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戰勝西班牙,以及同法蘭西換約兩樁盛事,日本王國第一屆議會,在江戶城大議事廳正式舉行。
忠右衛門在廳內的王座上,接受自呂宋大勝歸來的世子德川家興的戰利品,馬尼拉城堡的青銅鑰匙!
左右群臣並議員,山呼萬歲,會場內的氣氛極為高漲。而忠右衛門在群臣的擁戴之下,正式宣布日本王國立憲。
參照了歐美等國的各種法令條文之後,以吉田鬆陰和鬆平齊宣為首的幕府新舊大臣代表,擬定了一份“文明開化”的憲法。第一條當然不是什麽德川家是日本國萬世一係的永遠君主,這種屁話。而是修改為各領地,同在德川國王的統治下,一切平等。
間接的確認了德川家是日本國的統治者,各塊領地是團結在德川忠正陛下的光輝之下。德川家還以其他保護國和殖民地的最高元首,受到這些地區人民的認可和擁戴。
君主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製,但仍舊在事實上掌握有相當的行政權,由下議院產生的民選代表內閣,更多的像是一個顧問輔助機構。
這個度應該如何拿捏,還需要稍加考量,等待運行之後,再行定奪。
下議院的議員,主要來源於曾經的中高級武士,以及地方上富裕的商人和地主,也就這些人擁有被選舉權。
獲得了參政議政的權力之後,這些人的屁股天然的就坐到了德川家的板凳上,開始為德川家的繁榮建言畫策。
地方各縣和各郡的議員,也都被選舉了出來。縣郡的選舉門檻大大降低,參與者相對較多。極大地籠絡了地方上的小商人和小地主,令他們感覺到以後自己老家的事情,自己做主了,盛讚陛下的恩德。
根據憲法之規定,由忠右衛門在下議院之中,挑選當任議員,組建內閣,參與國政。自然的,按照當年的約定,以及事實上的情況,日本王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被推選了出來。
吉田鬆陰!
出身下級武士,草莽人物,數十年奔走計劃,最終榮登日本首相大位,為世人讚譽為“憲法之父”的吉田矩方伯爵,開大正民主之風,組建日本曆史上第一個民選內閣。
唯一令他感到可惜的是山口縣最後隻劃撥到4個議員席位,扣掉他自己,隻能安排井上馨、高杉晉作和木戶孝允三人當選。這三位老兄自然是都要一齊入閣參政的,其餘的則需要同其他地方誕生的議員商議。
說來也不稀奇,地方上許多議員,都是舊武士或者舊豪商,比如南九州的議員們,基本就都是島津定義大公爵推選出來的。而關東的議員,有好些就是幕府曾經的旗本,以及幕府的部分股友。
下議院的派係相對模糊,舊武士們希望配合上議院進行統治,大商人、大地主和工廠主們,則希望能夠分享一定的權力。
所以也就隻有吉田鬆陰這個既是草莽出身,偏偏又和上層統治者親近的人,能夠擔任首相。
上議院還是那一套,三百多位華族充任上議員。上議院大議長則由鬆平齊宣擔任,同時他還兼任樞密院大臣。不是他不想爭權了,實在是身體跟不上,一句話說得長一點就會喘不過氣來,隻能放棄首相大位,在上議院榮養了。
況且樞密院大臣在某種程度上,未嚐不是內閣的預備役存在。憑借鬆平齊宣在明石地方的舊威名,當選一個下議員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真要是內閣垮台,樞密院的人馬,可以立刻接班組閣,毫無阻礙。
新建立的內閣專門設立了工部省,專設工部大臣,推動日本從一個準工業化國家,向工業國全麵推進。
正好開始承接法蘭西向外轉移的工業資本和技術,同時還積極向英國學習,外派的留學生規模愈發增加。國家的發展,自然也是日新月異。
隻不過就是日本迅猛的發展勢頭,也著實令英國吃驚。原本想著控製日本,以日本為馬前卒的老黃曆被迅速的翻過了。英國改而以誘使日本爭奪東亞霸權,同不斷在遠東擴張實力的沙俄對峙,進而保證日本處於某種程度的控製之中。
忠右衛門也不是傻得,和沙俄肯定要爭,因為沙俄的此時的目標,就是建立黃俄羅斯地方,如果情況允許,整個清國、朝鮮、日本他都想要。
僅僅隻是為了自保,也需要同沙俄進行博弈!
這就夠了!英國很清楚,同俄國人進行長年累月的爭鬥,是一項多麽損耗國力的事情。有日本在遠東鉗製沙俄,這個事情就好辦多了。
畢竟眼下西伯利亞,已經有了五百多萬人口,等到1890年代時,人口就將往千萬突破(實際為986萬)。沙俄事實上已經在西伯利亞地區紮下根基,有了和清國以及日本爭鬥的實力。
加上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施加在沙俄頭上的凡爾賽條約被正式破棄,沙俄的動向委實令人擔憂。
“終有一日,日俄兩國將分個徹底的勝負。”忠右衛門如此這般的囑咐德川家興。
“明白!”德川家興年輕而朝氣蓬勃的臉上,寫滿了自信。
“若真要戰,到時務必同英國交涉,收取橫濱!”忠右衛門繼續說道。
英國人想要驅使日本人和俄國人打一個死活,那麽肯定要付出一點代價的。日本自己有錢和沙俄打仗,但是橫濱居留區,以及英國在日本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都得廢除才行。
“應有之理。”
“鬆陰之計略,殊合我意,日本的未來,在開拓萬裏之波濤,你要記住。”
“全取太平洋之海權,略得諸島,以為王業。”
“如此便很好……”
立憲已定,議會大開,為了保證統治延續,忠右衛門提前讓位與德川家興,由他在江戶坐鎮。然後自己以“太王”的身份,在全國各地巡回,甚至不避勞苦的去往檀香山、馬尼拉和拉包爾,傾聽全國各地百姓的意見。
多年勞苦,忠右衛門於和曆光文二年,西曆1873年,秋月,無疾而終於江戶吹上禦所。治世十二載,春秋四十九。
(全書正文完)
7017k
忠右衛門在廳內的王座上,接受自呂宋大勝歸來的世子德川家興的戰利品,馬尼拉城堡的青銅鑰匙!
左右群臣並議員,山呼萬歲,會場內的氣氛極為高漲。而忠右衛門在群臣的擁戴之下,正式宣布日本王國立憲。
參照了歐美等國的各種法令條文之後,以吉田鬆陰和鬆平齊宣為首的幕府新舊大臣代表,擬定了一份“文明開化”的憲法。第一條當然不是什麽德川家是日本國萬世一係的永遠君主,這種屁話。而是修改為各領地,同在德川國王的統治下,一切平等。
間接的確認了德川家是日本國的統治者,各塊領地是團結在德川忠正陛下的光輝之下。德川家還以其他保護國和殖民地的最高元首,受到這些地區人民的認可和擁戴。
君主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製,但仍舊在事實上掌握有相當的行政權,由下議院產生的民選代表內閣,更多的像是一個顧問輔助機構。
這個度應該如何拿捏,還需要稍加考量,等待運行之後,再行定奪。
下議院的議員,主要來源於曾經的中高級武士,以及地方上富裕的商人和地主,也就這些人擁有被選舉權。
獲得了參政議政的權力之後,這些人的屁股天然的就坐到了德川家的板凳上,開始為德川家的繁榮建言畫策。
地方各縣和各郡的議員,也都被選舉了出來。縣郡的選舉門檻大大降低,參與者相對較多。極大地籠絡了地方上的小商人和小地主,令他們感覺到以後自己老家的事情,自己做主了,盛讚陛下的恩德。
根據憲法之規定,由忠右衛門在下議院之中,挑選當任議員,組建內閣,參與國政。自然的,按照當年的約定,以及事實上的情況,日本王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被推選了出來。
吉田鬆陰!
出身下級武士,草莽人物,數十年奔走計劃,最終榮登日本首相大位,為世人讚譽為“憲法之父”的吉田矩方伯爵,開大正民主之風,組建日本曆史上第一個民選內閣。
唯一令他感到可惜的是山口縣最後隻劃撥到4個議員席位,扣掉他自己,隻能安排井上馨、高杉晉作和木戶孝允三人當選。這三位老兄自然是都要一齊入閣參政的,其餘的則需要同其他地方誕生的議員商議。
說來也不稀奇,地方上許多議員,都是舊武士或者舊豪商,比如南九州的議員們,基本就都是島津定義大公爵推選出來的。而關東的議員,有好些就是幕府曾經的旗本,以及幕府的部分股友。
下議院的派係相對模糊,舊武士們希望配合上議院進行統治,大商人、大地主和工廠主們,則希望能夠分享一定的權力。
所以也就隻有吉田鬆陰這個既是草莽出身,偏偏又和上層統治者親近的人,能夠擔任首相。
上議院還是那一套,三百多位華族充任上議員。上議院大議長則由鬆平齊宣擔任,同時他還兼任樞密院大臣。不是他不想爭權了,實在是身體跟不上,一句話說得長一點就會喘不過氣來,隻能放棄首相大位,在上議院榮養了。
況且樞密院大臣在某種程度上,未嚐不是內閣的預備役存在。憑借鬆平齊宣在明石地方的舊威名,當選一個下議員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真要是內閣垮台,樞密院的人馬,可以立刻接班組閣,毫無阻礙。
新建立的內閣專門設立了工部省,專設工部大臣,推動日本從一個準工業化國家,向工業國全麵推進。
正好開始承接法蘭西向外轉移的工業資本和技術,同時還積極向英國學習,外派的留學生規模愈發增加。國家的發展,自然也是日新月異。
隻不過就是日本迅猛的發展勢頭,也著實令英國吃驚。原本想著控製日本,以日本為馬前卒的老黃曆被迅速的翻過了。英國改而以誘使日本爭奪東亞霸權,同不斷在遠東擴張實力的沙俄對峙,進而保證日本處於某種程度的控製之中。
忠右衛門也不是傻得,和沙俄肯定要爭,因為沙俄的此時的目標,就是建立黃俄羅斯地方,如果情況允許,整個清國、朝鮮、日本他都想要。
僅僅隻是為了自保,也需要同沙俄進行博弈!
這就夠了!英國很清楚,同俄國人進行長年累月的爭鬥,是一項多麽損耗國力的事情。有日本在遠東鉗製沙俄,這個事情就好辦多了。
畢竟眼下西伯利亞,已經有了五百多萬人口,等到1890年代時,人口就將往千萬突破(實際為986萬)。沙俄事實上已經在西伯利亞地區紮下根基,有了和清國以及日本爭鬥的實力。
加上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施加在沙俄頭上的凡爾賽條約被正式破棄,沙俄的動向委實令人擔憂。
“終有一日,日俄兩國將分個徹底的勝負。”忠右衛門如此這般的囑咐德川家興。
“明白!”德川家興年輕而朝氣蓬勃的臉上,寫滿了自信。
“若真要戰,到時務必同英國交涉,收取橫濱!”忠右衛門繼續說道。
英國人想要驅使日本人和俄國人打一個死活,那麽肯定要付出一點代價的。日本自己有錢和沙俄打仗,但是橫濱居留區,以及英國在日本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都得廢除才行。
“應有之理。”
“鬆陰之計略,殊合我意,日本的未來,在開拓萬裏之波濤,你要記住。”
“全取太平洋之海權,略得諸島,以為王業。”
“如此便很好……”
立憲已定,議會大開,為了保證統治延續,忠右衛門提前讓位與德川家興,由他在江戶坐鎮。然後自己以“太王”的身份,在全國各地巡回,甚至不避勞苦的去往檀香山、馬尼拉和拉包爾,傾聽全國各地百姓的意見。
多年勞苦,忠右衛門於和曆光文二年,西曆1873年,秋月,無疾而終於江戶吹上禦所。治世十二載,春秋四十九。
(全書正文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