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鄉村致富計劃(1)醫者精神


    藥廬擴建,在兩家人商量好後,正式開始了。


    不過擴建後的藥廬,與之前的有所不同。李半夏雖然還想做個閑散郎中,隻坐堂,不管其他的事,趙郎中可是說什麽都不幹的。


    真說急了,他連他老人家老了,不中用了,這把老骨頭可撐不起偌大一個藥廬為理由,非得把李半夏拉著合夥入股了。


    藥廬擴建可以,但大東家卻不能是她一個人,他可以繼續打理藥廬那些繁瑣的事務,但李半夏也得是藥廬的東家。藥廬一人一半,藥廬管理收徒之類的事,趙郎中負責。看病問診,尤其是什麽疑難雜症的,李半夏負責。


    用現代的話說,李半夏在藥廬發揮的作用更像是一種顧問醫師,醫術高超,對疑難雜症提供谘詢、研討一類。在醫術這一塊有一定的名望,為藥廬坐鎮。隻是李半夏為人謙遜,不會承認這一點,也更不會因此拿喬,將別人不放在眼裏。


    不過也好,她和趙大哥這樣也算是合理分工,發揮個人之長。以李半夏的脾性,要讓她打理一個藥廬,雖然未必不會成功,也一定會因此死掉許多的腦細胞。


    她,向來沒什麽經商的天分。


    有人說,一個好大夫,不但要會治病,還要會經商。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李半夏算不上一個好大夫。所以她也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夫,頂多是一個還算合格比較稱職的大夫。


    做大夫的經商也無不可,隻不過,她還是喜歡做一個隻管治病救人的大夫。


    擴建後藥廬還在原地址,規模要比先前的大上四五倍,裏麵最多可以容納幾百號人。除了供病人看診休息的地方,還會將原先的藥房藥樓擴建。收納更多的醫書典籍。同時,也要在全村乃至外麵,購進更多的藥材。以供不時之需。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收徒弟。


    川烏跟著趙郎中後麵這麽長時間,又得到趙郎中和李半夏的諸多指點,已經可以獨當一麵了。平時李半夏和趙郎中兩人不在的時候,他也幫忙看診。每次診斷都做好記錄,寫好劄記,定期讓人回來複診。然後將所記載的記錄和劄記交給李半夏或者趙郎中檢查,這樣鍛煉之後。劄記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少,他也漸漸有一個大夫該有的信心和沉穩本色。


    藥廬規模擴大,裏麵的人員也要適時予以調整。而藥廬有那麽多病人光顧,收徒弟收藥童的事不能再耽擱。


    說起藥廬擴建。村裏幾乎家家都支持。


    大楊村可有許多年都沒這麽熱鬧了,雖然這裏是硯台的故鄉,每年來買硯台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向現在這麽大規模幾乎每天都有不少陌生麵孔進村子狀況的,畢竟還在少數。


    大楊村很多年。也沒有出過一個名人。


    李半夏現在在村子裏,可以算是很神氣了。哪個提到她,不得讚一句醫術高絕,神醫傳人?她嫁到大楊村後,更是救治了不少村裏人。做了不少的好事。趙郎中十幾年紮根在大楊村,也是醫者仁心,對村裏人的幫助沒斷過。隨便找一家,也沒人敢說,沒承過他們倆情、受過他們的恩?這兩個人呼籲一聲,還是有很多人響應的。


    村長聽說要擴大藥廬的規模,心想這是好事啊,不僅能造福鄉裏,還能把他們的村子推廣出去。


    這以後他們這小村子也能出名了,越來越多的人也知道他們大楊村了。想那山上的白雲寺,就很有名,每年有不少遊客到山上看風景,賺了不知道多少香油錢。要真是如此,以他們村子的山清水秀、風光秀麗,不比那白雲寺差。外麵人看到了也定會喜歡上,到時候咱們這個村子也能富上一把。


    要說這個村長,還真不是白幹的,那也是難得的精明人,腦子轉得快,一骨碌就想出這麽遠了。


    就前幾天,李半夏剛回來那會兒,村子裏來了許多人的時候,大夥兒不知道吧,那第一家客店就是村長和他大舅子一塊開的。單單幾天,比他以前在田裏忙活大半年賺的還要多。這也就怪不得他感受這麽深,答應得這麽爽快了。


    李半夏和趙郎中在聽到村長的一番說法後,齊齊豎起大拇指,暗道:哎呀媽呀,這村長實在是太有才了!有他老人家帶領,咱大楊村何愁不能發家致富,成為方圓百裏有名的富村呢?


    村長於是乎,大手一揮,批了!趙郎中藥廬旁邊那幾塊地,就給你們蓋藥廬吧,甚至連地租都沒好好算算,就直接把兩人給送走了。


    李半夏和趙郎中可不是那種貪財的主,這藥廬要真是盈利豐厚,自然不會少了鄉親們的。更何況,他們建藥廬,目的可不在賺錢,掙點有錢人的醫藥費,為那些條件有困難的提供湯藥,才是他們的初衷。


    他們希望,有他們的這個藥廬在,以後村子裏乃至上這個藥廬看病的,不會有沒錢便看不起病的情況。隻要他們力所能及,就會讓每個病人在這裏得到最好的治療。


    這一點,也是他們這個藥廬的精神。


    不管以後這個藥廬如何發展,哪怕他們故去了,他們的後人接掌這個藥廬,這一個精神,他們也決不允許改變。


    一個東西存在,總要有它堅守的精神,若沒有這種精神,那它們的這個藥廬,也必定是無法長久的。


    李半夏和趙郎中不知道,他們這個決定以及他們所奉行的這種精神,改變了許許多多患者的命運。就在這一天,就在他們做下這個決定之時起,他們的藥廬屹立百年不倒,成為無數醫家的楷模和學習的目標――


    偉大的事業常常是從小事開始的,那家藥廬的起點,不過是鄉間泥濘的小道。那時日正當午,家家煙囪上冒著炊煙,農民們扛著鋤頭回家吃飯。內容很簡單,不過是兩顆仁心的醫者,在某方麵達到驚人的一致,就此一拍即合。


    於是,一間並不是特別起眼的藥廬在大楊村中誕生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肥田仁醫傻包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哭並收藏肥田仁醫傻包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