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大臣護送漢帝劉辯的車駕回到洛陽之時,天邊已是泛起了魚肚白的光亮。
一夜的混亂之後,洛陽城重新恢複了平靜。隻是宮中閹宦十之存一,即便是苟且偷生下來的少許內侍也都惶惶不可終日,生怕禍事再牽連到自己。
董卓作為尋找到皇帝和陳留王的最大功臣覲見何太後,眾人皆不知他與何太後說了什麽,然而翌日朝議何太後竟是下旨,冊封董卓為司空、錄尚書事!
此旨一出,朝中眾臣盡皆嘩然,要知道司空為三公之一,位高權重,董卓他入京之時不過區區並州刺史、河東太守而已,即便是在十常侍之亂中立下大功,也不至於擢升至此等官職。
而且“錄尚書事”這一職更是了不得,此職是在三公或是大將軍的頭銜上再加上這個官銜,行宰相的職權。說穿了,錄尚書事就是宰相。早先,漢靈帝駕崩,劉辨登基後,何太後隻是封其兄何進為“參錄尚書事”,意思就是你可以參與國政,但隻是參與,卻沒有宰相的那種權利。董卓少了一個“參”,便是可以名正言順的行使宰相之權。
眼見連權傾一時的何進都沒有得到的殊遇,卻偏偏為董卓所得,如何能讓眾人心服。正當有朝臣要起身進諫之時,一位小黃門卻又是拿出一道聖旨宣讀起來。
當小黃門將這道聖旨宣讀完,諸大臣便再也沒有了異議,因為這道聖旨竟是由先帝劉宏所傳,劉宏在聖旨上授予了董卓臨機獨斷之權,甚至還在其中說了這麽一句話:君行周公之事。
此話在之前的漢代帝王中也有一人說過,那便是赫赫有名的漢武帝劉徹,武帝臨終之時便有一封遺詔,傳給日後的輔政大臣霍光,遺詔中便有這麽一句話。可以想見,一向以漢武帝為目標的劉宏將這句話原封不動的寫進傳給董卓的聖旨中,其中代表著怎樣的含義。
散了朝,袁紹垂頭喪氣的回到家中,左思右想,終究還是有些東西氣不過,便起身出門去到了太傅府。
袁隗見他一臉喪氣的模樣,不由笑著說道:“本初何事如此沮喪。”
“叔父,我等為山九仞而功虧一簣,如何不讓侄兒沮喪。”袁紹歎氣說道。前夜的策劃幾可說是天衣無縫,何進和十常侍兩敗俱傷,死的死,逃的逃,他正可趁此機會收攏京中無主之兵。可惜這董卓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這個時候拍馬殺到,而且還尋覓到了失蹤的小皇帝,這下他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在朝堂上,董卓春風得意的模樣。
“本初,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袁隗卻是笑了笑,搖頭道,“我這兩日也想過了,這些大概便是老天對我們的考驗,畢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若是連這點挫折都受不了,那麽以後又如何能成就大事呢?”
“可是叔父...”袁紹還欲辯解。
“而且你不覺得如今的局麵卻是這數十年來最好的麽?”袁隗忽的神秘一笑,緩緩說道。
“最好的局麵?”袁紹聞言一怔,俄而開口問道,“侄兒不解,還請叔父指教。”
“不是麽?”袁隗淡淡說道,“以前我們士人頭上有外戚和閹宦兩座大山壓著,連動一動都要看別人的臉色,而如今來得不過是一介藩鎮,何愁沒有翻身之日?”
“隻是侄兒怕這請神容易,送神卻就難了。”袁紹低聲說道。
“莫要忘了當初張讓是如何使盧植從一介大將成了天牢中的階下囚的。這些人最不怕的便是流言,然而最畏懼的也是流言,終有一日我會讓那董卓乖乖的交出兵權,如何來的京城,便如何出去!”袁隗篤定的說道。
“可是這董卓可不比盧植老頭。”袁紹本還想說點什麽,卻看見袁隗成竹在胸的模樣,不由明悟過來,“叔父可是早有計策?”
“也不算吧,隻是董卓這一入京,昔日有些沒想明白的事情,如今倒是明白了。”袁隗輕拈胡須,開口說道。
“沒想明白的事情?”袁紹有些疑惑。
“我且問你,蹇碩不過區區一小黃門,雖然深得先帝恩寵,卻一向謹小慎微,對先帝言聽計從,既是如此,他又何來的膽量敢犯上作亂?”袁隗望著袁紹,發問道。
“這...”這點袁紹自然也想過,蹇碩不過一閹奴,甚至連十常侍都不是,何來的勇氣和自信率兵在禁宮中作亂?隻是此事來得快去得也快,袁紹並沒有太過多想,如今袁隗舊事重提,顯然是別有用意。
“隻怕先帝的本意並非是要立嫡長子為後繼之人。”袁隗微微歎了口氣,緩緩說出了這麽一句話。
聞言,袁紹不禁大驚,劉宏不喜劉辯世人皆知,否則也不會遲遲不立太子,但劉辯登基誰也沒有認為有何不妥之處,難道這其中...
“我朝創立之後,每每有外戚外亂,遑論西漢更有王莽篡政之舉。我想先帝的心裏麵隻怕對何進還是有幾分顧忌的。他想要自己的血脈登上皇位,又要保住漢室基業,這何進就必不能留...”
“叔父此言...”袁紹皺眉想要出言,不過話說了一半卻又止住了。
“如何,你不相信?”袁隗卻是淡淡一笑,搖頭道,“先帝向來以恢弘漢武帝之盛況為誌向,每每行事總想要像武帝一般,譬如今日在朝堂上的那份聖旨。而武帝臨死之前賜死鉤弋夫人之事,難道本初你便忘了?”
鉤弋夫人乃是漢武帝後期最寵愛的妃子,也是繼承武帝皇位的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作為後宮中的一名妃子,通常情況下總是母以子貴,兒子被冊立為太子,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安全也就有了保證,但鉤弋夫人卻是一個例外,她之所以被殺害,正是因為漢武帝準備冊立她的兒子劉弗陵為後繼之君。因為武帝年幼即位,即位之初處處為祖母及母親掣肘,劉弗陵時年不過才八歲,武帝因此不願自己的繼承人也如自己一般形成“母壯子幼”的局麵,於是便賜死了鉤弋夫人,以絕後患。
而漢靈帝劉宏即位之初,亦是處處外戚竇武的製肘,當了好幾年的傀儡皇帝,他模仿武帝之舉,倒也非並無道理。
“若說這些不過我原本的猜測,那麽今日董卓拿出的密旨便是印證了這個猜測,隻怕先帝原是想要托孤於蹇碩和董卓,讓這二人一內一外護佑陳留王登基,以免重蹈自己的覆轍。”袁隗緩緩說道。
“原來如此。”袁紹思慮片刻,覺得這種可能性的確不小,不由點頭說道。
“既是如此,那麽我們不若將計就計,攛掇那董卓興廢立之舉,他一旦中計,必成眾矢之的,那麽大局定矣!”
袁隗話音一落,叔侄兩人不由相視一笑,目中滿是一切盡在掌握之色...
一夜的混亂之後,洛陽城重新恢複了平靜。隻是宮中閹宦十之存一,即便是苟且偷生下來的少許內侍也都惶惶不可終日,生怕禍事再牽連到自己。
董卓作為尋找到皇帝和陳留王的最大功臣覲見何太後,眾人皆不知他與何太後說了什麽,然而翌日朝議何太後竟是下旨,冊封董卓為司空、錄尚書事!
此旨一出,朝中眾臣盡皆嘩然,要知道司空為三公之一,位高權重,董卓他入京之時不過區區並州刺史、河東太守而已,即便是在十常侍之亂中立下大功,也不至於擢升至此等官職。
而且“錄尚書事”這一職更是了不得,此職是在三公或是大將軍的頭銜上再加上這個官銜,行宰相的職權。說穿了,錄尚書事就是宰相。早先,漢靈帝駕崩,劉辨登基後,何太後隻是封其兄何進為“參錄尚書事”,意思就是你可以參與國政,但隻是參與,卻沒有宰相的那種權利。董卓少了一個“參”,便是可以名正言順的行使宰相之權。
眼見連權傾一時的何進都沒有得到的殊遇,卻偏偏為董卓所得,如何能讓眾人心服。正當有朝臣要起身進諫之時,一位小黃門卻又是拿出一道聖旨宣讀起來。
當小黃門將這道聖旨宣讀完,諸大臣便再也沒有了異議,因為這道聖旨竟是由先帝劉宏所傳,劉宏在聖旨上授予了董卓臨機獨斷之權,甚至還在其中說了這麽一句話:君行周公之事。
此話在之前的漢代帝王中也有一人說過,那便是赫赫有名的漢武帝劉徹,武帝臨終之時便有一封遺詔,傳給日後的輔政大臣霍光,遺詔中便有這麽一句話。可以想見,一向以漢武帝為目標的劉宏將這句話原封不動的寫進傳給董卓的聖旨中,其中代表著怎樣的含義。
散了朝,袁紹垂頭喪氣的回到家中,左思右想,終究還是有些東西氣不過,便起身出門去到了太傅府。
袁隗見他一臉喪氣的模樣,不由笑著說道:“本初何事如此沮喪。”
“叔父,我等為山九仞而功虧一簣,如何不讓侄兒沮喪。”袁紹歎氣說道。前夜的策劃幾可說是天衣無縫,何進和十常侍兩敗俱傷,死的死,逃的逃,他正可趁此機會收攏京中無主之兵。可惜這董卓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這個時候拍馬殺到,而且還尋覓到了失蹤的小皇帝,這下他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在朝堂上,董卓春風得意的模樣。
“本初,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袁隗卻是笑了笑,搖頭道,“我這兩日也想過了,這些大概便是老天對我們的考驗,畢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若是連這點挫折都受不了,那麽以後又如何能成就大事呢?”
“可是叔父...”袁紹還欲辯解。
“而且你不覺得如今的局麵卻是這數十年來最好的麽?”袁隗忽的神秘一笑,緩緩說道。
“最好的局麵?”袁紹聞言一怔,俄而開口問道,“侄兒不解,還請叔父指教。”
“不是麽?”袁隗淡淡說道,“以前我們士人頭上有外戚和閹宦兩座大山壓著,連動一動都要看別人的臉色,而如今來得不過是一介藩鎮,何愁沒有翻身之日?”
“隻是侄兒怕這請神容易,送神卻就難了。”袁紹低聲說道。
“莫要忘了當初張讓是如何使盧植從一介大將成了天牢中的階下囚的。這些人最不怕的便是流言,然而最畏懼的也是流言,終有一日我會讓那董卓乖乖的交出兵權,如何來的京城,便如何出去!”袁隗篤定的說道。
“可是這董卓可不比盧植老頭。”袁紹本還想說點什麽,卻看見袁隗成竹在胸的模樣,不由明悟過來,“叔父可是早有計策?”
“也不算吧,隻是董卓這一入京,昔日有些沒想明白的事情,如今倒是明白了。”袁隗輕拈胡須,開口說道。
“沒想明白的事情?”袁紹有些疑惑。
“我且問你,蹇碩不過區區一小黃門,雖然深得先帝恩寵,卻一向謹小慎微,對先帝言聽計從,既是如此,他又何來的膽量敢犯上作亂?”袁隗望著袁紹,發問道。
“這...”這點袁紹自然也想過,蹇碩不過一閹奴,甚至連十常侍都不是,何來的勇氣和自信率兵在禁宮中作亂?隻是此事來得快去得也快,袁紹並沒有太過多想,如今袁隗舊事重提,顯然是別有用意。
“隻怕先帝的本意並非是要立嫡長子為後繼之人。”袁隗微微歎了口氣,緩緩說出了這麽一句話。
聞言,袁紹不禁大驚,劉宏不喜劉辯世人皆知,否則也不會遲遲不立太子,但劉辯登基誰也沒有認為有何不妥之處,難道這其中...
“我朝創立之後,每每有外戚外亂,遑論西漢更有王莽篡政之舉。我想先帝的心裏麵隻怕對何進還是有幾分顧忌的。他想要自己的血脈登上皇位,又要保住漢室基業,這何進就必不能留...”
“叔父此言...”袁紹皺眉想要出言,不過話說了一半卻又止住了。
“如何,你不相信?”袁隗卻是淡淡一笑,搖頭道,“先帝向來以恢弘漢武帝之盛況為誌向,每每行事總想要像武帝一般,譬如今日在朝堂上的那份聖旨。而武帝臨死之前賜死鉤弋夫人之事,難道本初你便忘了?”
鉤弋夫人乃是漢武帝後期最寵愛的妃子,也是繼承武帝皇位的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作為後宮中的一名妃子,通常情況下總是母以子貴,兒子被冊立為太子,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安全也就有了保證,但鉤弋夫人卻是一個例外,她之所以被殺害,正是因為漢武帝準備冊立她的兒子劉弗陵為後繼之君。因為武帝年幼即位,即位之初處處為祖母及母親掣肘,劉弗陵時年不過才八歲,武帝因此不願自己的繼承人也如自己一般形成“母壯子幼”的局麵,於是便賜死了鉤弋夫人,以絕後患。
而漢靈帝劉宏即位之初,亦是處處外戚竇武的製肘,當了好幾年的傀儡皇帝,他模仿武帝之舉,倒也非並無道理。
“若說這些不過我原本的猜測,那麽今日董卓拿出的密旨便是印證了這個猜測,隻怕先帝原是想要托孤於蹇碩和董卓,讓這二人一內一外護佑陳留王登基,以免重蹈自己的覆轍。”袁隗緩緩說道。
“原來如此。”袁紹思慮片刻,覺得這種可能性的確不小,不由點頭說道。
“既是如此,那麽我們不若將計就計,攛掇那董卓興廢立之舉,他一旦中計,必成眾矢之的,那麽大局定矣!”
袁隗話音一落,叔侄兩人不由相視一笑,目中滿是一切盡在掌握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