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208【李鴻章進條陳】
勤政殿上,光緒沒有在意禮親王世鐸的絮叨,目光不時的掃過李鴻章,心裏卻在不住的嘀咕。
李鴻章派出三十多人去蘆台,而後去榆關,表明這位賦閑的大學士是讚成移民實邊的,這一點,光緒很欣慰,可是也生出了警惕之心。前番,光緒對楊格的刻意籠絡讓楊格已經宣誓效忠大清國皇帝。莫非,李鴻章想用積極的幫助移民實邊之法打動楊格,或者是竊取隨著移民實邊而來的關外實權?都有可能!
最令人擔心的是昨晚恭王進宮密報:楊格遇刺,卻放走了“反清”的刺客。
什麽意思?光緒真的想不明白自己倚為砥柱的楊格究竟在想啥?故而,又派出三百裏快報送密令給榮和,令其徹查刺客之事。楊格可疑,王文韶就令皇帝失望了,簡直就是北洋諸人的傀儡,事事仰賢良寺西跨院的鼻息,頗有點蕭規曹隨的意味呢。
在強力逼迫後黨的同時,一定要把李鴻章與太後一係的守舊派分割開來,能夠拉攏著協力對付太後最好。這也是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翁同和的意見。
拉攏李鴻章,關鍵卻是楊格。皇帝和李中堂都想抓軍權,都看準了楊格,楊格與二人都有淵源,咋辦?爭?爭到某種程度就會抓破臉,李鴻章就會徹底倒向太後,太後實力大增,淮軍宋慶和第一軍聶士成的態度堪憂。不爭?眼睜睜的看著李鴻章坐大?皇帝不甘心啊,好不容易才把李某人從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拉下來,好不容易創造出插手淮軍,組建親軍的機會而且看起來進行得很順利,豈能將成果拱手讓人呢?
恭親王的意思是,楊格必爭!隻是,首先要查清刺客之事,如果楊格對大清國確實忠心無二,那麽可以再度拔擢楊格,讓其有躋身朝堂重臣之列的資格。地位相當李鴻章和楊格之間,那時候關係如何呢?
故而,今日廷議必須要達成一個妥協,皇帝、太後、李鴻章之間的妥協,然而妥協不是明麵上的,而是曲折的。首先要設法攆走幾個老家夥,再讓督辦軍務處取得正式的、實際的權力。這是從軍機處分權,還要在兵部、吏部、戶部和海軍衙門抓一些權,一股腦的塞在督辦軍務處頭上,那麽,皇帝今後可以無視軍機處,隻需奕訢控製的督辦軍務處和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就可以把控大清國的朝政了。
要達成想要的妥協,方才的怒火和殺人立威隻是開始,就坡下驢,給李鴻章一個麵子也就是必要的了。
站在世鐸背後的李鴻章也沒有聽禮親王說廢話,他能感覺到皇帝的目光時不時的掃過自己。從皇帝殺人和執意徹查妄議一案中可以看出,楊格的“第三極”建議是有根據的。皇帝要借妄議一案排斥世鐸等人,削弱軍機處裏的太後一係,那麽空出的位置怎麽辦?哼哼,老李不言,恐怕太後和皇帝都會有所忌憚吧?畢竟,老李雖然賦閑,對直隸軍政的把控能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最重要的,爭奪最激烈的,無非就是軍權了。
直隸之軍乃是大清國主力,第一軍又是主力之主力。聶士成乃是忠正耿直之人,沒有多大的野心;馮義和治軍雖嚴,政治眼光確乎欠缺;楊格能征慣戰,韜略滿腹,胸懷闊大,眼光炯炯。最難能可貴的是,事尚未謀麵的老中堂如師如父,忠心是沒的說啊。
那麽,師、父就更得考慮楊格的利益所在,也是自己能否調動第一軍的關鍵所在。楊格在電文中說的很明白,第一軍要強,根本不在軍械精良,不在賞銀多寡,不在操法戰術,而在軍心穩定、利益趨同。何謂利益趨同,那就是楊格所說的,尚未準備好應付國內政局激變和第二場國戰的原因——移民實邊尚未完成,第一軍將士們的利益還沒有紮根關外土地上,也就還沒有與楊格的、北洋的、國家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
鎮壓過太平軍、撚軍,李鴻章比別人看的更清楚。
大清國人在儒家忠孝禮義廉恥的熏染下,是老實而忠順的,隻要別人不去動他活命的根本——土地——就成。楊格利用移民實邊把第一軍捆綁在關外的土地上,不能不說是一著高招,此事完成之前,凡事都可以忍,都必須為之服務。一旦完成,為了土地而拚命的、武裝到牙齒的、裝備精良而戰鬥經驗豐富的、戰術戰法全新而戰力強橫的第一軍,嘖嘖......想想都可怕!
太後用守舊派搞事爭權,殊為不智。世鐸這個守舊派的軍機領班,也該歇一歇了。
世鐸還在喋喋不休的挨個人頭說道出洋考察人選的不當之處,李鴻章皺了眉頭,幾乎就要出聲喝斥了,卻見光緒突然從龍座上起身,不耐煩的擺手道:“好了,好了,世鐸,你跪安吧。”
這......是要軍機領班大臣退出廷議!
僥幸沒被當廷揪出來的世鐸也巴不得趕緊退出去,找太後老佛爺求救、問計。假意惶恐一番後,跪安退出。
楊格的事兒沒查明之前,光緒並不想再度激化與太後的矛盾,攆走世鐸隻是表明一個態度——名單不能變,出洋的時間可以商量。當然,攆走世鐸之後,這個態度還需有人給老佛爺傳遞過去才行。
“李愛卿,你經辦洋務多年,對海外諸事頗為熟稔。眾臣都說,夏日出洋多有風暴,甚為危險,可有其事?”
“回聖上,確有其事。想我大清國以軍機領班大臣領隊出洋考察,安全乃是首要之慮,臣以為在九月過後出洋為妥。”
“準了。”
聞言,眾臣中有不少人都鬆了一口氣,榮祿更是有如釋重負之感。訓練巡防營需要時間,袁世凱和哪個淩連長能否將驕橫散漫已成習慣的巡防營、神機營整訓出來,堪當大用?還是問題呢。皇帝答應九月過後出洋,那就是十月的事兒,也就是給了老佛爺一個麵子,一個台階下,那......動手時間也會延後。
“臣有奏。”
“李愛卿.......賜座,坐下說吧。”
“大清國以仁孝治天下,今太後老佛爺移居頤和園多日,聖上當在朝政瑣務之餘前往問安,臣不揣位卑,願陪同聖上拜謁老佛爺金安。”
這是.......光緒有些糊塗了,鬧不明白李鴻章為何提出這麽個事兒,當今京城裏,誰不知道太後和皇帝之間鬧得很不愉快呐?當然,大道理上,李鴻章的話站住腳,他說這話的真實意圖是啥呢?眼光瞥過恭親王,恭親王微微點頭。光緒猶豫了片刻,忽然明白——李鴻章陪同,不就是向皇帝表明確保去頤和園無憂嗎?再說永山、查惠還在頤和園當差呢。
“李愛卿提醒的是,廷議過後,就隨朕一起去頤和園吧。”
“臣還有一事請奏。”李鴻章瞅了瞅奕訢那邊,說:“臣聽聞朝廷上有互調甘軍、武毅軍之說,此議實為妄言,亡國之論!而今直隸京畿,隻有第一軍第二師兩萬餘人駐防,第一師大部仍在回調榆關途中,一旦武毅軍輕動,直隸防務形同虛設,京畿門戶大開,有被敵趁虛而入之虞。清日和議雖成,清日兩國之間的仇恨卻未曾稍熄,倭人向來不顧禮義廉恥,若由旅順浮海而攻津沽,誰人去擋啊?再者,甘軍就在西疆駐防彈壓,熟悉民情,與同駐陝甘的湘軍各部配合密切,換做人生地不熟的武毅軍前往,收效未必強過甘軍留防。故,臣思之再三,請聖上杜絕此議。”
李鴻章的話,等於給瞌睡來了的光緒塞枕頭,無有不允之理。
“準了。”
“臣還有奏。”
殿上眾臣一個個瞠目結舌,卻一個個心底敞亮。今兒的李中堂是大發雄威、一洗和談之後的頹廢之勢啊!為何啊?興許李中堂已經與皇帝達成默契,引楊格為橋梁,形同一體了。
“李愛卿所奏事事關要,朕愛聽。”
“甲午開戰以來,曝出大清**政弊病甚多,實應以移民實邊為契機,大加改革弊政,舉辦軍工,推行新學,裁減冗軍,興工商而助農業,修水利而絕水患,鑄新錢、修鐵路、辦郵政而利流通,再舉辦朝廷官報刊發印行以利百姓知曉朝廷舉措之利害關節,獲得萬民擁護......如此種種,持之以恒,必能強國。再者,移民實邊如此利國良策,因遼東戰亂而官庫空虛、民力疲憊,從而舉步維艱。朝廷當以囤積於山東之備戰糧草、軍餉供應遼東,賑兵災,助移民,舉屯田,以期早收移民實邊之效。”說著,李鴻章從袖子裏抽出一份折子,雙手呈上,道:“臣之所言已擬為條陳,望聖上過目裁定。”
光緒細細看過折子,龍顏大悅,當即把折子隨手就遞向恭親王,說:“眾臣傳閱,當廷議決。”
李鴻章所呈條陳,俱都是投光緒欲行新政之所好,又有與太後一係劃清界限的意思。光緒看了,哪能不高興?不立即議定所奏呢?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丁卯日,朝廷頒布上諭:“近中外臣工條陳時務,如修鐵路,鑄鈔幣,造機器,開礦產,折南漕,減兵額,創郵政,練陸軍,整海軍,立學堂,大抵以移民實邊、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皆應及時興舉。至整頓釐金,嚴覈關稅,稽察荒田,汰除冗員,皆於國計民生多所裨補。直省疆吏應各就情勢,籌酌辦法以聞。”
上諭一出,舉國振奮,似乎大清國真能由此煥發生機了。
!#
208【李鴻章進條陳】
勤政殿上,光緒沒有在意禮親王世鐸的絮叨,目光不時的掃過李鴻章,心裏卻在不住的嘀咕。
李鴻章派出三十多人去蘆台,而後去榆關,表明這位賦閑的大學士是讚成移民實邊的,這一點,光緒很欣慰,可是也生出了警惕之心。前番,光緒對楊格的刻意籠絡讓楊格已經宣誓效忠大清國皇帝。莫非,李鴻章想用積極的幫助移民實邊之法打動楊格,或者是竊取隨著移民實邊而來的關外實權?都有可能!
最令人擔心的是昨晚恭王進宮密報:楊格遇刺,卻放走了“反清”的刺客。
什麽意思?光緒真的想不明白自己倚為砥柱的楊格究竟在想啥?故而,又派出三百裏快報送密令給榮和,令其徹查刺客之事。楊格可疑,王文韶就令皇帝失望了,簡直就是北洋諸人的傀儡,事事仰賢良寺西跨院的鼻息,頗有點蕭規曹隨的意味呢。
在強力逼迫後黨的同時,一定要把李鴻章與太後一係的守舊派分割開來,能夠拉攏著協力對付太後最好。這也是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翁同和的意見。
拉攏李鴻章,關鍵卻是楊格。皇帝和李中堂都想抓軍權,都看準了楊格,楊格與二人都有淵源,咋辦?爭?爭到某種程度就會抓破臉,李鴻章就會徹底倒向太後,太後實力大增,淮軍宋慶和第一軍聶士成的態度堪憂。不爭?眼睜睜的看著李鴻章坐大?皇帝不甘心啊,好不容易才把李某人從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拉下來,好不容易創造出插手淮軍,組建親軍的機會而且看起來進行得很順利,豈能將成果拱手讓人呢?
恭親王的意思是,楊格必爭!隻是,首先要查清刺客之事,如果楊格對大清國確實忠心無二,那麽可以再度拔擢楊格,讓其有躋身朝堂重臣之列的資格。地位相當李鴻章和楊格之間,那時候關係如何呢?
故而,今日廷議必須要達成一個妥協,皇帝、太後、李鴻章之間的妥協,然而妥協不是明麵上的,而是曲折的。首先要設法攆走幾個老家夥,再讓督辦軍務處取得正式的、實際的權力。這是從軍機處分權,還要在兵部、吏部、戶部和海軍衙門抓一些權,一股腦的塞在督辦軍務處頭上,那麽,皇帝今後可以無視軍機處,隻需奕訢控製的督辦軍務處和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就可以把控大清國的朝政了。
要達成想要的妥協,方才的怒火和殺人立威隻是開始,就坡下驢,給李鴻章一個麵子也就是必要的了。
站在世鐸背後的李鴻章也沒有聽禮親王說廢話,他能感覺到皇帝的目光時不時的掃過自己。從皇帝殺人和執意徹查妄議一案中可以看出,楊格的“第三極”建議是有根據的。皇帝要借妄議一案排斥世鐸等人,削弱軍機處裏的太後一係,那麽空出的位置怎麽辦?哼哼,老李不言,恐怕太後和皇帝都會有所忌憚吧?畢竟,老李雖然賦閑,對直隸軍政的把控能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最重要的,爭奪最激烈的,無非就是軍權了。
直隸之軍乃是大清國主力,第一軍又是主力之主力。聶士成乃是忠正耿直之人,沒有多大的野心;馮義和治軍雖嚴,政治眼光確乎欠缺;楊格能征慣戰,韜略滿腹,胸懷闊大,眼光炯炯。最難能可貴的是,事尚未謀麵的老中堂如師如父,忠心是沒的說啊。
那麽,師、父就更得考慮楊格的利益所在,也是自己能否調動第一軍的關鍵所在。楊格在電文中說的很明白,第一軍要強,根本不在軍械精良,不在賞銀多寡,不在操法戰術,而在軍心穩定、利益趨同。何謂利益趨同,那就是楊格所說的,尚未準備好應付國內政局激變和第二場國戰的原因——移民實邊尚未完成,第一軍將士們的利益還沒有紮根關外土地上,也就還沒有與楊格的、北洋的、國家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
鎮壓過太平軍、撚軍,李鴻章比別人看的更清楚。
大清國人在儒家忠孝禮義廉恥的熏染下,是老實而忠順的,隻要別人不去動他活命的根本——土地——就成。楊格利用移民實邊把第一軍捆綁在關外的土地上,不能不說是一著高招,此事完成之前,凡事都可以忍,都必須為之服務。一旦完成,為了土地而拚命的、武裝到牙齒的、裝備精良而戰鬥經驗豐富的、戰術戰法全新而戰力強橫的第一軍,嘖嘖......想想都可怕!
太後用守舊派搞事爭權,殊為不智。世鐸這個守舊派的軍機領班,也該歇一歇了。
世鐸還在喋喋不休的挨個人頭說道出洋考察人選的不當之處,李鴻章皺了眉頭,幾乎就要出聲喝斥了,卻見光緒突然從龍座上起身,不耐煩的擺手道:“好了,好了,世鐸,你跪安吧。”
這......是要軍機領班大臣退出廷議!
僥幸沒被當廷揪出來的世鐸也巴不得趕緊退出去,找太後老佛爺求救、問計。假意惶恐一番後,跪安退出。
楊格的事兒沒查明之前,光緒並不想再度激化與太後的矛盾,攆走世鐸隻是表明一個態度——名單不能變,出洋的時間可以商量。當然,攆走世鐸之後,這個態度還需有人給老佛爺傳遞過去才行。
“李愛卿,你經辦洋務多年,對海外諸事頗為熟稔。眾臣都說,夏日出洋多有風暴,甚為危險,可有其事?”
“回聖上,確有其事。想我大清國以軍機領班大臣領隊出洋考察,安全乃是首要之慮,臣以為在九月過後出洋為妥。”
“準了。”
聞言,眾臣中有不少人都鬆了一口氣,榮祿更是有如釋重負之感。訓練巡防營需要時間,袁世凱和哪個淩連長能否將驕橫散漫已成習慣的巡防營、神機營整訓出來,堪當大用?還是問題呢。皇帝答應九月過後出洋,那就是十月的事兒,也就是給了老佛爺一個麵子,一個台階下,那......動手時間也會延後。
“臣有奏。”
“李愛卿.......賜座,坐下說吧。”
“大清國以仁孝治天下,今太後老佛爺移居頤和園多日,聖上當在朝政瑣務之餘前往問安,臣不揣位卑,願陪同聖上拜謁老佛爺金安。”
這是.......光緒有些糊塗了,鬧不明白李鴻章為何提出這麽個事兒,當今京城裏,誰不知道太後和皇帝之間鬧得很不愉快呐?當然,大道理上,李鴻章的話站住腳,他說這話的真實意圖是啥呢?眼光瞥過恭親王,恭親王微微點頭。光緒猶豫了片刻,忽然明白——李鴻章陪同,不就是向皇帝表明確保去頤和園無憂嗎?再說永山、查惠還在頤和園當差呢。
“李愛卿提醒的是,廷議過後,就隨朕一起去頤和園吧。”
“臣還有一事請奏。”李鴻章瞅了瞅奕訢那邊,說:“臣聽聞朝廷上有互調甘軍、武毅軍之說,此議實為妄言,亡國之論!而今直隸京畿,隻有第一軍第二師兩萬餘人駐防,第一師大部仍在回調榆關途中,一旦武毅軍輕動,直隸防務形同虛設,京畿門戶大開,有被敵趁虛而入之虞。清日和議雖成,清日兩國之間的仇恨卻未曾稍熄,倭人向來不顧禮義廉恥,若由旅順浮海而攻津沽,誰人去擋啊?再者,甘軍就在西疆駐防彈壓,熟悉民情,與同駐陝甘的湘軍各部配合密切,換做人生地不熟的武毅軍前往,收效未必強過甘軍留防。故,臣思之再三,請聖上杜絕此議。”
李鴻章的話,等於給瞌睡來了的光緒塞枕頭,無有不允之理。
“準了。”
“臣還有奏。”
殿上眾臣一個個瞠目結舌,卻一個個心底敞亮。今兒的李中堂是大發雄威、一洗和談之後的頹廢之勢啊!為何啊?興許李中堂已經與皇帝達成默契,引楊格為橋梁,形同一體了。
“李愛卿所奏事事關要,朕愛聽。”
“甲午開戰以來,曝出大清**政弊病甚多,實應以移民實邊為契機,大加改革弊政,舉辦軍工,推行新學,裁減冗軍,興工商而助農業,修水利而絕水患,鑄新錢、修鐵路、辦郵政而利流通,再舉辦朝廷官報刊發印行以利百姓知曉朝廷舉措之利害關節,獲得萬民擁護......如此種種,持之以恒,必能強國。再者,移民實邊如此利國良策,因遼東戰亂而官庫空虛、民力疲憊,從而舉步維艱。朝廷當以囤積於山東之備戰糧草、軍餉供應遼東,賑兵災,助移民,舉屯田,以期早收移民實邊之效。”說著,李鴻章從袖子裏抽出一份折子,雙手呈上,道:“臣之所言已擬為條陳,望聖上過目裁定。”
光緒細細看過折子,龍顏大悅,當即把折子隨手就遞向恭親王,說:“眾臣傳閱,當廷議決。”
李鴻章所呈條陳,俱都是投光緒欲行新政之所好,又有與太後一係劃清界限的意思。光緒看了,哪能不高興?不立即議定所奏呢?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丁卯日,朝廷頒布上諭:“近中外臣工條陳時務,如修鐵路,鑄鈔幣,造機器,開礦產,折南漕,減兵額,創郵政,練陸軍,整海軍,立學堂,大抵以移民實邊、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皆應及時興舉。至整頓釐金,嚴覈關稅,稽察荒田,汰除冗員,皆於國計民生多所裨補。直省疆吏應各就情勢,籌酌辦法以聞。”
上諭一出,舉國振奮,似乎大清國真能由此煥發生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