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陽分軍後南進的征湘軍,由羅大綱統率,在湖北金口一舉擊潰清軍的炮船後,乘勝南進湘北。(.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3月27日,進攻湖南嶽州府,知府督勇抗拒,西征軍由西門攻人,殺巴陵知縣。知府遁走。4月4日,羅大綱由嶽州乘風駛過洞庭湖,攻取湘陰縣。7日,沿湘江南取靖港。1o日,又西占寧鄉縣。湖南巡撫駱秉章派練勇3ooo名進犯靖港,牽製太平軍進攻勢頭。是時,適逢湘軍編練始就,曾國藩遂派陸路湘軍三營赴靖港參戰。
曾國藩在武昌喪盡水師之後,返回長沙,痛定思痛:
今日之兵極可傷恨者,在“敗不相救”四字。……蓋緣調兵之初,此營屬寶慶,彼營屬湘潭,各地團練,隻顧防守鄉裏。其卒與卒已不相習矣,而統領之將又非乖然,不能以相入,……出征有先後,赴防有遠近勞逸,亦遂敗不相救之故,半由於此。
曾國藩決定組建一支相當於常備軍的直屬團練。“因於省城立一大團,認真操練,就各縣曾經訓練之鄉民,擇其壯健而樸實者招募來省,練一人收一人之益,練一月有一月之效”。這就是組建湘軍的最初構想,算是曾國藩的創新。
曾國藩私下透露的計劃是:“練鄉勇萬人,概求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將之,以忠義之氣為主,而輔之以訓練之勤,相激相剿以庶幾於所謂諸將一心,萬眾一氣者。或可馳驅中原,漸望澄清。”因此,“須盡募新勇,不雜一兵,不濫收一棄,掃除陳跡,別開生麵。”看來,他已考慮與舊團練分道揚鐮,招集自己黨羽為將,“盡募新勇”,灌輸對曾國藩的“忠義之氣”,建立一支自己控製的私家武裝。
曾國藩原先本來就以宗法關係組建過團練,大宗為統領,小宗為分統,佃農為兵丁。現在重組湘軍,進一步展了這種宗法軍隊結構。
他以農民為兵,書生為將。曾國藩選擇湘軍軍官標準有:“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圖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而又以忠義血性為四者的前提。
曾國藩和湘軍中的主要將領、幕僚,都是程朱理學信徒,標榜“忠義血性”,以地主知識分子加入湘軍,充當骨幹。湘軍士兵主要募自農村,“擇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土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麵、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山僻之民多獷捍,水鄉之民多浮滑,城市多遊惰之習,鄉村多樸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嚐好用山鄉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入。”
同時,新湘軍從條文上落實了宗法製,即兵歸將募,兵為將有。湘軍的選拔募兵製源於戚繼光成法,有三大條規:1、統兵必親自招募,不假手子人;2、嚴定選兵標準;3必在湖南原籍招募,取具保結。因而湘軍中,營官由統領挑選,哨棄由營官挑選,什長由哨棄挑選,勇丁由什長挑選,層層挑選以成軍。
曾國藩認為,這樣挑選可以使他嚴密控製全軍,“統領如根,由根而生於、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是以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利用同鄉、同學、親戚、鄰裏、朋友等關係作為紐帶,使湘軍成為一個封閉性、宗法性的武裝集團。士兵隻知服從將領,將領則服從曾國藩一人,這樣整個湘軍就為曾國藩控製,從而形成一種嚴格的封建隸屬關係。
同時針對湘軍以前作戰不如太平軍勇猛的情況,嚴格訓練,強化教育。曾國藩認為常規訓練教育是控製軍隊的重要途徑。他以“訓練之才”自居。規定湘軍每天按課程操練,不得間斷。他製定了點名、操演、站牆子、巡更、放哨等軍營規則,傷令官兵嚴格執行。曾國藩還把平時的刻苦訓練作為提高湘軍素質的主要手段,他說:“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軍勤則勝,惰則敗。”
曾國藩手訂營規、家規,強製灌輸,把軍營紀律與封建宗法道德揉合一起,教化官兵。湘軍“每逢三、八操演,集諸勇而教之”,使士兵“有禮、有法、有號令”。
經過接近一個多月的整編,4月1日,曾國藩統率水陸湘軍一萬五千多人,從衡陽出,會師湘潭,向長沙水陸並進。
同時布了《討粵匪檄》,檄文顛倒黑白,無恥誣蔑太平天國“茶毒生靈”,“人民無論貧富,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曾國藩在檄文中,盡情泄著自己對太平天國的仇恨情緒,全力宣揚清廷的正統地位,提出了“名教”這一旗幟。
他以理學衛道士的麵目嚴正申明,名教綱常,“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大肆攻擊太平天國的“大慈大悲總教”。檄文悲天憫人地寫道:“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以痛哭於九原,凡書識字者又安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曾國藩號召“抱道君子”起來,“以衛吾道”,或者參加湘軍從征,或者“捐銀助銅,或者自太平天國叛變投降,都可以升官財。
曾國藩的《討粵匪檄》全文,很快就送到了楚劍功的麵前。楚劍功就把這幾頁紙拿到了大都督府上。
“怎麽看?”
“這擺明了指桑罵槐,太平軍明明是在廣西起事,他卻叫做‘討粵匪’,明擺著衝著我們來的。”陸達開腔。
“何止啊。看看這一段‘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匪不稱皇帝,而攝權臣之號。’這一段就是說的咱們。”徐繼佘倒是被挑起了心事,“均座,您不稱帝,的確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容易被人利用。”
哼!楚劍功悶哼一聲,徐繼佘以為自己犯了忌諱,卻聽見楚劍功說:“你們,沒看到重點,他曾國藩以孔教的衛道士自居,那咱們正儒算什麽?”
“不錯,曾國藩這一套,的確蠱惑了不少湖南的士紳。”
“陳朱理學,均座一力批判,曾國藩卻把它捧為至理……”
眾人紛紛議論起來。
楚劍功雙手往下壓了壓:“共和行事,一向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此乃中庸之正理。所以,別人罵共和無君無父,我們隻當放個屁。別人要賺錢,共和可以與他們合營。別人不願意土改,我們可以贖買,可以引導經營,甚至鼓勵自耕農。”
“但是!”楚劍功話鋒一轉,“自稱為孔教的衛道士,蠱惑士紳和農民,這叫做……”他有個很熟悉的詞組就在嘴邊,卻一瞬間想不起來了。
“和周公爭奪群眾。”李穎修大叫起來。
“對,爭奪群眾,這是不赦之罪,萬死莫贖。敢和我們爭奪群眾,就揍他,往死裏揍他。把他連根拔起,再也不能表歪理邪說。”g
曾國藩在武昌喪盡水師之後,返回長沙,痛定思痛:
今日之兵極可傷恨者,在“敗不相救”四字。……蓋緣調兵之初,此營屬寶慶,彼營屬湘潭,各地團練,隻顧防守鄉裏。其卒與卒已不相習矣,而統領之將又非乖然,不能以相入,……出征有先後,赴防有遠近勞逸,亦遂敗不相救之故,半由於此。
曾國藩決定組建一支相當於常備軍的直屬團練。“因於省城立一大團,認真操練,就各縣曾經訓練之鄉民,擇其壯健而樸實者招募來省,練一人收一人之益,練一月有一月之效”。這就是組建湘軍的最初構想,算是曾國藩的創新。
曾國藩私下透露的計劃是:“練鄉勇萬人,概求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將之,以忠義之氣為主,而輔之以訓練之勤,相激相剿以庶幾於所謂諸將一心,萬眾一氣者。或可馳驅中原,漸望澄清。”因此,“須盡募新勇,不雜一兵,不濫收一棄,掃除陳跡,別開生麵。”看來,他已考慮與舊團練分道揚鐮,招集自己黨羽為將,“盡募新勇”,灌輸對曾國藩的“忠義之氣”,建立一支自己控製的私家武裝。
曾國藩原先本來就以宗法關係組建過團練,大宗為統領,小宗為分統,佃農為兵丁。現在重組湘軍,進一步展了這種宗法軍隊結構。
他以農民為兵,書生為將。曾國藩選擇湘軍軍官標準有:“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圖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而又以忠義血性為四者的前提。
曾國藩和湘軍中的主要將領、幕僚,都是程朱理學信徒,標榜“忠義血性”,以地主知識分子加入湘軍,充當骨幹。湘軍士兵主要募自農村,“擇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土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麵、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山僻之民多獷捍,水鄉之民多浮滑,城市多遊惰之習,鄉村多樸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嚐好用山鄉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入。”
同時,新湘軍從條文上落實了宗法製,即兵歸將募,兵為將有。湘軍的選拔募兵製源於戚繼光成法,有三大條規:1、統兵必親自招募,不假手子人;2、嚴定選兵標準;3必在湖南原籍招募,取具保結。因而湘軍中,營官由統領挑選,哨棄由營官挑選,什長由哨棄挑選,勇丁由什長挑選,層層挑選以成軍。
曾國藩認為,這樣挑選可以使他嚴密控製全軍,“統領如根,由根而生於、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是以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利用同鄉、同學、親戚、鄰裏、朋友等關係作為紐帶,使湘軍成為一個封閉性、宗法性的武裝集團。士兵隻知服從將領,將領則服從曾國藩一人,這樣整個湘軍就為曾國藩控製,從而形成一種嚴格的封建隸屬關係。
同時針對湘軍以前作戰不如太平軍勇猛的情況,嚴格訓練,強化教育。曾國藩認為常規訓練教育是控製軍隊的重要途徑。他以“訓練之才”自居。規定湘軍每天按課程操練,不得間斷。他製定了點名、操演、站牆子、巡更、放哨等軍營規則,傷令官兵嚴格執行。曾國藩還把平時的刻苦訓練作為提高湘軍素質的主要手段,他說:“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軍勤則勝,惰則敗。”
曾國藩手訂營規、家規,強製灌輸,把軍營紀律與封建宗法道德揉合一起,教化官兵。湘軍“每逢三、八操演,集諸勇而教之”,使士兵“有禮、有法、有號令”。
經過接近一個多月的整編,4月1日,曾國藩統率水陸湘軍一萬五千多人,從衡陽出,會師湘潭,向長沙水陸並進。
同時布了《討粵匪檄》,檄文顛倒黑白,無恥誣蔑太平天國“茶毒生靈”,“人民無論貧富,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曾國藩在檄文中,盡情泄著自己對太平天國的仇恨情緒,全力宣揚清廷的正統地位,提出了“名教”這一旗幟。
他以理學衛道士的麵目嚴正申明,名教綱常,“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大肆攻擊太平天國的“大慈大悲總教”。檄文悲天憫人地寫道:“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以痛哭於九原,凡書識字者又安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曾國藩號召“抱道君子”起來,“以衛吾道”,或者參加湘軍從征,或者“捐銀助銅,或者自太平天國叛變投降,都可以升官財。
曾國藩的《討粵匪檄》全文,很快就送到了楚劍功的麵前。楚劍功就把這幾頁紙拿到了大都督府上。
“怎麽看?”
“這擺明了指桑罵槐,太平軍明明是在廣西起事,他卻叫做‘討粵匪’,明擺著衝著我們來的。”陸達開腔。
“何止啊。看看這一段‘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匪不稱皇帝,而攝權臣之號。’這一段就是說的咱們。”徐繼佘倒是被挑起了心事,“均座,您不稱帝,的確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容易被人利用。”
哼!楚劍功悶哼一聲,徐繼佘以為自己犯了忌諱,卻聽見楚劍功說:“你們,沒看到重點,他曾國藩以孔教的衛道士自居,那咱們正儒算什麽?”
“不錯,曾國藩這一套,的確蠱惑了不少湖南的士紳。”
“陳朱理學,均座一力批判,曾國藩卻把它捧為至理……”
眾人紛紛議論起來。
楚劍功雙手往下壓了壓:“共和行事,一向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此乃中庸之正理。所以,別人罵共和無君無父,我們隻當放個屁。別人要賺錢,共和可以與他們合營。別人不願意土改,我們可以贖買,可以引導經營,甚至鼓勵自耕農。”
“但是!”楚劍功話鋒一轉,“自稱為孔教的衛道士,蠱惑士紳和農民,這叫做……”他有個很熟悉的詞組就在嘴邊,卻一瞬間想不起來了。
“和周公爭奪群眾。”李穎修大叫起來。
“對,爭奪群眾,這是不赦之罪,萬死莫贖。敢和我們爭奪群眾,就揍他,往死裏揍他。把他連根拔起,再也不能表歪理邪說。”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