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大半年的時間後,秦國再次有了大動作。集結了二十萬的大軍,由王賁統帥,揮師東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響了秦魏之戰。


    與此同時,為了保證王賁所率的軍隊不會受到楚國的夾擊。嬴政特意下令了,讓蒙武率領十萬軍隊來到楚國邊境,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隨時都會進攻。


    雖然明眼人都能夠看出來,秦國這次的目標是魏國,之所以擺出這幅真是不過是想要對楚國進行威懾,避免其摻和道秦魏之戰當中罷了。


    但戰場之上局勢瞬息萬變,如果楚國沒把這些擺在家門口的秦軍當回事,分散兵力對魏國進行支援。那麽秦國很有可能會真的以此機會進攻楚國。


    虛虛實實,正是用兵之道。


    沒有誰會願意為了其它國家而讓自己的國家陷入險境,若是秦國真的改變策略,將矛頭轉向楚地,那麽事情就麻煩了。


    所以楚國的決定,就是按兵不動,一邊關注著秦魏之間的戰事,一邊警惕著家門口的十萬大軍……


    此時,秦國與魏國之間的交戰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


    雙方的兵馬皆已經集結完畢,此刻就匯聚在一片平原之上。數十萬大軍對峙,看樣子是要進行大規模的正麵戰鬥。


    按理說,秦國的軍力是要強過魏國的,後者應該縮在城裏,憑借著堅固的城牆進行防守。


    但魏國大將軍卻選擇了正麵硬拚。


    至於為什麽要這樣,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魏武卒乃是步兵,擅長正麵戰鬥。


    第二,秦國軍隊長途奔襲,連下好幾座城池,雖然看上去很厲害,但消耗也不小。一定會感到疲憊,而且物資補給也不一定跟得上。


    而自己這邊的軍隊都是剛剛集結,以逸待勞,是有優勢的。


    如果連打都不打就選擇了防守,不僅會打擊士氣,也是給了秦軍修整時間。


    而要是趁著現在這個時候進攻,或許會有驚喜。


    出了這兩點外,還有最重要的第三個原因。


    此次的秦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卻隻有二十萬人,而且統帥之人並非名震七國的王翦,而是其子王賁。


    在他看來,這是秦國太過自信了,輕視對手。


    而這一點對於魏國來說自然是一件好事。


    綜合以上所屬,魏國大將軍認為這一戰自己這邊還是有勝算的。


    如果真的能夠一舉擊潰秦軍,那麽自己必將揚名天下,成為不亞於李牧的名將。


    就算是失敗了,最終棋差一招讓秦軍獲得了勝利,那對方也會是慘勝。


    損兵折將之下無法再繼續發動如此強勢的進攻,魏國接下來隻要緊守城池,想必也不至於被滅掉。


    抱著這樣的心態,他聚集了所有的士兵,與秦軍進行決戰。


    不過當兩國軍隊碰麵之後,他的臉色卻是一變。


    因為他看到了秦國的這些士兵,雖然經過了連番戰鬥,但自身狀態卻並沒有明顯的下降。


    每個人都緊握著手中的兵器,隊伍整齊劃一,眼神之中迸發出強烈的戰意。


    秦軍的情況,似乎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得多。如此一來,這一場戰鬥的難度,也會隨之提升。


    不過這一點還在他的接受範圍之內。


    最他感到不安的,是秦軍之中位於最前麵的那一個方陣。


    那個方陣由一千人組成,規模算不上很大。但卻散發這一股極其鋒銳的氣勢,仿佛可以撕裂一切。


    這些人皆是騎兵,身上穿著精良的鎧甲,手持長戈,並且腰間還挎著一柄劍。就連身下的坐騎,也是帶著麵甲與防具。


    作為魏國軍方的掌舵人,他也是認出了這些人的身份。


    “鐵鷹銳士!”


    七國之中,最具威名的有四大強軍。


    分別是魏武卒、趙邊騎、齊技擊、秦銳士。其中,秦銳士出現的最晚,但實力卻是最強的。


    荀夫子曾有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大增強,並以魏武卒為模板組建了秦銳士。


    不過秦銳士的選拔門檻要比前者更加苛刻,所以人數也要更少。


    在當時所招募的二十萬新軍之中,僅僅挑選出了一萬人,經過層層磨練之後成為了名震齊國的大秦銳士。


    當年的殺神白起,正是率領著秦銳士擊敗了魏韓聯軍,並將數萬魏武卒一舉殲滅。


    也是從那個時候之後,魏國開始快速的衰落,魏武卒也失去了曾經的風光。


    不過,正常的秦銳士雖然厲害,但還不足以讓他心驚。


    在白起死後,其副將司馬錯成為了秦銳士新的的統領著。u看書.ukansu


    在其上位之後,這支軍隊非但沒有沒落,反而綻放出了更加強大的潛力。


    老秦軍時期,鐵鷹劍士名聞天下,全軍也隻有堪堪百餘人。司馬錯做上將軍後,在保留鐵鷹劍士簡拔製的同時,創立了鐵鷹銳士製。


    這些鐵鷹銳士不單劍術超凡,且要馬戰步戰一樣精通,任何兵器到手也都是一樣嫻熟。


    當時的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與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


    秦國變法後的新軍在收複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為天下所震驚。司馬錯便借這個名號創立了鐵鷹銳士。


    鐵鷹銳士要求是,下馬步戰以超越魏武卒為準,上馬騎戰則以超越趙齊騎士與匈奴胡騎為準。


    魏武卒的選拔標準已經很高了,但司馬錯卻在前者的標準下又要求增添全副甲胄、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麵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餘斤。


    完成了這個考驗之後,還要通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與各種兵器的較武關。如此下來,凡能成為鐵鷹銳士者,幾乎個個都是無敵勇士!


    當時的秦國數十萬秦國軍隊之中,鐵鷹銳士卻隻有堪堪一千六百人。


    雖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鐵鷹銳士的數量增加了一些。


    但作為秦軍的王牌,這支軍隊的數量也僅僅隻有數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時明月之道家師叔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斷千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斷千層並收藏秦時明月之道家師叔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