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浪聞得寶相僧如此淒慘遭遇,便當即同情道:“真是辛苦大師了。”
寶相僧卻全然不將此當作一回事,隻說能在此地等到李滄浪就心滿意足了。隻是二人既然約好在此會麵,但李滄浪剛剛卻分明是在四下尋找什麽東西,寶相僧心裏好奇,便相問了出來。
“我師父甘清本是拜劍山莊弟子,因突逢拜劍山莊變故,後來才去了雲台山開創雲台派。我今番回來,乃是遵他遺囑故地憑吊。隻歎人事多變,今天的拜劍山莊竟然荒落到無跡可尋的地步了。”李滄浪悲傷道。
雲台派與拜劍山莊的淵源寶相僧曾在點蒼山就已聽對方說過了,如今李滄浪舊事重提,他便也覺得合情合理。
“李掌門之憾亦是貧僧之憾。遙想先師宣法上人曾教導貧僧一定要造訪拜劍山莊,並於劍法武功上盼得元莊主指點、印證。怎奈滄海浮沉,拜劍山莊與元莊主俱已作古。”寶相僧亦悲從中來的說道。
既然寶相僧說他一早已經候在此地,想必此處地形他也了熟於心,如此,李滄浪便詢問道:“師父曾說拜劍山莊有一處懸樓,內藏諸多傳世寶劍,乃拜劍山莊尊崇之所,不知大師到來後可曾見到過?”
寶相僧卻豁然一笑道:“此地若然有高聳懸樓,豈不一眼就能望見?貧僧在此暫居十數日時間,並未見得任何懸樓處所。”
李滄浪心底一念,便也無奈點了點頭。但李滄浪既然說到懸樓是珍藏寶劍之地,寶相僧便忽然有了線索,因為他在後山一處山穀中確實見到過不少殘鞘、斷鋒,尤其是其中一柄製式古樸淳厚的斷劍,實在不似凡品俗物。
寶相僧於是將收來的斷劍呈給李滄浪,李滄浪雖隻看一眼,便忍不住心底驚歎道:“原來世間真有軒轅劍在。”
李滄浪於是捧著斷劍細細端倪起來,卻是每看一眼都要讚不絕口。寶相僧於此並無多少研究,但見李滄浪如此執著神情,他亦忍不住追問起來。
李滄浪卻不敢抖露太多,在他看來寶相僧始終是個外人,實在不能叫他知道了拜劍山莊的諸多寶貝而心生覬覦。如此,李滄浪便靈光一現的說道:“此乃拜劍山莊開莊祖師的鎮仙寶劍,但凡拜劍山莊後人,莫不睹物思尊,猶如見得我開派祖師一般。”
寶相僧見李滄浪說的頭頭是道,便向著他手捧的斷劍恭敬一拜道:“原是拜劍山莊開莊祖師的聖物,真是失敬,失敬。”
李滄浪見寶相僧完全相信自己所講,便又懇切說道:“此劍為曆代山莊弟子尊仰,它供奉之所,必定就是那懸樓之處了。勞煩大師帶路,我好去聖地瞻仰。”
寶相僧爽快答下,然後帶著李滄浪迂回於山林之間,待過去小半個時辰後,二人就已抵達後山山穀了。如果說先前遺址所在是古樹森森的蒼林,那麽此地如刀削一般迎麵對立的絕壁就又是另一番景致了。望著崖壁上縱橫交錯的劍痕,李滄浪仿佛能親睹當年絕世高人於此練劍精修的情形。
“就是此地了。”寶相僧指著半麵開裂的崖壁說道。
李滄浪放眼望去,果見此處崖壁與別處大不相同:此處峭壁上留有大大小小的諸多方形孔口,那些豎直排下的三寸見方的孔口,當是舊日懸樓搭梁位置;而沿壁一字排開的稍小孔口,想必就是倒插棧道的地方。
李滄浪確定這就是懸樓所在之地,但如今樓宇皆被焚毀,卻又到哪裏去尋出甘清所講的《東遊劍譜》來?恰此時,李滄浪卻發現崖壁高處似有幾道裂縫,尤是其中一處裂痕,足能容一人通行出入。
如果說此地是拜劍山莊的藏劍聖地,那麽存在如此一處能容人通行的地方就定有他的用處。李滄浪於是縱起輕功直上崖壁,待近得裂縫處時,他才攀住一顆藤蔓懸停下來。尚在地麵上的寶相僧看出端倪,便當即詢問李滄浪有何發現。但李滄浪卻一把閃入裂縫之中,再不回複他什麽話語了。
寶相僧急欲上前一探究竟,可惜崖壁上的裂口太過狹窄,根本容不下身形肥胖的他進入。寶相僧進不去,隻能望著黑漆漆的洞口徒歎奈何了。
李滄浪進入裂口後複步前行,便越覺得前路更要開闊起來,而待他再走數十步後,人就已經置身於一處空曠地方了。李滄浪取出火折子一照,才發現自己是進入了一個密閉的石室。
李滄浪於是四下找尋,待逐一點亮室內的燈燭時,整個石室都亮堂了起來。李滄浪這才將室內情景看了個遍,卻是又驚又恐起來。
隻見這數丈見方的石室內懸掛著各式寶劍:劍鋒明晃的足以耀人耳目,劍身暗淡的亦淳厚古樸,略略觀之,足有二十餘柄。但寶劍之下,卻橫豎交錯著各種骨骸:有作劈砍之狀的,有作搶奪之狀的,也有作逃離之狀的,可見此處曾大舉廝殺過。
李滄浪細細盤查地上骨骸情景,卻少見遺骨上有什麽傷痕,如此他便心底緊張起來。能入得此洞的人,俱非泛泛之輩,倘若這些人交手後盡數死去,就必定有重手殺招留下的痕跡。如果沒有,那麽這些人就可能是打鬥中觸動機關而毒發身亡。
李滄浪急忙以長袖捂住鼻孔,並又調息一番,卻並無中毒跡象。如此,他便稍稍放心下來。其實此戰過去十數年,就算再毒之物也早已隨風消逝了,除非再要觸動機關,否則李滄浪就還是安全的。
李滄浪想透這些,便壯著膽子繼續找尋起來。經過這一番細找,李滄浪才發現牆壁上刻有許多工整的文字,皆是各自介紹對應寶劍淵源的記載。李滄浪於此毫無興趣,便又往其他處找尋起來。
就在李滄浪摸到正堂中央案台時候,台前上空忽有一塊齊整的大塊石板傾軋下來,若非李滄浪眼疾手快的躲閃開,隻怕非要被這千斤巨石壓成肉餅不可。巨石跌落之餘響仍在洞內沉悶回蕩,心有餘悸的李滄浪頓了頓,便這才端著燭燈上前端倪起來。
原來這塊巨石既是一道機關,也是一塊記錄拜劍山莊興衰存亡的碑石。李滄浪照著碑文默默念去,依稀見得似有一位劍道高人在向他當麵訴說著拜劍山莊的百年興亡。陳情懇切之間,李滄浪亦不免感懷悲歎起來。
隻是這碑文的後半闕,卻又語風一轉,轉而專門講起劍道武功之要訣來。李滄浪循著字裏行間意思揣摩一番,卻覺得其中見地似有偏頗,全然不像當今劍道名家所推崇的威道路子。
“劍道之要,在乎能入能出。能入者,遂得有我之境。由此勤勉,功夫精進,日臻威王霸道,終以尺寸爭強而勢壓眾生。能出者,始得無我之造化。造化無窮,一點便通,方登無極境界,乃於超然之處而睥睨天下。”李滄浪默默的反複念道。
“有我之境,終有極限,若不能出,技熟而已;無我造化,縹緲無垠,若不先入,鏡花水月……”李滄浪越看便越覺得有些感悟起來。
待他看到最後麵時,這劍道要訣之論竟又以《東遊劍譜》作為結尾了。隻是這《東遊劍譜》的由來卻是李滄浪不曾知曉的,如今碑石寥寥數語,卻又叫他神馳萬千起來。
“昔年泉影莊主以劍道獨步天下,所創《東遊劍譜》奇絕一世,u看書ww.uukshu.cm 可堪攔盡劍道奧妙之經典。後人得之,宜要匡扶正義,不枉拜劍山莊忠義名氣。”念及此,李滄浪便心下激動萬分起來,因為在字句結尾處,正有一處磚頭大小的缺口,其中呈放著的,不正是以鐵券相刻的《東遊劍譜》全本麽?
李滄浪心底忐忑不已,連忙端起鐵券逐片端詳起來,卻是越看越覺得其間精妙絕倫。待通篇讀罷之後,他又要後悔自己數十年來練劍所走的彎路了。
“如此經典要道,竟不為我雲台派用,叫門人枉費功夫,實在冤屈。”李滄浪又得意又失望的說道。
說罷,他便就地照著《東遊劍譜》演練起來。雖隻起手一試,石室內便有強極之劍氣橫貫,其中氣象,果是不同凡響。待得劍招施展開來時候,李滄浪不僅覺得手上劍招猶如靈動,那萬千劍氣更要隨意受他驅使,其中所能,大有蕩平一切之姿。而當他依照《東遊劍譜》使出四方劍氣後,石室內早已是地動山搖、千瘡百孔的模樣了。
如此劍道威力,莫說李滄浪不曾見過,放眼當世,恐怕也無人知曉。李滄浪難掩心底興奮,便當即對自己未來的處境憧憬了起來。的確,有此神技在手,他又何必再處處看了眼色行事?雲台派又何須再屈尊人下?
念及此,李滄浪竟掩止不住的快意起來,快意到了盡頭,他終於又放聲大笑了出來。在這一個弱肉強食的武林中,他和他的雲台派都被壓抑的太久了,今朝既遂劍道登頂夙願,便就放肆了又如何?
寶相僧卻全然不將此當作一回事,隻說能在此地等到李滄浪就心滿意足了。隻是二人既然約好在此會麵,但李滄浪剛剛卻分明是在四下尋找什麽東西,寶相僧心裏好奇,便相問了出來。
“我師父甘清本是拜劍山莊弟子,因突逢拜劍山莊變故,後來才去了雲台山開創雲台派。我今番回來,乃是遵他遺囑故地憑吊。隻歎人事多變,今天的拜劍山莊竟然荒落到無跡可尋的地步了。”李滄浪悲傷道。
雲台派與拜劍山莊的淵源寶相僧曾在點蒼山就已聽對方說過了,如今李滄浪舊事重提,他便也覺得合情合理。
“李掌門之憾亦是貧僧之憾。遙想先師宣法上人曾教導貧僧一定要造訪拜劍山莊,並於劍法武功上盼得元莊主指點、印證。怎奈滄海浮沉,拜劍山莊與元莊主俱已作古。”寶相僧亦悲從中來的說道。
既然寶相僧說他一早已經候在此地,想必此處地形他也了熟於心,如此,李滄浪便詢問道:“師父曾說拜劍山莊有一處懸樓,內藏諸多傳世寶劍,乃拜劍山莊尊崇之所,不知大師到來後可曾見到過?”
寶相僧卻豁然一笑道:“此地若然有高聳懸樓,豈不一眼就能望見?貧僧在此暫居十數日時間,並未見得任何懸樓處所。”
李滄浪心底一念,便也無奈點了點頭。但李滄浪既然說到懸樓是珍藏寶劍之地,寶相僧便忽然有了線索,因為他在後山一處山穀中確實見到過不少殘鞘、斷鋒,尤其是其中一柄製式古樸淳厚的斷劍,實在不似凡品俗物。
寶相僧於是將收來的斷劍呈給李滄浪,李滄浪雖隻看一眼,便忍不住心底驚歎道:“原來世間真有軒轅劍在。”
李滄浪於是捧著斷劍細細端倪起來,卻是每看一眼都要讚不絕口。寶相僧於此並無多少研究,但見李滄浪如此執著神情,他亦忍不住追問起來。
李滄浪卻不敢抖露太多,在他看來寶相僧始終是個外人,實在不能叫他知道了拜劍山莊的諸多寶貝而心生覬覦。如此,李滄浪便靈光一現的說道:“此乃拜劍山莊開莊祖師的鎮仙寶劍,但凡拜劍山莊後人,莫不睹物思尊,猶如見得我開派祖師一般。”
寶相僧見李滄浪說的頭頭是道,便向著他手捧的斷劍恭敬一拜道:“原是拜劍山莊開莊祖師的聖物,真是失敬,失敬。”
李滄浪見寶相僧完全相信自己所講,便又懇切說道:“此劍為曆代山莊弟子尊仰,它供奉之所,必定就是那懸樓之處了。勞煩大師帶路,我好去聖地瞻仰。”
寶相僧爽快答下,然後帶著李滄浪迂回於山林之間,待過去小半個時辰後,二人就已抵達後山山穀了。如果說先前遺址所在是古樹森森的蒼林,那麽此地如刀削一般迎麵對立的絕壁就又是另一番景致了。望著崖壁上縱橫交錯的劍痕,李滄浪仿佛能親睹當年絕世高人於此練劍精修的情形。
“就是此地了。”寶相僧指著半麵開裂的崖壁說道。
李滄浪放眼望去,果見此處崖壁與別處大不相同:此處峭壁上留有大大小小的諸多方形孔口,那些豎直排下的三寸見方的孔口,當是舊日懸樓搭梁位置;而沿壁一字排開的稍小孔口,想必就是倒插棧道的地方。
李滄浪確定這就是懸樓所在之地,但如今樓宇皆被焚毀,卻又到哪裏去尋出甘清所講的《東遊劍譜》來?恰此時,李滄浪卻發現崖壁高處似有幾道裂縫,尤是其中一處裂痕,足能容一人通行出入。
如果說此地是拜劍山莊的藏劍聖地,那麽存在如此一處能容人通行的地方就定有他的用處。李滄浪於是縱起輕功直上崖壁,待近得裂縫處時,他才攀住一顆藤蔓懸停下來。尚在地麵上的寶相僧看出端倪,便當即詢問李滄浪有何發現。但李滄浪卻一把閃入裂縫之中,再不回複他什麽話語了。
寶相僧急欲上前一探究竟,可惜崖壁上的裂口太過狹窄,根本容不下身形肥胖的他進入。寶相僧進不去,隻能望著黑漆漆的洞口徒歎奈何了。
李滄浪進入裂口後複步前行,便越覺得前路更要開闊起來,而待他再走數十步後,人就已經置身於一處空曠地方了。李滄浪取出火折子一照,才發現自己是進入了一個密閉的石室。
李滄浪於是四下找尋,待逐一點亮室內的燈燭時,整個石室都亮堂了起來。李滄浪這才將室內情景看了個遍,卻是又驚又恐起來。
隻見這數丈見方的石室內懸掛著各式寶劍:劍鋒明晃的足以耀人耳目,劍身暗淡的亦淳厚古樸,略略觀之,足有二十餘柄。但寶劍之下,卻橫豎交錯著各種骨骸:有作劈砍之狀的,有作搶奪之狀的,也有作逃離之狀的,可見此處曾大舉廝殺過。
李滄浪細細盤查地上骨骸情景,卻少見遺骨上有什麽傷痕,如此他便心底緊張起來。能入得此洞的人,俱非泛泛之輩,倘若這些人交手後盡數死去,就必定有重手殺招留下的痕跡。如果沒有,那麽這些人就可能是打鬥中觸動機關而毒發身亡。
李滄浪急忙以長袖捂住鼻孔,並又調息一番,卻並無中毒跡象。如此,他便稍稍放心下來。其實此戰過去十數年,就算再毒之物也早已隨風消逝了,除非再要觸動機關,否則李滄浪就還是安全的。
李滄浪想透這些,便壯著膽子繼續找尋起來。經過這一番細找,李滄浪才發現牆壁上刻有許多工整的文字,皆是各自介紹對應寶劍淵源的記載。李滄浪於此毫無興趣,便又往其他處找尋起來。
就在李滄浪摸到正堂中央案台時候,台前上空忽有一塊齊整的大塊石板傾軋下來,若非李滄浪眼疾手快的躲閃開,隻怕非要被這千斤巨石壓成肉餅不可。巨石跌落之餘響仍在洞內沉悶回蕩,心有餘悸的李滄浪頓了頓,便這才端著燭燈上前端倪起來。
原來這塊巨石既是一道機關,也是一塊記錄拜劍山莊興衰存亡的碑石。李滄浪照著碑文默默念去,依稀見得似有一位劍道高人在向他當麵訴說著拜劍山莊的百年興亡。陳情懇切之間,李滄浪亦不免感懷悲歎起來。
隻是這碑文的後半闕,卻又語風一轉,轉而專門講起劍道武功之要訣來。李滄浪循著字裏行間意思揣摩一番,卻覺得其中見地似有偏頗,全然不像當今劍道名家所推崇的威道路子。
“劍道之要,在乎能入能出。能入者,遂得有我之境。由此勤勉,功夫精進,日臻威王霸道,終以尺寸爭強而勢壓眾生。能出者,始得無我之造化。造化無窮,一點便通,方登無極境界,乃於超然之處而睥睨天下。”李滄浪默默的反複念道。
“有我之境,終有極限,若不能出,技熟而已;無我造化,縹緲無垠,若不先入,鏡花水月……”李滄浪越看便越覺得有些感悟起來。
待他看到最後麵時,這劍道要訣之論竟又以《東遊劍譜》作為結尾了。隻是這《東遊劍譜》的由來卻是李滄浪不曾知曉的,如今碑石寥寥數語,卻又叫他神馳萬千起來。
“昔年泉影莊主以劍道獨步天下,所創《東遊劍譜》奇絕一世,u看書ww.uukshu.cm 可堪攔盡劍道奧妙之經典。後人得之,宜要匡扶正義,不枉拜劍山莊忠義名氣。”念及此,李滄浪便心下激動萬分起來,因為在字句結尾處,正有一處磚頭大小的缺口,其中呈放著的,不正是以鐵券相刻的《東遊劍譜》全本麽?
李滄浪心底忐忑不已,連忙端起鐵券逐片端詳起來,卻是越看越覺得其間精妙絕倫。待通篇讀罷之後,他又要後悔自己數十年來練劍所走的彎路了。
“如此經典要道,竟不為我雲台派用,叫門人枉費功夫,實在冤屈。”李滄浪又得意又失望的說道。
說罷,他便就地照著《東遊劍譜》演練起來。雖隻起手一試,石室內便有強極之劍氣橫貫,其中氣象,果是不同凡響。待得劍招施展開來時候,李滄浪不僅覺得手上劍招猶如靈動,那萬千劍氣更要隨意受他驅使,其中所能,大有蕩平一切之姿。而當他依照《東遊劍譜》使出四方劍氣後,石室內早已是地動山搖、千瘡百孔的模樣了。
如此劍道威力,莫說李滄浪不曾見過,放眼當世,恐怕也無人知曉。李滄浪難掩心底興奮,便當即對自己未來的處境憧憬了起來。的確,有此神技在手,他又何必再處處看了眼色行事?雲台派又何須再屈尊人下?
念及此,李滄浪竟掩止不住的快意起來,快意到了盡頭,他終於又放聲大笑了出來。在這一個弱肉強食的武林中,他和他的雲台派都被壓抑的太久了,今朝既遂劍道登頂夙願,便就放肆了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