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北雲級四等風帆戰列艦
潮幫的兩千料戰船,排水量在一千噸出頭。船型為大明廣船,頭尖體長,上寬下窄,線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體的橫向結構用緊密的肋骨跟隔艙板構成,縱向強度依靠龍骨維持。結構堅固,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續航能力。
受太平洋艦隊的刺激,潮幫水軍也從以前的接舷跳幫戰術中做了調整,強化了火炮數量,將炮戰列為主要海戰方式。
為此,潮幫水軍戰船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火炮數量。一艘千噸廣船,配屬火炮四十二門,大部分是進口自遼東都督府的千斤虎威大炮,剩下的則是他們自己仿造的火炮,還有少量的葡萄牙佛郎機火炮。
由於增加了火炮數量,相應的就要增加炮彈和發射藥的數量,還有大批的炮手,使得戰船上結構布置擁擠,同時機動能力大減,速度損失巨大。不過,潮幫水軍並不懂海戰的要素,他們隻認為海戰中誰的炮火猛,誰就是勝利者。
反過來,太平洋艦隊此時已經列裝了第一批服役的二十艘海豚級巡航艦。舷號220~229編為第一戰隊,舷號230~239編為第二戰隊,原先的西班牙蓋倫型巡航艦舷號108~117編為第三戰隊,三支戰隊作為太平洋艦隊主力艦隊。原先第二戰隊和第三戰隊的四十艘護衛艦則改編為護衛艦隊第一戰隊和第二戰隊。而黑珍珠號和帕拉斯號作為艦隊旗艦,單獨編組,除非必要,一般將不再參與戰鬥,而是作為海軍威懾力量存在。
按照海豚級巡航艦的火力配置,四十四門天啟五年式戰神火炮,全速風下十二節的速度來看,該級戰艦在遠東已經算是強大的存在了。
不過,相比較歐洲而言,這種配置的巡航艦在歐洲泛濫成災,就跟大白菜一般的普遍存在。相比之下,不要說跟歐洲的西班牙海軍、荷蘭海軍和英、法海軍相比了。太平洋艦隊的三十艘主力巡航艦還不到丹麥海軍的一半,甚至連正在崛起的瑞典海軍都不如。
雖然在東方耀武揚威,但是比起歐洲的海權核心,太平洋艦隊還是一個弱者。鄧浩楠心中明白,如果不是遠東跟歐洲相距萬裏之遙,歐洲海軍很難勞師以遠的前來大明作戰,否則根本不會有太平洋艦隊的崛起的寬鬆環境。
一直以來,鄧浩楠對於海軍的要求都是很嚴格的,在戰艦方麵尤為如此。
按照戰艦設計一級、研製一級、服役一級的方略,在海豚號試驗巡航艦完工,海豚級巡航艦批量建造的同時,第二級戰艦也開始設計、研製了。
按照遼東都督府的標準,擁有四十四門火炮的海豚級還屬於巡航艦範疇,再往上提升一等,便是四等主力戰列艦了。
四等主力戰列艦,標準要求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
由於海豚級巡航艦已經達到了980噸,兩層炮甲板,因此四等戰列艦可以在海豚級巡航艦的基礎上設計研發。唯一的困難就是將現有的四十四門火炮增加到五十六門。
增加火炮的難度性很大,也是海上強國實力的象征。因為增加火炮,相應的就要增加炮甲板長度、炮位、炮艙、人員等,等同提高了噸位、改變了重心。噸位還好說,也不難解決。隻需要重新設計,在現有基礎上將海豚級巡航艦稍微放大一些即可。但是對於重心的計算,可就相當複雜了,弄不好就會導致船身重心出錯,一下水就沉了。
正巧,歐洲強國瑞典傳來了令人笑掉大牙的笑話,也給海軍部的設計署師傅們敲響了警鍾。
瓦薩王朝統治時期,瑞典是歐洲的強國之一。為了與勁敵丹麥、波蘭對抗,稱霸波羅的海,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戰艦,並要求戰艦航速要快、火力要強、裝飾要華麗,因為這樣才足以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財富和戰鬥力。1625年底,作為其中最大的戰艦“瓦薩”號在國王的親自監督下正式開始建造。
國王總是有太多要求。在“瓦薩”號建造期間,他不斷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變設計和建造要求。在“瓦薩”號的骨架已經安裝好的時候,他下令增加戰艦的長度。麵對以性情暴躁聞名的國王,經驗豐富的主造船師亨裏克-哈伯特備感無奈,隻得奉命行事。1626年底,亨裏克-哈伯特病逝。他的助手、沒有太多經驗的海因-雅各布森接替他主持建造。
而此時,丹麥海軍、波蘭海軍為了抗衡瑞典海軍,紛紛開始建造噸位和火力都超過瑞典海軍的戰艦。
三國都是北歐強國,角逐波羅的海,一場大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便展開了。
丹麥和波蘭是傳統強國,也就是跟西班牙帝國一樣的老牌強國,造艦經驗豐富,於是搶在瑞典海軍之前動工開建更加強大的雙層炮艦。
瑞典國王在對付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爭中,在陸上取得了強大的勝利。因此對於海軍要求非常高。於是他又決定,為原計劃修建單層炮艦的“瓦薩”號增加一個槍械甲板,把它改建成“雙層”炮艦。這樣一來,“瓦薩”號便擁有了雙排共64門艦炮,全長達到了69米,成了當時北歐裝備最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三級戰列艦。但對於橫梁和壓艙物來說,在一個並不穩固的平台上安裝的這些裝備顯得過高過長了,而且與平台的功能極不相稱。但來自丹麥和波蘭的海上壓力很大,因此國王的命令沒人敢違抗。
對“瓦薩”號進行的穩定性測試試驗更像一場鬧劇:讓30個船員從船一端跑到另一端,以此檢測船的搖動情況。試驗中“瓦薩”號發生了危險的搖動,但對這個預警信號,海因-雅各布森卻視而不見。因為國王要求建造這艘戰艦的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炫耀武力,威懾丹麥和波蘭。因此他認為沒有必要試驗,直接準備航行。
1627年7月12日,星期五,斯德哥爾摩碼頭人頭攢動,人們都在焦急地等待,翹首企盼著堪稱北歐最頂級的“瓦薩”號戰艦處子航。
隨著瓦薩號從船塢裏出來,人們興高采烈。看著眼前的情景,接受著艦上全體水兵的致敬,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心中一陣激動。他想像“瓦薩”號乘風破浪,縱橫馳騁,勇鬥頑敵。但突然,他臉上的笑容僵住了。離岸還沒來得及揚帆遠航的“瓦薩”號在一陣大風浪過後,開始傾斜,接著又慢慢恢複平衡,但隨即再一次朝右舷傾斜。岸上的人們都驚得目瞪口呆。“瓦薩”號的下層甲板在慢慢進水,艦體開始晃動下沉。“瓦薩”號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沉沒了。
“瓦薩”號首航僅僅10多分鍾就結束了。建造過程中埋下的那些隱患:安置太多重炮卻沒有足夠的壓艙物,導致戰艦重心過高,首航前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等等,都是“瓦薩”號沉沒的罪魁。但因為一切都是依照國王的要求建造的,所以,這個轟動一時的沉船事件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在瑞典不了了之,但是卻被當成了笑話迅速傳遍了歐洲,並且穿越大西洋傳到了墨西哥,又接著太平洋貿易公司的船隊傳遞到了東方,成為了風靡全球的飯後笑料。
不過,外行看笑話,內行看門道。瑞典可不是隻開工建造一艘瓦薩號,而是開工建造一大批的同型戰艦。瓦薩號的沉沒,並沒有阻止瑞典、丹麥和波蘭三國在波羅的海的海軍軍備競賽,反而愈演愈烈。
而此時正值歐洲大戰,整個歐洲都打的一鍋粥,北歐的海軍軍備競賽,自然影響到了中歐和西歐各國,尤其是法國和英國對他們頭上的三個國家的海軍軍備競賽甚為敏感,於是英國查理一世和法國路易十三紛紛有了借口,開始擴充海軍。
英國和法國此時正在為鄧浩楠建造一等戰列艦定遠和鎮遠,受其影響,兩國海軍造艦向著大型化發展,增加建造三等、四等戰艦(戰列艦)的數量。而荷蘭卻是沒有足夠重視,依然繼續大規模發展五等戰艦,導致荷蘭海軍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海軍戰艦以五等巡航艦為主,不敵英國的三等、四等戰列艦為主力的皇家海軍,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戰敗。
吸收了瑞典戰艦瓦薩號沉沒的經驗教訓,海軍造船廠對下一級戰艦進行了詳細的設計、計算和論證。
經過縝密的研發過後,北雲級四等戰列艦定型設計,交由遼東都督府海軍部核對,最後由鄧浩楠批準建造試驗艦。
北雲級四等風帆戰列艦,首艦北雲號於明天啟七年六月,在小南山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預計九個月完工,定於天啟八年四月海試,七月正式服役。
北雲號四等風帆戰列艦,長65米,寬13米,吃水5.2米,主桅高43米,排水量1280噸,三桅西洋軟帆,前桅和主桅掛四截橫帆,後桅掛三角大縱帆,斜桅掛六麵三角帆,前麵設有撞角,高幹舷防浪設計,方形船尾,配天啟七年式戰神火炮五十六門,雙層炮甲板,對稱式布局。中間兩層垛樓,將艦橋指揮、船舵指揮安排在上下兩層,方便統一指揮和及時傳達命令。載員350人,全速風下,最大速度11節,正常巡航速度8~9節,續航時間6個月。
按照造艦標準,該艦需要配備更加先進的火炮。按照該級戰艦批量生產服役時間,在建造該艦的同時,海軍艦炮署也開始研發相對應的艦炮。
眼下海軍艦炮主要是天啟五年式戰神火炮,為了與時俱進,由鄧浩楠遙控指導,海軍艦炮署著手研發的天啟七年式戰神火炮也被立項。
新式艦炮相比較以前而言,威力增強,最大射程提升至兩千米。這得益於鋼鐵廠工藝的進步和完善,使得鋼材所能夠承受的膛壓增大。同時,發射藥的進一步優化匹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口徑依然維持在121~126毫米之間,18倍徑左右,炮彈出膛速度達到430米每秒。有效射程實彈1000米/霰彈700米/開花彈300米,發射實彈12公斤/霰彈18公斤/開花彈8公斤,射速3發/分,炮車重880公斤。
對於開花彈的改進,主要表現在開花彈包裹鋼甲的強度上麵。經過一係列的試驗過後,在鎳鋼的基礎上,加入了鉻等強化元素,使得開花彈的鋼甲強度增加,可以承受的膛壓顯著增強。以前開花彈隻能裝填三分之一的發射藥,以拋射方式攻擊敵艦。如今開花彈鋼甲強度解決,使得開花彈可以在三百米內進行火力直射,炮彈可以破開護衛艦等級的船殼,直接在內部爆炸,而不像以前那樣隻能在外麵爆炸。
隨著金州和台北兩大工業基地的建成投產,加上這幾年工匠們不斷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技術,使得戰神火炮和開花炮彈的造價費用直線下降。
以前天啟五年式戰神火炮,一門的造價成本相當於同口徑的佛郎機火炮的兩門到三門,如今改進型天啟七年式火炮已經達到了對等造價的水平,性能和威力卻是數倍於佛郎機火炮,性價比大幅度提升,成為了太平洋艦隊海軍艦炮的製式武器。同樣,開花炮彈的製造成本也大幅度下降,降低到了十兩銀子一發的水平,依然有些昂貴,不過卻可以維持在太平洋艦隊可承受的軍費開支當中。以前是十發炮彈中,配給一發開花彈,如今已經可以配給到兩成到三成之間,對於艦隊炮戰的巨大助力是顯而易見的。
潮幫的兩千料戰船,排水量在一千噸出頭。船型為大明廣船,頭尖體長,上寬下窄,線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體的橫向結構用緊密的肋骨跟隔艙板構成,縱向強度依靠龍骨維持。結構堅固,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續航能力。
受太平洋艦隊的刺激,潮幫水軍也從以前的接舷跳幫戰術中做了調整,強化了火炮數量,將炮戰列為主要海戰方式。
為此,潮幫水軍戰船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火炮數量。一艘千噸廣船,配屬火炮四十二門,大部分是進口自遼東都督府的千斤虎威大炮,剩下的則是他們自己仿造的火炮,還有少量的葡萄牙佛郎機火炮。
由於增加了火炮數量,相應的就要增加炮彈和發射藥的數量,還有大批的炮手,使得戰船上結構布置擁擠,同時機動能力大減,速度損失巨大。不過,潮幫水軍並不懂海戰的要素,他們隻認為海戰中誰的炮火猛,誰就是勝利者。
反過來,太平洋艦隊此時已經列裝了第一批服役的二十艘海豚級巡航艦。舷號220~229編為第一戰隊,舷號230~239編為第二戰隊,原先的西班牙蓋倫型巡航艦舷號108~117編為第三戰隊,三支戰隊作為太平洋艦隊主力艦隊。原先第二戰隊和第三戰隊的四十艘護衛艦則改編為護衛艦隊第一戰隊和第二戰隊。而黑珍珠號和帕拉斯號作為艦隊旗艦,單獨編組,除非必要,一般將不再參與戰鬥,而是作為海軍威懾力量存在。
按照海豚級巡航艦的火力配置,四十四門天啟五年式戰神火炮,全速風下十二節的速度來看,該級戰艦在遠東已經算是強大的存在了。
不過,相比較歐洲而言,這種配置的巡航艦在歐洲泛濫成災,就跟大白菜一般的普遍存在。相比之下,不要說跟歐洲的西班牙海軍、荷蘭海軍和英、法海軍相比了。太平洋艦隊的三十艘主力巡航艦還不到丹麥海軍的一半,甚至連正在崛起的瑞典海軍都不如。
雖然在東方耀武揚威,但是比起歐洲的海權核心,太平洋艦隊還是一個弱者。鄧浩楠心中明白,如果不是遠東跟歐洲相距萬裏之遙,歐洲海軍很難勞師以遠的前來大明作戰,否則根本不會有太平洋艦隊的崛起的寬鬆環境。
一直以來,鄧浩楠對於海軍的要求都是很嚴格的,在戰艦方麵尤為如此。
按照戰艦設計一級、研製一級、服役一級的方略,在海豚號試驗巡航艦完工,海豚級巡航艦批量建造的同時,第二級戰艦也開始設計、研製了。
按照遼東都督府的標準,擁有四十四門火炮的海豚級還屬於巡航艦範疇,再往上提升一等,便是四等主力戰列艦了。
四等主力戰列艦,標準要求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
由於海豚級巡航艦已經達到了980噸,兩層炮甲板,因此四等戰列艦可以在海豚級巡航艦的基礎上設計研發。唯一的困難就是將現有的四十四門火炮增加到五十六門。
增加火炮的難度性很大,也是海上強國實力的象征。因為增加火炮,相應的就要增加炮甲板長度、炮位、炮艙、人員等,等同提高了噸位、改變了重心。噸位還好說,也不難解決。隻需要重新設計,在現有基礎上將海豚級巡航艦稍微放大一些即可。但是對於重心的計算,可就相當複雜了,弄不好就會導致船身重心出錯,一下水就沉了。
正巧,歐洲強國瑞典傳來了令人笑掉大牙的笑話,也給海軍部的設計署師傅們敲響了警鍾。
瓦薩王朝統治時期,瑞典是歐洲的強國之一。為了與勁敵丹麥、波蘭對抗,稱霸波羅的海,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戰艦,並要求戰艦航速要快、火力要強、裝飾要華麗,因為這樣才足以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財富和戰鬥力。1625年底,作為其中最大的戰艦“瓦薩”號在國王的親自監督下正式開始建造。
國王總是有太多要求。在“瓦薩”號建造期間,他不斷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變設計和建造要求。在“瓦薩”號的骨架已經安裝好的時候,他下令增加戰艦的長度。麵對以性情暴躁聞名的國王,經驗豐富的主造船師亨裏克-哈伯特備感無奈,隻得奉命行事。1626年底,亨裏克-哈伯特病逝。他的助手、沒有太多經驗的海因-雅各布森接替他主持建造。
而此時,丹麥海軍、波蘭海軍為了抗衡瑞典海軍,紛紛開始建造噸位和火力都超過瑞典海軍的戰艦。
三國都是北歐強國,角逐波羅的海,一場大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便展開了。
丹麥和波蘭是傳統強國,也就是跟西班牙帝國一樣的老牌強國,造艦經驗豐富,於是搶在瑞典海軍之前動工開建更加強大的雙層炮艦。
瑞典國王在對付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爭中,在陸上取得了強大的勝利。因此對於海軍要求非常高。於是他又決定,為原計劃修建單層炮艦的“瓦薩”號增加一個槍械甲板,把它改建成“雙層”炮艦。這樣一來,“瓦薩”號便擁有了雙排共64門艦炮,全長達到了69米,成了當時北歐裝備最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三級戰列艦。但對於橫梁和壓艙物來說,在一個並不穩固的平台上安裝的這些裝備顯得過高過長了,而且與平台的功能極不相稱。但來自丹麥和波蘭的海上壓力很大,因此國王的命令沒人敢違抗。
對“瓦薩”號進行的穩定性測試試驗更像一場鬧劇:讓30個船員從船一端跑到另一端,以此檢測船的搖動情況。試驗中“瓦薩”號發生了危險的搖動,但對這個預警信號,海因-雅各布森卻視而不見。因為國王要求建造這艘戰艦的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炫耀武力,威懾丹麥和波蘭。因此他認為沒有必要試驗,直接準備航行。
1627年7月12日,星期五,斯德哥爾摩碼頭人頭攢動,人們都在焦急地等待,翹首企盼著堪稱北歐最頂級的“瓦薩”號戰艦處子航。
隨著瓦薩號從船塢裏出來,人們興高采烈。看著眼前的情景,接受著艦上全體水兵的致敬,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心中一陣激動。他想像“瓦薩”號乘風破浪,縱橫馳騁,勇鬥頑敵。但突然,他臉上的笑容僵住了。離岸還沒來得及揚帆遠航的“瓦薩”號在一陣大風浪過後,開始傾斜,接著又慢慢恢複平衡,但隨即再一次朝右舷傾斜。岸上的人們都驚得目瞪口呆。“瓦薩”號的下層甲板在慢慢進水,艦體開始晃動下沉。“瓦薩”號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沉沒了。
“瓦薩”號首航僅僅10多分鍾就結束了。建造過程中埋下的那些隱患:安置太多重炮卻沒有足夠的壓艙物,導致戰艦重心過高,首航前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等等,都是“瓦薩”號沉沒的罪魁。但因為一切都是依照國王的要求建造的,所以,這個轟動一時的沉船事件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在瑞典不了了之,但是卻被當成了笑話迅速傳遍了歐洲,並且穿越大西洋傳到了墨西哥,又接著太平洋貿易公司的船隊傳遞到了東方,成為了風靡全球的飯後笑料。
不過,外行看笑話,內行看門道。瑞典可不是隻開工建造一艘瓦薩號,而是開工建造一大批的同型戰艦。瓦薩號的沉沒,並沒有阻止瑞典、丹麥和波蘭三國在波羅的海的海軍軍備競賽,反而愈演愈烈。
而此時正值歐洲大戰,整個歐洲都打的一鍋粥,北歐的海軍軍備競賽,自然影響到了中歐和西歐各國,尤其是法國和英國對他們頭上的三個國家的海軍軍備競賽甚為敏感,於是英國查理一世和法國路易十三紛紛有了借口,開始擴充海軍。
英國和法國此時正在為鄧浩楠建造一等戰列艦定遠和鎮遠,受其影響,兩國海軍造艦向著大型化發展,增加建造三等、四等戰艦(戰列艦)的數量。而荷蘭卻是沒有足夠重視,依然繼續大規模發展五等戰艦,導致荷蘭海軍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海軍戰艦以五等巡航艦為主,不敵英國的三等、四等戰列艦為主力的皇家海軍,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戰敗。
吸收了瑞典戰艦瓦薩號沉沒的經驗教訓,海軍造船廠對下一級戰艦進行了詳細的設計、計算和論證。
經過縝密的研發過後,北雲級四等戰列艦定型設計,交由遼東都督府海軍部核對,最後由鄧浩楠批準建造試驗艦。
北雲級四等風帆戰列艦,首艦北雲號於明天啟七年六月,在小南山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預計九個月完工,定於天啟八年四月海試,七月正式服役。
北雲號四等風帆戰列艦,長65米,寬13米,吃水5.2米,主桅高43米,排水量1280噸,三桅西洋軟帆,前桅和主桅掛四截橫帆,後桅掛三角大縱帆,斜桅掛六麵三角帆,前麵設有撞角,高幹舷防浪設計,方形船尾,配天啟七年式戰神火炮五十六門,雙層炮甲板,對稱式布局。中間兩層垛樓,將艦橋指揮、船舵指揮安排在上下兩層,方便統一指揮和及時傳達命令。載員350人,全速風下,最大速度11節,正常巡航速度8~9節,續航時間6個月。
按照造艦標準,該艦需要配備更加先進的火炮。按照該級戰艦批量生產服役時間,在建造該艦的同時,海軍艦炮署也開始研發相對應的艦炮。
眼下海軍艦炮主要是天啟五年式戰神火炮,為了與時俱進,由鄧浩楠遙控指導,海軍艦炮署著手研發的天啟七年式戰神火炮也被立項。
新式艦炮相比較以前而言,威力增強,最大射程提升至兩千米。這得益於鋼鐵廠工藝的進步和完善,使得鋼材所能夠承受的膛壓增大。同時,發射藥的進一步優化匹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口徑依然維持在121~126毫米之間,18倍徑左右,炮彈出膛速度達到430米每秒。有效射程實彈1000米/霰彈700米/開花彈300米,發射實彈12公斤/霰彈18公斤/開花彈8公斤,射速3發/分,炮車重880公斤。
對於開花彈的改進,主要表現在開花彈包裹鋼甲的強度上麵。經過一係列的試驗過後,在鎳鋼的基礎上,加入了鉻等強化元素,使得開花彈的鋼甲強度增加,可以承受的膛壓顯著增強。以前開花彈隻能裝填三分之一的發射藥,以拋射方式攻擊敵艦。如今開花彈鋼甲強度解決,使得開花彈可以在三百米內進行火力直射,炮彈可以破開護衛艦等級的船殼,直接在內部爆炸,而不像以前那樣隻能在外麵爆炸。
隨著金州和台北兩大工業基地的建成投產,加上這幾年工匠們不斷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技術,使得戰神火炮和開花炮彈的造價費用直線下降。
以前天啟五年式戰神火炮,一門的造價成本相當於同口徑的佛郎機火炮的兩門到三門,如今改進型天啟七年式火炮已經達到了對等造價的水平,性能和威力卻是數倍於佛郎機火炮,性價比大幅度提升,成為了太平洋艦隊海軍艦炮的製式武器。同樣,開花炮彈的製造成本也大幅度下降,降低到了十兩銀子一發的水平,依然有些昂貴,不過卻可以維持在太平洋艦隊可承受的軍費開支當中。以前是十發炮彈中,配給一發開花彈,如今已經可以配給到兩成到三成之間,對於艦隊炮戰的巨大助力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