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騎兵是陸軍中乘馬執行任務的部隊、分隊。既能乘馬作戰,又能徒步作戰。通常擔負正麵突擊、迂回包圍、追擊、奔襲等任務。其行動輕捷,受地形、氣象影響較小。曆史上騎兵曾經是陸軍的主要作戰兵種。外國,17世紀30年代戰爭時,參戰**隊中一般都有40%一50%的人員是騎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法、俄國均編有騎兵集團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軍曾有17個騎兵軍,八十多個騎兵師。中國曆史上騎兵的極盛時期是元朝,騎兵部隊主要裝備有弓箭、馬刀、標槍、戰斧等。中華民國時期,騎兵多時達二十多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自1928年4月建立第一支騎兵分隊起到解放戰爭後期,全軍發展至12個騎兵師,目前,隻邊防部隊中保留少量騎兵分隊。


    騎兵是一支有組織的快速部隊,他們能快速的打擊對手,也能戰況不利時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騎兵是由一群經過長期訓練,能馬背上作戰的士兵組合而成的。由於速度快,騎兵通常都是擔任偵察任務,或是敵方部隊剛成軍與集結時,進行連打帶跑的遊擊擾敵工作。雖然古埃及文明後期,就有許多戰士是騎馬上用各種兵器攻擊對手,但今天我們印象中騎馬作戰的騎兵則多是18世紀後期出現的形態騎兵。拿破侖時代,騎兵轉變成一種優秀的精英部隊,並且和傳統步兵聯合成一體,部署戰場上擔任作戰時的主力部隊。美國南北戰爭中,甚至整個19世紀的中後期,騎兵加廣泛的應用戰場上。但到了連發的來福槍出現取代了早期單發的火槍後,騎馬的戰鬥部隊麵對步兵時,逐漸顯得毫無招架餘地。1899年到1902年間的南非戰爭,則是騎兵部隊擔任戰爭主力的告別秀。隨著技術裝備的發展,特別是軍隊摩托化、機械化的發展,騎兵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兵種地位。當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隻保留了少量的騎兵,主要用於執行巡邏、警戒和運輸等任務。有的國家把乘駱駝和大象的部隊也稱為騎兵。


    美軍還把搭乘戰鬥偵察車輛或乘直升機,實施偵察任務的部隊、分隊稱裝甲騎兵或空中騎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廣泛運用於戰場,騎兵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兵種地位。一些國家隻保留少量騎兵,主要用於執行巡邏、偵察、警戒等任務。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中國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征,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


    戰國時代:(含秦代)


    曆史進入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麵戰,轉向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裏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裏”,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也曾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韓信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采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兩漢時代:


    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隻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隻能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為機動靈活。


    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麵,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曆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裏,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製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製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複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製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了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


    三國,晉,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鍾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早的馬鐙西晉中出土,可以說我國晚晉代就有了馬鐙。(可偏有人說馬鐙是歐洲人先發明的。)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家夥)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麽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製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適於實戰。


    隋、唐、五代時代:


    這一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軍中的地位,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麵攻防多依懶於步兵。


    宋、遼、西夏、金時代:


    這一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


    首先說宋,宋朝我國曆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西北的產馬地區,基本掉失,所以宋無論是通過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時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宋朝喜歡擺陣勢,所以騎兵也多半布置陣中,基本上都是把騎兵布置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中間布成密集陣勢,反騎後布置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防禦敵軍騎兵的陣勢。個人認為這到是與歐洲早年的騎兵運用方式象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了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致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


    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


    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嶽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紮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


    蒙古時代:


    這一時代,蒙古騎兵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


    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製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家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強大的軍隊,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西方打敗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裏。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戰場上也能套人。)等。防具方麵,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裏,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外就是掠奪了)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其人民生長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著一般農耕民族人民無法比擬的戰鬥力。(隻不過要他們去潮濕,炎熱的地方就不行了。如東南亞雨林中。)


    明清及以後時代: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就不再多說了。


    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名將戚繼光設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轟擊繼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的戰法。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麽發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國終落到了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低了。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了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台。隻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一種曆史,隻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酒裏的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酒裏的熊並收藏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