舷隱約出現了班詩蘭半島末端的海角,卡巴魯延島已經遠遠地甩在了後麵,“馬來亞”號的艦艏正向西南方轉去。
與敵艦隊失去接觸已經一個多小時了,天色愈加陰暗,夜晚即將來臨――艦隊已經脫離了危險?
望著眼前波濤洶湧的大海,伯尼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他腳下這艘開了四個大洞的座艦和其他受創較重的艦隻在風浪中完蛋――如果是這樣,他寧願讓這些船在對方的炮火中光榮戰沉。
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入夜後不久,白天吃了一條大口徑魚雷的“納爾遜”號傳來燈光信號:“本艦進水嚴重,無法跟上編隊。”
原來,伯尼的主力編隊為了為了盡快擺脫東亞艦隊,幾小時裏一直以17節的最大編隊速度航進,艦體結構落後的“納爾遜”號無法承受,艙內不斷進水,遠遠落在了編隊後麵。
伯尼無奈,隻得留下4艘驅逐艦伴隨“納爾遜”號,其餘艦隻保持原速開進。
兩小時後,“納爾遜”號右舷連中兩條魚雷,一刻鍾內沉入海底。伴隨的驅逐艦與前來偷襲的華軍雷擊部隊展開激戰,“呂比底人”號戰沉,其餘3艦負傷逃竄。
這是當天南中國海上最後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