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麽:


    從雲合數據的分析來看,《長安十二時辰》在網絡劇市場占有率排名從16名升到了最高第5名,而近期的第一名是《陳情令》:


    從這兩部同期播出的古裝劇來看,《長安十二時辰》在占有率上沒有《陳情令》表現得好,但《長安十二時辰》的數據還是不算難看的。並且這部劇輻射範圍要比《陳情令》更大,比如這部劇最為稱道的服化道,引來了相當多曆史迷甚至是曆史專業知識分子的目光,這一點《長安十二時辰》貢獻很大,它讓我們不斷了解“大唐氣象”。


    所以這也是《長安十二時辰》豆瓣評分一直比較高的原因,在現在的電視劇市場中,有這樣一部製作精良的古裝劇來之不易。


    基於此,你也不能說《長安十二時辰》收視不好,甚至是撲街。


    這部劇沒有“大火”的原因在我看來有這麽幾個:首先我不覺得這部劇很燒腦,尤其是看過原著的朋友應該知道原著本身也沒有像偵探小說那樣,情節巧妙、構思奇特,特別是下冊的故事有“為了情節而情節”的缺點,很多情節難以在邏輯上自洽。而這部劇的表現更沒有多燒腦了,但凡有初中水平的人都應該看得懂這部劇。什麽台詞太雅也是無稽之談,這部劇的台詞有點半文半白,在台詞方麵它的榜樣是《大明王朝1566》。所以很多自媒體宣傳它燒腦,彈幕對非原著黨的不友好讓很多人望而生畏,但這部劇絕不是什麽燒腦的劇。其次這部劇是“裸播”的,它播出前基本沒有宣傳。要知道在這個新媒體時代,沒有宣傳想火基本不可能。所以這部劇粉絲基本局限於易烊千璽和雷佳音等主演的粉絲,以及原著黨和曆史愛好者們。回到第一個原因,這部劇原著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也導致在劇本的改編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很多人覺得這部劇沒有講好故事,我也這樣覺得。服化道等方麵的優秀或許讓很多人忽視了在敘事方麵的問題,比如情節安排的詳細和省略,尤其是在多線敘事的邏輯下,如果這部劇想拍成美劇那樣,它都不需要分為上下兩季,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故事一季就夠了。


    另外我想說一下我對這部劇的看法。易烊千璽的表演絕對沒有給這部劇拉後腿,但我也很難說它很好地詮釋了李必這個角色。所以對於他來說,這是個成長的機會,是他真正走入“演員”這個角色的過程。或許有人會說觀眾並不在乎這些,隻在乎他的表演如何,如果每個觀眾可以這麽嚴格對待每一位明星,那我想娛樂圈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這些人是不是也在雙標呢?其次,它能讓很多人了解到唐朝的曆史,能相對客觀地反映唐朝的麵貌,已經很難得了。當然影視劇不承載還原曆史的責任,這不是紀錄片也不是官修史書,我們要允許在一定程度上的改編。這是《長安十二時辰》在文化傳播上的貢獻。在放置於影視劇的視角下看,這部劇也還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優秀的曆史劇不少,《大明王朝1566》在知乎上有相當多的討論,這部湖南衛視出品的電視劇雖然收視表現不好但它的價值卻非常高;《琅琊榜》一度成為當年的熱門影視劇;還有《走向共和》《大明宮詞》《武林外傳》(雖然我更傾向把它當作情景喜劇但也可以看作曆史劇吧)老版《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當然,《長安十二時辰》的價值和內核也很值得關注,那就是劇中以張小敬等角色之口講出來的對百姓、人民的人文關懷。長安這座大都市,承載了很多人的夢想,也斷送了很多人的前程甚至生命。今天的北上廣不也如此?所以在這一層內涵上,它更有現實價值。比如第十五集開頭李必和徐賓的對話,從造紙這件小事聯係到整個時代的發展麵貌,以小見大的方式雖然是很平常的思維邏輯,但的確能看出這部劇或者這個故事對黎民百姓的態度。並且在這以小見大的框架中,我們更能直觀看到中晚唐的發展趨勢和內在矛盾。作為曆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盡量客觀呈現唐朝風貌,也在用人物和情節來敘述中晚唐變化之原因,所以它絕對不差。另外,它也讓我們看到了所謂流量明星的可能性。


    《長安十二時辰》有所謂的流量明星易烊千璽,也有一大批優秀的演員,考究精良的服化道,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沒必要把這部劇吹得太過,但這部劇也可圈可點。


    它是古裝劇發展上的一個小標誌,那給我們留下的問題是:


    如何在紮實的基本功上講好故事。《長安十二時辰》證明了當代影視劇從業人員有較好的技術功力,但在敘事方麵依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追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祖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祖堯並收藏天下追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