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大隋第一名將張須陀終於倒下了。帶著對大隋的無奈傷歎,帶著對手下大將背叛的悲傷與理解,帶著對子弟兵的愧疚和安慰、帶著自己心靈的一絲解脫,帶著無限的情感,張須陀跟西楚霸王項羽一般悲壯地結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墨武為張須陀安排了一個悲壯自殺的結局,但這並不妨礙張須陀死於平叛瓦崗兵敗的史實。在江山中,張須陀實在具有了太多重要的意義,墨武連續安排了幾章的篇幅來鋪墊描述張須陀的結局,如果僅僅以一個力戰不敵死於亂軍之戰的結局,實在不足以彰顯張須陀的非同一般。
回顧全書,墨武對張須陀的描寫,主要有三個層次,剛開始是隻聞其名其行,各地叛亂盜匪對他敬畏,聞風潰散;朝廷上下都對他景仰,渴求一見;但張須陀從沒露麵,此時對張須陀的刻畫可以說是先聲奪人,從一個側麵張須陀的不凡。張須陀第一次正式露麵是在捕殺蕭布衣的時候,那時候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忠心耿耿,勇武不凡大將,這一次描寫主要集中在張須陀個人,展現的是張須陀超強的個人戰鬥能力。而征戰瓦崗,是對張須陀的第二次直接描寫,此次主要著力的是張須陀的將帥才能,運籌帷幄,對士兵的關心,在士兵中的威望,種種展示著張須陀的軍事才能和個人魅力。三個層次對張須陀描寫刻畫,可以說是由遠及近,由點到麵,深入地刻畫出了張須陀的形象、能力、性格。尤其那反複強調出現的愁苦臉容和臨死前的笑容,更是把張須陀憂國憂民、忠心耿耿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
英雄的末路,用英雄的方式來結束,正是最震撼最直接的方式,張須陀救援送走子弟兵,憑靠隻身的忠肝義膽和熱血,完成了自己對大隋對手下的忠誠和仁義。張須陀的一生都在為大隋奔波,無論大隋變得怎樣,他都一樣不離不棄!毫不誇張的說,張須陀是大隋最忠的忠臣,最勇的勇將!然而正是這個忠勇,使得張須陀有著項羽一樣的悲哀,他戰無不勝,但盜匪結盟,形勢無法逆轉,張須陀感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無法麵對大隋的沒落,唯有一死來解決他內心的痛苦和無奈,為大隋盡最後的一絲忠心。
張須陀的死,實在具備了太多的意義,可以說是以一身係天下。對大隋而言,天下已經失去了支柱,楊廣已經無所倚仗;對眾大臣而言同樣覺得楊廣已經不可靠,不在值得死死維護抱住。接下來的日子,楊廣要麵臨的就是皇帝的光環逐漸的剝離他的身體,身邊的人不再恭敬,不再順從,逐漸的遠離他,背叛他,眾叛親離,直至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直至成為了反叛者的阻礙者而被殺,或者這個過程中唯一能在他身邊不離不棄的,也就隻有蕭皇後一個人了。
對於手握兵權、野心勃勃的各方軍政者如劉武周、李淵、王世充等而言,張須陀的倒下為他們釋放了一個信號,大隋已經沒有支撐,楊廣已經無能為力,自立的時機已經出現。張須陀死了,不見得各地反旗就豎起來,但無疑大隋各方有雄心的軍政勢力勢必趁勢招兵買馬,大力發展力量,忌諱畏懼之心漸去,轉而明目張膽起來。
對於民間各方農民勢力而言,一直纏繞在心中的魔咒被摘除,從此可以更放心地劫掠天下,不必顧忌張須陀的剿滅,各地造反勢力勢必發展更加蓬勃,迅猛。而其中意義最大的莫過於對瓦崗,對李密而言。張須陀死在攻打瓦崗一役上,換言之,就是瓦崗軍大敗了張須陀,甚至殺死了張須陀,雖然詳細情形有所出入,但張須陀死了卻是明擺著的事實。經此一戰,瓦崗在天下盜匪眼中,在百姓眼中,聲名大震,威望更是無可匹敵,四方力量聞風歸附地必定不少,因此,瓦崗順理成章地成為天下第一農民義軍。而李密,是此次大戰的直接策劃者、總指揮,不僅用計亂了張須陀地精兵,更是冒著生命危險給予張須陀沉重一擊。此戰過後,李密在瓦崗軍心中,地位已經超然,威信、名望勢必大大提升,就算在天下各方義軍中,聲望也必然大大提高,加上“蒲山公”的名門顯貴地位,登高一呼,萬眾應從。相比之下,翟讓雖為老寨主,但無論出身、能力、聲望都遠遠不如李密,一場權力爭鬥已然呼之欲出。當然對於本書的主角蕭布衣來說,自然也是一個好機會,暫時有一個平靜的環境可以安穩地發展生產,儲備力量。
張須陀死了,他手下的三名大將秦瓊、程咬金和羅士信卻早在他死前就背叛了他。常理來說,被手下出賣,是很悲哀很憤怒的事,而當叛徒的,自然也是惹人痛恨唾罵的主兒。然而在這裏,所有人都顯得合情合理,算不得誰錯誰對,隻能說選擇不同而已。張須陀一生為大隋,忠心耿耿,征戰無數隻為穩固大隋江山,天下景仰,在楊廣心中自然也是大大的忠臣,恩寵聲望一時無兩。秦、程、羅三將跟隨張須陀四處征戰,卻是想沙場立功,揚名立萬。這是張須陀與手下三將人生目的的根本區別,最後的結局也是這個矛盾最終激化所產生。
大隋雖然開設開科取士,但畢竟新生製度並不成熟,機會不高。從軍戰場立軍功是下層人民樹立功名的一條捷徑,這條道路自古有之,直到大唐仍是如此,如邊塞詩派。我們不忍心說張須陀是愚忠,但至少是對大隋死忠,而三將卻沒有那麽崇高的生命理想,他們跟著張須陀東征西討的,隻是想出人頭地。但是隨著大隋局勢的衰落,盜匪越來越多,天下越來越亂,依靠為楊廣賣命來揚名立萬,達到功成名就的人生目的逐漸變得渺茫。對於通過跟著張須陀征戰來取得功名的想法已經越來越值得懷疑。直到蕭布衣戰功赫赫,卻被楊廣下旨捕殺,這一事件對三將來說,影響重大,就算自己再怎麽拚殺也不可能達到蕭布衣的那樣的顯赫的戰功,而功勞大如蕭布衣卻都不免朝不保夕,何況其他?秦瓊、程咬金已經在猶豫反思,羅士信因為張須陀的救命之恩不敢多想,但畢竟那顆為大隋立功的心難免冷卻,之所以還跟著張須陀隻是為了知遇之恩不忍相棄。
而這個時候,李密為了心中大計,卻是偷偷聯合各地反隋起義勢力,采用各種手段,動qing動利,針對各人的弱點進行威脅利誘,利用人的弱點是李密的強項。秦瓊是孝子,李密拿他的母親來威脅秦瓊反戈,秦瓊隻能答應。秦瓊對大隋早已失去幻想,跟從張須陀征戰自然也沒多大興趣。但母親落在盜匪手上,生死卻是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服從軍事行動和拯救母親的生命孰輕孰重,在一個孝子的心中一下子就可以判斷出來,因此秦瓊選擇了母親。三將中程咬金可能是去虎牢關請兵失敗,羅士信則很有可能因情背叛。
張須陀就算不死,三將與張須陀分道揚鑣也是早晚的事,道不同不相為謀,一為忠,一為名,亂世之中,遲早各為其主,就算兵戎相見,也是在所難免。與其說三將背叛張須陀,不如說是雙方間人生觀、價值觀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因此,張須陀雖然對秦瓊的背叛感到無奈傷感,卻也表示了理解;秦瓊雖然對背叛張須陀感到愧疚,但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一次,他仍然會如此選擇。這種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的衝突,就跟宿命一樣,即使知道了也不可解。
本文由墨武門書友俠觀提供撰寫,感謝了,還請朋友們多多發表看法,嗬嗬謝謝!
大隋第一名將張須陀終於倒下了。帶著對大隋的無奈傷歎,帶著對手下大將背叛的悲傷與理解,帶著對子弟兵的愧疚和安慰、帶著自己心靈的一絲解脫,帶著無限的情感,張須陀跟西楚霸王項羽一般悲壯地結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墨武為張須陀安排了一個悲壯自殺的結局,但這並不妨礙張須陀死於平叛瓦崗兵敗的史實。在江山中,張須陀實在具有了太多重要的意義,墨武連續安排了幾章的篇幅來鋪墊描述張須陀的結局,如果僅僅以一個力戰不敵死於亂軍之戰的結局,實在不足以彰顯張須陀的非同一般。
回顧全書,墨武對張須陀的描寫,主要有三個層次,剛開始是隻聞其名其行,各地叛亂盜匪對他敬畏,聞風潰散;朝廷上下都對他景仰,渴求一見;但張須陀從沒露麵,此時對張須陀的刻畫可以說是先聲奪人,從一個側麵張須陀的不凡。張須陀第一次正式露麵是在捕殺蕭布衣的時候,那時候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忠心耿耿,勇武不凡大將,這一次描寫主要集中在張須陀個人,展現的是張須陀超強的個人戰鬥能力。而征戰瓦崗,是對張須陀的第二次直接描寫,此次主要著力的是張須陀的將帥才能,運籌帷幄,對士兵的關心,在士兵中的威望,種種展示著張須陀的軍事才能和個人魅力。三個層次對張須陀描寫刻畫,可以說是由遠及近,由點到麵,深入地刻畫出了張須陀的形象、能力、性格。尤其那反複強調出現的愁苦臉容和臨死前的笑容,更是把張須陀憂國憂民、忠心耿耿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
英雄的末路,用英雄的方式來結束,正是最震撼最直接的方式,張須陀救援送走子弟兵,憑靠隻身的忠肝義膽和熱血,完成了自己對大隋對手下的忠誠和仁義。張須陀的一生都在為大隋奔波,無論大隋變得怎樣,他都一樣不離不棄!毫不誇張的說,張須陀是大隋最忠的忠臣,最勇的勇將!然而正是這個忠勇,使得張須陀有著項羽一樣的悲哀,他戰無不勝,但盜匪結盟,形勢無法逆轉,張須陀感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無法麵對大隋的沒落,唯有一死來解決他內心的痛苦和無奈,為大隋盡最後的一絲忠心。
張須陀的死,實在具備了太多的意義,可以說是以一身係天下。對大隋而言,天下已經失去了支柱,楊廣已經無所倚仗;對眾大臣而言同樣覺得楊廣已經不可靠,不在值得死死維護抱住。接下來的日子,楊廣要麵臨的就是皇帝的光環逐漸的剝離他的身體,身邊的人不再恭敬,不再順從,逐漸的遠離他,背叛他,眾叛親離,直至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直至成為了反叛者的阻礙者而被殺,或者這個過程中唯一能在他身邊不離不棄的,也就隻有蕭皇後一個人了。
對於手握兵權、野心勃勃的各方軍政者如劉武周、李淵、王世充等而言,張須陀的倒下為他們釋放了一個信號,大隋已經沒有支撐,楊廣已經無能為力,自立的時機已經出現。張須陀死了,不見得各地反旗就豎起來,但無疑大隋各方有雄心的軍政勢力勢必趁勢招兵買馬,大力發展力量,忌諱畏懼之心漸去,轉而明目張膽起來。
對於民間各方農民勢力而言,一直纏繞在心中的魔咒被摘除,從此可以更放心地劫掠天下,不必顧忌張須陀的剿滅,各地造反勢力勢必發展更加蓬勃,迅猛。而其中意義最大的莫過於對瓦崗,對李密而言。張須陀死在攻打瓦崗一役上,換言之,就是瓦崗軍大敗了張須陀,甚至殺死了張須陀,雖然詳細情形有所出入,但張須陀死了卻是明擺著的事實。經此一戰,瓦崗在天下盜匪眼中,在百姓眼中,聲名大震,威望更是無可匹敵,四方力量聞風歸附地必定不少,因此,瓦崗順理成章地成為天下第一農民義軍。而李密,是此次大戰的直接策劃者、總指揮,不僅用計亂了張須陀地精兵,更是冒著生命危險給予張須陀沉重一擊。此戰過後,李密在瓦崗軍心中,地位已經超然,威信、名望勢必大大提升,就算在天下各方義軍中,聲望也必然大大提高,加上“蒲山公”的名門顯貴地位,登高一呼,萬眾應從。相比之下,翟讓雖為老寨主,但無論出身、能力、聲望都遠遠不如李密,一場權力爭鬥已然呼之欲出。當然對於本書的主角蕭布衣來說,自然也是一個好機會,暫時有一個平靜的環境可以安穩地發展生產,儲備力量。
張須陀死了,他手下的三名大將秦瓊、程咬金和羅士信卻早在他死前就背叛了他。常理來說,被手下出賣,是很悲哀很憤怒的事,而當叛徒的,自然也是惹人痛恨唾罵的主兒。然而在這裏,所有人都顯得合情合理,算不得誰錯誰對,隻能說選擇不同而已。張須陀一生為大隋,忠心耿耿,征戰無數隻為穩固大隋江山,天下景仰,在楊廣心中自然也是大大的忠臣,恩寵聲望一時無兩。秦、程、羅三將跟隨張須陀四處征戰,卻是想沙場立功,揚名立萬。這是張須陀與手下三將人生目的的根本區別,最後的結局也是這個矛盾最終激化所產生。
大隋雖然開設開科取士,但畢竟新生製度並不成熟,機會不高。從軍戰場立軍功是下層人民樹立功名的一條捷徑,這條道路自古有之,直到大唐仍是如此,如邊塞詩派。我們不忍心說張須陀是愚忠,但至少是對大隋死忠,而三將卻沒有那麽崇高的生命理想,他們跟著張須陀東征西討的,隻是想出人頭地。但是隨著大隋局勢的衰落,盜匪越來越多,天下越來越亂,依靠為楊廣賣命來揚名立萬,達到功成名就的人生目的逐漸變得渺茫。對於通過跟著張須陀征戰來取得功名的想法已經越來越值得懷疑。直到蕭布衣戰功赫赫,卻被楊廣下旨捕殺,這一事件對三將來說,影響重大,就算自己再怎麽拚殺也不可能達到蕭布衣的那樣的顯赫的戰功,而功勞大如蕭布衣卻都不免朝不保夕,何況其他?秦瓊、程咬金已經在猶豫反思,羅士信因為張須陀的救命之恩不敢多想,但畢竟那顆為大隋立功的心難免冷卻,之所以還跟著張須陀隻是為了知遇之恩不忍相棄。
而這個時候,李密為了心中大計,卻是偷偷聯合各地反隋起義勢力,采用各種手段,動qing動利,針對各人的弱點進行威脅利誘,利用人的弱點是李密的強項。秦瓊是孝子,李密拿他的母親來威脅秦瓊反戈,秦瓊隻能答應。秦瓊對大隋早已失去幻想,跟從張須陀征戰自然也沒多大興趣。但母親落在盜匪手上,生死卻是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服從軍事行動和拯救母親的生命孰輕孰重,在一個孝子的心中一下子就可以判斷出來,因此秦瓊選擇了母親。三將中程咬金可能是去虎牢關請兵失敗,羅士信則很有可能因情背叛。
張須陀就算不死,三將與張須陀分道揚鑣也是早晚的事,道不同不相為謀,一為忠,一為名,亂世之中,遲早各為其主,就算兵戎相見,也是在所難免。與其說三將背叛張須陀,不如說是雙方間人生觀、價值觀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因此,張須陀雖然對秦瓊的背叛感到無奈傷感,卻也表示了理解;秦瓊雖然對背叛張須陀感到愧疚,但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一次,他仍然會如此選擇。這種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的衝突,就跟宿命一樣,即使知道了也不可解。
本文由墨武門書友俠觀提供撰寫,感謝了,還請朋友們多多發表看法,嗬嗬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